殷小芳
內(nèi)容摘要:《漢語大詞典》是一部相當(dāng)重要的工具書,收詞廣泛,釋義精細(xì),例證豐富,其功勞巨大,但其編纂過程可謂艱辛,人員多,耗時長,亦不免有小小瑕疵。本文也挑選了筆者在使用《漢語大詞典》的過程中所現(xiàn)的若干詞條在釋義或例證方面的幾處細(xì)節(jié)問題,疏理成文,并提出修改建議。
關(guān)鍵詞:《漢語大詞典》 釋義 例證 補(bǔ)議
《漢語大詞典》[1](以下簡稱《大詞典》)嘉惠學(xué)林,厥功甚偉,其深遠(yuǎn)意義自不待言。因其編纂工作工程巨大,難免有所疏漏。自其誕生以來,已有不少學(xué)者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并誠懇地提出了很多修改或補(bǔ)充意見。本文針對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幾處白玉微瑕提出補(bǔ)充意見,請教方家。
一.釋義欠允
1.斂藏
《大詞典》第5卷524頁:
【斂藏】①猶殮葬。斂,通“殮”?!夺屆め寙手啤罚骸耙率自粩浚瑪坎夭粡?fù)見也。”《新唐書·崔彥曾傳》:“既遇害,賂守卒,斂藏其尸?!?/p>
按,《釋名》是東漢劉熙編寫的探求詞語來源的經(jīng)典著作,該書往往先舉一詞作為解釋對象,再用音訓(xùn)方法解釋其語源。《釋喪制》“衣尸棺曰斂”,“斂”字通“斂”,無誤,是這一條的解釋對象。至于“斂藏不復(fù)見”,則是用“斂藏”解釋“斂(殮)”之語源,“斂藏”一詞就是字面的意思,即是收藏之義,不是殮葬之義。所以,《釋名》這條例證不應(yīng)在第①個義項之下,應(yīng)屬第③個義項“收藏”之下。
至于第①義項所舉的北宋《新唐書》的例證,“斂藏其尸”的“斂藏”明顯是殮葬之義。其實,有比《新唐書》時代更早的例證。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二·異俗》:“俚子弓長數(shù)尺,箭長尺余,以燋銅為鏑,涂毒藥于鏑鋒,中人即死,不時斂藏,即膨脹沸爛,須臾肌肉燋煎都盡,唯骨耳?!盵2]這是說俚子的箭鏑有毒,被射中的人立刻喪命,如若不及時殮葬,一會兒就爛得只剩骨頭。所以,《博物志》這一例證可以替代《新唐書》例證。
2.危臬
《大詞典》第2卷523頁:
【危臬】高聳的枯木?!豆盼脑贰ね跹訅邸赐鯇O賦〉》:“扶嵚崟以樄 ,躡危臬而騰舞?!闭麻宰ⅲ骸棒?,五結(jié)反。門橜也。此謂枯木之無枝節(jié)者……言圍山馳逐,冀以捕之;乃登高木,舞躍自喜?!?/p>
按,《王孫賦》是東漢辭賦家王延壽的名作,“王孫”即猴的別稱。此賦寫猴,形神兼?zhèn)?。其中“危臬”一詞,南宋章樵解釋“臬”字為“枯木之無枝節(jié)者”,而“?!庇懈吡x,故《大詞典》據(jù)以解釋“危臬”為“高聳的枯木”。
其實,章樵是誤解了文意?!拔t笔请p聲聯(lián)綿詞,又作“兀臬”“兀臲”“阢臬”“危槷”“屼嵲”“杌棿”等,亦可倒言“臬?!薄皪詫洹保须U峻、傾危不安之義。
從讀音上說,古音“危”屬疑紐支部,“臬”屬疑紐月部,“兀”屬疑紐物部,“危臬”“兀臬”自是一詞?!夺屆め屟哉Z》:“危,阢也,阢阢不固之言也?!盵3]《釋名》用“阢”作為“?!钡恼Z源,說明“危”“阢”古音相近。所以,“危臬”即“兀臬”,這個判斷在讀音上是沒有問題的。
再從文意上說,《王孫賦》“扶嵚崟以樄 ,躡危臬而騰舞”,上下兩句相對為文,“扶”對“躡”,“嵚崟”對“危臬”,“樄 ”對“騰舞”?!皪聧暋笔钳B韻聯(lián)綿詞,為高大、險峻義。所以,“危臬”也是聯(lián)綿詞,也是險峻義。二詞都描繪的是猴子所攀登穿梭之崇山峻嶺,以表現(xiàn)猴子身姿之敏捷矯健。聯(lián)綿詞、對偶句富有音韻和節(jié)奏的美感,是辭賦習(xí)用的遣詞造句手法,若“危臬”是高聳的枯木,則失去與“嵚崟”相對的修辭效果,大失文句之美。
第三,從常理來說,猴子在山林活動,常常是抓住鮮活樹木的柔韌枝條,從這棵樹蕩到那棵樹,而高聳的枯木枝又硬,葉又少,攀援起來還不免有折斷的危險,既不便于猴子來回活動,又不足以蔽身,更乏果實可食,猴子怎會不擇繁茂之樹而就衰敗之木?
3.發(fā)案
《大詞典》第8卷557頁:
【發(fā)案】①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玉嬌梨》第四回:“吳翰林道:‘正是,宗師的案也好發(fā)了。家人道:‘學(xué)里齋夫說,發(fā)案只在三五日了?!雹诎l(fā)生案件。
按,此條第①義項所引例清代《玉嬌梨》例,上文說的是蘇友白去年冬末參加了歲考,現(xiàn)在還沒有等到考試的結(jié)果?!白趲煛笔敲?、清時期對提督學(xué)道、提督學(xué)政的尊稱,并非審判案件之官。下文是:“吳翰林道:‘你再去打聽,一出案,即查他等數(shù)來報我?!笨芍鞍l(fā)案”與“出案”同義。《大詞典》第2卷493頁“出案”條:“猶張榜?!薄队駤衫妗废挛慕又v:“過了十?dāng)?shù)日,吳翰林正放心不下,忽見家人在學(xué)中討了全案來。吳翰林打開一看,蘇友白恰恰是府學(xué)第一名!”[4]事情的前前后后與審判案件全無關(guān)系。
《近代漢語詞典》“發(fā)案”條:“科舉童生試發(fā)榜。明畢自嚴(yán)《順天府尹霞城吳公墓志銘》:‘府試品題,多出先生手,已取余第三,尚未發(fā)案,外無從知。”[5]因此,《大詞典》“發(fā)案”詞條應(yīng)增立“張榜”之義項,而已有的“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發(fā)生案件”兩義項,則需另覓例證。
二.例證晚出
1.味道
《大詞典》第3卷252頁:
【味道】③滋味。沈從文《燈》:“〔老兵〕知道了女客不吃辣子,平素最喜歡用辣子的煎魚,也做成甜醋的味道?!?/p>
“味道”最早是指體味道的哲理、體察道理,“味”和“道”是動賓關(guān)系,“味”是體味之義,“道”是哲學(xué)意義上的道或者世間道理?,F(xiàn)代漢語的“味道”是一個名詞,可以表示滋味的意思,也就是《大詞典》所收的第③義項。不過,“味道”的“滋味”義項并非直到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獨步云門》:“豈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開底里,迸出泥來,叫做‘青泥,專是把與仙人做飯吃的,盡也有些味道,可解饑渴。”[6]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八戒〕向行者、沙僧道:‘你兩個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參果。八戒道:‘什么味道?……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們細(xì)嚼細(xì)咽,嘗出些滋味?!盵7]《大詞典》的例證較晚。
2.卓落
《大詞典》第1卷851頁:
【卓落】卓犖,高超不凡。明唐寅《與文征明書》:“賈生流放,文詞卓落。”明周履靖《野人清嘯》卷上:“據(jù)梧吟好句,卓落遠(yuǎn)塵心?!?/p>
同卷第852頁:
【卓犖】超絕出眾?!逗鬂h書·班固傳》:“卓犖乎方州,羨溢乎要荒?!崩钯t注:“卓犖,殊絕也?!?/p>
按,南朝梁釋僧祐《弘明集》卷第十四之釋寶林《破魔露布文》:“衛(wèi)以八住體虛之士,侍以四果卓落通仙?!崩钚s校箋:“八?。杭词≈诎俗?。竺法護(hù)譯《漸備一切智德經(jīng)》卷五:‘第八住名阿遮羅,晉曰無動?!豆庾摪闳艚?jīng)》卷七:‘菩薩摩訶薩行第八住者,以為具足四法。何謂為四?入眾生心,神通自樂;現(xiàn)諸佛土,隨所觀察;具成己土,稽首諸佛;以真謗觀諸佛之身。是為四法。”“四果:四種修行果位,即預(yù)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盵8]所謂“十住”,也稱“十地”,是佛家所說的菩薩修行所經(jīng)歷的十個境界?!肮弧笔欠鸾堂~,即修行得道已證正果之位?!巴ㄏ伞?,即眾仙之義。疏理句義可知,《破魔露布文》之“卓落”正是超絕出眾的意思,這一例證比明唐寅《與文征明書》的例證要早得多。
至于“卓犖”條,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二十二·陳矯傳》:“博聞強(qiáng)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盵9]也比《大詞典》所引的《后漢書·班固傳》例證要早。
3.破除
《大詞典》第7卷1031頁:
【破除】②花費;用盡?!抖膛陌阁@奇》卷三九:“公子道:‘我們客邊的人,但得元物不失罷了,還要尋那賊人怎的?就將出千錢,送與懶龍等一伙報事的人,眾人收受,俱到酒店里破除了。”
按,唐初詩僧王梵志《借貸不交通》詩:“有錢怕人知,眷屬相輕薄。身入黃泉下,他喫他人著。破除不由你,用盡遮他莫?!盵10]周一良《王梵志詩的幾條補(bǔ)注》引該詩并指出,“破除”是唐人習(xí)語,義為花費、支付。[11]這一例證比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要早得多。
三.例證誤引
《大詞典》第11卷732頁:
【霸軌】霸道?!逗鬂h書·張敏傳》:“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德師經(jīng),參雜霸軌?!崩钯t注:“宣帝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理之。”
按,所謂《張敏傳》這一段文字,前文有“時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jīng)學(xué),文吏試章奏。廣復(fù)與敞、虔上書駮之,曰……”一段文字[12],實是胡廣等人上書反駁左雄的內(nèi)容,屬于《胡廣傳》,與張敏無涉。只因《胡廣傳》緊隨《張敏傳》之后,編者搜集文獻(xiàn)時誤引。
參考文獻(xiàn)
[1]羅竹鳳.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2]張華.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
[3]任繼昉.釋名匯校[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6:195.
[4]荑秋散人.玉嬌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0.
[5]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42.
[6]馮夢龍.醒世恒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598.
[7]吳承恩.西游記[M].2版.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0:296.
[8]釋僧祐.弘明集校箋[M].李小榮,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85-786.
[9]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643.
[10]王梵志.王梵志詩校注[M].項楚,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4.
[11]周一良.王梵志詩的幾條補(bǔ)注[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4(4):14.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506.
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語言文字專項課題(tzky-2020年-ywzx06)。
(作者單位: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國際教育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