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岸晨
我出生在太湖之畔一個叫宜興的江南水鄉(xiāng),世人也把這個地方稱作陶都。在這里,紫砂、窯火、茶道是貫穿我成長記憶的標志性符號。父親和母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與紫砂打交道,我看著一件件器物經(jīng)父母的雙手由最初的泥土演化成最終的藝術(shù)品,這份和紫玉金砂的不解情緣就這樣悄然深種。紫砂,不僅僅是泥土,更是一種飽含生命力的語言藝術(shù)。
自跟隨父母踏上紫砂從藝道路伊始,我對紫砂的探知欲便一發(fā)不可收。平日里除卻制壺的時間,我多是在查閱典籍,豐盈自己的知識儲備。開拓意識早而有之,不單單在摹古中打牢基本制壺功底,更重視創(chuàng)新,在新文人茶器的制作上摸索出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我始終相信,只有多閱讀、多探索,才有足夠的底蘊支撐起我富有深意的設計。每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無數(shù)個晝夜里與經(jīng)典對話、與自我交流的結(jié)果。
《納福壺》 周岸晨/作
這件《上合壺》便是我從古代的一只三足香爐上汲取到靈感后設計出的近作。一把好壺要從源頭做起—選礦。采用手工選礦篩分,所得到的用來煉泥的每塊礦石都更加純粹,幾乎不摻任何雜質(zhì)。用手工泥做出來的壺,泡茶香醇又健康。此壺泥料取自原礦,我選用了適茶性廣的底槽青,它能很好地誘發(fā)出茶葉的本來味道,讓茶湯更加醇厚、鮮活。入窯燒制后,壺面由燒前的紫棕泛紅、色偏紫化為豬肝色,上手撫摸能明顯體會到砂感。認真觀察,會發(fā)現(xiàn)壺身上不規(guī)則分布的砂點好似繁星,美不勝收。把玩間呈現(xiàn)出瑩潤的皂膩感,由內(nèi)至外散發(fā)出溫厚的光芒。蓋與身嚴絲密合,壺身上半部分兩圈線條的走勢剛?cè)岵厣w方面,我采用了漢瓦的壺鈕設計。漢瓦壺作為“曼生十八式”之一,以漢瓦形的壺鈕而聞名于世?!扒卮u漢瓦”作為秦漢時期建筑裝飾的顯著特征,含有鮮明的歷史文化內(nèi)蘊。漢瓦形壺鈕易于持握,集秦漢的古拙、歷史的滄桑、民間的煙火為一體,不僅使手提壺鈕時美感頓生,更能將茶湯的滾熱巧妙阻隔在外,美觀和實用二者兼有。雙指輕提之間,風雅的文人氣妙不可言。壺嘴秀巧挺拔,出水時十分順暢有力。整器質(zhì)樸自然,觸之細潤,不曾使用華美的裝飾花樣,但仍處處透著精巧。粗看平平無奇,定睛久久細看方覺平實沉穩(wěn)的奧義。在點線面的處理上干脆又到位,細節(jié)之處均是基本功的扎實呈現(xiàn),經(jīng)得起時間的推敲與考驗。
《上合壺》 周岸晨/作
《提梅壺》 周岸晨/作
每次設計出一款紫砂壺,內(nèi)心的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因為只有自我清楚這可遇不可求的靈感是紫砂贈予的珍貴禮物。家鄉(xiāng)的吳冠中先生曾言,若要找尋他,便到他的畫中。如此含蓄的情致一如我想對紫砂表達的心念。不想贅述太多,所有思緒都在我無聲的作品中充滿張力地搖曳著、跳動著,只需要一顆沉淀的心、一雙澄澈的眼,足以探得我的這方紫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