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成
柴燒油滴盞1
柴燒油滴盞2
柴燒油滴盞3
制瓷工藝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盞作為其中的一朵奇葩,其獨特的燒制工藝以及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造型,是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建盞以泥為坯、以胎為體,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化腐朽為神奇。建盞燒制工藝非常獨特,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之中,建盞燒制工藝自然也不能忽視。
研究建盞燒制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首先要了解建盞的由來與發(fā)展,具體分析如下。
“推杯換盞”的含義有兩層:其一是達官貴人用盞來代替杯,暗指升官;其二則是送盞與受盞的人相互傳遞心意,含有推心置腹的意思。不管是哪一種含義,“盞”都是階級與感情的代表,也是一種尊貴的象征。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瓷,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也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不僅如此,建盞還與中國茶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茶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也是諸多衍生文化的源頭,比如茶具文化。中國飲茶習俗在漢唐時期最為盛行,在宋代之后,“斗茶”之風興起。建盞因黑釉斑、多彩而享有盛名。到了元代,“斗茶”風俗漸漸消失,建盞工藝也開始沒落。
改革開放之后,社會大眾的審美發(fā)生轉變,茶文化也開始繁榮起來,沉寂已久的建盞燒制工藝也開始恢復,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目前,建盞的燒制工藝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電窯燒制與龍窯燒制。市面上的大部分建盞都是電窯燒制而成的,其優(yōu)點是成本低、花色穩(wěn)定、良品率高,其缺點是釉面不夠理想、氣孔較多。龍窯生產(chǎn)的建盞優(yōu)點是氣孔少,斑紋極佳,但是對匠人技藝要求高,因此良品率低。
1.坯體原料制備
坯體原料制備是建盞燒制工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其主要制備步驟如下:將一定分量的紅土與紅泥土、白泥土進行混合并粉碎,再進行淘洗。最后使用80~85目的篩子過一次,裝布袋濾水、陳腐,最后得到坯體原料。
2.生坯、素坯制作
坯體原料需要一些時間陳腐,之后通過煉泥、拉坯成型、修坯等環(huán)節(jié)獲得生坯,生坯要在電窯爐中燒制2.8~3.1小時,窯爐溫度逐漸上升,爐門要打開,這樣生坯中的水分轉化為水蒸氣之后才能夠順利排出,之后關閉爐門,再經(jīng)過2.8~3.1小時,爐內(nèi)溫度達到595~605℃的時候停爐,等到坯體原料在爐內(nèi)自然冷卻,溫度降至常溫時取出,這就是素坯。工人將釉倒入素坯盞中,大約停留5~7秒,再將素坯反口浸入釉中5~7秒,盞底不脫釉,直接晾干。
3.坯體焙燒
坯體經(jīng)過施釉后,將匣缽放入窯室內(nèi)進行焙燒,窯室體積大約為0.6~0.7立方米,爐膛底部要設置進風口;窯底設置出煙口,出煙口與煙囪相通。焙燒過程如下:第一階段,窯室溫度經(jīng)過5.8~6.1小時會上升到1030~1045℃,在這個過程中采用顆粒投料機對松柴、稻草等進行粉碎攪拌,再使用顆粒制粒機混合成型,要均勻地將其投入爐膛之中,這個階段煙囪所有閥門都要打開,出煙口、進風口也要打開,同時關閉爐膛門;第二階段,經(jīng)過18~23分鐘,窯室溫度會上升到1075~1085℃,此時采用顆粒投料機將顆粒投入爐膛之中進行燃燒;第三個階段,經(jīng)過1.9~2.1 小時,窯內(nèi)溫度達到1375~1382℃的時候,再次投放顆粒,此時要打開爐膛門,為了減少窯內(nèi)溫度流失,要將煙囪閥門關閉1/3;第四階段,經(jīng)過1.9~2.1小時進行保溫,之后進行顆粒投放,為了保障窯內(nèi)溫度,煙囪閥門與煙口、進風口要全部關閉;最后一個階段不再需要投放顆粒,窯室自然降溫,直至冷卻。
建盞燒制工藝的傳承,要全面掌握其表現(xiàn)形式。建盞制作工藝復雜,從選瓷礦、瓷礦粉碎到配料、素燒、焙燒等共有13道工序。在制坯成型這個過程中要手工拉坯,雙手將泥拉成坯器,這個過程要一氣呵成,靈活運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
建盞的外在美學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分別是點、線、面、變。點就是建盞上的各種點狀斑紋,比如,油滴斑、鷓鴣斑等。油滴斑就像夜空中閃耀的星星,光彩絢麗,能夠帶來無限遐想;鷓鴣斑則如同鷓鴣鳥的羽翼紋飾,排列有序,層層疊疊,極具觀賞性、裝飾性。
建盞的色彩變化莫測,外形古樸典雅,釉面晶體斑是天然窯變形成,因此極具藝術性。建盞就像一幅中國畫,富有意境和神韻,經(jīng)過長期沉淀,依舊能夠煥發(fā)魅力。茶界將建盞稱為“唯一為茶而誕生的茶器”,陶瓷界則將其稱為“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可見,建盞工藝十分獨特,并且其美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外表,其內(nèi)涵和氣質(zhì)也不同凡響。
在傳承建盞制瓷工藝的過程中,不僅要將其燒制工藝傳承下來,而且還要重視其文化內(nèi)涵與表現(xiàn)形式的傳承。
建盞黑瓷被稱之為“大道至簡”的美學藝術,建盞之美不僅在于黑釉,還有很多衍生出來的其他釉色與紋理,它的美并不是簡單的美,而是變換多姿的美,它的美以玄黑為基調(diào),并將各種各樣的色彩展現(xiàn)出來,它將“器物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能夠深入人心,能夠使人的精神受到陶冶。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建盞文化也因此被社會大眾所認識。建窯建盞制作工藝流暢、簡練,并且造型實用、內(nèi)涵豐富,獨具匠心,其獨特的斑紋與色澤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黑釉制瓷的巔峰。
當代社會,我們要對其技藝、表現(xiàn)形式、文化內(nèi)涵進行保護和傳承,要認清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展望未來,發(fā)展建盞燒制工藝是大方向,而保護則是輔助手段。經(jīng)過幾千年的變遷和發(fā)展,建盞燒制工藝更加完善,工藝也更加精巧。在建盞的未來發(fā)展中,手工藝者以及有關部門要深入探究建盞燒制工藝特點與文化內(nèi)涵,為建盞發(fā)展與繁榮尋求一條光明大道。
建盞作為中國制瓷領域與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鮮明的藝術特色。隨著茶文化的興盛與發(fā)展,建盞燒制工藝傳承也顯得更加緊迫。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建盞燒制工藝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了討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今天,重視建盞燒制工藝以及相關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顯得更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