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浩
在今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青島展區(qū),琥珀博物館的展品驚艷四座。在這里,觀眾不僅可以觸摸琥珀,還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琥珀紋路,而現(xiàn)場一塊“緬甸琥珀”十分珍貴,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據(jù)了解,這塊緬甸琥珀距今大約1億年的時間。琥珀博物館負責人王碩介紹,這個類群是大家所知道的本內(nèi)蘇鐵,是現(xiàn)在被子植物最近源的姐妹類群。人們通??吹降谋緝?nèi)蘇鐵都是只有葉枝或種子的一部分,但這只接近完全的本內(nèi)蘇鐵有4根完整的枝條、1個球果,是一株完整的化石植物。
琥珀,也稱“虎魄”,傳說是一種由老虎魂魄結(jié)晶而成的寶石。當然這也只是傳說,實際上它是由古代植物所分泌的樹脂埋藏于地下經(jīng)歷復雜的理化變化而形成的一種有機寶石。由于形成琥珀的樹脂具有流動和粘稠的特性,很容易在分泌的過程中包裹進小型的生物體,最終形成具有內(nèi)含物的琥珀。經(jīng)過數(shù)千萬年的時光沖刷洗禮,琥珀綻放出神秘而溫潤的光芒。它的神秘與美麗,讓世人賦予了許多傳奇色彩,甚至于有一種顏色,是直接以琥珀命名的。
在青島,琥珀博物館背后的青島科技大學進化生物學團隊,這群鐘愛琥珀的人在不懈的努力下,將這個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透的琥珀世界,帶到人們的面前。他們對琥珀進行了收藏、研究、交流和推廣,建立了數(shù)字化線上博物館藏平臺,開設換物全景和景深漫游的VR體驗,進行相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主題文化體驗??梢哉f他們?yōu)槿藗兇蜷_多方位、精彩絕倫的琥珀世界的大門,等待人們?nèi)グl(fā)掘、了解并愛上它。
青島科技大學進化生物學團隊收藏37400多份來自1億年前白堊紀的動植物琥珀化石標本,其標本藏量為大英博物館的32倍,足以同時支持上百個主題展覽。
團隊立足琥珀的科研、科普、展示、交流與文化傳播,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琥珀博物館,賦予琥珀化石第二次生命,使沉睡上億年的生命膠囊得以與大眾重新交流。補缺了目前市場上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匱乏、科研與學術(shù)價值挖掘極度有限的空缺。據(jù)了解,在團隊藏品琥珀中,內(nèi)含物種類繁多。在擁有展物的基礎上,團隊基于對琥珀化石的科學研究生產(chǎn)知識,不斷吸引觀眾。通過與來自美國堪薩斯大學、英國開放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等單位專家合作鑒定,青島科技大學進化生物學團隊在上述化石中,包含有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約890多個新植物化石種屬、至少670個新昆蟲化石種屬。每一塊琥珀化石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生態(tài)變遷的歷史故事。
而團隊帶頭人青島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85后”夫妻教授王碩和施超,也是整個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在很多人眼里,王碩和施超是一對“神仙眷侶”。他們令人艷羨的,不止是兩人研究的琥珀化石領域高深莫測,也不止是兩人憑借過硬的專業(yè)素質(zhì)、年紀輕輕就被評為了教授,還在于兩人因科研結(jié)緣的美好愛情故事。
研究琥珀究竟有什么用?透過一小塊琥珀,王碩自豪地說:“最大的作用在于推測進化史。這樣一株莖上帶有小花的植物叫菲利卡,它現(xiàn)在只分布于南非最南端的開普敦和馬達加斯加島上。我們在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里找到,說明它是跟著板塊運動,最后漂移到了我們亞歐大陸。”王碩和施超經(jīng)常會用“研究恐龍眼里的世界”來概括自己的這份工作。
“琥珀化石形成于白堊紀中期,恐龍是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的。白堊紀和現(xiàn)在,只隔著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完善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蓖醮T介紹,他們據(jù)此就可以復原上一個完善的地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由哪些成員組成、食物鏈和生態(tài)循環(huán)又是怎樣的,從而為當下的環(huán)境帶來很多啟示。
據(jù)悉,在世界范圍內(nèi),包括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墨西哥、黎巴嫩等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產(chǎn)琥珀。而青島科技大學進化生物學團隊研究的緬甸琥珀更是形成于1億年前。高大裸子植物的松脂,大坨大坨地滴落下來,把周邊動植物包裹進去,經(jīng)過地質(zhì)的沉積作用形成琥珀。
在已知的類群中,緬甸琥珀形成于1億年前。這些琥珀里大概有1%的比例包含有化石、內(nèi)含物,這1%里又有九成以上是昆蟲,只有不到一成是植物,因此王碩所在團隊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最少也最難解析的植物化石上。“被子植物在1億年前剛剛起源,早期被子植物歷經(jīng)快速進化,由于演化形態(tài)和類群對不上,解析起來非常困難。好在,我們得到了老一輩專家教授的指導,他們的幫助成為我們走上這條路必不可少的動力。”施超介紹。
對王碩和施超而言,每一塊琥珀背后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不斷去把這些故事解釋出來,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但畢竟是1億年前的琥珀化石,想從中提取骨骼碎片DNA,就顯得尤為困難。
經(jīng)過不斷研究,王碩和施超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從化石中成功提取的最古老的DNA距今有七八十萬年,但他們所研究的琥珀化石距今有1億年歷史,“這比史上最古老的化石DNA,還要古老100多倍,因此充滿未知和挑戰(zhàn)?!?/p>
實際上,琥珀里的昆蟲和植被形態(tài)都普遍較小,這是什么原因?王碩介紹,一種解釋認為,琥珀形成過程中受高溫高壓影響,實現(xiàn)了整體縮小;還有一種說法稱,那時的植被昆蟲,可能普遍都那么小。就好像侏羅紀里的蜻蜓,翼展有1米多長,但跟現(xiàn)在的蜻蜓形態(tài)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