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 程正位 程思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結腸和直腸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1],特征是腸道炎癥反復和病程長,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原因及機制復雜,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該病是由遺傳、環(huán)境、免疫及精神心理等多種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免疫調節(jié)在該病中具有重要作用[2]。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病變不僅與上皮炎癥和壞死有關,也與上皮細胞過度凋亡有關,過氧化物酶體增生物激活受體-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PPAR-γ)可能參與了潰瘍性結腸炎腸道炎癥的調控。近年來研究表明UC患者T細胞免疫失衡與其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3-4]。PPAR-γ屬于核激素受體超家族的亞族,為配體依賴性轉錄因子,近年發(fā)現(xiàn),PPAR-γ廣泛表達于T細胞、B細胞等免疫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目前研究表明,PPAR-γ可通過參與調控Th1/Th2細胞分化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功能[5-6]。本文旨在研究配體活化的PPAR-γ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T細胞免疫紊亂的調控作用,為UC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實驗依據(jù)。
實驗動物(SD)大鼠60只(購自實驗動物中心),重量(200±20)g,酶標儀及IFN-γ、IL-4的ELISA試劑盒購自深圳達科為科技公司,TZD類藥物羅格列酮片為葛蘭素史克公司出品,4 mg/片;UC的陽性藥物柳氮磺吡啶(SASP)為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產(chǎn)品,0.25 g/片;三硝基苯磺酸(TNB)購自Sigma公司。
實驗模型建立及分組[7]:取實驗動物(SD)大鼠60只,其中50只應用三硝基苯磺酸(TNB)/乙醇方法制備大鼠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實驗前禁食24 h,自由飲水,10%(w/v)水合氯醛腹腔麻醉(300 mg/kg),將TNB溶于500 ml/L乙醇至終濃度100 g/L,取塑料導管一根,術前石蠟油潤滑,從大鼠肛門中插入深度約8 cm,緩慢推注TNB/乙醇溶液,每只大鼠約0.3 ml,推注完畢后緩慢拔出硅膠管,以手壓迫肛門并抬高鼠尾。實驗設正常對照組(健康小鼠)、模型對照組、SASP處理組(SASP,100 mg/kg)、低劑量羅格列酮組(羅格列酮2 mg/kg)、中劑量羅格列酮組(羅格列酮4 mg/kg)、高劑量羅格列酮組(羅格列酮8 mg/kg),每組10只,SASP處理組每天給予SASP 100 mg/kg混懸液灌胃,不同劑量羅格列酮組分別每天給予羅格列酮2、4、8 mg/kg混懸液灌胃,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每天給予等體積生理鹽水3 ml/只灌胃,每天灌胃給藥1次,給藥時間從造模后第2天至實驗結束共10 d,每日觀察大鼠一般狀況及糞便性狀,記錄評分。
1.3.1 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 DAI=體重下降分數(shù)+糞便性狀分數(shù)+便血分數(shù)。每日記錄各組動物體重和大便性狀,采用DAI對動物狀態(tài)進行綜合評分[8]。體重:不變?yōu)?分,比正常下降1%~5%為1分,下降6%~10%為2分,下降11%~15%為3分,下降15%以上為4分。大便黏稠度:正常為0分,松散的大便為2分,腹瀉為4分。大便出血:正常為0分,顯性出血為2分。
1.3.2 ELISA法檢測各組外周血中IFN-γ、IL-4的水平 在培養(yǎng)的最后1天(第10天)取大鼠尾靜脈血,并分離上清,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中IFN-γ、IL-4水平,具體操作按試劑盒提供的說明書進行,每個樣本和標準品均設3個復孔,酶標測試儀450 nm處讀數(shù),計算Th1型與Th2型細胞因子的比值IFN-γ/IL-4。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實驗結果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對照組與低劑量羅格列酮組DAI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SP處理組和中、高劑量羅格列酮組與正常對照組DA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DAI比較 [分,(±s)]
表1 各組DAI比較 [分,(±s)]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D A I正常對照組(n=1 0) 0.7 5±0.1 7模型對照組(n=1 0) 4.9 1±2.2 5*S A S P處理組(n=1 0) 0.8 4±0.2 1#低劑量羅格列酮組(n=1 0) 3.2 2±1.5 4*中劑量羅格列酮組(n=1 0) 0.8 8±0.2 7#高劑量羅格列酮組(n=1 0) 0.7 1±0.1 5#
模型對照組IFN-γ/IL-4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SP處理組IFN-γ/IL-4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高劑量羅格列酮組IFN-γ/IL-4與正常對照組及SASP處理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UC大鼠模型處理組與正常對照組外周血細胞因子的檢測(±s)
表2 UC大鼠模型處理組與正常對照組外周血細胞因子的檢測(±s)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IFN-γ/IL-4正常對照組(n=10) 13.40±6.22 19.26±5.12 0.70±0.21模型對照組(n=10) 20.42±7.54* 14.02±4.92* 1.46±0.51*SASP 處理組(n=10) 14.50±4.22# 18.20±5.76# 0.79±0.37#低劑量羅格列酮組(n=10) 18.42±6.54* 15.02±5.92* 1.16±0.41*中劑量羅格列酮組(n=10) 14.56±3.28# 19.70±4.16# 0.74±0.32#高劑量羅格列酮組(n=10) 13.56±3.28# 18.90±5.16# 0.73±0.23#組別 IFN-γ(pg/ml)IL-4(pg/ml)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結腸黏膜和黏膜下炎癥性疾病,重者可發(fā)生潰瘍。目前認為UC是多種因素,如遺傳、環(huán)境、免疫因素在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宿主中通過異常黏膜免疫反應引起的。TNB類藥物誘導的結腸炎模型表達Th2型細胞因子,中性粒細胞浸潤局限于黏膜淺層,類似于人類UC,已廣泛應用于UC發(fā)病機制、藥物療效評價等研究。PPAR-γ屬于核激素受體超家族的亞族,為配體依賴性轉錄因子,主要有α、γ和δ/β三種亞型,其在脂代謝、糖代謝和腫瘤細胞的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發(fā)現(xiàn),PPAR-γ廣泛表達于T細胞、B細胞、NK細胞等免疫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9-11]。Th1和Th2細胞都是輔助T細胞,其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使人體產(chǎn)生免疫應答[12]。Th1細胞主要分泌IL-2和IFN-γ,參與細胞免疫和遲發(fā)性超敏性炎癥反應;Th2細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等,其可輔助B細胞分化為抗體分泌細胞,參與體液免疫應答。目前更有研究表明,PPAR-γ可通過參與調控Th1/Th2細胞分化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功能。但是活化的PPAR-γ在動物實驗中對UC的Th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尚不明確[13-15]。
在本次實驗中,通過構建了UC的大鼠模型,探討活化的PPAR-γ對UC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h1/Th2細胞分化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對照組與低劑量羅格列酮組DAI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SP處理組及中、高劑量羅格列酮組與正常對照組DA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為該實驗的合理性提供佐證。在經(jīng)過藥物處理前后外周血中細胞因子的變化比較中,模型對照組Th1型與Th2型細胞因子的比值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SP處理組IFN-γ/IL-4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高劑量羅格列酮組IFN-γ/IL-4與正常對照組、SASP處理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羅格列酮可通過激活PPAR-γ的活化,參與調控Th1/Th2細胞分化,從而發(fā)揮緩解結腸炎癥的作用,但具體的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例日益增多,臨床治療面臨困境,常規(guī)治療手段療效不佳或副作用多。活化的PPAR-γ可調節(jié)Th1/Th2細胞分化,且應用合成的PPAR-γ配體(TZD)治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耗費低等優(yōu)點,從而有可能成為治療UC的有效藥物。因此本課題為闡明配體活化的PPAR-γ調節(jié)UC患者外周血Th1/Th2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為該藥應用于UC的臨床治療提供了實驗數(shù)據(jù),同時還可為臨床上Th1/Th2細胞分化失衡的其他免疫調節(jié)失衡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和手段[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