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樂 潘寧
中圖分類號:G822.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8-076-01
摘? 要? 作為三戰(zhàn)奧運的“老將”,蘇炳添也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在備戰(zhàn)2020東京奧運期間,他在總結自己多年訓練和比賽經(jīng)驗的基礎上,與研究團隊一起梳理分析了近10年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男子100m短跑躋身世界前列的歷史過程和重要經(jīng)驗,進而提出未來發(fā)展的基本設想和對策建議。蘇炳添等人總結,中國男子100m短跑躋身世界一流的原因主要有六個:踐行科學化訓練理念、打造良性團隊競爭模式、實施“接力促單項”策略、貫徹“走出去,請進來”方針、組建完善的訓練保障體系、注重提升運動員素養(yǎng)。由此帶來的啟示一方面是新時代我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需要競技體育自信;另一方面是科技助力、“團隊項目帶動個人項目”的策略以及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些都是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關鍵詞? 體育運動? 科技? 新時代? 競技體育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的半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成為首位闖入此項目決賽的中國運動員,并在決賽中取得第六名。除了短跑運動員之外,蘇炳添還有另外兩個身份,即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以及北京體育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
在蘇炳添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的論文中,蘇炳添先回顧了中國男子100米短跑的發(fā)展,描記出9年間最好成績的上升趨勢,文中標注“全國紀錄是筆者2018年創(chuàng)造的9.91秒”。
接著,蘇炳添分析了中國男子短跑躋身世界前列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踐行科學化訓練理念。他以自身為例,講述自己2017年開始與蘭迪·亨廷頓(Randy Huntington)教練合作。作為一名典型的“科研型教練”,蘭迪在合作之初先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了全面診斷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蘇炳添體能方面存在股后肌群和踝關節(jié)力量不足、發(fā)力速率偏慢等問題。此外,在技術上,也有起跑姿勢不合理、前7步步長偏小、扒地技術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節(jié)奏不佳的情況。
如何將蘇炳添送入決賽:對比上面表格后兩列的數(shù)值,可以看出蘇炳添在體能訓練和專項技術上都做了調(diào)整,這些變化與百米成績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接著看蘇炳添如下的幾點分析。
起跑姿勢更加舒展:適當?shù)念A備狀態(tài)是發(fā)令槍響后有力蹬離起跑器的前提。蘇炳添近年調(diào)整了起跑姿態(tài),把起跑器前、后抵足板距離起跑線的距離分別向后移動了3厘米和2厘米,并且明顯增加了雙腿的髖、膝關節(jié)角度。蘇炳添分析,這樣的姿勢使自己的軀干與下肢相對位置更加舒展,減小了臀肌和腘繩肌等后群肌的拉伸幅度,減緩了股直肌和髂腰肌等前群屈髖肌群的緊張度,可以更好地利用肌肉牽張反射和肌肉適宜收縮初長度,使下肢關節(jié)處于最佳用力角度,加快起跑蹬離速度。
通過起跑姿態(tài)的調(diào)整,蘇炳添在預備姿態(tài)和蹬離瞬間軀干角分別增加了1.2°和4.6°,離地瞬間膝關節(jié)角度增加1°。理論上軀干和膝關節(jié)角度加大將增加垂直分力,減小水平分力,可能降低蹬離瞬間水平速度。但實際上,增加的垂直分力使蘇炳添的起跑騰空時間延長了0.013秒、起跑步長增加0.07米,速度反而提高了0.592米/秒。
蹬離速度的提升也反映了蘇炳添髖、膝、踝伸展爆發(fā)用力能力的提升,以及功率輸出增加。這些變化最終體現(xiàn)在跑步上,就是他起跑后第一步的步長和步頻同時增加,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
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后的蘇炳添在田徑場上刷新了亞洲紀錄,用實際比賽成績顛覆了“黃種人身體條件不適合短跑項目”等傳統(tǒng)認知。同時,他還將自己訓練和比賽經(jīng)驗總結下來,在研究團隊的支持和幫助下,從運動員的角度提出了中國男子100米短跑的成功經(jīng)驗和發(fā)展啟示。
就像他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說的:“我的成績沒有讓大家失望,也想給新人們帶去更多信心,告訴他們我們一點都不差?!?/p>
參考文獻:
[1]蘇炳添,鄧民威,徐澤,等.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9,39(02):22-28.
[2]王國杰,蘇炳添,章碧玉,等.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蘇炳添的技術優(yōu)化訓練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06):82-87.
[3]蘇炳添,程志理,周維方.運動行為志研究:短跑技術實踐敘事[J].體育與科學,2020,41(04):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