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報告文學的前世今生

2021-11-08 16:00佟鑫
江南 2021年6期
關鍵詞:公共性報告文學虛構

背 景

報告文學是舶來品,起源于歐洲,在中國被定名于20世紀30年代。近百年來,報告文學在中國不斷地發(fā)展壯大,盡管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成熟的理論體系與之呼應,但它卻在中國的文學實踐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近年來,隨著非虛構寫作在美國的興起、德國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的設立,以及白俄羅斯紀實文學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榮獲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報告文學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拓展空間和蓬勃生機。本期“非常觀察”欄目特邀《中國作家》雜志編輯佟鑫女士主持,由她邀請報告文學作家、小說家、評論家、影視編劇和制片人等相關人士,從不同的角度暢談報告文學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的各種可能。

佟 鑫:近年來,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突飛猛進。相對而言,報告文學理論體系建設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關于報告文學的定義至今依然有諸多分歧。請您談談自己理解的報告文學概念,報告文學最突出的文體特征在您看來是什么?

何建明:所謂“報告文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用文學手法寫的新聞報告。這里的關鍵詞是“報告”“新聞”和“文學”,掌握了這三點,就不難理解什么是“報告文學”了。在此基礎上,可以再延伸一下它的外延與內涵:即那些能真正震撼你心靈世界、能真正燃燒你情感火焰、能真正愉悅你閱讀觀感的“報告文學”,那它一定是報告文學。這是因為: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一定會打動你和感動你,而報告文學本身還是一種正在不斷成熟之中的文體,它的流變過程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對它美感度的不斷要求仍在繼續(xù)擴延中……一句話,這是一個開放型的新文學文體,它的完美將是在人們對它不斷認識和實踐過程中最終形成。

朱秀海: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文體,顧名思義,當然一是報告,二是文學,二義之間,我覺得它首先還是文學。只強調報告沒有文學,或者只強調報告的一面而忽視文學的一面,忽視它作為文學的一種應當具有的審美特性,忽視它的可讀性、文字的優(yōu)美、立意謀篇遣詞造句的巧妙、它作為文學作品所能給讀者帶來的愉悅和思考,面目可憎,味同嚼蠟,這樣的作品肯定不是文學,那肯定也就不是好的報告文學。好的報告文學應當屬于黃鐘大呂之作。它是思考關注時代和歷史的產(chǎn)物,然后通過文學來表達。如果離這個標準太遠,它就很難被認為是好的報告文學。

張 陵:這個概念雖然來自域外,但內涵卻是不斷充實著中國自己的生活現(xiàn)實,是百年來,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時代的新的文學樣式。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戰(zhàn)爭歷史推動著報告文學形成自己獨有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關系,真實反映中國人民反抗三座大山的壓迫,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偉大斗爭,表現(xiàn)出一個民族開創(chuàng)自己歷史的偉大精神,由此夯實了報告文學的中國思想、中國精神和中國品質。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文學能像中國報告文學那樣,自覺地張揚創(chuàng)新的“真實”的文學精神,凝聚迸發(fā)“真實”的文學力量,以“真實”打破一切舊文學特別是資產(chǎn)階級文學的堅不可摧的思想牢籠和不可懷疑的精神神話,在文學回歸人民的歷史進程中,推動新的文學文體沖擊占領時代精神的高地。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報告文學以大批優(yōu)秀作家和優(yōu)秀作品充分體現(xiàn)出作為時代文學文體的獨有優(yōu)勢,已經(jīng)由傳統(tǒng)的文學“輕騎兵”壯大成中國文學一支重要的文學生力軍。

劉醒龍:在純粹的報告文學作家看來,“報告文學”是一門學術性夠強的藝術,足以與強大無邊的小說和魅力無限的詩歌相提并論。但在小說家眼里,或者說,在小說家的寫作實踐中,那些叫“報告文學”的,也就是將某些已引起寫作欲望,又沒辦法構成小說的現(xiàn)實素材,用百分之七十的客觀,加上百分之三十的主觀,形成明明白白敘事、偷偷摸摸抒情的較長篇幅的文字?!拜^長篇幅”這一點,在時下非常關鍵。篇幅不夠長,很容易被歸于散文一類,只有篇幅足夠長了,才能維系“報告文學”的名分。

徐 劍:《人民文學》1978年1月號的頭條位置,刊發(fā)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開啟了新時期報告文學的濫觴。當我還是一個寫散文的文學青年,邂逅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后,我的文學夢想與道路日漸清晰與明朗。我不知道時至今日,有多少人還能準確地說出茅盾先生對報告文學的定義,有多少報告文學寫作者筆下的作品真正具備報告文學最基本的新聞性、文學性和政論性?!皥蟾嫖膶W是什么”這個問題根本不叫問題,茅盾先生對報告文學的定義毫無指摘、發(fā)揮、討論的空間。但有一點,在關于報告文學是舶來品的說法上,我是持反對意見的。在與諸多作家、評論家、學者的交流和探討中,我總是旗幟鮮明地闡明我的觀點,報告文學這個文體不是舶來品,中國古來有之,其本質是“史”。先秦左丘明所著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戰(zhàn)國策》,以及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這一系列中國文史書寫就是最好的佐證。在我看來,《史記》是世界級的報告文學典范之作,如果中國的報告文學書寫能抵達《史記》的文心和原點,那就是不朽的文學著作。

梁鴻鷹:報告文學是舶來品,在中國得到的發(fā)展是切切實實的。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主要是運用文學化的藝術形式,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彰顯作者一定立場及觀點的。報告文學首先是散體文之文學的一種,與小說、詩歌的根本不同在于不能任意虛構。也就是說,這種文體不允許采用創(chuàng)造和綜合人物典型、環(huán)境、事件等手段去進行文學表述。報告文學兼有新聞報道和散文的特點,既具新聞報道意義上的及時性和真實性,又具有時政的議論性。無論是瞿秋白的《餓鄉(xiāng)紀程》《赤都心史》,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萍蹤憶語》,還是夏衍的《包身工》,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通過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典型的細節(jié),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報告文學要有濃厚的新聞性,只不過與報章雜志所載的新聞通訊不同,在于需要充分的形象化細節(jié)化,即文學化,經(jīng)由細節(jié)和情節(jié)的再造,通過精巧的結構、鮮活的人物、對事件及環(huán)境的藝術描寫,達到能夠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文學生動性,讓讀者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而這一切,都不是通過虛構來達到的。人們普遍認為,報告文學的特征是文學性、新聞性和政論性的結合。

丁曉原:報告文學是一種國際性文體。什么是“報告文學”,對此可能有種種解釋。我想我們需要回到當初對它的命名來理解。研究報告文學文體的人大多會知道日本文藝家川口浩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報告文學乃至通信文學的名稱,是Reportage的譯語?!保?川口浩:《報告文學論》,沈端先譯,《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0日)報告文學或稱“通信文學”“報道文學”。這里的“Reportage”,“Report”是它的詞根,有“報道”的意思。因此,從報告文學命名的本源上看,這是一種基于報道(有賴于采訪等,旨在傳播)的具有新聞性(客觀真實、講求時效)的文學樣式?!拔膶W”是中心詞,“報告”是給予這一種“文學”特殊規(guī)定性的一個“定語”。不少人認為既“報告”又“文學”,好像不符合文學的邏輯。在他們看來,沒有虛構就沒有文學。其實虛構只是達成文學的一種方式或手段,文學不等于虛構。一些優(yōu)秀的非虛構寫作或是報告文學已經(jīng)告訴讀者,紀實與文學并不矛盾,相反,它們的有機相生也有可能產(chǎn)生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學作品,而一些滿足了“虛構性”的胡編亂造之作,其實離文學真的很遠。

任林舉:說到報告文學的概念,就涉及報告文學的來由或前生。這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美大陸興盛一時的紀實類文學樣式,經(jīng)日本轉譯、推介到中國之后,就有了一個“報告文學”的命名。20世紀之初,世界巨變,現(xiàn)實生活、人們的心靈受到遠超出人們正常思維和想象的巨大沖擊。世界大戰(zhàn)、工業(yè)革命、資本崛起、人性變異……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理念和文學手法,已經(jīng)跟不上生活自身的節(jié)奏,一種新的直面殘酷、真實生活和人生的文學視野、視角以及表現(xiàn)方法為這種文學樣式的誕生提供了充分必要條件。于是,一些記錄世界巨變,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第三世界的覺醒、后工業(yè)時代歐美世相的代表性作品應運而生,《密西西比河上》《法蘭西戰(zhàn)爭》《震撼世界的十天》《絞刑架下的報告》等都對當時的世界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當然,世界的現(xiàn)實,也是中國的現(xiàn)實,所以這種文體一出現(xiàn)就被當時的中國文壇欣然接受,并充分利用。從瞿秋白的《餓鄉(xiāng)紀程》《赤都心史》到夏衍的《包身工》、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以及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正是沿著這個脈絡下來的。因為中國報告文學早期作品還處于模仿和學步期,并不能成為經(jīng)典范式,所以,很多人認為一些早期報告文學作品就是報告文學本來該有的樣子,我認為那是對“報告文學”這個舶來品理解和認知上的偏差。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首先是文學而不是報告,但“文學”必須以真實和現(xiàn)實為基礎,在故事、細節(jié)、人物內心的深入挖掘上,在結構的安排上,在語言的精確錘煉上和內涵的有效放大上下硬功、苦功,在確保文本信息真實、可靠、可信的基礎上,觸及讀者的靈魂,喚起人們的驚醒和深思。這也是報告文學的重要文體特征。

李朝全:報告文學是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報告文學是一種敘事性文體,以藝術的方式真實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們的情感世界。報告文學脫胎于新聞報道,是新聞與文學聯(lián)姻的“產(chǎn)兒”。報告文學又被稱為“文學的報告”“藝術的文告”,是“報告”與“文學”的有機結合,具備新聞性、藝術性、真實性等基本屬性。報告文學包括寫人、記事、書史、立傳等若干類型。報告文學重在報告報道,向讀者傳遞和告知一些新鮮的資訊及信息,注重借助文學的藝術性的形式,通過人物刻畫、故事情節(jié)、語言藝術來表現(xiàn)一定的思想內涵、主題及情感。報告文學最突出的文體特征是新聞性和由新聞性派生出來的真實性。報告文學所具備的新聞性,并非單純意義上的“新聞”,而是一種廣義的新聞,是要向讀者傳遞具有新聞性、新聞價值的新資訊、新信息性質的新鮮的新穎的史實和事實。它可以是新近發(fā)生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在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但卻鮮為人知的一種歷史內幕、歷史真相的揭示。報告文學的新聞性特征這一根本屬性,決定了它必須具備真實性。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底線,也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線。

劉笑偉:報告文學是用文學的方法與手段,記述人們普遍關注的真實的人物或事件的一種散文文體。其實,報告文學的誕生是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它是社會發(fā)展與文學發(fā)展的共同結合體。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有了新聞媒介的誕生,如報紙、通訊社等,才有了報告文學。在中國,早期的報告文學很多都是在雜志和報紙副刊上發(fā)表的。我個人認為,報告文學最主要的特征有三點。一是真實性,這是報告文學文體的基石,不管寫什么題材,無論是寫歷史還是現(xiàn)實,它必須是真實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確具有“非虛構”的特征。二是新聞性,報告文學的書寫對象一般都是大家關注的人物和事件,有人說報告文學是新聞與文學相互結合的產(chǎn)物,有一定道理。三是文學性,也就是說,從報告文學的文體中,你可以看出許多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法與手段,這是報告文學與新聞的通訊最本質的區(qū)別。

李晉雄:至少在改革開放之前,報告文學是一個沒有多少人知道的文學品種。報告文學被讀者知曉和追捧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時候,資訊不如今天發(fā)達,人們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當下的新聞熱點已不滿足于簡單的膚淺的知道,他們希望對于真實的事件有深入的了解和閱讀。于是大量的報告文學應運而生。當時報告文學的內容龐雜,寫法各異,似乎沒有一定之規(guī),無論是新聞事件,還是社會現(xiàn)象,都有宏大敘事的諸多特征。影響最大的是“問題報告文學”,比如《唐山大地震》《落淚是金》《傾斜的足球場》《太行山斷裂》等等。文章所寫內容,不光引起社會轟動,還引起高層關注,甚至影響了國家有關政策的制定。我的理解:報告文學是用文學的語言和手法創(chuàng)作的來自真實事件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一線報告。在某種意義上類比,它有些像電視紀錄片,有新聞性但不是長篇通訊,有文學性但不是藝術專題片。它需要內容真實,但表達具有客觀性。由于文學的描寫,它又有了生動性,因此,受到讀者的喜愛和關注。

秦 蕾:報告文學是一個熟悉的詞匯,如同人們熟悉紀錄片這個名詞一樣,對于紀錄片的定義,在業(yè)內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不過這沒有影響紀錄片的發(fā)展,也沒有影響紀錄片受眾群體的不斷擴大。因為盡管人們對于紀錄片的概念有多維度的理解,但是紀錄片“非虛構影像”這一基本理念卻得到普遍認可。由此談到報告文學,對于報告文學的普遍理解是,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于新聞報道和小說之間。而大多數(shù)受眾關注報告文學,應該是因為它的真實性;業(yè)內對報告文學概念的爭論也大多聚焦在非虛構與文學的關系上。因為,我認為只要緊緊抓住報告文學非虛構,也就是真實這一基本特征,就會讓報告文學這一文體具有生命力。

劉醒龍:文學理論有將“報告文學”表述為“輕騎兵”,文學事業(yè)發(fā)展到今天,“報告文學”的“輕騎兵”特征越來越不明顯,越來越強化類似《史記》的作用,作為“重裝甲部隊”描寫時代重大變革與顯著進步的文學重器。反而是近幾年才流行的“非虛構”,將輕騎兵的角色接了過去。

徐 劍:我的老師周政保先生1999年出版的《“非虛構”敘述形態(tài)九十年代報告文學批評》一書中,對于報告文學與非虛構之間的關系做了全面的闡述,我深以為然。報告文學和非虛構,雌雄同體,一妖兩面,一個是處廟堂之高,一個是處江湖之遠;一個是殿堂性書寫,一個是民間敘事;一個是宏大題材,一個是生活世相;一個側重于時代脈搏,一個注重命運情感。但無論寫什么、怎么寫,真實性都是報告文學與非虛構共同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是底線,亦是高壓線,偏離或者背離了真實這一基石的報告文學與非虛構書寫都將被釘在文學史的恥辱架上。

梁鴻鷹:報告文學與非虛構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聯(lián)系就是它們同屬紀實性文學,而不是虛構性文學,與小說詩歌之虛構有著本質的不同。報告文學強調作者站在當今社會的立場上,更為直接地表達思想,肯定當代社會思想意義,體現(xiàn)價值觀的引導。非虛構從廣義上說涵蓋范圍更大,可以包括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回憶錄,甚至散文,在不得虛構這個意義上說,同樣與小說、戲劇及詩歌形成對立關系。狹義的非虛構文學與報告文學相對應,更強調書寫的客觀性、在場性、親歷性,而不一定非要具有很強的政論性和時政性。

丁曉原:現(xiàn)在的中國文學界,報告文學和非虛構儼然是兩個壁壘森嚴的領地。報告文學以國家敘事為主,在主題寫作中一枝獨秀,近似國家定制;非虛構則基本上以“老弱病殘”為主角,以社會問題揭示為旨歸,有一種社會學文本的形態(tài)與意味。我們看《紐約時報》近年選出的年度非虛構圖書,既有涉及國家政治經(jīng)濟科技議題的宏大敘事,也有關乎個體生存的小微敘事,相當于我們的報告文學和非虛構的“合體”。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的問題來?——各自為政的偏窄。顯然,非虛構比報告文學的含意要豐富得多:一是作為敘事方法的非虛構,最初的美國非虛構寫作,其實是“非虛構小說”,作品選取的新聞題材,核心的故事是真實的,但在具體的敘事中采用了小說虛構、想象等方法。非虛構是這類寫作中的新聞敘事;二是作為文類指稱的非虛構,文體基本分為虛構和非虛構兩類,兩類之中又包含了許多子類,報告文學是非虛構中的重要一體;三是作為寫作方式的非虛構,就是指作品的生成有賴于作者深入的采訪、田野調查、文獻查證等,拒絕主觀故意的無中生有的虛構和想象;四是作為作家與現(xiàn)實關系精神指向的非虛構,以對實現(xiàn)的參與關注和介入,反撥對現(xiàn)實的疏離,糾偏創(chuàng)作中的凌空蹈虛。從一定意義上說,非虛構是一個文類的指稱,報告文學是一個文體的概念,兩者共有一個同心圓,只是它們的半徑不一樣。我以為,不管是報告文學,還是非虛構,關鍵的不是稱名本身,而是要有效地呈現(xiàn)出具有現(xiàn)實價值、歷史價值和人性價值的客觀存在,揭示出不應被遮蔽的事實的真相。

任林舉:據(jù)我個人的認知,我覺得把非虛構從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文體中獨立出來作為一個文體可能是一種誤會。當然,在某一個虛構文體中比如小說領域,提出“非虛構”概念,并沒有什么不妥,它就是指非虛構小說,也是小說的一類,只是它并不是獨立于所有文體之外的一個文體概念。實際上,非虛構是一個類別概念。文學,從大的類別上分,就是虛構和非虛構兩大類。報告文學、傳記和散文等自然都屬于非虛構類。細想起來,似乎并沒有什么好爭論的,本不需要爭論。

李朝全:非虛構并非一種文體形式,而是一種文本類型亦即文類,或者是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方式和寫作的策略。非虛構的英文原詞是non-fiction,直譯為“非小說”,它與小說(fiction)、虛構對立。換言之,凡是非小說的文本均可歸入非虛構文本類型。因此,非虛構文本或非虛構創(chuàng)作既包括非虛構文學,同時也包括哲學、歷史學、社會科學著作等。“非虛構文學”的概念首次被引入中國大致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而在2010年借由《人民文學》雜志的加持助推而成為文學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根據(jù)《人民文學》雜志“非虛構”創(chuàng)作首倡者李敬澤的觀點,所謂的“非虛構”其實就是一只“乾坤袋”,可以裝進各種龐雜的無法為現(xiàn)有文體分類所囊括的作品。由此可見,中國當下所謂的非虛構并非一個自洽的完備的概念,它自2010年出現(xiàn)以來就是一個“先天不足”的不完整的概念,甚至是一個“先天缺陷兒”。換言之,非虛構在大家的熱議和熱捧中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圈套”,一個敘事的圈套。由于先天不足,非虛構在中國興盛一時而常感后繼乏力,其“先天不足”的“缺陷”后天可能無法彌補或超越。十余年來,中國的非虛構在自己的軌道上越行越遠,日益背離自己的本義,乃至顛覆本義,產(chǎn)生了一些自相矛盾的“怪胎”式文本,譬如曾經(jīng)甚囂一時的所謂的“非虛構小說”?!胺翘摌嬓≌f”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矛盾體,因為非虛構創(chuàng)作要求文本必須遵循不虛構、反虛構或否定虛構的寫作要求,而小說的本質屬性卻是虛構,二者水火不容,相互對立。這種非驢非馬甚至是“四不像”的動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顯然是無法繁衍延續(xù)的。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嚴格來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標注為“非虛構”的作品大多是一種小說化的文本,嚴格來說它們應該歸入小說,只不過其人物、故事原型可能采自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真實的具體的人和事,但是作者卻對這些人和事進行了重新的組合排列和藝術再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xiàn)在我們所讀到的多數(shù)的“非虛構”文本,實際上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非虛構文學,而只是披著“非虛構”外衣的小說。非虛構文學與我一向所倡導的廣義的報告文學或“大報告文學”的范疇是重合的、對等的。換言之,非虛構文學即是“大報告文學”,拙著《非虛構文學論》即采用了這一觀點。在我看來,報告文學杜絕虛構、編造,杜絕憑空想象和“無中生有”,報告文學所描寫的內容皆應是可被反復驗證或不可被證偽、不可被否定的,它是一種歷史真實、判斷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當然,我們不反對報告文學借鑒吸納小說筆法及手法,恰恰相反,不同文體之間的交鋒交錯交融,對于報告文學自身的健全、完善與發(fā)展,激發(fā)報告文學的生機與活力也是有益的。

劉笑偉:我個人認為,報告文學與非虛構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本身就要“非虛構”;非虛構在本質上也是用文學的方法和手段向社會大眾的一種“報告”??梢哉f,非虛構是報告文學的“方法”,報告文學是非虛構的“目的”。之所以提出非虛構這個概念,可能是有人認為報告文學的宣傳意味比較濃,是“歌德派”文體,也還含有某些虛構的成分。但這些短板本身,也是報告文學這種文體需要警惕和克服的。我不主張把報告文學與非虛構對立起來。

李晉雄: 2011年,青年女作家喬葉發(fā)表了非虛構小說《拆樓記》,喬葉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了姐姐一家所面臨的拆遷:在知道要拆遷之前,百姓下有對策,各家各戶爭先恐后地蓋樓——蓋樓意味著被拆遷時分的賠償金會更多。管理者上又有新政,不服從拆遷、擾亂拆遷秩序者,在政府部門工作的親屬都將受到牽連。作品由于題材的非虛構性和故事細節(jié)的煙火氣而引起很多讀者關注和專家好評。如果說文學樣式的發(fā)展也有青春期,成熟期,那么,現(xiàn)在非虛構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被讀者認知和喜愛,進入生命蓬勃的發(fā)展階段。但如果假設我們把它寫成報告文學呢,我覺得又有不一樣的精彩,對比小說,它會少了一些主觀的文學想象力(虛構),但會交待整個拆遷的背景和歷史,人們會覺得它更有新聞性,有客觀性,因此,更有可信度。對比紀錄片,因為它用文字,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所以,它比紀錄片更有溫度。

秦 蕾:“現(xiàn)實永遠比小說更精彩”?!胺翘摌嫛币欢ㄊ菆蟾嫖膶W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報告文學生命力的所在,它滿足了人們對于真實的渴望,也讓生活被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吹胶芏鄬τ趫蟾嫖膶W到底能不能虛構的討論,我個人認為凡藝術作品,都不可能完全避開虛構。需要分清的是我們在哪個層面、在什么樣的“度”上去理解虛構。報告文學之所以被冠以文學,就是承認了它可以使用藝術的手段使現(xiàn)實升華,并使現(xiàn)實更有感染力。而藝術的手段就是對于現(xiàn)實的某種意義的虛構與提煉。所以,報告文學應緊緊圍繞“非虛構”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在符合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而不是為了所謂藝術而去虛構現(xiàn)實。

王威廉:很顯然,“非虛構”是個比“報告文學”更大的概念,它意味著只要不是虛構的,那具體寫什么、怎么寫是比較個人化的,有著較強的靈活性。而報告文學歷經(jīng)多年,已經(jīng)有著相對成熟的范式。

紀紅建:如果從文本上探討,其實沒什么可談的。報告文學是與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等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雖然發(fā)展歷程只有百年之久,但已經(jīng)發(fā)展成當代文學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文本之一,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文本在不斷自我突破與完善,并發(fā)揮了巨大的社會作用。而非虛構在國外雖然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這一概念,在國內盛行也還是近十年的事兒,除了將報告文學歸入其中,還將紀實小說、散文等納入其中。但在當代中國的文學譜系中,非虛構顯然不是一種文學體裁,而只是一種概念,或者說一種現(xiàn)象。將一種概念或是一種現(xiàn)象,與一種傳統(tǒng)的文本進行對比、談論,缺乏討論的基礎。當然,這些年總會有理論家或是作家對此進行討論,甚至爭論,這也折射出報告文學知識譜系,特別是理論建設的不夠完善,其影響和地位還有待提高。雖然存在個體視覺下的“消極寫作”,也存在生產(chǎn)了大量獵奇、失真的“真實故事”,從而讓非虛構備受詬病,但其在敘事、修辭、結構安排等寫法層面上也有報告文學可借鑒之處。

成孝湜:作為一個影視編劇來說,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許多次主旋律影片的劇本創(chuàng)作工作,一個先進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有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翔實的有關資料,根據(jù)這些經(jīng)由我們寫出故事性來。在我看來,我們當下大量閱讀到的“非虛構文學”就特別像是寫劇本要參考的大量資料;而“報告文學”所呈現(xiàn)的更像是主旋律題材的文學劇本,也就是把線性的、一絲不茍的資料素材,改造成更具有可讀性、可看性的閱讀趣味體現(xiàn)。

蕭 森:我個人覺得報告文學是偏向于對真實事件的經(jīng)過和意義呈現(xiàn),而非虛構則更傾向于對某一真實事件的文學表現(xiàn)。換句話說,報告文學更客觀,而非虛構更加主觀,無論是立場還是細節(jié)描寫,非虛構都更文學化,也更個人化。

高 巖:非虛構文學與報告文學的關系,我覺得更像是子與母的關系,報告文學的起源和她宏大的母題性,其實在誕生之初,已經(jīng)囊括了很多文學題目與劃分的邊界,報告文學的邊界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的宏大的、寬廣的。相比之下,非虛構文學的指向性更強,目的性也更強。

黃菲菂:非虛構是針對虛構而言的,報告文學是非虛構文類的一種。但在概念有意無意地混用中,非虛構似乎有取代報告文學的意思。有些作品明明是報告文學,但出版時會打上非虛構的標簽。本質上來說,報告文學寫真人真事,姓名地名都不可虛構,而非虛構提倡的真實是基于事實原型的真實,后期進行過虛構的加工。換言之,報告文學的寫作要承擔書寫真實的壓力和風險,而非虛構則以真實的名義吸引讀者,但內容上卻又得到了虛構的豁免,實際上還是屬于虛構文學。看似文體的沖突,其實還包含寫作立場的區(qū)別。非虛構的作家個人立場不可取代以國家和人民立場為中心的報告文學寫作。

劉詩宇:報告文學和非虛構,都體現(xiàn)著對“虛構”的反叛和對“真”的推崇。但在中國的文學語境中,非虛構往往更注重對社會陰暗面的挖掘和呈現(xiàn),通過“真”來形成強大的批判性,更受新聞媒體和普通讀者歡迎;報告文學則更注重發(fā)現(xiàn)社會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積極變化,通過“真”來形成一種示范和感化效果,更多與主題創(chuàng)作結合。從學理上看,報告文學與非虛構一體雙生。但在當下語境中,二者很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作家隊伍、創(chuàng)作生態(tài)、傳播接受途徑。不一定非要將二者放在一起談,恐怕更不必相互比較、相互要求。

佟 鑫:報告文學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現(xiàn)場感,報告文學作家既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更要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和思考,如何處理現(xiàn)實與藝術的關系是進行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考驗。請您談談報告文學寫作的公共性與個人性。

何建明:報告文學的公共性是指我們敘述的對象的事情本身必須具有“大眾所關心和關注”的方面。所謂的“個人性”,在我看來,一是題材的內縮性和“個人視覺”。當然也包括了個人化的寫作方式。內容上的和主題上的公共性與寫作方式上的和個人視覺上的個人性,都是報告文學需要兼顧的,兩者的有機統(tǒng)一才是真正好的報告文學。

陸天明:這個問題該聽聽報告文學作家的感悟。他們已經(jīng)為這個文學門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讓我來妄測,要害在“個性化”。有個性體征的報告方可入“報告文學”之門。否則,就只是報告而已。

朱秀海:任何文學作品首先都是個人性的,是作者對世界的觀察、認知和表達。而他要實現(xiàn)這種個人性的表達,則要通過作品是否具有所謂的公共性。這會要求個人性和公共性之間實現(xiàn)某種認知層面的連接。新物理學認為連接就是糾纏,報告文學的寫作,和各種類別的文學作品的寫作一樣,要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即個人性和公共性是不是能夠糾纏,如何糾纏,糾纏的結果是不是能夠實現(xiàn)個人性的公共性化,通俗一點說,你的文學有沒有人讀,他們和不和你糾纏,才是最要緊的。

張 陵:這是目前流行的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課最感興趣的關系,并不是報告文學作家寫作面臨的主要矛盾問題。當然,如果不認識和掌握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話,那么“公共性”和“個人性”的關系就會讓人很困惑很糾結。必須承認,中國報告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得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引,并且這種指引今天仍然在繼續(xù)?!吨v話》主要精神說到底就是文學為人民服務,文學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務?!吧钊肷睢辈粌H是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基本關系,更是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從作家的“深入生活”就開始了。很多時候,“深入生活”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具體的文字寫作過程。所謂的“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寫”的寫作經(jīng)驗揭示的就是中國報告文學獨有的“秘籍”。中國報告文學成功的秘密都在“深入生活”之中。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相關問題包括“公共性與個人性”關系問題,都能在“深入生活”中得以迎刃而解。

劉醒龍:公共性與個人性,或許才是報告文學與非虛構的主要分野。后者帶有相對的私密性,那些所謂的親歷,都是個人的不可復制和不可驗證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大都是面目不清。即便是敘事中作為親歷者的“我”,看上去證據(jù)確鑿,是否就等于真實的我,那些歸得和歸不得的“家”與“家鄉(xiāng)”,是否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與家鄉(xiāng),都是存疑的。與之相反,前者往往是典型的公共性,作品的描寫對象,作品完成后所面對的閱讀對象,都是無法打折扣的現(xiàn)實存在,所要求的要嚴格許多,必須經(jīng)得起作品所處社會全方位的核驗。

徐 劍:報告文學寫作的公共性與個人性不是對立的,而是報告文學作家文學觀的一體兩面。公共性是一個哲學概念,具體到報告文學,指的就是這一文體的政論性,同時也是報告文學作家文學觀的高度凝練與集中體現(xiàn)。報告文學史詩式的書寫,對新中國、新時代百科全書式的記錄與描摹,是一個時代的畫卷和留影,在表現(xiàn)重大事件、重大題材方面,天然具有其他文體無可替代、望塵莫及的優(yōu)勢。一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其思想性與文學性必定是和諧統(tǒng)一的。作品的公共性主要通過思想性來體現(xiàn),而作品的文學性展現(xiàn)通道就是報告文學寫作的個人性。面對同一個公共話題,不同的作家也會因為個性化差異創(chuàng)作出千差萬別的報告文學作品。公共性的話題,也是作家獨立立場、獨立觀察和獨立書寫的最大展示,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

梁鴻鷹:報告文學有著較鮮明的社會性、公共性。嚴格意義上說,報告文學不以表達個人經(jīng)歷、情緒為主要內容,從而與回憶錄、傳記文學式的文字不同,既需要在廣泛采訪基礎上汲取素材,提煉主題,完成對社會現(xiàn)象與社會問題的反映,又要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從歷史上看,法國革命、巴黎公社運動、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劇烈動蕩的社會生活催生了報告文學,而中國在晚清之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等,隨著社會變革的推進、報章雜志的出現(xiàn),迅疾反映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以瞿秋白、鄒韜奮、范長江、夏衍等為代表的不少作家通過報告文學這種文體形式,進行關于民族命運與個人出路的探求,是這一文體的公共性的具體反映,因此,面向社會問題,針對具體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這才是報告文學的特征。

丁曉原:報告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新聞文學,具有一定的新聞性。新聞性關聯(lián)著社會的公共話題,因此報告文學無論是它的選題取材、主題表達,還是它的傳播方式等,都體現(xiàn)出顯見的公共性??梢哉f作品公共性的含量,從某種角度上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價值。顯然,報告文學是一種去私人化的社會寫作模式。報告文學作家的“寫字間”是整個社會。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報告文學寫作是一種應當具有主體性的精神創(chuàng)造行為。報告文學要客觀真實地反映書寫對象,但這種反映絕不是機械式的復制。其間有著作者的眼光、判斷,浸潤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審美觀等,作品的表達具有個人的方式。

任林舉:不僅報告文學,所有的文學都需要解決好共性與個性的問題。文學是個性化的,是一個作家自己想說的話或想表達的意思。即便是以真實和客觀事實為依據(jù)的報告文學,也依賴于作家個人觀察事物的角度和個人的感覺、獨到的理解。說眼見為實,是指某一個側面和角度的真實,并不是全部的真實。一個好的作家和作品,一定能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懷又能夠被廣泛認同,因為他對自己的書寫主題總是有不同于庸常的視角、發(fā)現(xiàn)、感知和理解,同時又不刻意地兼顧了人類或社會的共性。他是以具有可信度、感染力和穿透力的方式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傳達給讀者。公共性和個人性在某些時候是不矛盾的,因為公共性不過是個人性的集合和交集,而人類對真善美的理解和訴求雖然并不整齊劃一,但絕不可能大相徑庭、格格不入。

李朝全:報告文學寫作的個人性體現(xiàn)在文學的個性上,也就是報告文學作家個人的語言風格,個人的性情,獨到的思考和獨特的敘事、素材剪裁、謀篇結構、表達方式等特色。換言之,報告文學的個人性,更多地體現(xiàn)為個人風格、個人特色和個性化表達。同時,報告文學的個人性也體現(xiàn)在報告文學是一種“有我”的創(chuàng)作,融入了作家個人的思想、情感、趣味和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感受認知方式等。它是一種個人化的、個性化的藝術勞動與創(chuàng)造。而報告文學的公共性,則指的是報告文學所涉及的題材、人物、事件等大多為社會大眾所關注,具有社會性、公共性,它所報道的新聞,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大多具有現(xiàn)實意義,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或者同時具備長遠價值,報告文學作品的思想主題、內涵、價值具有廣泛性、大眾性,報告文學通過讀者的閱讀、文本藝術樣式的轉換,擴大其影響,從而能夠參與或影響經(jīng)濟社會的進展,能夠影響或塑造人們的思想、情感、境界。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報告文學具有共享性、共情性和共鳴性,可以引發(fā)讀者的共情與共鳴,從而與讀者分享作者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性思考乃至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推動社會大眾參與歷史創(chuàng)造,參與現(xiàn)實進步。報告文學注重與時代同頻共振,與歷史大潮同向前行,是與時代和社會發(fā)展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種文體。

劉笑偉: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報告文學的寫作,選題上的公共性與表達上的個人性要完美結合。報告文學寫作的公共性,決定了其選題必須具備時代性和新聞性。這里說的公共性,指的未必是多么重大的歷史事件、多么著名的人物,而是這個事件或人物背后所折射出的時代印跡。至于個人性,是針對報告文學的文學化表達而言的。每個作家觀察事物、構思文章、剪裁材料以及作品的結構,語言的運用,細節(jié)與人物的描寫等等,都肯定是有差異的。不同的作家一定會有不同的寫作面貌,這就是報告文學寫作的個人性。公共性決定了報告文學的時代性是否鮮明,個人性決定了報告文學的文學性是否醇厚。

李晉雄:作為讀者,我覺得報告文學的文體基因中有很強的公共性,因為它的非虛構內容,一些題材本身就具有介入性、干預性和批判性。報告文學作者又大多受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情懷的影響,有深切的使命感,所以一直以來,報告文學和紀錄片都有宏大敘事的傳統(tǒng)。但發(fā)展至今,無論是報告文學還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都開始多樣化,選材從社會宏大主題到民生細節(jié)逐漸放下身段,開始更多關注大歷史中小人物命運的變化。這是報告文學從高大上走向尋常百姓家,也是文學即人學的注解和體現(xiàn)。一些新的作品關注了以往未曾關注的領域,對事實有了更加細膩體貼的解讀方法。比如作家楊曉升的《失獨,中國家庭之痛》就以獨生子女意外夭折的事變,來關注“失獨”老人無法平衡的生活、審視當代家庭問題。雖然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是舉國政策之下,但他著筆的記錄并非宏大敘事,而是落實到了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甚至不怕家長里短,整篇作品充滿了人間煙火氣。作為紀錄片人,我自己也曾經(jīng)用了七年時間,來跟拍一個月嫂,記錄了一位30歲的鄉(xiāng)村婦女,如何從頭學起,在北京立業(yè)安家的故事。紀錄片《阿姨來了》也是城市化大背景下,小人物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改變命運的樣本。

秦 蕾:公共性和個人性具體是指什么?如果是指報告文學內容的社會客觀存在與作者個人視角的關系,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辯證的過程。無論是一部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還是一部紀錄片的制作,甚至是一條新聞、消息的發(fā)布,都無法避免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感受與體驗對于作品呈現(xiàn)的影響。這就是所謂客觀永遠是相對的。具有一定的個人色彩其實正是作品魅力的組成元素,也是一種藝術的浪漫。這與報告文學的“非虛構”屬性并不沖突,而是讓報告文學具有了更加多元的視角,在某種程度上也更加真實。

王威廉:報告文學的公共性色彩是要大于個人性的,正是因為這種“公共性”保證了這種文體的高度時效性。時效性與文學性并不矛盾,在這里,我更想強調時效性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如何看待、如何塑造自身所處的時代,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紀紅建:我認為報告文學寫作的公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題材和采訪上。報告文學大多關注現(xiàn)實,關注國計民生,關注社會熱點、焦點事件等,所寫事件和人物,大都已經(jīng)呈現(xiàn)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的事件和人物,不是個體體驗,屬于公共資源,誰都可以去采訪和創(chuàng)作,比如這幾年創(chuàng)作的反映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作品數(shù)以千計,以袁隆平院士為主人公的報告文學作品也數(shù)以百計。這就是公共性。但數(shù)以千計的關于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作品,數(shù)以百計的關于袁隆平院士的報告文學作品,真正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作品卻鳳毛麟角。為什么?大多缺乏寫作者個人性的表達。個人性的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情感和思想的個人性表達,一是語言方面的個人性表達。特別是情感和思想的個人性表達,這要求作品中體現(xiàn)出寫作者濃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以及對事件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獨特理解和思想呈現(xiàn)。

蕭 森:報告文學的公共性也就是真實性是壓倒一切的,其次才是報告文學的個人性。個人化的表現(xiàn)必須在公共性之下,也就是說,當公共性與個人性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個人性應該讓位于公共性。而在公共性一致的前提下,才可以盡情發(fā)揮作者的個人性。

高 巖:以現(xiàn)實為基準的報告文學的公共性更強一些,相比之下,個人性是要服從于公共性和現(xiàn)實性的,相比公共性,個人性更該是點綴與美化,而不是核心的,無論要傳達給讀者的要義與核心是什么,前提是,這種核心的存在,作者作為記錄者,要知曉其核心是已經(jīng)存在的,而非不存在,由作者創(chuàng)造的,要區(qū)別于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關系,在這點上,個人性是要服從于公共性的。

黃菲菂:我理解報告文學文本與現(xiàn)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同構的,報告文學應當是一種超越個人經(jīng)驗的,重在從集體的、時代的宏觀視角去考察現(xiàn)實與歷史的具有鮮明公共性和社會性的特殊文體。這就決定了報告文學作家更多選擇那些能反映時代主題、聚焦時代問題的人物和事物為書寫對象。而個人性在報告文學寫作中主要體現(xiàn)為主體性。報告文學書寫客觀真實是為了達到事物的本質真實,求得事實真相。作家的主體性也就是在從事實真實走向本質真實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

劉詩宇:好的文學肯定是公共性和個人性的集合,但在報告文學這里卻必須加以限定。首先說公共性,小說或詩歌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狹小天地里可能還“說得過去”,報告文學作家則不僅要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學、社會學知識素養(yǎng),對今日社會有全面認識,更要有深入現(xiàn)實生活的行動甚至是田野調查的功夫。這樣才有可能從大事件的寫作中,體現(xiàn)出報告文學的公共性。再說個人性。小說創(chuàng)作以天馬行空的虛構彰顯個性,報告文學則必須忠實于現(xiàn)實。但在“記錄”之余,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也一定能體現(xiàn)作者對所寫對象、事件的認識和判斷。此時報告文學作家就不僅是作家,更是相關問題的研究者、闡釋者了。

佟 鑫:藝術的真實和現(xiàn)實的真實在任何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都需要很好地協(xié)調,而傳統(tǒng)的報告文學似乎有著只強調現(xiàn)實真實的傾向性。而當下一些前沿、前衛(wèi)報告文學作家似乎并不認同傳統(tǒng)的傾向,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的真實,在努力探尋屬于文學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方法,這就形成了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兩種主張和傾向。對此,請您談談自己的看法。

何建明:報告文學的“報告”是指材料的公共性、公眾性和社會性。文學是指其書寫的方式與方法。兩者缺一不可。忽略“報告”的內容與明快性、大眾性、豐富性,是一些小說家轉化為報告文學寫作的普遍毛病,過于敘事的拖泥帶水;而記者出身的報告文學作家通常又少了文學性,叫人感覺乏味無趣?!皥蟾妗笔菫槲膶W準備的,而“文學”是為“報告”服務的。

陸天明:報告文學如有必要單獨列為一種文本體裁,它必須有“文學”元素的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報告文學中的文學元素以什么形態(tài)存在,占比多少,只要不損傷“內核的真實性”,就允許各顯神通,各展身手了。無論如何它必須有文學性帶給它的閱讀張力和審美快感。有內核真實帶給它的直戳人魂的力量。

張 陵:多年來,“報告文學不是文學”“報告文學要提高文學性”的雜音一直不絕于耳。報告文學是一種強化紀實文學的時代特質和現(xiàn)實問題導向過程中形成的“真實”的文學。如果把報告文學排擠出文學的話,意味著把紀實文學也排擠出文學。報告文學和其他文學文體一樣,都有一個不斷提高文學品質問題。必須堅持報告文學就是文學的前提下,才能具體討論報告文學如何提高文學品質以及補齊修復創(chuàng)作上的短板等的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文學性”,通常都是以“虛構”的“文學性”作為標準。對“紀實”類的文學來說,這個“標準”定得是否正確精準,是否符合報告文學的實際,倒是值得文學理論批評去探討的。

劉醒龍:報告文學這些年從社會文化的前沿急劇后撤,主要缺欠是“文學性”減弱了,“報告”的分量加大了。舉個例子,一九九八年六七月份,我第一次去西藏,寫了平生第一首長詩《用胸膛行走的高原》。幾年后,一位同行寫了一部報告文學,名叫《西藏,用胸膛行走》。且不說其他吧,僅就字面上看,差不多的兩種文字,其中意境,正好似兩種文體,前者文學意味較濃,后者報告性質突出。詩人徐遲當年所寫《哥德巴赫猜想》,人人都說是報告文學,個個讀起來所感受到的盡是濃濃的詩意。至于是用“文學”來“報告”,還是將“報告”當“文學”,這是誰都明白的事情,問題只在于如何找出二者之間的黃金分割線。

徐 劍:如果把“報告文學”當作一個詞組來看的話,它是一個偏正結構。“報告”是定語,是用來修飾、解釋、框定主語“文學”的?!皥蟾妗痹谶@里等同于真實,畢竟真實是報告文學不能突破的底線,失卻了真實,報告文學就喪失了生命。報告文學的“報告”與“文學”的關系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那就是“報告”指代的是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報告文學必須要有“報告”,沒有“報告”的報告文學就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同樣,報告文學的“文學”也不可或缺,沒有“文學”的報告文學就是精氣神,就失去了審美價值。因為報告文學與詩歌、小說、散文一樣,同樣啟迪靈魂,是直抵閱讀天堂的文學文本。

梁鴻鷹:報告文學的“報告”主要是強調新聞的及時性、大的信息量,以及對時政等一些問題的立場的表達及分析議論;“文學”則主要指結構的獨特、語言的優(yōu)美詩意,是在達成這一文體的審美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丁曉原:報告文學的“報告”與“文學”,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對此茅盾先生在80多年前寫的《關于“報告文學”》中就曾作過基本的論說:“‘報告的主要性質是將生活中發(fā)生的某一事件立即報告給讀者。題材既是發(fā)生的某一事件,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它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的形象化。必須將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寫著,讀者便就同親身經(jīng)驗……”“好的‘報告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人物的刻畫,環(huán)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等等”。這里的關鍵詞是“新聞性”和“形象化”。我想“報告”和“文學”的要義就包含在其中。

劉笑偉:捷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埃貢·艾爾溫·基希說過這樣一句話:“事實對于報告文學作者只是盡著他的指南針的責任,所以他還必須有望遠鏡,和抒情詩的幻想?!蔽矣X得基希的話很好地解釋了報告文學中“報告”與“文學”的關系。報告文學的素材必須是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等,都應該有據(jù)可查,經(jīng)得起歷史的、實踐的、大眾的檢驗。真實的“報告”是一部作品的指南針,必須遵循這個方向行進。但是這個“報告”不僅僅要有素材的真實,還必須具有藝術的真實。而藝術的真實,實現(xiàn)途徑就是文學,也就是基??谥兴f的“望遠鏡”和“抒情詩的幻想”。如果一部報告文學只有“報告”,而無“文學”,那就像一首歌詞沒有音樂,一只小鳥沒有翅膀。

任林舉:如果說,報告文學的發(fā)端是以記錄、呈現(xiàn)或報告為主,那么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和文體的逐步成熟,隨著生活的多元化和復雜化,人類的行為和精神活動都具有了潛隱性,很多事物的真相和本質都潛藏在遠離表象的深層,這就要求報告文學也要相應地進入生活和人們精神世界的深層。對文學性的高度強調,已經(jīng)成為報告文學發(fā)展的自身需求。如此,新時期的報告文學無論從視角還是創(chuàng)作技法上,都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由呈現(xiàn)到思考、由強調現(xiàn)實事件的呈現(xiàn)向人性和命運深層滲透的深刻變化。報告文學畢竟是文學,要想讓報告文學保持它應有的輝煌或存在價值,作家們必須要有一個高度的文學自覺,努力使報告文學在文學的向度上有一個深度回歸。

李朝全:報告文學要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并不等于報告文學要采取一種照相式的、鏡子式的被動的反映,而應該是一種能動的、積極的、藝術的反映,要運用藝術化的表現(xiàn)和表達。這就需要作家充分發(fā)揮藝術想象,對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和藝術鍛造。報告文學的報告性指的是它所傳遞的信息和內容具有新聞性價值。而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則指的是它必須是一種藝術的講述,能夠引起人們情感共鳴,能夠作用于人的心理、心情和思想、精神世界,也就是要運用藝術的方式來處理素材和題材、人物和事件,要通過必要的豐盈的想象,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真實、事件真實進行藝術性的加工和表現(xiàn),要充分發(fā)揮作者的藝術想象力和表達力,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審美感受力和領悟力。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一定是報告和文學的完美統(tǒng)一,是藝術化的文學報告。

李晉雄:上小學時,父親選了一些文章,說是范文,讓我背誦,其中有《誰是最可愛的人》。記得當時費了很大的力氣背它,但內心覺得語言不夠美麗,因此總是記不住。但看過《祁連山下》,文中描寫的人物命運其實不大懂,但一些文字深深打動我,記得當時用練習本抄下自認為美麗的詞句:“到敦煌去!是的,他也知道這并不是容易的事。那是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塞外,在河西走廊的盡頭,在祁連山下!要到那種地方去,需要像古代的張騫一樣的精神,像古代的蘇武一樣的毅力?!薄叭艘贿M這個洞窟,便掉進了染缸似的,整個都掉落在色彩的世界中,熱烈的紅色調子是基調,千萬種色彩旋轉在你的周圍?!?直到今天,一看到這些句子,一幅幅絢麗的畫面就呈現(xiàn)在眼前,情緒時而激動,時而驚喜,心情起起伏伏,不忍卒讀,但又舍不得放下,這就是文學的魅力,簡直比虛構的小說更傳奇更精彩。

秦 蕾:我認為報告是觀察,文學是升華。所謂報告是觀察,是指作者對于生活真實的捕捉與選取。這考驗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敏銳度。這種敏銳度是基于生活的經(jīng)驗、對生活的思考以及創(chuàng)作的能力。具有敏銳觀察力和判斷力的創(chuàng)作者可以挖掘到最符合時代、最受到關注、最具有意義的故事與題材,使得“報告”更有價值;而“文學”是升華,是指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對現(xiàn)實的再編輯。高明的創(chuàng)作者能夠運用高超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冰冷”的現(xiàn)實充滿了溫度,也能通過“再編輯”讓“無序”的現(xiàn)實更加有邏輯。

王威廉:“報告”就是公開陳述,“文學”就是以文學的方式來表達。我覺得這是一個偏正結構,“公開陳述”是這種文體的靈魂。現(xiàn)代小說更傾向于私人生活領域,但我們不能忘記,文學是有公共性面向的,報告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這種公共性。

紀紅建:我在前面提到了,“報告文學”四個字的落腳點在“文學”二字上,“文學”才是報告文學的根本,或者說本質。但這并不是說不要“報告”了,“報告”同樣重要,它要求報告文學作品具備強烈的使命感和時代特征?!皥蟾妗笔菍懽髡咚枷搿⒄軐W等知識的考量,“文學”同樣是對寫作者文學修養(yǎng)的考量。同時,“采訪”,或者說“行走”,也在“報告”的范疇,有些寫作者雖然深入采訪了,但不一定能夠具備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其寫出的作品,即使有一定文學性,也失去了報告文學生命的意義——真實。

成孝湜:我覺得這更像是在探討“報告文學的文學化”類似的問題,我覺得“報告”更像是一塊土壤,而“文學”則是這片土壤生發(fā)出的植被。最終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必須是未經(jīng)虛構,但又極具文學美感的文本。二者并不存在矛盾的對立,而通過文學語言、敘事節(jié)奏的控制掌握則更見文學功力。就像《建國大業(yè)》這樣的影視作品,里面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但我們覺得好看的亮點不僅僅是真實,其中服化的色彩搭配、鏡頭的調度方式、演員的表演功力,這些影視作品中對于歷史原型的二度創(chuàng)作,就類似于我理解的報告文學中的文學性。

蕭 森:報告文學首先應該是報告,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呈現(xiàn)一個真實事件或是新聞,而非作者本人的意愿,也更不是虛構的文學創(chuàng)作。所以“文學”應該從屬于“報告”,二者是主次關系。

高 巖:報告文學的促成,是文學,而非報告,報告只是對于文學的修飾與規(guī)范,而非核心。美味的蘋果與漂亮的蘋果核心都是蘋果,而不是美味與漂亮,失去文學性的報告,只是辭藻和數(shù)據(jù)的堆積,毫無意義。

黃菲菂:報告文學從“報道”“特寫”發(fā)展而來,“報告”在這里是對事實真相做出披露和報道的意思,不能理解為下級對上級的工作匯報?!皥蟾妗碑斎痪褪菆蟾嫖膶W的題中應有之義?!拔膶W”在這里是報告文學的文體定位,即報告文學屬于文學的范疇。就對報告文學寫作的文學性提出了要求,要用文學手法記事寫人?!栋砉ぁ贰墩l是最可愛的人》《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哥德巴赫猜想》等經(jīng)典報告文學作品就很好地處理了“報告”與“文學”之間的關系。

劉詩宇:“報告”是個帶有政治生活色彩的詞匯,它與“文學”結合的意涵就與字面意思近似?!皥蟾妗睘椤拔膶W”提出規(guī)則,但也賦予其新質。

佟 鑫:我們剛剛談到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各位老師都從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出發(fā),談了自己的觀點認識或者追求方向。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又該如何區(qū)別于其他文體而能否自成一家,請您進一步談談報告文學敘事的審美化。

何建明:報告文學敘事的審美化,不單單是文學意義上的審美,它還包含了鮮明的政治性、立場性和價值觀。離開了這一點談報告文學的審美性就是狹隘的,非報告文學的。

朱秀海:我認為所有的文學手段都可以用到報告文學的敘事之中。當然所有的文學體裁都有它揮斧運斤的邊界,報告文學當然也有它作為“報告”的邊界,但是又有哪一種文學體裁不是在邊界內構建自己審美的幻景呢?一切敘事、描寫、心理描寫甚至心理分析,乃至于意識流,只要不超過“報告”的邊界,我認為都是可以使用的手段。難道我們小說中的人物可以胡思亂想,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就不胡思亂想嗎?這里歸根結底還是個文學化的問題,你沒有這些文學的手段,就不會有文學的表達,那它還是文學嗎?還是報告文學嗎?

張 陵:中國報告文學正在苦苦期待著理論評論建設來揭示深刻中國報告文學之美,來建立中國報告文學的審美標準和審美體系,引導讀者從審美層面上接受報告文學。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期待還遠遠沒能結束。

劉醒龍:報告文學接近散文是天經(jīng)地義的,千萬不要向小說靠攏,就像時下的詩歌等,越來越流行小說的套路,其實是自斷后路。

徐 劍:這個問題是上一個問題的延續(xù)。報告文學的審美價值集中在作品的文學性上。文學的審美是一個廣義的審美范疇。報告文學的敘事本質是重構真實的過程,是逼真再現(xiàn),是客觀還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史和精神史,有審美高度,更有哲學向度。

梁鴻鷹:提升報告文學作家的審美能力是當前創(chuàng)作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既需要作家打開生活面,拓寬報告文學的視野,在國家建設、地區(qū)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等宏大主題的開掘之外,向更多的社會領域探索并描寫?,F(xiàn)在很少能夠看到那種結構精巧的報告文學作品,作家要在鍛造文本結構方面下大功夫,激發(fā)報告文學的文體意識。而見人見事見精神,更切身的真實性,有賴于對新聞性的更廣泛鍛造。深刻的思想性,來源于對深厚的作家的思考能力,講究,作家對生活的沉浸,博覽群書和多思多寫,才能鍛造越來越多思想、技巧見新意的審美范本。

丁曉原:第一,報告文學作為敘事文學樣式,它和小說一樣敘事性是文本生成的基本構件,只是小說的敘事性由虛構獲得,報告文學的敘事性來源于敘事對象本身。第二,故事性是人作為生物的“天性”之一,所謂“敘事審美化”,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敘事,滿足作品接受者的審美需求。第三,報告文學的故事性存在于生活之中,深入采訪,發(fā)現(xiàn)、發(fā)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傳奇性是前提。第四,作者需要依據(jù)非虛構敘事審美的基本規(guī)律,對生活原型故事進行選擇、調度、重組,重視故事與人的再現(xiàn)。第五,及物體己的個人化敘事語言的配置。

任林舉:如果講文學性,可能各種文體都有一些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藝術特點。這是個性,也是局限。比如詩有語言和體量的限定;散文有敘事主體上的限定;小說有故事、細節(jié)及介入尺度的限定,而報告文學在文學表達方式上卻基本沒有嚴格的限制,它的限定領域只在于非虛構或主體、故事、細節(jié)的真實。本來報告文學可以用新聞敘事方式,也可以用小說或散文敘事方式,在修辭手法上也沒有限制,可以夸張,可以想象,也可以比喻或象征,但就有人誤把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學手法誤認為是虛構類文學作品的專利。既然在語言、敘事方式、修辭手法、主體結構上沒有制約,那么只要在報告文學的敘事中自覺運用,自然可以到達文學的自由之境。

李朝全:從本質上說,報告文學的文學性與其他文體的文學性并無區(qū)別。報告文學的特異性或審美特質在于它特別強調新聞性與真實性,這是其最鮮明的辨識度所在。因此,報告文學的藝術性或藝術加工是有底線的,也就是要確保其真實性,這也是報告文學的生命所系。換言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藝術加工、藝術想象是不能背離真實性原則的,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所刻畫的人物、所描寫的內容必須是可以驗證的或者是不可被證偽的。如果背離了這一根本,那么報告文學自身的自立性也就不復存在,這樣的文學作品實質上已不能被冠以報告文學的名分。報告文學敘事的審美化,與其他文體是相似和相近的,它也要通過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生動的故事、個性鮮明的人物來打動人、感染人,動人以情,動人以理,動人以思,要在情感上、心理上、思想上和精神上打動讀者。報告文學敘事亦須追求美言美文,美的結構和形式,也應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這,應該是報告文學敘事審美化所追求的高度。

劉笑偉:這個話題有啟發(fā)性。報告文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敘事學,也就是要講好故事。報告文學要自成一家,就必須具備自己的敘事風格,形成自己的審美。我覺得在全媒體語境下的今天,在眾多報告文學作家對如何敘事進行了無數(shù)艱辛探索的今天,要做到“融”。融合為美。這就引出了跨文體寫作的可能性。有人說,報告文學寫作的文學性就在于能否跨越文體。雖是一家之言,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報告文學寫作的困境與突破路徑??陀^上,文學形式的相互兼容,為提高報告文學寫作的文學性提供了新的路徑與可能。

李晉雄:現(xiàn)在,新作品很多,閱讀時間卻很少,看什么書,經(jīng)常要先看評論或聽人推薦,真正是報告文學讓我說聲愛你不容易。一部作品是否成功,關鍵在于對生活和社會是否有獨特的觀察和一定的預示,這種觀察還要有審美創(chuàng)造,讓閱讀者能夠感受和體驗,引起共鳴,力求精煉。2020年新冠疫情,雖然是人類災難,但真正出了不少報告文學好作品,比如《感謝紙尿褲》,用較短篇幅濃縮了第一線重癥病房和90后男護士的感人故事。信息量大,刻畫細膩生動,寫出了小人物小物件的大情懷。介于散文、小說和新聞之間的敘事風格,有著特殊的美感和意蘊。

秦 蕾:可能這個話題對于專門從事報告文學的研究者來說更有意義。對我來說,可能都是在“真實文學”這一類中。對于文學作品,很多手法都是相通的,只是在于對于生活真實的選取角度和藝術概括的方式。對于報告文學來說,就是“再編輯”,之所以使用編輯這個詞,就是并不改動素材真實本身,而是從不同的敘事邏輯切入;而對于比如小說,就是“再創(chuàng)作”,是可能超脫素材真實本身的再創(chuàng)作,是重新構建的故事邏輯。

王威廉:敘事的藝術已經(jīng)牢牢占據(jù)著文化的生產(chǎn),報告文學肯定要在這方面不斷進展。如何講述現(xiàn)實發(fā)生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講清楚一件事,更是為了展現(xiàn)一種更廣闊的現(xiàn)實。而審美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一方面保證了文本具有藝術價值,一方面只有它才能在嚴肅的公共性與柔軟的個人性之間尋找平衡或對接。

紀紅建:這屬于報告文學中“文學”的問題,也就是文學的表達,具體地說就是文學敘事的問題。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一定是敘事節(jié)奏、故事節(jié)奏等都把握得非常好,多用描述性語言,讓作品更加生動、深刻。在此基礎上,還應通過一個個場景,特別是設置戲劇性場景來展現(xiàn)情節(jié)的發(fā)展;充分讓人物發(fā)聲,讓故事本身要表達的東西在對話中得到自然呈現(xiàn);多描寫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使得作者的文字和讀者的心靈能夠抵達新聞報道和小說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通過各種不同角度的觀察,使讀者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人物特征。反之,一些完成度不高的報告文學往往多用敘述性語言,沒有將采訪資料吃透和融會貫通,只是將故事作簡單描寫和呈現(xiàn)。當然,于報告文學而言,文學敘事的加強,必須在保證真實性和可信度的前提下進行。

蕭 森:我覺得報告文學敘事的審美化首先還是它的真實性,如果缺乏真實性,則報告文學沒有立足之地。我曾經(jīng)做過幾年的新聞工作,了解新聞的客觀性。之后一直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編劇工作,同樣也了解些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所以我認為報告文學敘事的審美不能與文學等虛構作品等同,而是應該立足在真實性的前提下進行縱向背景的挖掘和深刻細節(jié)的展現(xiàn),并最終達到對事件真實的還原和呈現(xiàn),并對其形成和影響作以深度的詮釋。

高 巖:文學都是美的,報告文學的美,是其真實性的,存在于現(xiàn)實性的,介于理性中的感性的,這樣的美麗是報告文學的魅力與努力的方向。

黃菲菂:讀者是通過作者的文字和敘事來進入閱讀的。情感能打動我,文字能吸引我,才能完成有效閱讀,接下來才會觸及思想性等其他問題。所以我想不只是報告文學,只要是文學作品都會特別注重敘事的審美化,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在報告文學這里,堅持客觀真實和敘事審美化并不沖突。

劉詩宇:文學終究是要給人讀的,沒有人讀的文學遲早進入危險境地。敘事是影響讀者好惡的關鍵因素,敘事審美化能有效地讓報告文學與一般的新聞報道相區(qū)別,是報告文學樹立尊嚴與價值的關鍵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和小說創(chuàng)作可能是“兩碼事”,因此審美化也是有限度的,不能為了追求審美而改變事情的原貌。

佟 鑫:在新媒體時代,“短閱讀”成為日常閱讀的主流,而“深閱讀”似乎才是文學及報告文學的訴求。請您談談新媒體時代報告文學應該如何應對和發(fā)展。

何建明:多寫,寫好,寫得讀者滿意;對時代的進步,具有推動意義和推動作用,這才是今天報告文學應有的功能和職責。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從不為什么樣的“新媒體”形式所困擾,恰恰越來越受到新媒體的模仿和復制,這就是報告文學不朽之處。

陸天明:如果報告文學寫作一定要在自媒體時代爭取生存率,我想可能要格外地揚己之長,“擊”他人之短。自媒體是個平臺,這個平臺無論怎樣強大,畢竟還是要“以內容為王”的。而這一點恰恰是它的短板。它慣做了流量為王的事,注重短平快。但社會的人不可能只沉浸在短平快的熱鬧和喧囂中。而我們的報告文學完全可以在思索的深度、綜合的厚度、涉及的廣度、語言的完美度等方面一而再、再而萬地驚艷并震撼這現(xiàn)實世界。

朱秀海:新媒體時代對報告文學的寫作會產(chǎn)生什么致命性的影響嗎?對一名職業(yè)作家來講,任何時代都不應當對他的寫作產(chǎn)生影響,除非時代影響到他不能寫作。不過不能寫作這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新媒體時代其實非常有利于作品的傳播,包括好作品和壞作品。如果你的作品寫得好,既是報告又是文學,而且是好的報告和好的文學,那么多的網(wǎng)絡平臺都在傳播你的東西,這當然是好事。新媒體時代也可能傳播不好的報告和不好的文學,但是這樣的平臺真的會有人長久關注嗎?所以我認為可能真沒有什么應對和發(fā)展的問題,有的只是需要用盡吃奶的力氣,想出一切辦法,寫出好的報告文學作品。

張 陵:從中國文學思想發(fā)展的層面說,中國報告文學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肯定能夠注意到,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再次走到了文學前列。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建設、經(jīng)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主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正在成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的引擎。這一切,都是成為中國報告文學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豐厚的時代資源,都是中國報告文學沖擊時代精神高地的強大動力。我們更注意到,中國報告文學在國家民族人民的進步中自身也在進步,并帶動中國文學與時代同行的意識的生成。一種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文學的信息,由中國報告文學優(yōu)秀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傳遞出來,正在形成與時代相稱的新文學思想精神。

劉醒龍:從《哥德巴赫猜想》樹立報告文學所能達到的高度,一路走到今天,愿意和不愿意,都已成為一種定數(shù)。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或許還得如此走下去。既然是前面加了“報告”二字的“文學”,還是要在經(jīng)典化上下功夫,這也是因應流量為王的新媒體,文學所擁有的獨門絕技。

徐 劍:新媒體時代信息呈現(xiàn)碎片化、視頻化,尤其是短視頻大行其道。這些都對傳統(tǒng)的期刊以及紙質書籍形成巨大的沖擊。文學式微的論調由來已久,眾說紛紜。廣播出現(xiàn)時,有人擔心文學的沒落,廣播被電視沖擊,人們說廣播時代完結;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又說廣播、電視窮途末路,但事實上呢?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各美其美而已,況且這些都是媒介,而文學是依靠媒介推送的內容,除了紙質傳播之外,廣播將文學變成聲音,電視將文學變成視頻,互聯(lián)網(wǎng)把文學變成了電子書。文學是所有藝術的母胎,是內容的集大成者,是王者。變化的永遠是媒介載體,不變的是文學本身。只要是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無論傳播載體如何變化,好的作品就在那里。如何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才是報告文學寫作者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新媒體只會為它助力,不會成為它的阻力。

梁鴻鷹:就快節(jié)奏的新媒體時代對報告文學提出的要求而言,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要提倡言簡意賅的精短報告文學。二是搭建新媒體平臺與報告文學的有效聯(lián)系,加大報告文學的社會傳播與覆蓋。

丁曉原: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媒體即生活的時代,媒體如影隨形,信息無處不在。一方面信息的傳輸和接收更為便捷,另一方面缺乏意義增值的信息更可能被屏蔽,這樣對信息生產(chǎn)的質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報告文學要高質量地發(fā)展,一要走與非虛構融合之路,進一步打開它的書寫空間,“內容為王”是常識。二要切實增強作者非虛構寫作的文學能力。文學能力的不足,影響著報告文學對讀者的召喚力。

任林舉:報告文學的特點或其可以充分發(fā)揮文體特點的領域就是大事件,就是具有傾向性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對于短閱讀,有其他文體或文字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而報告文學只能在深閱讀領域堅守。所謂的堅守,并不是要坐以待斃,與大眾閱讀傾向較勁,而是要增加自身的質量和可讀性、吸引力,以自身的文本價值和魅力喚醒讀者的關注,進而使大眾閱讀傾向得以校正。

李朝全:在新媒體時代,報告文學無疑遇到了新的嚴峻的挑戰(zhàn),但是新媒體時代也為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傳播創(chuàng)造和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在我看來,無論是“短閱讀”還是“長閱讀”,無論是“快閱讀”還是“慢閱讀”,無論是“淺閱讀”還是“深閱讀”,并無高下優(yōu)劣之分,皆為受眾所需,不可偏廢,文學就應該具備能夠滿足讀者多樣化、多層次閱讀欣賞需求的能力。就報告文學而言,短章長制兩相宜,新舊體裁均合眾。短篇報告文學以“報章報告文學”為主,此類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練,內容簡潔,主題較為簡單,比較適合于快速的閱讀和傳播;而長篇報告文學則多數(shù)以著作化方式出現(xiàn),相對而言,難度深,閱讀慢,傳播上不及短篇靈活便捷。篇幅長短與報告文學思想內涵的深厚薄弱并無直接相關。當然,包括網(wǎng)絡在內的新媒體傳播迅捷,互動性強,為大眾參與文學包括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也大大降低了文學的門檻。在此狀況下,我們提出,報告文學和其他文學樣式包括網(wǎng)絡文學應該提升自己的門檻,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作難度,提高作品的質量,這是維系文學命脈之所在。報告文學同樣需要踐行新發(fā)展理念,不斷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放思維,不能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自我僵化固化。報告文學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利用現(xiàn)代科技來進行作品的二次傳播、再次傳播、放大傳播,擴大影響;報告文學要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來進行采訪和創(chuàng)作,同時要在形式和載體等方面進行改進提升,譬如可以借助短視頻、圖片、錄像、錄音等方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作品的影像化,也可以將文字作品改編成短視頻、音頻等,借助微博、微信、客戶端,借助B站、咪咕、快手、抖音、今日頭條、知乎、豆瓣等大眾傳媒來進行報告文學的社會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報告文學既不要妄自菲薄,更不應妄自尊大,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主動接近親近普通受眾,既不矮化自己的地位和價值,也不弱化自己的社會功能和作用。

劉笑偉:新媒體時代必然帶來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變革。我覺得,首先要轉變敘事視角。這種視角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性的、說教式的,而是平和的、平等的、探討交流式的。其次,要轉變敘事風格,做到宏大與精微相結合。以前,很多報告文學作家習慣構建宏大的敘事結構,追求文藝范兒的語言風格。進入全媒體時代,讀者容易對這種方式產(chǎn)生審美疲勞。這就要求報告文學寫作必須做出改變,從重視新聞性到重視故事性,從強調宏大敘事到關注細微的日常生活。再有,就是要從新媒體的敘事中不斷學習技巧,這是一個值得專題研究的話題。做到這幾點,就會產(chǎn)生新媒體時代報告文學的精品力作,適應“深閱讀”的需要。

李晉雄:討論“報告文學是什么”其實是圈里的事,圈外的人很少思考。很多企業(yè)在作宣傳時,總是一部片子,一本書,書的要求就是報告文學。在新媒體時代,跨界合作,影響力會更大,應該有很好的效果。我覺得有很多題材可以做成電視版的報告文學,或者報告文學的電視版。資源應該充分利用。以紀實片為例:日本NHK電視臺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曾經(jīng)真實記錄過一批被稱為“無緣死者”的小人物,節(jié)目熱播后根據(jù)記者的真實采訪手記出版了報告文學,將當今社會中那些不受關注的人們的臨終慘景呈現(xiàn)到大家面前,呼吁社會的警醒和反思。最后,社會公益組織和大學研究組織、政府部門都參與進來,情況受到重視和解決,做到了國際影響、社會道德和市場效益多贏。

秦 蕾:在新媒體時代,報告文學應該具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在堅守“非虛構”這一本質特征的前提下,借助終端本身的特點,以“故事泡”的方式,不求大而全,甚至故事邏輯可以更加蒙太奇,以符合碎片化閱讀的習慣。

王威廉:新媒體時代的一大特點是自媒體的泛濫。自媒體為了博取流量,常常不惜對信息進行過分夸大或扭曲,從而喪失信息的許多公共價值。因此,報告文學的公共價值反而愈顯重要。以一種便于傳播的方式來寫作,又保持這種文體的公共活力,也許是其發(fā)展的方向所在。

紀紅建:時代在變,文學也會不斷變化。雖然新媒體時代,深刻地影響著文學的生產(chǎn)、傳播,以及人們對文學的接受與閱讀,但我相信,變化的只是形式,而非本質。事實上,古今中外,文學傳播的方式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但文學的精神實質一直沒變。這是新媒體時代,更是催生報告文學蓬勃發(fā)展的大好時機,我們在順應時代和科技發(fā)展的同時,唯有不斷修正自己的價值取向,堅持獨立不遷的品格,不斷強化和完善文本與理論體系,“深挖井、挖深井”,寫出真正具有人民性和廣大讀者喜歡的作品,才是我們的發(fā)展之道。

成孝湜:新媒體時代的沖擊基本涵蓋著我們接受信息的每一種表達方式,在報告文學領域這種沖擊尤為巨大,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兩個核心討論:報告文學要堅守什么、報告文學做出什么樣的改變。我覺得報告文學本身的真實性賦予了它要有巨大責任感,那就是成為新媒體時代對抗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力量,以及在消費主義濫觴的文化環(huán)境下,堅持真實性的表達。而對于新媒體時代所創(chuàng)造的網(wǎng)絡化、短視頻化、片段短文本化……的新型媒介,報告文學不應該墨守一貫的文學期刊、文學出版物形式;選材上也應該更加多樣性,在堅持主旋律、重大人物、事件的選材之余,應該考慮到新媒體時代受眾群體的興趣。

蕭 森:短閱讀是一種大眾閱讀,無法深入和深度理解事物,當然是不適宜報告文學的閱讀方式。但畢竟已經(jīng)形成閱讀的流行趨勢,所以報告文學最好也應減少文字量,做到言簡意賅。在真實還原事件的前提下,能有更加熟練和精準的文字,這樣才會吸引更多讀者,也變相提高了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門檻。

高 巖:很多人認為,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已經(jīng)不適合報告文學了,但我對此是持有反對意見的,新媒體時代快速的傳播速度,導致我們對于事物和現(xiàn)實的理解趨向于扁平化,但深度和廣度卻有極大的欠缺,而這個方向,就是報告文學一直以來的優(yōu)勢和努力的方向,在這方面,報告文學是有極大的優(yōu)勢的,對于事物和現(xiàn)實的理解,在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核心與核心的誕生和發(fā)展的關系之間,報告文學的記述是超越其他文學體裁的,這個優(yōu)勢也是其不能比擬的。所以我認為,新媒體時代,是報告文學的新發(fā)展時期。

黃菲菂:報告文學要主動適應多種傳播方式。比如說,今年大火的電視劇《山海情》中的人物原型都可以在何建明老師《詩在遠方》這個報告文學作品中找到;另外,原創(chuàng)芭蕾舞劇《我的名字叫丁香》也是根據(jù)他《雨花臺的那片丁香》這個作品改編的。湖南作家余艷的《守望初心》也被同時改編為電影《守望》和舞臺劇《紅星兜兜》。就像小說的電影改編一樣,觀眾能夠通過電影重新回頭來了解原著,這對當下報告文學找到更多受眾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劉詩宇:事在人為,報告文學作家必須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包括文學素養(yǎng)和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的素養(yǎng),無論紙媒還是新媒體,任何時代這都是報告文學取信于讀者的根本。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文學普遍體會到深重的危機感,但在骨子里又不一定真的準備改變。這種狀況的原因就在于傳統(tǒng)文學的一線作者看重讀者與市場,卻又不完全依賴其生存,這種情況下,寄希望于作者去迎合、追逐時代是不現(xiàn)實的。相比之下,目前階段期刊、出版社、圖書經(jīng)銷商面臨的挑戰(zhàn)可能更加具體,也許在他們的努力下,報告文學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影響更多人的生活。

猜你喜歡
公共性報告文學虛構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虛構
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虛構的鑰匙
虛構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會舉行
首屆青年報告文學評論家研討會在京舉行
輝煌與重生
論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形成與發(fā)展
完形填空兩則
九江市| 化州市| 宁国市| 宁津县| 宁安市| 沧州市| 英德市| 胶州市| 闵行区| 墨玉县| 德格县| 竹北市| 利辛县| 易门县| 景洪市| 探索| 瑞昌市| 文山县| 汽车| 陇西县| 察隅县| 隆子县| 邵阳市| 湛江市| 博兴县| 苏州市| 通河县| 印江| 淮滨县| 日照市| 阜宁县| 玉树县| 胶南市| 墨竹工卡县| 宜君县| 泉州市| 陇南市| 台东县| 兴隆县| 鄂托克旗|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