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靜
自5月18日以來,漾濞頻繁發(fā)生地震,次數(shù)越來越多,震級越來越高。21日21 時21 分發(fā)生了5.6 級地震,源自大地深處的震撼搖動著山岳河流、房屋路橋。夜晚的寧靜被打破,門窗簌簌抖動,發(fā)出綻裂的聲音。室內(nèi)桌椅柜子晃動。頭頂上的吊燈發(fā)瘋似的搖蕩。人們驚恐萬狀,紛紛逃離住所,漾濞陷入前所未有的慌亂之中。許多人還未跑到安全的場所,21 時48 分,6.4 級的地震又洶涌襲來,剎那間地動山搖,人們感覺地面傾斜,站立不穩(wěn)。就這一瞬間,一些房屋倒塌,一些山崖巨石滾落……腳下這片秀美的土地,瞬間變得面目猙獰,一地狼藉。
一個駕車逃離住所的朋友說,6.4 級地震發(fā)生時他正在路上,他看到前面車輛的車尾左右搖擺成“之”字,劇烈晃動的路面讓司機掌握不住方向。就這樣一路驚險逃到了人和廣場。
滋養(yǎng)萬物的大地,這一刻卻要損毀萬物。
扶著老人,牽著孩子,溫暖的家拋在身后,人們在深濃夜色里亂竄,不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這是倉皇的一夜,凄涼的一夜,驚心動魄的一夜。
大理州退役軍人事務系統(tǒng)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了《“5.21”漾濞地震大理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在行動》和退役軍人自愿服務隊招募公告,號召廣大退役軍人奔赴漾濞災區(qū),以軍人的擔當,以戰(zhàn)士的姿態(tài)投身抗震救災。漾濞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也發(fā)布了《漾濞縣退役軍人志愿者招募公告》號召全縣退役軍人在家鄉(xiāng)有難的關(guān)鍵時刻挺身而出,抗震救災。
招募公告一發(fā)出,立刻得到退役軍人們的積極響應,“若有戰(zhàn),招必回”,抗震救災也是一場戰(zhàn)斗,祖國需要的時候,決不退縮。很快就有312 名退役軍人加入了“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他們分為12 個服務小隊,奔赴漾濞各個鄉(xiāng)鎮(zhèn),參加搜救群眾、運送救災物資、搭建帳篷、排危除險、疏通道路等工作。
漾濞縣城人口密集,受災群眾多,留在縣城的退役軍人志愿者多達60 余人。他們積極參與搭建帳篷、運送物資等工作??拐鹁葹娜蝿罩兀ぷ髁看?,許多退役軍人夜以繼日堅守在救災倉庫上下物資,他們不叫苦不叫累,又仿佛回到了當兵的時代。
施茂,漾濞雙澗抱荷嶺人,2014年入伍,2019年退伍。身材高大,長相帥氣的他曾做過健身教練,現(xiàn)于洱源縣四方街超市工作。他的妻子袁楹軒是洱源人,在洱源縣仁愛醫(yī)院工作。在知道漾濞發(fā)生地震后,施茂和妻子決定立刻趕回家鄉(xiāng)做自愿者,參加抗震救災?!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兩人所在單位的領(lǐng)導知道他們的想法后都十分支持。在22 號大震剛過,余震頻頻的時候,施茂夫婦就回到了漾濞。他們最先參與漾濞一中高中部的帳篷搭建工作,安置附近的受災群眾和還堅持在帳篷里上課的高三學生。23 號他們接到漾濞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通知,又到漾濞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幫忙。施茂到河西倉庫搬運物資,把一頂頂帳篷,一件件礦泉水,一箱箱牛奶、方便面及時送到受災群眾手中。救援物資一車接一車運來,負責上下物資的自愿者們從早到晚,幾乎不得休息,體力耗費十分大。施茂一直堅持著。袁楹軒留在安置點幫忙登記安置人員、發(fā)放救災物資,有時也發(fā)揮她的專業(yè)優(yōu)勢,幫忙醫(yī)生們?nèi)ソo安置點的群眾測體溫,量血壓等。夫妻倆各盡所能,為災難中的家鄉(xiāng)出一分力,獻一份愛。
因為帳篷緊缺,這對小夫妻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就在他們自家的車里湊合著過夜。
在余震不斷的時候,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趕回來做志愿者,一無所圖,只求能為家鄉(xiāng)出點力??粗@一對玉人,我心里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袁楹軒5月23 號發(fā)了一個微信朋友圈,一共九張照片,有她自己在清點物資,認真記錄的情景,更多的是她愛人施茂在上下物資和搭建帳篷的工作場景。一箱箱餅干、方便面、礦泉水經(jīng)施茂的手運往各個受災地;一頂頂帳篷在施茂的手中立起來。袁楹軒配的文字只是簡單的一句:和施先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這條朋友圈讓我看到了愛情的另一個模樣,不是卿卿我我,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和所愛的人一起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李垚,漾濞縣蒼山西鎮(zhèn)人。他是一個90后青年,也是一名退役軍人。遠在貴州畢節(jié)工作的他看到漾濞地震的消息,十分牽掛自己的媽媽,便立即訂了機票,第二天就飛回漾濞。他回家看到媽媽平安,家中一切安好,就開著私家車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工作中。他到河西倉庫幫忙上下物資,又開著車把各種物資送到急需的村寨,到了目的地還要幫助村民們搭建帳篷,因為山區(qū)一些老弱婦孺不會搭帳篷。短短幾天時間里他到過白章、雙澗、漾江、桑不老、黑大么、沙河、秀嶺等山村,他還為消防隊員們帶路,給縣城各個做免費義餐的飯店送菜,給各個安置點送水……他忙忙碌碌,一刻也不閑著。
24 號晚上八點多鐘,我以為他們休息了,便想在微信上和李垚聊聊,信息發(fā)過去,他回復說,正在下物資,得空聊。我不由一陣慚愧,我以為的休息時間,志愿者們還在揮汗如雨。
李垚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做公益、做慈善。原來善良是源自他骨子里的東西,所以看到家鄉(xiāng)受災,他義無反顧就投身到志愿者的行列中去。
近幾天,李垚的微信朋友圈里發(fā)的都是抗震救災的消息,有他和志愿者們一起上下物資的照片,有他開著車去送物資的照片,還有他和大家一起搭帳篷的場景……所有照片配的文字只有干脆利落的四個字:干就完了。我從這四個字里看到了一個90 后青年的情懷、責任、擔當和愛心。
張利明,家住漾濞縣蒼山西鎮(zhèn)金牛村小村,他2008年退伍回鄉(xiāng),現(xiàn)于縣城開了一家火鍋店:鹵二爺市井老火鍋。地震發(fā)生后,他的火鍋店承擔了給消防官兵做便餐、送水的工作。他丟下生意不顧,親自駕駛自家的貨車義務為災區(qū)運送救援物資,一趟趟往返在倉庫與災區(qū)。不言苦,不叫累,不計較個人安危與得失。除了運送救災物資,他還到河西倉庫幫忙上下救援物資,又到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幫忙。上下物資,搭建帳篷,送水送菜,哪里缺人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則廣告:有渣土車一大一小,需要時可隨時免費支援災區(qū)。
在張利明身上有著一個退伍老兵的風采,他說,家鄉(xiāng)遭難,能盡綿薄之力,心里才安寧。
張進品,是漾濞縣龍?zhí)度?,也是一個退役軍人。地震發(fā)生后,他就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哪里危險去哪里,哪里需要去哪里。他和志愿者們一起上下救援物資,搭建帳篷,安置受災群眾。他還走上街頭以0 元的價格義賣雞肉米線,解決部分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的吃飯問題。
施茂、李垚、張利明、張進品……他們是312 名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分子。在這312 名退役軍人志愿者中還有更典型、更感人的故事,只是我不曾了解到。但是我知道地震發(fā)生后,在搜救搶險現(xiàn)場有退役軍人的身影,在上下救援物資的倉庫有退役軍人的身影,在運送救援物資的路上有退役軍人的身影,在搭建帳篷的場地有退役軍人的身影……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帳篷,讓我們躺下休息的床鋪,給我們解渴的礦泉水,充饑的方便面……都是經(jīng)了他們的手送來的。
脫了軍裝退役后的他們都是尋常普通的人。搭帳篷,下物資,送水送飯……他們做的似乎也是一些尋常鎖事,可是他們做這一切事情的背景是大地震。在余震頻頻,安危不明的情況下,他們大可以躲在一旁,繼續(xù)過悠閑自在的生活??墒撬麄冞x擇了抗震救災第一線。
志愿者之所以令人敬仰,就是因為他們自愿把原本不屬于他們的責任攬到了肩上,一扛到底。
李敏是漾濞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地震發(fā)生后,他接到通知,受命負責設(shè)置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安置受災群眾。
李敏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繼長子之后,妻子二胎又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三個小牛犢似的兒子常常引來人們艷羨的目光。妻子劉春花溫柔賢淑,她原本是英語老師卻寫得一手好散文,曾以一篇《當二胎遇上雙胞胎》感動許多人父人母。
寧靜、詳和、溫馨一直是這個家庭的主旋律。
5月21日6.4 級地震發(fā)生時,他們夫婦帶著兩個雙胞胎兒子在漾濞家中。長子在下關(guān)讀書,由爺爺帶著住在下關(guān)。李敏一顆心便操作了兩處,他迅速把妻子和一對雙胞胎兒子轉(zhuǎn)移到戶外,就急忙給在下關(guān)的父親打電話。下關(guān)震感也很強烈,知道父親已帶著孫子轉(zhuǎn)移到戶外,他稍覺心安,立即動手為妻兒搭小帳篷。小帳篷還未搭好就接到上級的電話。他來不及細想,只簡單囑咐妻子照顧好一對兒子,便匆忙走出了家門。
在大震剛過,余震頻頻的時候,年邁的父母,柔弱的妻子,幼小的兒子,作為這個家庭頂梁柱的李敏卻是一邊都顧不上,他要去為更多的人服務。
漾濞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一共有12 名職工,除了一名因病做手術(shù)尚未痊愈的職工外,其余全部到齊。在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的領(lǐng)導和老師們的支持配合下,他們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當時安置點的帳篷,遠遠不能滿足受災群眾的需求。李敏立即打電話向指揮部申請調(diào)撥帳篷,他又爭取到65 頂帳篷。他們和消防隊員們一起搭帳篷,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安置好受災群眾,讓他們在大震之后有一個落腳之地。剛搭好的帳篷里沒有床,大家都是睡在地上。但在余震頻頻的時候,一頂擋風遮雨的帳篷已經(jīng)讓人們心安不少。
除了帳篷,安置點需要的東西還很多,床、食物、藥品、水……李敏一一打電話向指揮部申請調(diào)撥。不時有受災群眾打電話給他尋求幫助,他一面解決,一面安撫。他不知道打了多少個電話,這一個接一個的電話里卻沒有一個是打給父母妻子的。
為了便于管理,他們給帳篷編了號,每頂帳篷指定一個負責人,負責領(lǐng)取各類物資,并管理本帳篷里的事務。自此,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一共有115 頂帳篷,728 張床,安置受災群眾最多時有1435 人。
除了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的行政領(lǐng)導和老師積極參與協(xié)助外,其他單位也派了人員來增援。漾濞中醫(yī)醫(yī)院和大理大學附屬醫(yī)院的醫(yī)生趕來支援,加強做好防疫工作,還有許多志愿者參與進來。李敏他們肩上的擔子輕松了一點。
安置咨詢、人員登記、體溫監(jiān)測、就餐登記、領(lǐng)取物資登記等工作都有專人負責,大家各司其職,安置點的工作很快變得井然有序。
受災群眾有了臨時安全的住所,接下來要解決吃飯問題。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責無旁貸承擔起為受災群眾提供免費便餐的任務。校長左遠飛迅速招回食堂員工,冒著余震危險為大家做飯菜。
校園里有供學生使用的洗漱臺和洗手盆,洗漱用水十分方便。李敏想到大家沒有開水喝,他又申領(lǐng)到兩個熱水器,可以24 小時為大家供應熱水。他力爭讓這個臨時安置點有家的溫暖,撫慰人們因突降災難而慌恐不安的心。
這么多受災群眾聚集在一起,防疫和垃圾問題就凸顯出來。
李敏采取兩道設(shè)卡掃碼、測體溫和自行消殺的辦法進行疫情防控。他在學校大門口設(shè)了一道卡,凡是進入學校的人員一律要求掃碼,測體溫,確定安全后才能進入校園。第二道卡設(shè)在帳篷區(qū)入口,凡是入住安置點的人員都要再次掃碼、測體溫。并由前來支援的醫(yī)生帶隊查帳篷,每天早晚一次。對身體不適的老人、孩子和孕婦及時診斷醫(yī)治。所有區(qū)域每天三次定時消殺,嚴密防控疫情發(fā)生。他在帳篷區(qū)增加了垃圾筒,聯(lián)系環(huán)衛(wèi)站定時清理垃圾。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的老師們主動承擔起打掃衛(wèi)生的工作,他們每天早晚定時清掃安置點的垃圾,確保安置點的環(huán)境干凈整潔。
入住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的受災群眾中年齡最大的95 歲,是一個抗戰(zhàn)老兵。年齡最小的是一個53 天的嬰兒,還有6 個孕婦。漾濞退役軍人事務局全體職工和其他單位的增援人員,還有來自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傾盡全力,確保災難之中的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安全的住所,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及時醫(yī)治,不出現(xiàn)疫情。
加上其他單位的增援人員,李敏他們有20多個工作人員,值班室里只有6 張床,住不下的人員只能自行找地方過夜,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在自己的車里湊合著休息一下,天一亮又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
自地震發(fā)生后,李敏就沒有回過家,他無暇顧及自己的妻兒。仁民街社區(qū)的工作人員知道李敏家的情況后,及時把李敏的愛人和兩個孩子搬進了他們搭好的帳篷里。他們對李敏的愛人說:你老公去管別人,我們來管你。要讓他沒有后顧之憂。
這一個個溫暖的小細節(jié),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鼓舞著我們?nèi)?zhàn)勝災難。
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是漾濞縣城應急避難點之一。
“5.21”地震發(fā)生后,校長左遠飛毅然把一家老小托付給妻子,在第一時間趕到學校,打開學校大門迎接避難群眾。
漾濞縣城狹小,開闊之地不多,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的校園將是受災群眾首選的避難點。左遠飛知道校園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他打電話通知全校行政領(lǐng)導和值班教師立即就位。
受地震驚嚇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向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涌來,扶老攜幼,紛亂無序,一時間孩子哭,大人喊。左遠飛和學校行政領(lǐng)導在大門口維持秩序,他們竭力安撫受災群眾,讓大家有序進入校園,聚集到學校的運動場上。
左遠飛告訴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慌亂,在校園里是安全的。他安排老師們把學校小賣部里的礦泉水和糕點悉數(shù)拿出來,分發(fā)給大家。糕點不夠,他又立即聯(lián)系芝蘭永和園定購了一批面包。
一瓶水,一塊面包,不多的一點食物,卻讓人們驚恐萬狀的情緒漸漸平穩(wěn)下來。
5月18日漾濞開始第一次地震后,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就在校園操場上為學生搭建了40 頂帳篷。5月21日恰逢周末,學生都離?;丶伊?,這40 頂帳篷此刻便救了急,一部分受災群眾被安排到帳篷里住下,住不下的群眾就席地而坐,大家安靜地一起等天亮。
左遠飛和學校行政領(lǐng)導,還有值班教師們徹夜未眠,他們分頭在校園里巡視,守護著驚魂甫定的人們。
天亮后,左遠飛召開臨時校長辦公會,明確從今天開始所有教師將以為受災群眾服務作為自己的工作職責,號召老師們積極主動配合漾濞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竭盡全力安置好受災群眾。
老師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參與搭建帳篷、安置床鋪、統(tǒng)計數(shù)目、打掃衛(wèi)生……在突發(fā)的災難面前,攜手共渡難關(guān)。
漾濞縣發(fā)生6.4 級地震后,各級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各級各類救援隊伍及時到達漾濞展開救援。一時間,紅色的救援車、橙色的消防服、志愿者飄揚的旗幟,遍布漾濞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來自祖國的溫暖,同胞的關(guān)愛,讓每一個漾濞人的心頭溢滿感激之情。
各地消防官兵、救援隊伍和志愿者迅即進入漾濞,他們的吃飯問題怎么辦?還有大量無家可歸,住在帳篷里的群眾,他們的吃飯問題怎么辦?作為地主的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責無旁貸承擔起為大家做義餐的工作。
左遠飛迅速招回了學校食堂的員工,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冒著危險,為前來救援的消防官兵、志愿者、其他救援人員,還有住在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的群眾做便餐。
學校食堂的員工都是漾濞本地人,地震發(fā)生后,他們家里也不同程度受損。在余震頻頻的時候,他們心里也牽掛著一家老小,可是在非常時期,他們毅然響應學校的號召,回到了崗位上。
在6.4 級地震的侵襲下,學校食堂也有部分區(qū)域受到破壞。學校行政領(lǐng)導和食堂員工一起,對損壞區(qū)域進行了維修。22 號食堂便投入使用,開始工作,為大家提供一日三餐,讓消防官兵、志愿者、支援人員和受災群眾都能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飯菜。特殊時期,學校食堂只能給大家提供便餐,但每一餐飯都葷素搭配,以保證消防官兵和志愿者有充足的營養(yǎng),補充體力,也努力讓流離在外的受災群眾有家的感覺。
副校長馬曉霓組織學校女教師到食堂幫廚,確保每天有20 多名女教師在廚房幫忙揀菜、洗菜,以緩解食堂工作人員的壓力。
一盒簡單的便飯融注了深深的情義,有對消防官兵、志愿者和支援者誠摯的感激,也有對受災父老鄉(xiāng)親親切的撫慰。
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抗天災,扛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6.4 級地震一生也許只會經(jīng)歷一次,漾濞人談起5.21 地震依然是心有余悸。這次地震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頻繁。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統(tǒng)計,5月21日20 時56 分起至5月22日7 時,漾濞縣連續(xù)發(fā)生地震398 次,其中4.0 級以上13 次,最大震級6.4 級,近10 個小時之內(nèi)發(fā)生了398次地震。腳下的大地就像一把篩子,端在一個巨人手中,他時不時篩簸一下,讓人心驚肉跳。那段時間,幾乎每一個漾濞人都有點神經(jīng)質(zhì)了,遠處有車駛過,有風刮過,感覺都像地震,心里總會咯噔一下。往昔溫暖的家成了最想逃離的地方。
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的全體教師都參與了抗震救災,齊心協(xié)力共抗天災,全校師生無一傷亡,順利渡過了難關(guān)。
在這里擷取幾個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年輕教師在抗震救災中的片斷,從一個側(cè)面記錄“5.21”地震。
近幾年,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陸續(xù)分來了幾批年輕教師,數(shù)、理、化、文、史、地等各個專業(yè)的都有,他們青春的面孔給學校帶來了鮮活的朝氣,讓校園更加富有生機。
這些年輕教師大多數(shù)是外地人,家都在別處。5月18日,漾濞開始第一次地震,接下來的兩天里,小震不斷。大地好像在和人們開玩笑,時不時抖抖身子,嚇大家一跳。21 號恰逢周末,放學后學生離?;丶?,大部分老師也各自回家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和平時一樣尋常的周末被一場6.4 級地震鬧得不再尋常了。
6.4 級地震發(fā)生后,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作為一個受災群眾安置點,打開大門接納附近的群眾避險。
在外地的年輕教師們都紛紛趕回學校,他們不約而同地想:非常時期,許多外地志愿者都趕赴漾濞搶險救災,身為漾濞學校的老師怎能不在現(xiàn)場?
徐韓東是保山人,在被地震損壞的公路修復通車后,他立即趕回學校。他說,漾濞是我工作的地方,在心里早已把這塊土地當作了第二故鄉(xiāng)。知道漾濞發(fā)生6.4 級地震,為同事和學生們擔心,就急著趕回來了,想盡自己的能力為大家做點事。
他返校后,沒有喘口氣就投入到救災工作中,他和大家一起搭帳篷、下物資、分發(fā)物資,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安置好進入學校避險的群眾。
李耀虎和李江文是兩個未婚小伙子,他們同樣在第一時間回到學校。一放下行囊就跑去和大家一起搭帳篷、下物資、搬床架……他們從早到晚忙活著,看到有更多的受災群眾搬進帳篷,有了一個安穩(wěn)的住處,心里稍覺寬慰。天黑后,他們回到自己的車上過夜。
李江文說,當時帳篷緊缺,我們就想著讓給來避險的老百姓住吧。分發(fā)到的救災物資我們也沒有要。我們單身一人,吃住都可以湊合。
5月23日,李耀虎和李江文看到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置點的工作基本理順,參與進來的志愿者也多了起來。他們就想到漾濞許多鄉(xiāng)村都在地震中受損,校園外面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就相約著一起到縣政府報名當志愿者。哪里需要他們就去哪里,他們搬桌椅板凳,上下各種救災物資,協(xié)助分發(fā)物資??粗卉囓嚲葹奈镔Y運進來,有水、牛奶、面包、水果、方便面……這些物資來自祖國各地,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這源自同胞的愛讓他倆深深感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滿關(guān)懷和溫暖。
張萬山也是一個來自保山的小伙子。在地震發(fā)生后,他也迅速趕回學校,參與各項救災工作,上下物資、搭建帳篷、搬運桌椅。看到哪里有事,他就過去搭把手。
楊利鹍是漾濞本地人,他在第一時間趕到學校,參加抗震救災。在復課前他認真清掃校園,布置安排新教室,為迎接學生歸來做好準備。
因為體力限制,女教師們做得最多的是到學校食堂幫廚,為消防官兵、志愿者和各地支援者,還有廣大受災群眾提供一日三餐。
地震發(fā)生后,大批受災群眾涌入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避險,安置點指揮部人手不夠,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安排了一部分教師協(xié)助他們工作。許多女教師參與清點帳篷數(shù)目、統(tǒng)計災民人數(shù)、協(xié)助分配帳篷、告知帳篷使用注意事項、打掃安置點衛(wèi)生等工作,在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全力支持下,安置點的工作有序展開。
楊永麗是班主任,地震期間她的經(jīng)歷可以代表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所有班主任的經(jīng)歷。
5月18日第一次地震后,楊永麗就迅速趕到學校查看學生情況,當天晚上就駐守學校,陪著學生睡在操場上,直到周末5月21日學生全部離校回家。這期間,她全天候和學生在一起,白天堅持室外上課,晚上陪學生一起睡操場。6.4 級地震后,她和其他老師一起返回學校,參加抗震救災,到食堂幫忙揀菜、洗菜,和同事們一起打掃安置點的衛(wèi)生。還要在微信群里關(guān)注學生安危,同時布置作業(yè),以盡量減少地震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影響。學生復課前,她又忙著打掃板房教室、搬桌椅,為復課做好一切準備。
地震期間,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所有班主任都做著和楊永麗一樣的工作。身為教師,在大災面前,他們淡定沉著,一絲不茍踐行著自己的職責和擔當。
畢記麗是巍山人。6.4 級地震發(fā)生時,她就在學校里。她是最早參與抗震救災的人之一。地震發(fā)生后,她及時聯(lián)系本班所有學生,確認他們平安,并對受損嚴重的家庭給予安慰。她積極參與安置點指揮部的工作,幫助指揮部工作人員確定帳篷數(shù)目、受災人數(shù),并協(xié)助他們分配帳篷,通知帳篷使用注意事項,還到學校食堂幫忙揀菜、洗菜。學校復課前,作為班主任,她又忙著搬桌椅,打掃布置新教室,等待學生返校。
吳寬是喜洲人。地震發(fā)生后她也在第一時間趕回學校,積極參與抗震救災,打掃校園衛(wèi)生,給消防官兵送水。在復課前,認真打掃布置板房教室,迎接學生返校,并組織全班進行儀容儀表檢查。
張劍霞是劍川人,地震期間她一直留守在學校里。作為班主任的她除了完成班主任所有的工作外,她還每天參與打掃安置點的衛(wèi)生,到食堂幫忙,為抗震救災盡一己之力。
李麗霞是楚雄人。地震之后,她迅速回到學校,到食堂幫廚。災情緩解后,她又忙著搬桌椅板凳,布置新教室,迎接學生返校,并給學生做心理疏導。
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年輕教師還很多,我無法在這簡短的篇幅里寫出他們的群像,只選取了一部分作為代表。
他們肩上的責任,他們胸中的情懷,就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
這個夏天不一樣,碧藍的天空、溫情的黃昏、熱情的蟬鳴……都被一場地震打破了??只?,焦慮,擔心,害怕,成了這個夏天最深刻的記憶。
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的學生自“5.21”地震后就一直滯留家中,因為余震不斷,學校不敢貿(mào)然復課。5月25日后,震情緩解,盡快復課成了老師和家長的心愿。住在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臨時安置點的受災群眾也陸續(xù)撤離。學校開始為復課做準備。
上級領(lǐng)導也到蒼山西鎮(zhèn)初級中學進行復課調(diào)研,經(jīng)過反復考察、研究,決定分階段復課:5月30日九年級先復課,6月1日八年級復課,6月2日七年級復課。
全體教師都積極為復課做準備:打掃校園衛(wèi)生,清除地震震落的瓦片、磚塊;與武警官兵、支援者一起搭建活動板房,搬桌椅,布置教室。
天總會亮,雨總會停,大地終于安寧了。
在計劃時間內(nèi)學生們回來了。
板房教室雖然簡陋,但每一片隔板,每一顆螺絲都凝聚著黨和政府對災區(qū)學生的關(guān)懷。
板房教室,或許是這一屆學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記憶。
這個夏天很苦,突發(fā)的地震讓孩子們驚慌失措,離開教室去避險,睡露天操場,在室外上課。
這個夏天也很甜,老師守著他們睡覺,消防隊員一遍遍教他們防震知識,陪著他們演練……他們從中感受到很多的愛。
災難讓孩子們流離失所,但各地同胞捐贈來的一瓶瓶礦泉水、一盒盒牛奶、一片片面包又讓祖國的溫暖,同胞的關(guān)愛縈繞著他們。
終于復課了,板房教室里書聲朗朗。
校園里又有了歡聲笑語。
在漾濞,搜救被困群眾的消防官兵、上下救災物質(zhì)的退役軍人、主動清掃垃圾的老師、給各個安置點送水送飯的志愿者……四面八方、各行各業(yè)的人們走到一起,扛住了突發(fā)災難的打擊。
致敬!所有奮戰(zhàn)在抗震救災一線的人們,他們都不是英雄,卻有著在災難臨頭時挺身而出的擔當和情懷。
抗震救災,我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