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玲
兒子今年4 歲,害羞內(nèi)向,不怎么愛說話,一遇到陌生人就往我們身后躲靠。怎樣才能讓孩子開朗一點呢?
害羞是天性和環(huán)境的雙重產(chǎn)物。對于孩子來說,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都會引發(fā)害羞的行為,表現(xiàn)為臉紅、避免眼神接觸、把頭轉(zhuǎn)開、躲在媽媽身后等。孩子怕陌生人,這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正常過程。我們需要多鼓勵,多給孩子提供社交機會,同時家長一定要避免這三個誤區(qū),以我本人在教育女兒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為例: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看到媽媽的朋友不敢打招呼,媽媽就會幫忙解圍,說:“我們家孩子從小就是這樣膽小,不愛說話。”孩子為什么害怕陌生人,當你身處孩子這個身高抬頭看到的都是大人這種“龐然大物”時,內(nèi)心的恐懼感肯定是加倍的。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也曾草率地給她貼“害羞”這個標簽。當我意識到這是不正確的做法時,她已經(jīng)形成了害羞膽小的性格。后來花了很長時間,她才重新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我們可以嘗試這幾種方式,讓孩子打消對陌生人的恐懼。
在遇到朋友時,我們先與別人打個招呼“你好呀”,然后再引導孩子去打招呼。當孩子真正信任和熟悉了對方,就會大膽表達了。
孩子不喜歡被強迫去做一些事情,當孩子不太樂意去表達時,我們可以采用注意力轉(zhuǎn)移法,讓孩子先玩一會兒玩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心情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地會愿意和別人相處溝通。
家長要多支持和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即使孩子表達不完整,語速不流暢,也不要打擊和嘲笑。鼓勵孩子去參與集體社交活動,讓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交往的樂趣、合作的快樂。通過人與人的接觸,也能提升孩子的交際能力,學會適應環(huán)境。
有一次女兒生病,醫(yī)生問她哪里不舒服,我怕女兒回答不好,急忙回答:“肚子,還吐了?!贝藭r,女兒嘟囔著嘴巴,看了看我說:“媽媽,我想自己回答?!贬t(yī)生笑了笑,認真看著她問:“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呀?”
女兒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醫(yī)生:“我是中午喝了飲料,回到家后肚子就不舒服了,吐了之后好些了。”醫(yī)生安撫她:“不用擔心,肯定是吃了壞食物,張開嘴巴給我看看。”女兒很認真地配合醫(yī)生的要求,眼神里透露著滿滿的勇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充當著孩子的代言人。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非常樂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如果我們總是為他們代言,把他們想說的話給搶了,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或是養(yǎng)成孩子被代言的習慣,孩子會越來越難開口。
小區(qū)里有個三歲多的小男孩,性格活潑可愛,最喜歡玩小皮球。但是他一旦看到小皮球滾到泥土地上就不肯去拿,嫌臟;玩沙子的時候也害怕把衣服弄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小朋友玩。
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太緊張了,總覺得孩子四周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危險,常告訴孩子“這個臟”“那個很危險”“不能亂跑”等等。重視孩子的安全是對的,但過度保護就會讓原本愛探索的孩子變得膽小畏縮,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美國一位教育學者說,我們不是要消除孩子害羞的一面,而是要幫助他在自己的個性范圍內(nèi)做他想做的事。無論你的孩子是什么樣的性格,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接納。只有真正接納了,孩子的個性才能真正自由地發(fā)展,孩子感覺更自在、更快樂,也更愿意與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