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貝?!岷下?/p>
“亞克西”為維吾爾族語,是“好”的意思。平常維吾爾人見面,男性握手,女子貼面,第一句問候語即為“亞克西木賽孜”,翻譯成漢語就是“您好”。然而一個人的名字,最終被“亞克西”這樣一個美好的詞匯所替代,除了我,恐怕再無二者。
給我起這個名字的,卻是一個遠(yuǎn)隔千山萬水的江西“佬表”,姓劉,因年長于我,后來我就叫他劉大哥。實際上劉大哥的祖籍在山東,是南下干部的后代,雖沒有了山東人的口音,卻依然繼承了山東人那種豪爽和狹義的秉性。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是在青海塔爾寺,當(dāng)時我和隨行的同事正在寺院一個高臺上觀賞景致,突然就聽身后一個聲音在喊:“老鄉(xiāng),轉(zhuǎn)身。”一回頭,就見一個身著土黃色馬甲的男子,正偏著頭,弓著腰,一邊做著手勢,一邊舉著照相機給我們拍照。
“老鄉(xiāng),看看好不好么!”穿馬甲的男子操著南方口音,卻夾雜著維吾爾語聲調(diào)。我就覺得這個素不相識的男子很有意思,于是趕緊湊過去,看他相機里的照片回放。位置很好,抓拍也很到位,從高處俯瞰塔爾寺的全景,人物卻沒有喧賓奪主,一瞧就知道這是一個攝影高手。因為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全國性年會,所有人都是生面孔,就通過隨行同事介紹,認(rèn)識了這個熱情的江西同行,于是握手、寒暄、問好,交流彼此的情況,一回生,二回就熟了。
自此以后,我多次參加這個行業(yè)年會,主要研究探討和交流行業(yè)內(nèi)存在的疑難問題和解決途徑。后來和劉大哥熟悉了,見了面他就要我給他教維吾爾語。我年齡比你大,我就是老哥,“老哥”這句話維語怎么說?他笑著問我。我就告訴他是“阿卡”。他就一連幾個“阿卡,阿卡”地重復(fù)著。而且先指指他自己,再指指我,現(xiàn)學(xué)現(xiàn)賣:“我是老艾的‘阿卡’,對不?”他眼睛瞇成一條縫,笑著對我說,我就點點頭稱“是”。他一下來了興趣,又問我,弟弟咋樣說,我又告訴他是“烏卡”。他接著學(xué)說了幾次之后,重復(fù)了上面的動作,只是順序有了變化,先指我,再指他自己,喜笑顏開地說,“老艾是我的‘烏卡’?!蔽液蛣⒋蟾鐣牡匦α?,來自天南地北不少圍觀的與會者,也都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朗朗的笑聲。
而劉大哥意猶未盡,一定要我再教他一句最主要的見面問候語,于是就引出了“亞克西”這個維吾爾語問好的詞匯?!皝喛宋髂举愖巍?,我一遍又一遍重復(fù)著,劉大哥一次一次學(xué)說著,一字一句說可以,連在一起講,嘴皮子就明顯不利落了。他就苦笑著搖頭,還是江西話夾著維語腔:“不行么,舌頭不聽話么!”然而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又像先前一樣,伸出手指頭,指指我:“‘烏卡’,你亞克西,行么?”我連忙笑著說可以。他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機智而幽默地抿嘴笑了。
就這樣,一次次“亞克西”說多了,劉大哥索性簡而化之,一句“亞克西”將問候語和我的名字合二為一,既簡單易記,同時又表達(dá)了多重意思,成了他和我見面的專用語。以后不但他這樣親切地稱呼我,一些與會者也受到他潛移默化的感染,也開始私下叫我“亞克西”了。畢竟是前輩,又是行業(yè)名人和年會組織者,不但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還有著扎實的理論根據(jù),一方面體現(xiàn)在他對疑難問題的獨到見解和應(yīng)對措施,一方面體現(xiàn)在他對多媒體的熟練應(yīng)用。即便為什么直接叫我“亞克西”更好一些,也有一套“劉氏理論”。他說:好,是漢字多音字,讀hǎo時作形容詞,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讀hào時作動詞,表示喜歡的意思。不管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所表達(dá)的都是“好”這個意思,譬如“好人、美好、好友、好運、好夢、喜好”哪個不喜慶,哪個不嘉懿啊,所以叫老艾為“亞克西”最為貼切,也最美好。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劉大哥對我的悉心照顧。那一年我們乘飛機在上海中轉(zhuǎn),到達(dá)南昌已是深夜,為了我的晚餐,他一直守候在一家餐館。我們進(jìn)門一看,劉大哥靠在椅子上睡著了。一個上了歲數(shù),頭發(fā)花白,日夜為大會操勞的老前輩,操心的事千頭萬緒,還要為我們新疆參會者的吃飯問題親力親為,周到安排,讓我深受感動。那一晚劉大哥幾乎沒動筷子,而是忙前忙后勸我們盡可能多吃一點,還不停地問我飯菜是否可口,有沒有西北特色,而且一邊勸我們動筷子,一邊給我們每一個人搛肉夾菜,就像見到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熱情,親切,盡顯東道主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讓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非常舒心的感覺。
以后不管是在南寧還是濟南,只要聽說我到了賓館,不一會就能從走廊里聽到劉大哥叫我的聲音:“亞克西,亞克西!”而且一進(jìn)門就是一個熱烈的擁抱,讓一路的車馬勞頓煙消云散。隨后就是一句,“餐館已經(jīng)定好了,就在不遠(yuǎn)處,會務(wù)安排專人陪你去進(jìn)餐。遠(yuǎn)道而來的新疆朋友,必須把吃飯的問題解決好,因為肚子吃好了,就不會再想家了,尤其是‘亞克西’這樣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我們一定要各方面都照顧好才行?!边@是劉大哥經(jīng)常給我說的一句話,有時外出考察,就餐不方便,他都要安排會務(wù)提前準(zhǔn)備好雞蛋、餅子、西紅柿和黃瓜,從而確保我們集中精力開好會,不為一些細(xì)節(jié)小事所牽累。
再后來年會我就參加得少了,繼而不再參加,卻不斷收到來自不同地方的長途電話或者短信。接上一聽,打開一看,要么第一句就是濃濃的江西口音:“亞克西,亞克西”叫我的名字,更多的是問候的意思。要么開頭就是“亞克西”三個字,看似普普通通,卻凝結(jié)著一份情誼和思念,讓我回想起許許多多和劉大哥在一起的美好往事。還有一次,我收到一封來自黑龍江的賀年卡,里面是一副攝影作品,冰天雪地,霧凇冰雕,典型的東北極寒天氣寫照,旁邊還是三個字:“亞克西”。東北西北此時都是冬季,而且是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佳節(jié)春節(jié)即將到來的時刻,我久久凝望著那副美麗別致的攝影作品,一股暖流頓時涌滿全身。
寫下盤中餐這個題目,讓人自然想起“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五言四句,簡單明了,把天下農(nóng)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和無奈以及糧食的稀缺和金子般的珍貴,就那么逼真,那么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仿佛一幅絕世畫面,看過一次,就永遠(yuǎn)印刻在腦海里。
常言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而這一種一收,又包含著多少農(nóng)民鮮為人知的辛酸淚。土地貧瘠,糧食欠收,水跟不上趟,莊稼不成,有了病蟲害,造成減產(chǎn),誤了農(nóng)時,耽擱一年,凡此種種,都是戶兒家經(jīng)常遇到,也必須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一個問題剛解決,下一個困難又接著來了,讓種地人一年四季忙得團團轉(zhuǎn)。有些問題靠勞力解決,有些困難靠票子解決,有些事情一個人不行,要靠集體的力量,不然糧食種不到地里,即便種上了,也不一定有好收成。
就以麥子為例,在我們新疆,有春麥和冬麥之分,春麥適合于山區(qū),開春播種,晚秋收割。冬麥頭一年秋季下種,翻過年夏天開鐮,所以農(nóng)民盼著冬天多下雪,大雪像一床白棉被,覆蓋在冬麥之上,才能確保糧食豐收?!把蟠蟮叵?,蒸下(哈)的饃饃車轱轆大,柜柜箱箱盛不下”,這是我們從小就會的歌謠,足見大雪對糧食的重要。
糧食從一粒種子,到我們碗中心愛的美味,走過的是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如何種下去,怎么收上來,現(xiàn)在很多哪怕是農(nóng)村的孩子,也很難一樣一樣說清楚、弄明白。就像許多城里人不知道車床什么樣子,螺絲釘如何生產(chǎn)出來,有些孩子甚至連麥子和韭菜都分不清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不知道糧食是咋來的,就不知道疼愛勞作在土地上的父母。更有甚者,害怕暴露自己的農(nóng)村人身份,聽不慣鄉(xiāng)音,睡不慣土炕,張口閉口城里人,城里事,“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當(dāng)然這樣的人是少數(shù),不能以偏概全,但不能忘了自己從是哪里來的,根在何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子,糧食是我們的生存之本,父母對于我們至高無上,道理就這么簡單,用列寧的話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忘記了鄉(xiāng)愁,對土地沒有情懷,不知道感恩的人,說到底不能算是一個純粹的人。
老百姓對一塊田地的感情,不亞于自己養(yǎng)育的骨肉,從犁地開始到收獲莊稼,心思和精力都在莊稼上。還說種麥子,撒種就是一項含金量很高的農(nóng)事,有些人當(dāng)了一輩子農(nóng)民,卻不一定會撒種,必須是行家里手,一手抱著桶子,一手揮撒籽種,手腳配合默契,種子拋撒均勻,考驗的是人的眼力和耐力,收獲的是自信和贊譽。我曾經(jīng)在一首詩里這樣描繪撒種:“把手伸進(jìn)懷中的盆缽,目光所到之處,種子就像從天而降的春雨,淅淅瀝瀝投入土地張開的懷抱,一種溫暖油然而生?!本G油油的麥苗長出來,就像是希望在農(nóng)戶的心中生長,時不時蹲在地頭,手捋著麥苗,如同撫摸著自己的孩子,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來過一場雨,或者澆了頭水,戴上草帽,穿上雨衣,腳蹬雨靴,提一桶化肥,順著壟溝一趟一趟撒化肥,雪花一樣的化肥,雨點般撒落在翠綠的麥田里,在農(nóng)民的心中又掀起一層幸福的漣漪。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dāng)家,要想好收成,水還要跟緊。麥子長到齊腰深,正是灌漿、抽穗的緊要關(guān)頭,千萬不能缺了水。特別是地處下水口的麥田,看著上面來了水,趕到地頭,一渠水則成了半渠水,因而就得有人扛著鐵锨來回巡水,不然不是這里滲漏了,就是那里被人截了,派水時間雖到,地還沒有澆完,時常鬧矛盾,起糾紛。我們好多地方人少地多,土地不平整,不是細(xì)流溝灌,而是大水漫灌,吃上水的地方,淹成了澇壩,地勢高的地方,依舊是雨過地皮濕,澆不透,墑情差,一片綠地中,間或一處一處泛黃的麥子,就是因為缺水的緣故。我澆過這樣的麥地,大太陽頭上炙烤著,胳膊被曬得脫一層皮,但麥子地澆得一塌糊涂。水大了,流速急,口子一打開,渾濁的流水像餓瘋的野狗,拼命向前沖,顧了這一頭,顧不了那一頭,腳底下一會功夫沖出一條水溝,不及時填補,一塊地就被毀了。水流小了,太耗費時間,卻不見得將地全部澆透。我就像個滅火隊員,扛著一把鐵锨,哪里告急,就火速沖向哪里,兩腳都是泥,渾身全濕透,汗水淚水混在一起,一個上午就像漫長的一年,人累得幾乎散了架子。
澆麥子又苦又累,割麥子則有過之而不及,弄不好還會被鐮刀割傷,留下疤痕。水澆地麥子長勢好,又高又稠,技術(shù)高超,一鐮刀下去,齊刷刷一片麥子倒地,反之抓一把割一把,進(jìn)度慢,成效低,不大功夫,就被人遠(yuǎn)遠(yuǎn)撂在身后。以前割麥子都是七月十五日左右,各單位都下鄉(xiāng)幫助麥?zhǔn)?,這些人被稱之為“夏收人”,穿著白襯衣,脖子上搭一條白毛巾,干活不多,喝水不少,和當(dāng)?shù)剞r(nóng)民比起來,差得遠(yuǎn)了,就有不少人打下手,抱個麥鋪子,扎個麥捆子,或者送個水什么的。還是天最熱的時候,要抓緊時間搶收,否則天下雨了,麥子就遭殃了。就見有的人揮舞著鐮刀,弓著腰,打著踢鐮子往前趕,“唰唰唰”一陣響,麥子像戰(zhàn)場上的敵人,一堆一堆倒在割麥人的腳底下,然后腳一抬,鐮刀一收,麥子整整齊齊平攤在一邊,動作麻利,速度超快,一個來回,收獲一大片麥子。尤其婦女組的那些婆婆媽媽們,一邊張家長李家短地說笑著,一邊頭也不抬地汗流浹背割著麥子,韌勁足,耐力強,從天亮到天黑,一個比一個能吃苦,一個比一個割得多,灰頭土臉,口干舌燥,體力透支,身心疲憊,看著讓人心痛。這還沒完,回家還要燒火做飯,看管孩子,照顧老人,就像鐵打的人,的確撐起了鄉(xiāng)村半邊天。
割了麥子捆起來,再一車一車?yán)禁湀?、緊場、陰場、攤場,把麥子攤成偌大一個圓場,套上馬,或者開著拖拉機,拉著石碾子,一圈一圈,周而復(fù)始,碾壓麥穗,打下麥糠,然后堆成山狀,借助風(fēng)力開始揚場。打場的日子,許多人吃住在麥場上,白天人聲鼎沸,夜晚燈火通明,不但要防火,一口一口水缸盛滿水,并排放置在麥垛邊上,以防萬一,同時還有戴著紅袖標(biāo)的安全員全天守候。還要保證顆粒歸倉,揚完場,將麥子一麻袋一麻袋裝上馬車,運到倉庫,一年的收成才算定局。所以有一位詩人這樣寫道:“揚場,還要靠那些‘好把式’,隨手抓一把黃土灑向空中,確定風(fēng)向,然后此起彼伏揮動一把把木锨,糟糠和雜質(zhì),粉塵一樣隨風(fēng)而去,而金燦燦的麥粒堆積如山,這是鄉(xiāng)下人最開心的日子,用沉甸甸的收獲,分享節(jié)日般盛大歡慶,自古就說民以食為天,看看麥場揮汗如雨幸福場景,你才懂得莊戶人對糧食割舍不斷的特殊感情?!?/p>
種玉米也是如此。從一株小綠苗長到高過人頭,再結(jié)三五個玉米棒子,或煮了嘗鮮,或等磨成棒子面,蒸發(fā)糕或者窩窩頭,要么打成糊糊,都是當(dāng)今不可或缺的富含營養(yǎng)的雜糧。但不要忘了,玉米的生長過程同樣凝聚著勞動者的汗水和心血。間苗、除草、壅土、澆水,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疏忽,尤其除草,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松了土且無雜草,玉米也就長到半腰高了。這是一個枯燥、繁重、熬人的活,也是一個分寸掌握不好,就會傷毀秧苗的非常細(xì)致的技術(shù)活。密密麻麻的一棵棵玉米,鋤頭刨下去,留下苗,除去草,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千錘百煉,長期積累。技術(shù)好的人,一個動作兼有三種功能,也就是說,鋤頭刨下去,同時把松土、除草和間苗的活都干了,一舉三得,功半事倍。像我們這種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半拉子莊稼漢,除了草忘了去間苗,松了土又把雜草落下了,總覺得活越干越多,人越干越累,干一天歇三天,老牛上套,稀屎不斷,歷歷拉拉,沒完沒了,不要再說干了,看也把人看乏了。到了掰玉米棒子,要用力一擰再一拽,一袋子一袋子背回家,剝開皮兩個一組皮對皮綁在一起,然后一排排吊掛在屋檐下的木桿子上,黃燦燦,光亮亮,自然晾干曬透,需要時取下來,磨成面粉食用,或者當(dāng)飼料喂牲畜。我們最愛吃母親做的“烏麻什”(包谷面糊糊),用羊脂油熗鍋,放上肉蛋子和蔥花,還有洋芋疙瘩,一手端著盆子,一手拿雙筷子,面糊順著盆沿往下淌,筷子順勢在鍋中攪,不一會鍋中開始咕嘟咕嘟冒白泡,一股香氣彌漫開來,誘發(fā)著我們的食欲。
最近到了南疆溫宿,一路都是核桃園,一棵棵核桃樹,根深葉茂,碩果累累。以前總覺得核桃好吃,有營養(yǎng),要么用石頭砸,要么用門縫擠,要么一手一個核桃,用力來壓,總之想辦法要吃到核桃仁,說是對大腦有好處??蓻]想到,核桃結(jié)在樹上,功夫下在農(nóng)戶的心上。原本核桃仁包裹在硬殼內(nèi),硬殼外還有一層青皮,光滑,僵硬,干砸太費事,利器撬,也是一種收效甚微的笨辦法,要么埋在土里,發(fā)酵后再除去青皮,要么堆放在陰涼處自然風(fēng)干,脫殼。反正都不容易,關(guān)鍵是產(chǎn)出多,數(shù)量大,人少了不出活,趕不上好價錢,雇人成本又高,弄不好就成了給別人打工,得不償失。
我們就看到一個路過處,一堆類似黑煤堆的東西,臟兮兮堆放在路邊,不時還有黑水從底下滲出。再看水井旁,一架機器在那里轉(zhuǎn)動,原先烏黑的核桃,轉(zhuǎn)眼間變得清亮黃白了,一個辛勞的農(nóng)民老鄉(xiāng),正在一輛農(nóng)用車上忙碌著,臉上堆著笑。再往身后瞧,幾十條白花花的尿素袋子,盛滿了清一色漂亮豐收的核桃,干干凈凈,整齊劃一,一看就是薄皮核桃,放到掌心一擠壓,喀嚓嚓脆裂,肉質(zhì)新鮮、口感好,不買一兩箱子,有一種對不起核桃的感覺。
一棵核桃樹,從育苗到生長,再到掛果,果農(nóng)不知要操多少心,受多少罪。修枝、打叉、授粉、消滅病蟲害,好不容易等著結(jié)果了,自己舍不得吃,就想賣一個好價錢,一個個從樹上打下來,再想辦法除去青皮,洗曬干凈,一個個再裝進(jìn)袋子里,等著人來收購,有的時候價格好,有的時候不值錢,不值錢也要出手,不然一年的辛苦都白費了,所有的預(yù)算都落空了,今年不行盼明年,明年不成后年一定行的,人就靠理想活著,有了理想生活就有奔頭。
糧食也好,果蔬也罷,沒有一樣盤中餐,不費吹灰之力就到手的。即便是當(dāng)今社會,集約化程度高,耕作化水平先進(jìn),溫飽問題已不再是燃眉之急,就有人數(shù)落說:用不著杞人憂天,再拿土地和糧食來做文章,那都是過去式,不能代替現(xiàn)在式。然而不管什么式,民以食為天是不變式,是硬道理,不管你吃的是美味珍饈,還是粗茶淡飯,一日三餐是鐵定了的,那你就要珍惜盤中餐,起碼知道都是怎么來的,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糧食的尊重,更是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