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龍
陜西省榆林市第二十八小學(xu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時光過得總是很快,轉(zhuǎn)眼間又一年,子鼠奔奔跳跳留下滿地雞毛揚長而去,丑牛擺頭搖尾滿載欣欣向榮歡快而來。
新年來臨之際感慨萬千,在感嘆年增一歲的同時,也為漸逝的青春而惆悵萬千。所有過大年活動悉數(shù)取消,過去滿街的紅燈籠看不到了、簇?fù)淼哪曦浭袌鲆采倭藥追譄熁鹞?,熙熙攘攘的商場更多了幾分匆匆,放眼望去整個城市盡顯冷清,但這座城市從來都不缺堅毅和堅決。此時,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的那些“年”,一幕幕的歡快和祥如場景放電影般的從眼簾閃過,那是多么令人懷念和留戀啊!
那些“年”,我們記憶猶新、常駐心間。過了冬月便是年,直至正月二十三才算過完年,前后歷時近兩個月,人們過得歡歡喜喜、過得紅紅火火。雖然那些年我們很窮,但我們從來不畏懼長大一歲,也從來不緬懷過去,只期望一年比一年穿的更好,吃得更香。
冬月一過就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殺豬宰羊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請村中的屠宰高手承擔(dān)宰殺任務(wù),十八歲那年我也曾“小試雞刀”,由于膽量小、技術(shù)差,沒有成功,時至今日還記得那只老公雞久久掙扎不能咽氣的情形,至今深感罪孽深重,此后再無此想法,也再未敢殺生。雖然喂的豬斤稱不大,羊也只殺一只,但還是很盼望殺豬宰羊,一年的粗茶淡飯下來,肚子里早就搜腸刮肚了,打牙祭、開葷腥急切的很。但也只能留下一小部分食用,其余的大部分是要賣掉的,羊肉只留一件件,過年還要燉上一鍋鍋,包餃子也得留上點,豬肉留下一個坐墩墩就夠了,炒菜、燴菜總得放上點肉才有味。沒有豬羊肉的年那就只能叫“素年”了,哪怕是光景最差的人家多少也得備上一點肉。賣掉的豬羊肉所得的錢,用于購買年貨或維持家用,也總得給孩子們留點壓歲錢、給老人們留點孝敬錢,來迎送往也要留些余錢。留下自用的豬肉羊肉,儲存方式也不同于現(xiàn)在,因為沒有冰柜和冰箱,農(nóng)村用來喂牲口用的牛槽或驢槽便派上了用場,把兩只牛槽相對扣在一起便是天然的冰箱。里面的肉凍得硬邦邦的,極大程度的鎖住了牛羊肉的鮮味,這時便只等過年了。
一個臘月總是很繁忙,早早的就開始張羅著備辦“年茶飯”。壓粉條、做豆腐、炸丸子、炸糕、蒸饅頭、生豆芽、做渾酒……不管光景好的還是賴的,誰家也一樣不少,各具特色。我想這也是對來年的一種祈福和美好的愿望,更是對全家人辛苦一年的犒勞。
壓粉條原材料是黃土高原的特產(chǎn)--洋芋淀粉,時至今日清楚的記得洋芋淀粉用量很大,大約要用掉一面粉袋的洋芋淀粉。先在大鍋上架一個大的饸饹床子,把打好的膏子和淀粉和起來揉成團(tuán),放到床子中間的眼兒中,壓下去的粉條在翻騰滾燙的水中迅速變成粉白色,撈出來后在缸中過涼,粉條立即由乳白變成了晶瑩剔透的透明色,抓起一把一吸溜就下了肚。撈出來之后便晾在了架子上。第二天粉條凍住后便用鍘刀均勻的切成約一尺長的段,整齊的裝在袋子里。正月粉條的用量是最大的,因為滾粉湯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待客飯。
做豆腐也是一項大工程,頭天晚上泡豆子,第二天早上磨豆子,中午做豆腐,都有條不紊的進(jìn)行著。磨豆子用的是兩層的石磨,磨盤中間有孔,均勻的用勺子舀起豆子倒入圓孔之中,上層石磨一側(cè)有手推的木把手,推動上層石磨的把手,在上下兩層磨扇凹凸石槽的擠壓下將豆子磨碎,磨的過程中不時的要向磨眼兒里倒水,只見乳白色的豆?jié){流水般的淌在下方的水桶中。做豆腐也是一項技術(shù)活,經(jīng)母親的雙手釀制的豆腐總是又香又甜又糯,經(jīng)過“磨豆制漿、鹵水點漿、壓制成型”等一系列工序后,熱騰騰的豆腐就出鍋了,豆腐還在冒著熱氣,就迫不及待的蘸上醋蒜吃上一疙瘩,那味道至今回味無窮。
蒸黃米饃饃和白面饃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正月親戚間相互“走動”的“人情門戶”大抵都是黃、白饃饃,所以,蒸的饃饃數(shù)量就非??捎^,記得最多的時候家里蒸過黃、白饃饃各一大甕。正月里走親戚總是會帶上幾個黃饃饃或者白饃饃,美其名曰讓人家嘗一嘗,其實是各家條件都比較差,再也沒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禮信”了,當(dāng)走親戚回來的時候照例會背回一大袋饃饃。也許這正是最原始、最淳樸的、最真誠的“禮尚往來”了。
無論怎么準(zhǔn)備,年夜飯終歸是主角,年三十早上早早起床,繁忙的一天便開始了,這一天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一個“吃”字,起鍋燒油炸油糕、炸丸子、炸豆腐、炸蠻蠻片……總之離不開油炸食品。下午隨著夜幕降臨,豐盛的年夜飯便上了桌,通常是四菜一湯、還得加一鍋羊肉,還有一個菜必不可少,那就是一條清蒸魚,預(yù)示著年年有余,也期盼著來年的光景越過越好。
小時候夏天降溫解暑的冰棍好像是唯一的飲品,冬天就實在記不起又什么飲料了,更沒有現(xiàn)在的雪碧、可樂之類的飲料。眼瞅著就過年了,總得置辦些“酒水”,父親的一瓶秦川大曲便是上好的白酒,外加一瓶白葡萄酒和一瓶紅葡萄酒,就算高檔次了。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飯吃過后,一家人照例圍坐在炕上,炒幾個小菜,沖一杯清茶,晚輩就開始依次給長輩敬酒,敬酒是要給壓歲錢的,壓歲錢從最早的五毛、一塊、兩塊、五塊、十塊,一直到后來的二十、五十、一百。敬酒過后就不講究什么規(guī)矩了,一家人其樂融融、暢所欲言。記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年夜飯后偷偷的小酌了一杯葡萄酒,感覺甜甜的,味道不錯,于是背著大人,開懷豪飲,不一會一瓶子就喝了個底朝天。霎時滿臉通紅,覺得天旋地轉(zhuǎn),傻哭傻笑、東倒西歪,在炕上過來過去打滾泡蛋蛋。這樣的感覺雖然成年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但唯獨那一次印象最為深刻、最為難忘。
陜北過年前后有一種獨特的飲品,叫“渾酒”,它的制作過程也比較復(fù)雜,我覺得和釀酒有幾分相似,說不準(zhǔn)正是從釀酒工藝中演變而來的。當(dāng)年的新糜子是上好的原材料,渾酒的制作需經(jīng)過“制曲、炒制、蒸糕、發(fā)酵”等諸多工序才能完成,前后大約歷時半個多月。做好后盛在較小的瓷甕中,放在炕頭捫上被子,溫度越高發(fā)酵越好,味道越悠長。食用方法異常簡單,在鍋中加適量水,水開后舀上一勺倒入鍋中,放入糖精或白糖,一兩分鐘后又甜又酸的渾酒便出鍋了,有人評價“聞起臭、喝起香”,也許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尤其注意的是不勝酒力的人還可能喝醉。
陜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勤勞的雙手不但發(fā)明了無數(shù)種美食,而且創(chuàng)造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冬季集市上裁縫部的生意最為紅火,賓客絡(luò)繹不絕,那個年代買衣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也舍不得買成品衣服,多數(shù)人都是在集市買布料做衣服。小寒前后學(xué)校就會放寒假,這時家長就會領(lǐng)上孩子做上一套新衣服,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奔向裁縫部,滿臉的自豪和幸福,全年就做一身衣服能不高興嗎?衣服的款式大抵都是五個扣子的中山服,顏色不外乎藍(lán)色、黑色和軍綠色。那時候給孩子做衣服總會做的大一些,主要是為了第二年、甚至第三年都能繼續(xù)穿,孩子多的人家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還能穿個一年半載的,所以小時候無論誰家孩子的衣服袖子和褲管都能編上一兩圈。不管丑俊總歸是新衣服,穿上還是美美的,甚至晚上睡覺都舍不得脫下來。
過年穿的新鞋,清一色是媽媽衲的千層底條絨步鞋,又踏汗、又耐穿,冬季農(nóng)閑時母親便開始衲步鞋,鞋底是把爛衣服一層一層的用漿子粘在木板上的,晾干揭下來便是做布鞋底的材料,因為有很多層,所以叫千層底。一雙完好的步鞋也要經(jīng)過“粘鞋底、剪樣子、衲鞋底、做幫子、粘面子、縫合”等步驟,一雙布鞋前前后后也得個六七天才能完成。當(dāng)然步鞋的尺碼也是毫無例外要大上兩三個號碼的,也是為了弟弟妹妹能接著穿。
那時的生活樸樸素素、快快樂樂,人們過得知足、過得快樂,追求樸實、追求自然。
心心念念盼望的大年三十終于如期而至,孩子們最期盼的就是放鞭炮了,一掛鞭炮一次性燃放真舍不得,只能拆開引信一個一個小心的拿下來,揣在兜里一個一個的燃放,走到哪就放到哪,就像報信的信使一樣,只要聽到門外有鞭炮聲就知道要有人來,不一會自家的孩子一溜煙就跑的不見了蹤影,回頭才發(fā)現(xiàn),家中的洋火不見了、香煙不見了、敬土神的香也不見了,不用猜,一定是被孩子們拿去燃放鞭炮了。沒有響的“啞炮”撿起來也有用,從當(dāng)間掰開,用香頭一點火藥瞬間燃起,一道耀眼的光芒從眼前閃過,晃的眼睛老長時間看不見東西,孩子們給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老婆打老漢”。不響的“啞炮”也可以用錘子砸,一錘子下去清清脆脆的響一聲。大年三十晚上誰家煙花買的多,誰家房前屋后,腦畔上、鹼畔上就會人頭攢動,前來看“紅火”的人絡(luò)繹不絕,我想除去看電影、聽說書、看電視之外,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看的“紅火”了。
那些年看過的電視劇現(xiàn)在仍然記憶猶新,過年前后放的電視劇都特別好看,有古裝劇、有現(xiàn)代劇,有神話劇、有歷史劇,《封神榜》、《海燈傳奇》、《白眉大俠》、《包青天》、《渴望》等等。每天晚上播兩集,哪怕天塌了也要看,一集也不能誤了,耽誤上一集就好像錯過了一生,不止小孩、大人也一樣。那時家中有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jī),對于大部分還沒有通電的鄉(xiāng)鎮(zhèn)來說,有一臺電視機(jī),確實是一個高檔物、稀罕物,不亞于火箭上天、蛟龍入海。全村人把我家圍得水泄不通,來的早的炕上座、來得遲的地下做,安頓了羊牲口最后來的,只能門口坐,放眼望去黑壓壓的全是人頭,坐了個滿滿當(dāng)當(dāng),甚至都坐到了鍋臺上。電視劇放完了仍然意猶未盡,人走后滿地的瓜子皮皮、花生皮皮、蘋果把把,能鋪厚厚一層,人雖然多,也很吵,但那時候的鄰里關(guān)系非常融洽,誰也不討厭誰,誰也不眼黑誰。
那個年頭,能玩的玩具真不少,而且都是自制的,唯一購買的玩具便是一個鐵皮做的跳跳青蛙,但我覺得遠(yuǎn)不如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游戲,有考驗靈活度的“頂拐拐”、考驗技巧的“滾鐵環(huán)”、考驗精準(zhǔn)度的“打瓦”、考驗運動天賦的“滑冰車”、考驗智力的“拐牛角”,當(dāng)然還有天冷衣單、報團(tuán)取暖的擠暖暖等等,哪一個游戲不是自創(chuàng)的、哪一個玩具不是自制的。這些玩具、這些游戲帶給了我們多少快樂時光,讓我的童年既無愁、又無慮,直至現(xiàn)在我仍然無限懷念兒時的人、兒時的事。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一轉(zhuǎn)眼到了不惑之年。原來盼望過年,一掛鞭炮、一件玩具,一身衣服,就是全部;現(xiàn)在害怕過年,有了房子、有了車子,有了票子,還覺不夠。我們所想的、所盼的、所要的全都夢想成真,可我們是否曾想過:我們得到了很多、我們也失去了很多!但愿我們能不負(fù)韶華、砥礪奮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