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陪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特殊的爸爸,他把太多的時間留給了災區(qū)的孩子、經(jīng)歷過特殊大事件的地區(qū)的孩子,而對自己的兒子的陪伴,卻并沒有那么充足。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劉正奎教授,也是多年來從事心理創(chuàng)傷研究和為特定人群進行心理援助的專家。汶川地震時,劉正奎老師多次帶領心理援助團隊前往災區(qū),甚至在災區(qū)一住就是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又帶領團隊第一時間赴武漢,對當?shù)氐募彝ミM行心理支援。因為這份工作的特殊性,他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開玩笑地說:“我是不是陪伴孩子的反面教材?”但實際上,他和兒子的關系非常好,而且在兒子眼中,爸爸從事著一份特別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工作,讓兒子深感自豪。
這個時代,很多父母都和劉老師一樣,是繁忙的職場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做好陪伴。因為,真正的陪伴,除了“在身邊”,還有更深刻的含義。
劉老師認為,陪伴從字面上理解,是指在空間上和孩子在一起,這確實非常重要,但是,要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存在,還包括要能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特別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難,或者是正在經(jīng)歷著重要的成長階段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應對,要幫助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掙扎、在摸索,而是爸爸媽媽始終和他在一起,一直支持著他。
劉老師提到,他的兒子壯壯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和媽媽一起去國外生活了一段時間,結果班上有一個特別調(diào)皮的當?shù)赝瑢W,總是挑釁壯壯,做出一些讓壯壯不喜歡的動作,這件事讓壯壯倍感困擾。那時候劉老師因為工作的關系經(jīng)常在國內(nèi),和孩子見面的機會并不多,但在去看望孩子時,剛好孩子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就決定多待一段時間,幫孩子渡過這個難關。那時候劉老師天天和壯壯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啟發(fā)壯壯自己想一些解決辦法,也幫助壯壯分析這些辦法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比如壯壯在爸爸的啟發(fā)下,想起學校有相關規(guī)定:第一步,向對方明確地表達“你這樣做讓我很不舒服”;第二步,當對方有讓自己不舒服的行為時,及時呵斥;第三步,告訴老師。壯壯按照這3步去和那個同學溝通,但并不奏效。后來劉老師又和壯壯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和嘗試,最終壯壯自己又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壯壯找來幾位高年級的中國孩子,他們一起去跟那個當?shù)赝瑢W溝通,向對方強調(diào)“你這樣做我很不喜歡”“以后不要再打擾我了”的意愿,并且一起做出表示不滿的手勢。為了強化效果,壯壯還約這幾位中國同學一起去了2次,最后問題得到了解決。后來,當其他同學遇到類似的困擾時,壯壯還主動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經(jīng)驗。劉老師說,雖然他沒有直接替壯壯出面解決問題,甚至是都沒有直接給壯壯出主意,但是他讓兒子感受到爸爸一直在背后支持著他,是他的堅強后盾,這種感覺,讓父子倆的感情變得更親密,也更默契。劉老師認為,這種特殊時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連接的重要時機,父母給予孩子的支持,不僅有助于形成緊密的親子關系,也是對孩子最好的陪伴。
劉老師還特別想和父母們分享的一點是:給孩子提供支持,不是替孩子出主意想辦法,而是最好通過陪伴和引導,讓孩子最后自己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這樣的支持方式能讓孩子“生”出自信,也能讓父母給予孩子更長久的支持。
為成百上千的家庭進行過心理援助的劉老師,卻深刻地記得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是汶川地震情況剛剛穩(wěn)定的時候,劉老師已經(jīng)在一線為當?shù)氐募彝フ归_著心理援助工作。一天工作結束,他在街頭隨意散步時,一所與眾不同的房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當時到處搭的都是帳篷,唯獨這所房屋是用竹子搭建起來的。劉老師信步走進這戶人家,和男主人聊起了天。原來男主人曾是位篾匠,地震之后,他為了讓家人住得更舒服些,用了3天時間趕建好了這座竹房子。應劉老師的要求,男主人把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女兒都叫回了家一起聊天。劉老師問其中一個女孩:“你覺得爸爸建的竹房子怎么樣?!毙」媚锉锪撕芫茫耪f了一句:“還行吧!”就不肯再說話了。劉老師又繼續(xù)和男主人聊天,問他如果在平時,建一所這樣的房子需要花多長時間。這個問題讓男主人愣了—F,隨即他回答說:“可能需要2周。”之后大家又隨意聊了聊家常,劉老師就和這家人告別了。
一年后,劉老師有—次去汶川,老遠就聽有人在喊他,想了半天,他才想起來是蓋竹房子的那個爸爸。結果這位爸爸拉著劉老師的手不放,一個勁兒地說著感激的話。原來,劉老師不經(jīng)意的一次做客,給這個家庭帶來了非常大的改變,那其實是地震之后他們?nèi)胰说谝淮巫谝黄鹆奶?。這位爸爸受到劉老師的啟發(fā),意識到自己有一門還不錯的手藝,可以出去打工掙錢,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而當時劉老師對他的女兒的一個小小提問,卻讓孩子們終于“看”到了爸爸為這個家所做出的努力,親子關系變好了,女兒們也開始心疼、理解爸爸外出打工這件事。所以這位爸爸一直都想找到機會好好感謝—下劉老師。這個長長的故事里,其實藏著陪伴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叫作連接。因為劉老師的介入,把這一家人從內(nèi)心深處重新連接在了一起,從而很多正向的、積極的能量就自動生長出來了。所以劉老師特別強調(diào)陪伴中連接的意義:如果父母和孩子24小時在一起,內(nèi)心卻沒有形成很好的連接,情感上沒有共鳴,這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即使父母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時間陪著孩子,卻能與孩子在心理上、情感上有很好的連接,依然是很好的陪伴,而且是重要的陪伴。
對于那些特別忙碌的父親,劉老師的建議是,如果真的不能早回家的話,可以給孩子打個電話說明情況,表達自己真的想早點回家陪他的心愿,并且告訴他,即使他睡著了,爸爸回來后也會去他的房間看看他、親親他。還可以讓孩子給爸爸留個小任務,比如小手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幅畫的最后幾筆等,向孩子承諾爸爸回家后一定完成……這些做法都是在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鞏固情感連接,讓孩子感受到:“爸爸雖然不在身邊,但他關注著我,愛著我。”
很多爸爸在孩子小的時候,確實不太擅長照顧小嬰兒,有時候好像也陪不好孩子,經(jīng)常惹禍,所以容易被孩子的媽媽排斥在親子關系之外,這時該怎么辦呢?劉老師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爸爸轉換—下路徑——通過支持和關心孩子的母親,讓母親把愛和關心傳遞給孩子。父親一母親一孩子,這種連接方式不僅能讓母親感受到來自另一半的支持,同時也能讓孩子通過良好的家庭關系獲得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孩子與父母的另一種連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礎,為他的成長提供動力和能量。劉老師說他的這個方法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身邊好幾位朋友的驗證,都證明非常有效。比如他提到有位朋友很苦惱,原因是他的孩子幾個月大,但妻子卻不讓他抱,不讓他碰,他就開始和妻子爭吵,越眇問題就越嚴重,于是來找劉老師求助。劉老師就“傳授”給了他這個方法,結果這位朋友通過這樣的特殊“通道”解決了這個家庭矛盾,和妻子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好,和孩子也有了很多的親密機會和互動,全家人形成了緊密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