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敦煌石窟第146、196、9窟外道女服飾研究
——腰裙

2021-11-14 13:01:02董昳云
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樂舞壁畫敦煌

董昳云 吳 波

前言

目前學術(shù)界鮮有對于外道女服飾的專門研究,通常包含在外道題材經(jīng)變畫的研究之中。包銘新、沈雁在《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shù)會論文集》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莫高窟第146窟壁畫勞度叉斗圣變中外道信女服飾辨》的論文,對146窟四人組外道女的服飾進行了辨析。他們不認同《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外道女,束彩裙”的服飾圖版說明。二人根據(jù)壁畫所呈現(xiàn)的服飾形制指出146窟外道女所穿的不是裙,而是縛褲,認為四位外道女的褲子在膝蓋部位加了縛,而這個縛不同于一般的細繩子,是有繁復裝飾的寬帶子,帶子下擺呈現(xiàn)出流蘇花邊。然而,通過衣飾紋理等圖像類比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除縛褲之外,還存在腰裙搭配裙或褲的樣式。

關(guān)于腰裙的形制和定義,《中國古代服飾辭典》中解釋為“圍在腰際間的短裙”①。學者阮立在對敦煌飛天服飾的研究中將腰裙定義為“指圍系于跨部的寬巾帶,于腹前正中系結(jié)或以寶珠裝飾固定”②。學者馬文娟描述:飛天腰腹部包裹“一件或兩件腰裙……裹兩件時下一層多及膝部”③。學者侯霄爽認為兩層疊加的腰裙亦稱為“雙層腰裙”④。從以上學者對腰裙的定義可以看出,腰裙更普遍地被認為是包裹在腰胯部位的短裙。而本文所研究的“腰裙”,形制上又疊加一層腰襻⑤,等同于馬文娟、侯霄爽兩位學者所描述的“兩件腰裙”/“雙層腰裙”。

晚唐五代婦女日常的主要服飾為襦裙,在反映當時婦女形象的《搗練圖》《宮樂圖》中都有較為細致的體現(xiàn),但并沒有出現(xiàn)如壁畫所呈現(xiàn)的腰裙的形制。外道女服飾以及其余壁畫服飾對腰裙的描繪,應不是繪畫者憑空捏造,而是借鑒了當時世俗婦女的服飾、異域服飾或外來的粉本畫稿,經(jīng)過繪畫者的藝術(shù)加工呈現(xiàn)而來。因此,梳理廓清腰裙所蘊含的多種文化因素,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究壁畫造像類服飾文化的流傳路徑。

一、《勞度叉斗圣變》畫中的外道女形象

在佛教中,“外道”是指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派別或?qū)W說。佛教藝術(shù)往往利用外道形象來表現(xiàn)其傳法過程,進而加強佛教宣傳,所以外道形象時常出現(xiàn)在佛傳因緣或經(jīng)變畫故事中。早期中國佛教藝術(shù)中的女性外道形象由于受印度、西域等地藝術(shù)傳統(tǒng)的影響,其形象多為西域年輕美女或老年婆羅門,至唐代才開始表現(xiàn)為身著中原服飾或胡服的女子形象⑥??傮w來說,“漢化”是外道女性服飾隨各朝代演進的一大趨勢。

《勞度叉斗圣變》是敦煌壁畫中常見的經(jīng)變題材,講述的是在古印度天竺舍衛(wèi)國展開的六師外道與佛陀斗法的宏大場面。佛陀指派的舍利弗和六師外道的勞度叉分別位居畫面的東西兩側(cè),勞度叉設(shè)帷帳,施法變出寶山、水牛、七寶池水、百丈毒蛇、黃頭鬼、蒼天大樹等,但依次被舍利弗打敗。六師外道潰敗紛紛降服于佛陀,舍衛(wèi)國也因此皈依佛門。

本文選取敦煌莫高窟五代146窟(圖1)、晚唐196窟位于勞度叉帷帳右下方的四人組外道女(圖2),以及晚唐第9窟位于國王寶座下方(畫面保存完整且清晰)的二人組外道女(圖3)作為研究對象。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勞度叉斗圣變》經(jīng)變畫較之前代,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更為豐富。這三幅經(jīng)變畫時間相隔較近,在內(nèi)容和故事敘述的形式上大體相似。經(jīng)變畫中的外道女輔助勞度叉斗法,146窟壁畫榜題寫道:“外道美女數(shù)十人擬惑舍利弗,遙知令諸美女被風吹急,羞恥掩面……”外道女利用華服和美貌誘惑舍利弗,反被舍利弗刮起的大風吹亂了妖艷的服飾,壁畫中四人組的外道女正是在表現(xiàn)大風襲來時驚慌失措(196窟)、以袖遮面(146窟)的情景。晚唐五代時期的外道女形象,與早期印度、西域佛教藝術(shù)中突出女性身體特征來誘惑舍利弗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同,基本上是以中原女子的形象和華麗的服飾來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

圖1:莫高窟,五代,146窟,西壁,勞度叉一側(cè)

圖2: 莫高窟,晚唐,196窟,西壁,勞度叉一側(cè)

二、外道女服飾形制及《勞度叉斗圣變》中出現(xiàn)的相關(guān)服飾形制

筆者對146窟、196窟和第9窟外道女所穿的下裝進行了臨摹描繪,以呈現(xiàn)更為清晰的著裝形制(表1)。從圖片中可以看到,五代146窟和晚唐196窟四人組外道女的服飾色彩和服裝形制更為接近。146窟外道女上穿團花窄長袖服裝,下裝形制十分特別,四位外道女腰間都系有白色腰襻,臀部至膝蓋上側(cè)包裹著腰裙形制的服裝;中間兩位外道女(2號、3號)呈站立姿勢,穿著腰裙的形象更為明顯,腰裙為深色團花布料,下擺部花瓣或鱗片狀的裝飾隨著不同的姿勢呈現(xiàn)出波浪效果。從她們腰裙以下的布料紋理走向來看,紋理中有清晰的輪廓線,表示褲腿且褲腳為收口狀,在褲腿之后,似乎有一層與褲腿一致的布料覆蓋著后片的褲腿。

146窟左一(1號)和右一(4號)外道女左腿向前邁開,大腿中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豎向褶痕,這與196窟最右側(cè)(4號)外道女大腿處豎向的褶痕類似。結(jié)合此位置橫向的條紋紋理分布的規(guī)律,推測其下裝:第一、可能是為了表現(xiàn)大風刮來時衣服緊貼大腿的效果,那么她們所著下裝與中間的兩外道女一致,即腰裙加褲(或裙);第二、這幾個外道女大腿中部出現(xiàn)的褶痕是褲子的輪廓線,并與下部褲腿相連,整體為類似縛褲的下裝。

196窟外道女的臀部裝飾則稍有不同,所系腰襻更為寬大,包裹住了臀部。下擺花瓣裝飾和146窟相同,其中左三(3號)外道女所穿下裝為腰裙加褲子的形制十分明顯。晚唐第9窟的二人組外道女,左一手持長柄香爐,當是在表現(xiàn)舍利弗獲勝、外道女皈依佛的場景⑦,下著菱形花紋腰裙和團花紋彩褲,腰部系有腰襻,腰裙的下擺呈波浪形。左側(cè)外道女在腰裙之下著團花紋透明喇叭狀寬口褲,右側(cè)外道女雙腿覆蓋深色團花面料,但團花圖案并沒有在罩于外側(cè)的裙裝上顯現(xiàn),因此可解讀為她穿著一條較為緊身的深色團花褲,外套一層透明紗質(zhì)的裙。

在《勞度叉斗圣變》壁畫中,繪畫者為了區(qū)分外道和佛法中人,在他們的形象和動作設(shè)計上有明顯區(qū)分,服裝的區(qū)別也十分明顯(表2)。從現(xiàn)存壁畫圖片和學者們1955年白描臨摹的著裝形制來看,196窟一組二人外道女,下身著腰裙,在腰部和大腿中部系有腰襻,底擺呈波浪狀。在腰裙之下,左側(cè)外道女著喇叭狀寬腿褲,右側(cè)的白描臨摹圖雖然沒有畫全,但形制應和左側(cè)類似,這兩身外道女的服飾和晚唐第9窟二人組外道女的服飾十分接近,很可能出自同一粉本畫稿。

《勞度叉斗圣變》中的男性外道多穿褲,從牽繩打椿和經(jīng)壇被燒毀時驚慌失措的男性外道,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們所穿的下裝為褲的形制,臀的位置系著一條較寬的綠色腰襻,基本包裹住了臀部。腰襻之下,兩個褲管從襠部分開,大腿上有類似“縛”的花瓣裝飾,褲口端為喇叭狀。另外,在146窟壁畫中,有一個被火燒、跪地求饒的外道女形象,從她跪地時,左右大腿處條紋和花瓣狀裝飾交錯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這位外道女所穿下裝也為褲。

唐朝時期思想開放,接納了來自西域的胡服文化,一改中原漢式寬衣大袖、長襦大袍的穿衣習慣,崇尚短衣、長褲配靴的胡服。對于婦女穿胡服,元稹有過這樣的描述:“女為胡婦學胡裝,伎進胡音務(wù)胡樂”⑧。盛唐婦女學胡人穿褲的習俗,反映到敦煌壁畫中,出現(xiàn)許多外道女子和男子穿形制類似的縛褲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從現(xiàn)有圖片和研究資料來看,外道女的下裝可分為兩類:一、帶有裝飾的縛褲,腰臀部系帶;二、腰裙,腰裙之下搭配褲或裙。其中腰裙由腰襻和長度位于膝蓋之上的半裙組成。腰襻于腹部中心系結(jié),有時包裹整個臀部,有時系于腰間,并通過多種多樣的纏繞和打結(jié)方式,形成豐富的褶皺與視覺效果(表3)。

表3:外道女下裝形制圖解

關(guān)于腰裙與腰襻的顏色搭配,由于壁畫距今一千多年,經(jīng)歷了自然和人為的歷史變遷,據(jù)現(xiàn)有實物和圖片資料觀察,多為紅(腰襻)綠(腰裙)、綠(腰襻)紅(腰裙)、綠(腰襻)白(腰裙)、藍(腰襻)紅(腰裙)等。

三、唐五代壁畫中有關(guān)腰裙的佐證

1、西域樂舞服飾

在莫高窟描寫佛國世界的樂舞場景中,初唐220窟北壁左側(cè)雙人舞伎,盛唐217窟北壁雙人舞伎右一,盛唐205窟北壁雙人舞伎,中唐112窟北壁十指交叉的舞伎,晚唐85窟北壁和南壁的獨舞舞伎,以及晚唐156窟北壁雙人舞伎右一和南壁反彈琵琶舞伎等,在她們身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下裝是明確的腰裙配褲或裙的形制。

唐朝舞蹈藝術(shù)形式多樣,在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占據(jù)重要的歷史地位?;蕦m貴族設(shè)有專門的宮廷舞伎和樂伎表演部門供宴請賓客時欣賞娛樂,平常百姓亦以舞為樂,民間有大批歌舞技藝非凡的藝人,為民間節(jié)日、祭祀表演舞蹈節(jié)目。唐朝在中原傳統(tǒng)舞蹈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和鄰國的舞蹈文化,特別是西域舞蹈。由隋朝《九部樂》發(fā)展而來的唐朝宮廷宴樂——《十部樂》記載,其中除兩部來自中原,其余八部宴樂都與少數(shù)民族或周邊鄰國有關(guān),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天竺樂》《安國樂》《康國樂》《疏勒樂》《高昌樂》。這些外來的樂舞在隋唐時期被廣泛接納和發(fā)展,并且作為宮廷樂舞的一部分在重要場合進行演出,如此重視外來樂舞的文化現(xiàn)象在隋唐之前及之后很少發(fā)生。

唐朝樂舞空前的繁榮景象也反應在當時宣傳佛法的壁畫上。身著華服的舞伎手中揮舞著巾帶,往往位于表演區(qū)的中心,周圍圍坐著演奏各種樂器的樂伎,她們演奏的除了中原傳統(tǒng)樂器,還有篳篥、琵琶、箜篌等西域傳來的樂器。此類揮舞巾帶的舞蹈統(tǒng)稱為“巾舞”,盛唐217窟北壁位于蓮花臺之上的二人舞伎,可能是在演繹《屈柘枝》⑨。從圖片和筆者自繪線描稿(表4)可以看出,舞伎臀部包裹著綠白相間的寬腰襻并在中心位置系結(jié),包裹臀部的寬帶之下有深色類似腰裙形制的下裝。中唐112窟北壁十指交錯的舞伎,正在表現(xiàn)“ 旋轉(zhuǎn)后的一個停頓造型”⑩,旋轉(zhuǎn)的舞蹈形式在唐朝非常常見,其中以初唐220窟北壁《東方藥師經(jīng)變》中的舞伎最為出名,諸多學者認為這種舞蹈就是來自西域康國的胡旋舞?。112窟這位十指交錯的舞伎,臀部同樣包裹著綠白相間的腰襻并在中心位置系結(jié),著綠色腰裙,底擺有一圈紅色帶狀條紋和白色花瓣狀裝飾,這和前文外道女身上的花瓣狀裝飾相似。晚唐85窟南壁,在藍底團花紋的地毯上舞伎體態(tài)呈現(xiàn)“S”型,其身著腰裙的形象十分清晰,裙擺花瓣狀的裝飾為藍色。晚唐156窟南壁和北壁各有一對雙人舞伎揮舞巾帶,這兩組右側(cè)的舞伎都是從側(cè)面繪制,為觀者提供了從側(cè)面觀察腰裙形制的角度(表4)。

上文所謂“屈柘枝”(軟舞)是由健舞“柘枝舞”演變而來?,它和“胡旋舞”同被歸屬于龜茲樂舞?。雖然這些舞蹈并非源自龜茲,但在進入中原之前已在龜茲廣為流行?。龜茲是古代西域大國之一,以新疆庫車為中心,是絲綢之路新疆段的重地,匯聚了來自印度、波斯和中原等地的文化。《大唐西域記》記載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其中來自康國的粟特人在龜茲聚居,他們向唐朝宮廷進貢胡旋女,因此胡旋舞在中原流行開來。《舊唐書·卷二十九·志第九》記胡旋舞者服飾云:“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lǐng)。舞二人,緋襖,錦領(lǐng)袖,綠綾渾襠袴,赤皮靴,白啞帑。舞急轉(zhuǎn)如風,俗謂之胡旋”?。這段對胡旋舞者穿著的描述與敦煌壁畫所描繪的跣足、圍系腰襻的形象不符。考慮到敦煌壁畫所描繪的樂舞帶有佛教意義,很可能存在和現(xiàn)實胡旋舞相悖的情況。其中“綠綾渾襠袴”,提到了綠色的綾和渾襠褲,與前文中外道女和舞伎下裝系于臀部的綠色腰襻顏色和褲相符,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但目前掌握的資料還不夠詳盡,無法進行準確判斷。

唐朝著名畫家尉遲乙僧曾描繪過一組《(龜茲)舞女圖》。尉遲乙僧來自于闐,他擅長運用凹凸暈染的技法,繪畫風格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特色。尉遲乙僧所繪左側(cè)(圖4)舞伎基本符合胡旋舞特征:第一、舞者揮舞長巾;第二、舞者呈現(xiàn)飛速旋轉(zhuǎn)的姿態(tài);第三、舞者腳踏于舞筵之上?。同組右側(cè)的舞伎可能正在演繹龜茲樂舞中的其他舞蹈。從臨摹本可以觀察到舞伎下裝著腰裙、底擺有裝飾;右一腰裙底擺出現(xiàn)了與146窟外道女類似的花瓣狀裝飾,上身著長窄袖、交領(lǐng)帶云肩的褶服,衣長至大腿,整體形似“袴褶”。尉遲乙僧描繪的更加寫實的《(龜茲)舞女圖》并不屬于弘傳佛教的繪畫,因此舞伎所穿服飾應有具體參照,具有自身特定的儀式規(guī)則,既有世俗社會的影子,又受到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影響。

圖4:尉遲乙僧《(龜茲)舞女圖》宋代摹本

2、尊像、飛天服飾

腰裙除了出現(xiàn)在佛國樂舞情節(jié)中,在莫高窟尊像和飛天服飾中也有表現(xiàn)。例如:初唐322窟東側(cè)門上二菩薩;初唐329窟東壁門上釋迦佛說法圖兩側(cè)侍立菩薩;初唐321窟東側(cè)南壁釋迦佛說法圖兩側(cè)侍立菩薩;初唐322窟東壁南側(cè)藥師佛左右的日光和月光菩薩;初唐220窟東壁門上三佛說法圖中侍立菩薩;初唐332窟西壁下側(cè)二尊越三界菩薩;盛唐205窟西壁南側(cè)甘露觀音;盛唐66窟西壁龕外南側(cè)、北側(cè)的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盛唐320窟西壁龕外南側(cè)觀世音菩薩;盛唐166窟東壁南側(cè)觀世音菩薩;盛唐387窟東壁門上彌勒佛說法圖左一侍立菩薩;五代6窟西壁龕內(nèi)西側(cè)觀世音說法圖;沙洲回鶻97窟西壁龕外南側(cè)、北側(cè)觀世音菩薩等。

在莫高窟眾多密教壁畫中,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腰裙配裙或褲的形制。晚唐196窟南壁東側(cè)十五身密教菩薩像中的十一面如意輪菩薩和執(zhí)楊枝菩薩;初唐312窟東壁門北(表5)和初唐340窟東壁門上的十一面觀音經(jīng)變像等。唐朝的腰裙形制在眾多壁畫中十分容易被辨析出來,特別是呈侍立姿態(tài)的尊像。唐朝之前和之后也有類似的腰裙形制,如宋代榆林17窟前室西壁北側(cè)左二和右二寶池蓮花供養(yǎng)菩薩;西夏莫高窟328窟東璧北側(cè)右一供養(yǎng)菩薩;隋莫高窟244窟北壁東側(cè)雙樹釋迦說法圖兩側(cè)站立菩薩。除此之外,筆者也觀察到莫高窟五代98窟甬道頂部手托明珠的于闐國天女和盛唐39窟撒花飛天也同樣穿著腰裙(表5)。

表5:唐五代尊像和飛天服飾與白描圖(后者由筆者繪)

這些腰裙的形制分為腰襻和腰裙,腰襻在正面中心系結(jié),有些腰襻位置偏下,包裹住臀部,顏色以綠色為主,也有藍色、白色和紅色腰襻。腰裙多為直筒,由于受到腰襻束裹的影響,視覺上呈現(xiàn)包臀的效果,有時下擺會有因包裹而出現(xiàn)的放射波浪褶皺形狀。腰裙下擺的位置多在膝蓋之上、大腿中部。有的下擺的裝飾與146和196窟外道女的花瓣狀裝飾類似,例如五代莫高窟6窟西壁龕內(nèi)西側(cè)觀音說法圖(表5),觀音菩薩位于中心的蓮花臺座上,身披瓔珞,手持凈瓶和楊柳枝,周圍侍舍利弗、阿那律等十位圣人。這身觀音菩薩腰裙下擺就為花瓣狀裝飾。

四、腰裙由來之探究

波斯中古文化兼收并蓄希臘、羅馬以及中亞藝術(shù),對絲綢之路沿線文化影響深遠。薩珊波斯王朝時期(224~651年)出土的一個八曲長杯(表6),在銀器兩端繪有安娜希塔女神形象,著寬腿褲,膝蓋向外微屈,褲口處能看到諸多褶皺,腰間有一條細帶于前中系結(jié),有腰裙形制的裙裝覆蓋腰臀。類似的形象在諸多薩珊銀器上多有表現(xiàn),這類或手持飄帶,或雙肘搭飄帶的形象極有可能沿著絲綢之路,影響到了漢地壁畫中飛天人物的服飾造型。

表6: 腰裙由來推測

此外,古波斯帝國統(tǒng)治的疆域,包括了粟特地區(qū),古波斯文明與粟特藝術(shù)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交流互動之中,大量粟特人因經(jīng)商而往來于絲綢之路,并有一部分定居于龜茲,為波斯文化流入漢地提供了有利因素?。粟特人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也稱祆教、拜火教。現(xiàn)存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一幅晚唐至五代時期的粟特神祇紙本白畫(表6),來自于敦煌莫高窟。據(jù)饒宗頤先生分析,白畫中兩位與祆教相關(guān)的神祇分別為持犬女神和持日月蛇蝎女神?。兩位女神發(fā)型形似回鶻發(fā)髻,右側(cè)持日月蛇蝎女神穿著漢地大袖裙襦,左側(cè)持犬女神胸部服飾被右手遮擋,腰間有一條細繩于身體中前部系結(jié)。此裝飾細節(jié)與前文所述薩珊波斯八曲長杯上安娜希塔女神的腰部細帶一致,且持犬女神的裙裝也是腰裙配褲,由此可推測是服飾文化的交融與東傳,導致了兩者在服飾上的相似性。

五、結(jié)語

莫高窟第146、196和9窟外道女所穿腰裙,并不是外道女特有的服飾,同時還出現(xiàn)在舞伎、菩薩、天女、飛天等女性神祇的身上??梢?,“腰裙”在佛教壁畫中屬于適用范圍較廣的一種服裝語言。敦煌壁畫是社會現(xiàn)實和畫匠臆想結(jié)合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一方面,為了表達佛經(jīng)上的故事,創(chuàng)造佛國極樂世界的美好愿景,畫匠采用了虛構(gòu)、想象、夸張等藝術(shù)渲染手法;另一方面,藝術(shù)源自于生活,畫匠們使用的繪畫技法、色彩規(guī)律、人物表現(xiàn)、場景構(gòu)想等,又都是源自于他們所處的社會和世俗文化,則腰裙亦必有其根源。關(guān)于敦煌“腰裙”的來源,可追溯到伊朗高原的薩珊波斯文化,而薩珊波斯神祗安娜希塔女神所著的腰裙,又由粟特商人通過宗教畫稿、胡舞文化等方式東傳至于中國,進而出現(xiàn)在絲綢之路要沖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畫中。

注釋:

① 張晨陽、張珂:《中國古代服飾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771頁。

② 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92-95頁.

③ 馬文娟:《敦煌隋唐壁畫中飛天服飾的研究》,上海: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40頁。

④ 侯霄爽:《敦煌壁畫中飛天造型與服飾藝術(shù)研究》,西安:西安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第44頁。

⑤ 敦煌文獻中“腰帶”指代均為束在腰間的皮革帶?!把帷奔础耙埋帷?,指用以束腰的帶子,根據(jù)圖片分析,本文所指的腰間的帶狀織物裝飾應為“腰襻”?!~嬌:《敦煌文獻服飾詞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303頁。

⑥ 宋若谷、沙武田:《敦煌壁畫中女性外道表現(xiàn)手法發(fā)覆》,《敦煌研究》,2020年第1期,第60-69頁。

⑦ 段文杰、 殷光明:《敦煌石窟全集9報恩經(jīng)畫卷》,香港:商務(wù)印書館, 2000年,第32-35頁。

⑧ [唐]元稹、周相錄:《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第717-727頁。

⑨ 段文杰、殷光明:《敦煌石窟全集17舞蹈畫卷》,香港: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第88頁。

⑩ 段文杰、殷光明:《敦煌石窟全集17舞蹈畫卷》,香港: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第114頁。

? 翟清華:《漢唐時期粟特樂舞與西域及中原樂舞交流研究——以龜茲、敦煌石窟壁畫及聚落墓葬文物為例(中)》,《新疆藝術(shù)(漢文)》,2019年第6期,第4-11頁。

? 何昌林:《唐代舞曲<屈柘枝> ——敦煌曲譜<長沙女引>考辨》,《敦煌學輯刊》,1985年第1期,第74-81頁。

? 霍旭初:《龜茲藝術(shù)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0-203頁。

? 陳安琪:《隋唐時期龜茲樂舞服飾研究》,陜西:西安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7-8頁。

? [唐]玄奘、辯機著,范祥雍??保骸洞筇莆饔蛴泤R?!?,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5頁。

? [后晉]劉昫等撰,王云五主編:《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 2010年,第324頁。

? 陳安琪:《隋唐時期龜茲樂舞服飾研究》,西安:西安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4頁。

? 翟清華:《漢唐時期粟特樂舞與西域及中原樂舞交流研究——以龜茲、敦煌石窟壁畫及聚落墓葬文物為例(上)》,《新疆藝術(shù)(漢文)》,2019年第6期,第4-11頁。

? 饒宗頤:《饒宗頤佛學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第546-554頁。

猜你喜歡
樂舞壁畫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龜茲樂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壁畫上的數(shù)學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北朝、隋唐壁畫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
关岭| 高雄市| 河曲县| 迁安市| 从江县| 当阳市| 铜山县| 申扎县| 定日县| 如东县| 平江县| 科技| 安国市| 文登市| 那曲县| 荥经县| 凤翔县| 余干县| 古交市| 定襄县| 清水河县| 磴口县| 将乐县| 漳浦县| 巴林右旗| 红桥区| 韩城市| 武鸣县| 龙江县| 若羌县| 五莲县| 右玉县| 花垣县| 明星| 新邵县| 临西县| 内黄县| 泾阳县| 漾濞| 隆安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