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民,唐才喜,徐濤,謝智欽,趙志堅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附屬株洲醫(yī)院 肝膽胰外科,湖南 株洲 412007)
門靜脈積氣(portalvenous gas,PVG)又稱肝門靜脈積氣,主要表現(xiàn)為肝門靜脈氣體異常聚集。PVG常見于腸缺血、腸壞死患者,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病死率高的特點[1-2]。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PVG典型病例被報道,但惡性腫瘤合并PVG病例少見報道[3],合并小腸腫瘤者更為罕見。近期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附屬株洲醫(yī)院收治了1 例小腸腫瘤合并PVG的患者,現(xiàn)將診治經(jīng)過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78歲,因“腹痛腹脹2天”于2020年2 月7 日收治入院。查體:腹部膨隆,可見腸型,上腹部壓痛反跳痛明顯,肌緊張,左右下腹部明顯壓痛,無反跳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減弱,直腸指檢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癌胚抗原(CEA)22.9 ng/mL,甲胎蛋白(AFP)1.41 ng/mL,糖類抗原(CA199)112.33 U/mL,白細胞15.82×109/L,紅細胞3.48×1012/L,血紅蛋白105 g/L,大便潛血實驗(+++)。2020 年2 月8 日全腹部平掃+增強CT(圖1A~C):腸壁欠規(guī)則增厚,右側髂窩區(qū)可見一約4 cm×3 cm×3 cm的腫塊,惡性可能性大,腸梗阻明顯,可見肝內廣泛積氣,考慮門靜脈內積氣腸系膜上靜脈及部分屬支少許積氣,腹腔少許積氣。入院后予以禁食補液,潤腸通便、抗感染等治療,于2020年2月15日在全麻下行急診剖腹探查術,探查示:腹腔有滲液,右下腹有較多小腸粘連,可捫及腫塊,大小約4 cm×3 cm×3 cm,腫瘤浸潤下段回腸,回腸狹窄,致腸腔不完全性腸梗阻。手術順利,術后復查全腹部CT(圖1D):腸梗阻情況較前明顯好轉,肝內及門靜脈廣泛積氣已吸收,雙側胸腔積液伴雙下肺感染。病理檢查及免疫組化分析(圖2A,2B):(小腸腫瘤)見潰瘍型高分化腺癌,部分黏液癌,腫塊約4 cm×3 cm×3 cm,癌組織浸潤腸壁及腸周圍纖維脂肪組織。腸管兩斷端未見癌,淋巴結未見轉移。
圖1 術前(A~C)和術后(D)CT的檢查
圖2 術后小腸腺癌病理檢查(A,HE染色,×100)和免疫組化分析(B,×100)。
PMS2(+),MSH2(++),CDX-2(+),MSH6(+++),MLH1(+),Ki-67(約90%+),EGFR(+),CD34(+),CK-pan(-)。術后予以抗感染、補液等對癥治療后,患者一般情況可,無任何不適,大小便正常,術后第14天順利出院。隨訪1年余,患者一直接受化療中,情況可,復查未見腫瘤復發(fā)。
PVG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影像學表現(xiàn),它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1955年Wolfe和Evans[4]首次在嬰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描述了PVG。PVG由多種潛在的良惡性腹部疾病引起,其中以腸缺血或壞死常見,腫瘤引起較為罕見[5-6]。有研究報道PVG病死率高達70%,但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CT診斷PVG敏感性的提高,通過有效評估發(fā)病的原因、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早期的干預治療,PVG病死率有所下降。CT主要表現(xiàn)為門靜脈細小分支中呈現(xiàn)典型的“枯枝狀”影像學改變,分布在距Glisson鞘2 cm以內的肝實質內,尤以左葉為多見[3,7]。
PVG常提示病情加重,腹腔內臟器會出現(xiàn)缺血壞死,是急診手術探查的指征[8]。但近年來由于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良性PVG的發(fā)現(xiàn)率有所增加,如胃擴張、急性胃炎和炎癥性腸病等[9]。對于此類情況引起的PVG,原則上予以對癥保守治療即可恢復;但出現(xiàn)腸梗阻、腸缺血、腸壞死時,應及時急診手術探查。本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PVG,入院后白細胞升高,有腹膜炎體征,感染征象重,CT提示明顯腸梗阻,術中探查未發(fā)現(xiàn)腸穿孔,考慮為嚴重感染與腸黏膜損傷引起的粘連性腸梗阻,導致了腸動力障礙,腸黏膜受損和腸腔內壓升高,使氣體進入門靜脈系統(tǒng),形成了嚴重的門靜脈積氣。此外,本例為高齡患者,機體反應能力低下,對痛覺敏感度較差,可能出現(xiàn)腹部體征不明顯的情況,即使病情加重發(fā)展為腹膜炎,反跳痛也不一定能明顯引出。本例患者及時診斷,通過開腹手術以及術后結合有效抗感染治療后,恢復順利,避免了臨床上誤診,贏得了搶救時機。
總之,PVG是一種少見的伴發(fā)癥,惡性腫瘤合并的PVG更為罕見。PVG的病情進展快,過去被認為是一個威脅生命的征兆,需要緊急開腹手術。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腹部CT和實驗室檢查有助于及時診斷、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PVG病死率得以降低。臨床上,我們應高度重視PVG,避免出現(xiàn)誤診和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