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瑤 任婧媛
地域發(fā)展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其中特色文化的挖掘是地域發(fā)展定位的前提。愛國主義文化與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相統(tǒng)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髓。在當今國際形勢比較嚴峻的背景下,從地域文化中挖掘愛國主義內涵,以建筑史跡為載體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能讓愛國情懷薪火相傳。
地域文化基于地域差異又各具特色,在概念界定上眾說紛紜,有人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對地域文化進行區(qū)分:狹義上指先秦時期起的中華大地各區(qū)域物質與精神財富總和;廣義是在狹義的基礎上增加時間維度,是指各地區(qū)從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遺產。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fā)揮作用的人文精神[1],因此它是地域經濟及社會發(fā)展的基石和源泉,在區(qū)域發(fā)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真實地記錄了地域發(fā)展變遷,是地域文化在物質環(huán)境和空間形態(tài)上的體現[2]。
湛江市位于中國大陸南端,廣東省雷州半島東北部,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秦朝時屬象郡;唐末至宋元時期,大批閩南人逃難至此;南宋時期也有閩南人前來經商;明清時期又有部分客家人移民遷入。海禁廢除后,古赤坎地區(qū)逐漸形成商埠和海防要地,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傳統(tǒng)的湛江地域文化源于雷州半島,受沿海地理特征影響,雷雨多,崇信“雷神”,海上貿易發(fā)達,盛產珍珠、甘蔗等,制糖業(yè)發(fā)達,民間根雕、石雕等技藝成熟,民俗文化多元且?guī)в泻Q笪幕厣?,是著名的“天南重地”?/p>
赤坎,作為湛江最早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在宋代初具小商埠雛形,從元、明至清初的300多年間,由于屢次“海禁”,赤坎埠幾近廢棄,直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宣布“開海貿易”后,在赤坎埠等10個港口設立貿易口岸。在較為寬松的海上貿易政策下,大量來自閩浙、廣潮、瓊崖以及本地高州、雷州的商賈來到赤坎拓展商業(yè)事務,借助優(yōu)越的區(qū)位及海洋資源優(yōu)勢,赤坎逐步發(fā)展為雷州半島主要的商埠港口,成為湛江當時的商業(yè)文化中心,并帶來了廣東各地區(qū)的建筑裝飾風格。這時期赤坎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類型有會館、祠堂、書塾、廟宇、民居等。
會館以五大會館為典型,分別是閩浙、潮州、高州、廣州、雷陽(雷州)會館,同籍鄉(xiāng)人在各自會館進行祭祀、劇演、宴會活動。各會館采用傳統(tǒng)院落式布局,有的三開間或三進院落,梁柱裝飾精巧,又各有風格。如潮州會館用的嵌瓷和雕刻工藝極為精細,專門從潮州雇工匠制作;高州會館(見圖1)有木雕“洋人托梁”,雕刻的法國兵單膝跪,左手撐、右手托,人物造型為高帽、側頭、卷發(fā),表情似哭笑,是高雷人民對法國強租廣州灣的反抗[3];雷陽會館(見圖2)采用磚木結構,前廳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左右為廊廡,中有方亭,而今只能在湛江市博物館參觀其柱礎、抱鼓石、石碑、木雕等建筑構件。
圖1 高州會館原貌
圖2 雷陽會館原貌
傳統(tǒng)祠堂以關帝廟為典型,見圖3,屬四合院式的磚木結構,后殿供奉關羽像,風格融合傳統(tǒng)潮州建筑特色,正門臺階前有一對石鼓,屋脊額枋有大量傳統(tǒng)裝飾。關帝廟的右側為雷陽會館,左側為高州會館,門前是一個栽植數棵百年老榕樹的廣場,從廣場拾階而下可直入廣州會館。
圖3 關帝廟原貌
廟宇則以水仙廟為典型同,見圖4,原建于水仙渡邊,信仰與水上活動和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活動有關,每逢炎河帝誕辰日時,當地居民便組織祭祀和唱戲。廟前水井一清一濁,分別用于飲水和洗濯。如今,水仙廟的三開間磚木結構僅保留中間,現存于水仙街,是為重建。
圖4 水仙廟現狀
清朝后期,當地民居仍以四合院為主,但赤坎商埠沿街建筑風格,已出現了東南沿海一帶聯排建筑的特點,見圖5。窄面寬長縱深的平面并排并列延續(xù),形成了街坊深巷的空間格局,見圖6。各商戶和居民點大門對街而開,通常上層居住下層經商,步行時代下的街巷尺度僅2m見寬,街巷空間親近友善。赤坎大通街等海邊地區(qū)的老房屋基本上以這種方式排列[4]。
圖5 赤坎老街街巷空間
圖6 三和街民居
以大通街為例,見圖7、圖8,在1925年填海之前,大通街以東還是一片汪洋,往來商船的貨物需在古渡口由工人搬送至各個商號。為適應當時水運和商貿需求,各商號沿渡口分布,順地勢呈帶狀排列于海岸高地。這些沿街的建筑為磚木結構,采用聯排式布局,1戶占用1~2間面寬,共用山墻。商鋪為1~2層高,底層經商樓上住人,門窗為木制,也有二層設陽臺以木欄桿裝飾。屋頂使用寬瓦片在臺風暴雨來時能快速排水,由精心雕刻成波浪狀或祥云狀的木牛腿支撐。山墻有的以灰塑雕花裝飾,有的風格簡潔露出紅磚。因房屋縱深很長,有些建筑內部設小天井和通往海岸的后門,私密性較好且便于迅速乘船遁離,因此在特殊年代又成為革命秘密活動的據點。
圖7 大通街大昌商鋪
圖8 大通街18號民居
赤坎,因土色呈紅赤,且處于海邊的丘坎而得名。然而赤坎紅的不僅是土地,還有民族精神。1889年廣州灣以“租借”形式被法國強占,湛江人民以“寸土寸金,寸土必爭”為口號斗爭,僅赤坎地區(qū)就組織2次抗法和2次抗日活動,迫使法國將租借范圍縮小15km,租借邊線從遂溪改到赤坎以“文章橋”區(qū)分中法邊界。后此“文章橋”被更名為“寸金橋”,寓意“一寸山河一寸金”。后因此橋被水沖塌后,1925年麻章紳民另建石橋,1986年重修擴建,現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見圖9。
圖9 湛江寸金橋
自抗法民族斗爭之后,廣州灣風云迭起,赤坎老街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也有革命文物史跡為見證。
5號碼頭,見圖10。湛江十大古碼頭之一,高程5m,長20.5m、寬2.35m,踏跺36級,渡口處有淡水井,未填海時踏垛式石階直通海邊商船。由于當時清政府封閉很多沿海口岸,而廣州灣通商口岸一度繁榮,利于資金籌措開展反清斗爭。1907年,孫中山胞兄孫眉在5號碼頭上岸,化名黃鎮(zhèn)東,發(fā)展同盟會組織,播撒革命種子。仔細觀察5號碼頭閘門遺留的殘損構造,仍可推測其過去的使用方式:門檻處是一整個條石,條石上留有間距10cm~15cm的菱形孔洞,是插杉木柱的地方,當杉木柱卡在孔洞內時,可阻擋成年人通過,閘門上設有閣樓并安排守更人通宵守夜。因古渡口貨物云集人員繁雜,閘門的設置能使整個古商埠像籠子般圍起來,確保商戶和居民的安全[5]。如今,古碼頭閘口條石孔洞猶在,閘門仍留有一面墻體,而原有的青石板踏跺通往的不再是海面而是深巷。
圖10 5號碼頭
大通街66號“榮興號”商鋪,毗鄰5號碼頭。孫眉與赤坎商人楊益三在友人介紹下相識,拳拳愛國心讓兩位革命者惺惺相惜,此后“榮興號”以經商為掩護,成為孫眉在廣州灣的革命機關,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泰安街13號楊益三舊居與泰安街15號楊益三紀念堂。武昌起義時,廣州灣的革命經費籌集任務由楊益三負責,這些經費還用來資助防城、欽廉、鎮(zhèn)南關等戰(zhàn)役。1924年楊益三去世,1934年修建楊益三紀念堂,見圖11。目前楊家后代仍居住在楊益三舊居,但內部建筑空間已破舊。而楊益三紀念堂已易主他人,也亟待修繕。
圖11 楊益三紀念堂
陳其輝舊宅。1937—1940年,作為中共南路特委傳遞情報的地下聯絡站,大革命和抗戰(zhàn)時期,許多同志曾來往于此進行秘密革命活動,后在擴建晨光小學時遭拆除。
長發(fā)莊,見圖12。1945年起用于中共南路特委主要交通聯絡站,長發(fā)莊在明面上是做批發(fā)水客生意的商號,實則為南路特委籌資并秘密安排南路革命活動,是情報網絡中的重要一環(huán)?,F如今,靜靜矗立在和平路30號的長發(fā)莊,已是一家五金雜貨鋪。
圖12 掩護地下黨的“長發(fā)莊”
如今,與長發(fā)莊所在的和平路一樣,因紀念孫中山和辛亥革命而命名的大同路、大眾路、幸福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民主路等8條道路,在飽經歷史風霜后重新煥發(fā)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從建筑保護的角度看,現存的赤坎老街傳統(tǒng)建筑絕大部分為民國以后的遺存。由于年代久遠造成的自然消亡、“文革”時期的破壞以及建筑保護不力等因素導致建筑主體發(fā)生巨大變化。如:五大會館早年已遭拆除;楊益三舊居與紀念堂的墻體剝落、房屋構件損壞;雖然長發(fā)莊建筑的主體結構完整,但內部墻體和空間已無法呈現原有的功能,與一般市井建筑無異;5號碼頭雖保存較完整,但周邊建筑已破舊殘損,其余9個古碼頭有的僅留有幾級垛踏,有的青磚垛踏已被水泥覆蓋,還有的已經被封死,不復當年模樣。
因建筑年代久遠,赤坎老街大部分建筑風貌已被破壞,有的甚至主體結構坍塌,亟待修繕。為盡力恢復原有風貌,可在修繕前需查找史料、收集街坊口錄,根據建筑原有結構、空間、裝飾等進行復原設計,再根據可行性施工修建。部分材料技藝做法因年久失傳,可通過查史料、采集技藝、邀請民間工匠等方式進行修復。建筑修繕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切勿因盲目施工造成永久性的損失。
赤坎歷史街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除部分作為民居使用以外,還有部分“三民片區(qū)”的騎樓建筑作為零售商鋪使用。一方面,作為“住人的房子”,生活化使用能對老建筑起到一定維護作用;另一方面,因使用中需要功能改造、墻體的拆解、打孔、刮擦都會造成建筑損壞,例如生活雜物的堆放、商鋪招牌需要打孔掛墻等,都對建筑原有風貌破壞極大。因此,對于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建筑,宜以另一種功能利用的方式留存。如改造成紀念館、地方愛國主義歷史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點、革命年代影視拍攝取景點、藝術家展覽館等公共服務空間,由專人管理,而非單純的私人零售商業(yè)或居住。這樣不僅能更好地保護和延續(xù)建筑原有功能,還能將愛國歷史文化資源轉變?yōu)楝F實的歷史教材,時刻警醒著人們。
建筑的維護需要定期開展,需設置??钇刚垖H硕ㄆ谇謇黼s草、修補局部受損構件,方能減少對建筑的持續(xù)損壞。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建筑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時解說傳統(tǒng)建筑文化,讓大眾了解傳統(tǒng)建筑風貌保護的價值和意義。若對保護對象沒有深刻的文化認知,則不知要保護,不知為何保護,不知怎樣保護,最后便將其與普通老房子混為一談;或保護時僅為翻新而翻新,將重要的構造、裝飾細節(jié)、特色空間任意改造,使保護主體風貌變得面目全非,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