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珠 于延申 于春艷
摘要:以杏鮑菇菌株作為試驗材料,對其進行生物學(xué)特性及原種配方、栽培種栽培配方研究。結(jié)果表明,菌絲的最適生長條件如下:pH值為8.0,最適生長溫度為25 ℃,最適碳源為可溶性淀粉,最適氮源為酵母浸粉,最適微量元素為 KH2PO4。各因素對菌絲的影響程度排序為溫度>碳源>pH值>氮源,各因素影響間差異極顯著,最佳原種配方為2號配方,即85%玉米、5%麥麩、5%鋸末、2%豆粕、1%玉米粉、0.5%石灰、1.5%石膏、60%含水量。最佳栽培種配方為5號配方,即65%鋸末、20%麥麩、10%稻殼、3%豆粕、1%石灰、1%石膏、60%含水量。
關(guān)鍵詞:杏鮑菇;生物學(xué)特性;栽培;碳源;氮源;原種配方
中圖分類號:S646.1+40.1;S646.1+40.4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9-0168-04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別稱刺芹側(cè)耳[1-2],因其菌肉肥厚且具有杏仁香味和鮑魚味,又稱為杏仁鮑魚菇[3],有“草原上美味牛肝菌”的美稱[4],可以降血壓、降血脂、提高免疫力[5-6],是集食用、藥用、保健于一體的珍稀食用菌品種[7]。杏鮑菇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fā)展起來的珍稀食用菌[8],是目前最受歡迎的蘑菇品種之一,其最早起源于歐洲,為亞洲部分地區(qū)的人們廣泛食用[9-12]。近年來,杏鮑菇已經(jīng)成為東亞地區(qū)種植最廣泛的蘑菇之一。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和4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對吉林省食用菌研究院保藏的杏鮑菇(菌株號:JLSHJY2018064)的生物學(xué)特性[13-16]進行研究,優(yōu)化菌絲培養(yǎng)條件,進而篩選最佳生長條件?;趦?yōu)化的菌絲生長條件,以菌絲生長速度和菌絲長勢為衡量標準,篩選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和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本試驗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末在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xué)研究院完成。供試菌株由吉林省食用菌研究院保藏(菌株號:JLSHJY2018064),經(jīng)過分子生物學(xué)試驗,提取其DNA并擴增ITS序列,將其結(jié)果在GenBank上進行比對,確定該菌株為杏鮑菇(GenBank登錄號:MW426371)。
1.2試驗方法
1.2.1單因素試驗
1.2.1.1碳源試驗PDA(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基礎(chǔ)培養(yǎng)基,碳源分別為葡萄糖、蔗糖、麥芽糖、乳糖、可溶性淀粉,其他成分不變,配制100 mL培養(yǎng)基,并倒入3個平板中。在培養(yǎng)基平板中央接入直徑為 5 mm 的大小相同的菌塊,于25 ℃培養(yǎng)。每隔24 h觀察1次并用平板劃線法測量、標記菌絲生長長度。連續(xù)測量直至某一平板長滿菌絲,同時觀察并記錄菌絲長勢,繪制折線圖,每個處理設(shè)3個重復(fù)。
1.2.1.2氮源試驗PDA基礎(chǔ)培養(yǎng)基,氮源分別為酵母粉、蛋白胨、尿素、硫酸銨、麥麩汁,其他條件不變。處理、接種、培養(yǎng)、記錄、測量、分析方法等同“1.2.1.1”節(jié)。
1.2.1.3pH值試驗采用PDA基礎(chǔ)培養(yǎng)基,設(shè)置pH值為5、6、7、8、9等5個梯度,為作圖方便分別命名為pH1、pH2、pH3、pH4、pH5,其他條件同“1.2.1.1”節(jié)。
1.2.1.4溫度試驗PDA基礎(chǔ)培養(yǎng)基,pH值設(shè)為自然條件,接種后分別置于15、20、25、30、35 ℃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其他條件同“1.2.1.1”節(jié)。
1.2.1.5微量元素篩選試驗PDA基礎(chǔ)培養(yǎng)基,pH值自然,以空白、0.15% KH2PO4、0.1% MgSO4、0.15% KH2PO4+0.1% MgSO4、0.1% CaCO3、005% 維生素B1作為供試的微量元素。其他條件同“1211”節(jié)。
1.2.2正交試驗從5種單因素中選出培養(yǎng)效果最佳者,組成4因素3水平的正交試驗(表1)。具體采用PDA培養(yǎng)基,分別添加相應(yīng)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改變pH值及溫度,置于不同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其他條件同“1.2.1.1”節(jié)。
1.2.3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試驗分別以高粱、玉米和小麥為主料,配方為85%主料、5%麥麩、5%鋸末、 2%豆粕、1%玉米粉、0.5%石灰、1.5%石膏,分別設(shè)置含水量為55%、60%、65%。分別編號為1(主料為高粱,含水量為55%)、2(主料為高粱,含水量為60%)、3(主料為高粱,含水量為65%)、4(主料為玉米,含水量為55%)、5(主料為玉米,含水量為60%)、6(主料為玉米,含水量為65%)、7(主料為小麥,含水量為55%)、8(主料為小麥,含水量為60%)、9(主料為小麥,含水量為65%)。接種量以鋪滿袋口為準,置于25 ℃培養(yǎng)。每隔24 h觀察1次并用劃線法測量、標記菌絲生長長度。連續(xù)測量直至出現(xiàn)某一袋長滿菌絲,同時觀察并記錄菌絲長勢,繪制折線圖,每個處理設(shè)10個重復(fù)。
1.2.4栽培種栽培配方試驗分別以木屑、玉米芯和鋸末為主料,配方為主料65%、20%麥麩、10%稻殼、3%豆粕、1%石灰、1%石膏,含水量分別設(shè)置為55%、60%、65%,其他條件同“1.2.3”節(jié)。分別編號為1(主料木屑,含水量55%)、2(主料木屑,含水量60%)、3(主料木屑,含水量65%)、4(主料玉米芯,含水量55%)、5(主料玉米芯,含水量60%)、6(主料玉米芯,含水量65%)、7(主料鋸末,含水量55%)、8(主料鋸末,含水量60%)、9(主料鋸末,含水量65%)。
1.3數(shù)據(jù)分析
試驗采用Graph Pad Prism 5和SPSS軟件進行圖片制作和統(tǒng)計分析。
2結(jié)果與分析
2.1碳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1、表2可以看出,菌絲在葡萄糖、蔗糖、麥芽糖、乳糖和可溶性淀粉5種碳源上均能生長,在以乳糖為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緩慢,長勢明顯減弱,與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最好的蔗糖相比差異極顯著。在以葡萄糖為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的長勢也較稀疏,與蔗糖相比差異顯著。在以蔗糖、麥芽糖和可溶性淀粉為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速度雖有差別但差異不顯著。綜合菌絲長勢和菌絲生長速度可見,蔗糖、麥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均是菌絲可利用的較好碳源。
2.2氮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2、表2可以看出,菌絲在酵母粉、蛋白胨、尿素、硫酸銨和麥麩汁氮源上均能生長,但在以尿素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極其緩慢;在以硫酸銨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緩慢,長勢明顯減弱;在以酵母粉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快,菌絲長勢最好;在以蛋白胨、麥麩汁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的長勢次之;在以蛋白胨、尿素、硫酸銨和麥麩汁為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速度與酵母浸粉相比差異均極顯著。綜上,酵母浸粉是菌絲生長的最適氮源。
2.3pH值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3、表2可以看出,菌絲在pH值為5.0~90時均能生長,在此期間菌絲生長速率呈先逐漸上升后又逐漸下降的趨勢,與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最好的pH3(pH值為7)相比,pH2 (pH值為6)時的菌絲生長速率差異不顯著,與其他組別相比差異極顯著。
2.4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4、表2可以看出,菌絲在15~35 ℃范圍內(nèi)均能生長,但在15 ℃以下、35 ℃以上時,菌絲生長非常緩慢,菌絲長勢較弱。在25、30 ℃時,菌絲生長速度快、長勢好。與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最好的25 ℃相比,菌絲在30 ℃下的生長速率差異不顯著,與在20 ℃下的生長速率相比差異顯著,與15、35 ℃下的生長速率相比差異極顯著。因此得出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 ℃。
2.5微量元素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圖5可以看出,菌絲在0.15% KH2PO4、01% MgSO4、0.15% KH2PO4+0.1% MgSO4、01% CaCO3、0.05% 維生素B1為微量元素的培養(yǎng)基上均能生長,與生長速度最快的以0.15% KH2PO4為微量元素的培養(yǎng)基相比,0.1% MgSO4、0.15% KH2PO4+0.1% MgSO4的菌絲生長速率差異不顯著,與0.1% CaCO3培養(yǎng)基有顯著性差異,與005%VB1培養(yǎng)基相比差異極顯著。由此可見,015% KH2PO4、0.1% MgSO4、0.15% KH2PO4+01% MgSO4均是菌絲可利用的較好微量元素。
2.6正交試驗結(jié)果分析
由于單因素試驗不能考慮到交互作用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正交試驗才能得出最終結(jié)果。本研究以碳源、氮源、溫度、pH值組建4因素3水平的正交試驗,觀察各試驗菌絲的生長情況(表3、表4)。由表3可以看出,9組試驗菌絲均能生長,以第7組菌絲的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最好。經(jīng)SPSS主體效應(yīng)分析得出結(jié)論,各因素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力排序為溫度>碳源>pH值>氮源。在正交試驗中,生長最快的為7號培養(yǎng)條件(碳源為可溶性淀粉,氮源為酵母浸粉,pH值為8,溫度為25 ℃)。
2.7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試驗結(jié)果分析
由圖6可以看出,菌絲在供試配方上均能生長,最佳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2號,即85%玉米、5%麥麩、5%鋸末、2%豆粕、1%玉米粉、0.5%石灰、1.5%石膏、60%含水量。與3、5號配方相比差異不顯著,與1號配方相比差異顯著,與6、8號配方相比差異極顯著,與4、7、9號配方相比差異極顯著。
2.8栽培種栽培配方試驗結(jié)果分析
由圖7可見,菌絲在供試配方上均能生長,最佳培養(yǎng)基配方為5號,即65%鋸末、20%麥麩、10%稻殼、 3%豆粕、1%石灰、1%石膏、60%含水量。與1、
2、4、7、8、9號培養(yǎng)基相比差異不顯著,與3號培養(yǎng)基相比差異極顯著,與6號培養(yǎng)基相比差異極顯著。
3結(jié)論
通過對杏鮑菇菌絲生長所需的碳源、氮源、溫度、pH值和微量元素的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得出供試范圍內(nèi)的適宜碳源為可溶性淀粉,適宜氮源為酵母浸粉,適宜pH值為8,適宜溫度為25 ℃,微量元素為 KH2PO4,最佳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2號,最佳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5號。
參考文獻:
[1]郭美英. 珍稀食用菌杏鮑菇生物學(xué)特性的研究[J]. 福建農(nóng)業(yè)學(xué)報,1998,13(3):44-49.
[2]董偉. 杏鮑菇菌株比較和主要栽培技術(shù)研究[D]. 合肥: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0.
[3]黃年來,吳經(jīng)綸,陳志純,等. 18種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7.
[4]杜敏華. 食用菌栽培學(xué)[M]. 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7:8.
[5]郭美英. 杏鮑菇的特性與栽培技術(shù)研究[J]. 食用菌,1998,20(5):11-12.
[6]張化朋,張靜,劉阿娟,等. 杏鮑菇營養(yǎng)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質(zhì)分析[J]. 營養(yǎng)學(xué)報,2013,35(3):307-309.
[7]柴美清,原佳敏,韓鵬遠,等. 母種培養(yǎng)基對杏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J]. 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2,40(2):105-106,119.
[8]謝福泉,黃志龍. 杏鮑菇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 中國食用菌,2000,19(1):23-24.
[9]Li S Q,Shan N? I P.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sulphated polysaccharides from Pleurotus eryngii and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ASCC 1275[J]. Food Chemistry,2014,165:262-270.
[10]Li X B,F(xiàn)end T,Zhou F,et al. Effects of drying methodson the tasty compounds of Pleurotus eryngii[J]. Food Chemistry,2015,166:358-364.
[11]Estrada A R,Royse D J. Yield,size and bacterial blotch resistance of Pleurotus eryngii grown on cottonseedhulls oak sawdust supplemented with manganese,copper and whole ground soybean[J]. Bioresour Technol,2007,98(10):1898-1906.
[12]Li S Q,Shan N P. Effects of various heat treatments on phenolic profile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leurotus eryngii extract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3,78(8):C1122-C1129.
[13]王 航,張琦,余祖華,等. 大別山區(qū)野生羊肚菌生物學(xué)特性研究[J]. 中醫(yī)藥信息2020(5):11-17.
[14]扈海靜,彭煒航,王日東. 灰擬鬼傘Coprinopsis cinerea的生物學(xué)特性研究[J]. 食用菌, 2020(4):24-26,32.
[15]楊彤,王建瑞,彭煒航 .珊瑚狀猴頭的生物學(xué)特性與培養(yǎng)條件研究[J].食藥用菌, 2020,28(1):37-41.
[16]陸珠,李玉,張波,等. 月夜菌菌絲生長特性的初步研究[J]. 食用菌, 2017(2):10-13.
作者簡介:陸珠(1991—),女,吉林公主嶺人,碩士,實習(xí)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用菌方面的研究。E-mail:783929277@qq.com。
通信作者:于延申,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用菌方面的研究。E-mail:19432943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