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
閱讀一本好書,像浸泡在溫泉中,酣暢淋漓,心醉神迷,帶給我這樣感受的,唯有《圍城》。
一方面,我贊嘆作者刻畫人物一針見血,又不至于夸張;另一方面,我為自己某些人性的弱點或多或少遭到作者赤裸裸地披露而惶恐不安,這得益于作者用高超的技巧來記敘事情,卻不評論,從而觸發(fā)讀者的心理反應(yīng),使讀者自己生出批判的意義來。
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買紅薯的舉動,這件事總讓人揣測他自私、吝嗇的性格,卻又驚覺,若這是當(dāng)時的自己,大概也會生出如此的想法和相同的行動吧,不然如何猜得熟練而世故?讀書以自喻,我該暗暗敲響反省的警鐘了。
書中的許多學(xué)者志在傳承中國文化,不料抱殘守缺;有的人明明碌碌無為,卻偏偏貪圖風(fēng)光,于是把這無聊的聰明用于各個場所,一旦有所成效,就披上皇帝的新衣,裝模作樣,旁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品味,連聲贊嘆,助長了不正之風(fēng)。
倘若沒有最后一段,小說也僅有智者的痛快,沒有仁者的悲哀,沒有蠟燭點亮了黑夜的同時流下眼淚閃耀的神圣光芒:
“那只祖?zhèn)鞯睦乡姰?dāng)當(dāng)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xì)數(shù):‘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jī)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p>
一切歸于平靜,平靜地經(jīng)歷暴風(fēng)雨的洗禮,然而平靜是妥協(xié)的無奈,是祭奠的惋惜,是雨后沉悶的瘴氣。
隨著方鴻漸墜入原始的睡或者稱為死的樣品,他的靈魂逐漸歸于縹緲,歸于虛無。我嘆至此,“圍城”依舊。雖然人生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圍城“,但我們不能就這樣束縛自己的思維,麻木了靈魂,而應(yīng)該適應(yīng)它,走出將自己困在局限思維的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