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潔 支俊才 唐山師范學院體育系
武術段位制于武術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武術項目的群眾路線化,而且隨著體育教育改革的推進,武術作為體育項目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強調和重視。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國學生在身高、體重等身體形態(tài)數(shù)據(jù)呈增長趨勢,而在身體素質方面,如力量、速度、耐力等數(shù)值卻有所下降。新時代的環(huán)境下,武術段位制就是為了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而設立的。本文對于中小學的武術段位制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了解目前中小學對于武術段位制的教學效果,為今后不斷地改進武術課程進行提前的情況排摸,并為改進武術教學提供可行性方案的數(shù)據(jù)和理論的依據(jù),旨在加快中小學武術段位制深化改革的實施。
推廣武術段位制的用意在于普及我國的傳統(tǒng)武術,已達到強身健體,弘揚武德的作用。要發(fā)展就必須打好基礎,因此其關鍵就是要讓武術走進校園,并且把重心放在中小學生的身上,讓他們從小接觸武術,在了解武術理論內核的基礎上,學習武術,愛好武術。從娃娃抓起,以此來擴大學習武術的人數(shù),形成良性循環(huán)?,F(xiàn)行我國施行的是武術段位制教程試點,教學任務集中在興趣和打基礎上。那么,在試點過程中,是否真正的提高了學生對于武術的興趣,是否切實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些現(xiàn)狀對于今后武術段位制在中小學的推廣和發(fā)展都有著關鍵的參考價值,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依據(jù)。
經(jīng)過全面的調查,總體來說,武術段位制在中小學中的實施情況良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提高了學生對于武術的了解和興趣,切實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對于武術的興趣呈現(xiàn)出波動增長的趨勢。學生在接觸到初段位的武術時,其學習興趣最高,但隨著練習時間的延長,動作難度的增加,其學習興趣開始隨之降低。當學生完成了基礎性的、枯燥的基本動作后,教學內容從單練轉為對練或者拆招等多人互動項目時,學生的興趣度會再度高漲。
對于各教師的回訪中也驗證了上述的變化趨勢??傮w而言,學生有著不錯的武術學習熱情,能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做到教學相長。初期武術動作的學習階段,在教師的指導下,無論中學生還是小學生都基本能較好的掌握武術動作的要領,再通過單練來完成技術動作由生硬到熟練的學習過程。在之后的對練過程中完成質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將武術融于實戰(zhàn)中。對練的過程就是實戰(zhàn)的過程,在實戰(zhàn)中學生能知道動作的攻防要點,讓學生之間產生合作互動,促進武術動作趨于自然流暢。
第一,武術內容新穎化。傳統(tǒng)武術的教學注重功架,強調基礎動作和高難度動作,不利于在中小學中的武術段位制推廣。為了能夠增強趣味性,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武術段位制教學的內容編排打破傳統(tǒng),放入了更多的實戰(zhàn)性內容,讓學與練結合,理論學習與實戰(zhàn)經(jīng)驗相融合。學生在初次學習武術動作時,對于武術動作的理解是割裂的,仍舊停留在表面,看似每個動作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實則觸摸不到動作的核心要義,無法融會貫通。因此,學練結合的教學編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學生在實戰(zhàn)中找感覺,領會武術攻防動作的特點。同時,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可以拓展到武德方面,讓學生在學習武術之余,體會到“武”之精神,將團結、自強等德育方面的理論內容應用于實際人際交往和行為處事中,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
第二,武術動作適宜化。一般中小學設置的段位在初段位,即一段、二段、三段,相對而言此階段的武術動作難度低,對于初學者的身體條件要求也低。教師在教學動作的編排上,增加簡單動作的比例,之后再逐步提升動作數(shù)量和難度,讓學生逐漸適應,遞進式的進步。這樣的動作設計,在身體層面讓學生能循序漸進的適應,在心理層面能讓學生穩(wěn)步的提升自信心,在學習層面也便于學生對于武術動作的學習記憶。
第三,教學組織多樣化。為了更好的貫徹國家體委的任務要求,教學以強身健體、培養(yǎng)習武習慣的思想貫穿課程的始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另外,由于學校場地設施的限制,教師在教案中也會根據(jù)實地條件進行因地制宜的內容調整,讓武術在適合的場地被教學,讓學生學到適合自己的武術項目。此外,因為學生學情的不同,教師可以在對練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幫教型、對戰(zhàn)型等的對練分組策略,讓學生之間產生互幫互助、互相切磋的友好的習武氛圍。
第四,考核評價全面化。以考促學,考試可以更好的讓教師把握教學的薄弱點,讓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的不足點,為今后的教與學提供著眼點,促進教、學過程中穩(wěn)固進步和長效發(fā)展。因此,教學考評的重點要放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上,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建立學習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荚u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道德層面,學武要講德,考評可以包括其學習武術的態(tài)度、課堂表現(xiàn)、合作情況、理論知識等道德理論層面;另一方面是技術考評,包括動作準確度和實戰(zhàn)表現(xiàn)情況等??荚u標準需要與國家體育健康標準保持統(tǒng)一,考評教師由三位本專業(yè)的教師組成,使考評環(huán)境公正公平,且多角度多視野,使評出的分數(shù)更加合理,更加客觀。
首先,教學內容要不斷深化和拓展,以求在趣味性和實戰(zhàn)性上找到平衡點,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fā)展優(yōu)秀的學生,樹立榜樣的作用,讓他們在課堂的內外幫助教師完成輔助工作。同時,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也需要符合中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特征,總課時不宜過長,課堂理論內容和實戰(zhàn)內容要相互穿插,讓學生能學有所用,學和練相輔相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武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有助于保持學生的興趣。另外,在教學內容和動作設計上,需要沿用循序漸進和由簡入繁的教學步驟,而在教學相對復雜的武術動作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和真人演示的結合來分解武術動作,讓學生準確把握動作要點和難點。也可以采用常規(guī)教學中的課前預習手段,將教學視頻提前發(fā)送給學生,讓其提前觀看、提前了解。最后,要將武學精神融入到日常武術教學中,以德入武,并貫徹學生的整個武術學習生涯。
萬丈高樓平地起,凡事都講究根基。在中小學生接觸武術的伊始,就要灌輸基本功的概念,它是后續(xù)一切武術的根基,無論是拳法、還是棍棒等?;竟Φ膶W習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包括靈活性、柔韌度、力量、耐力等,為前期的身體保護和后期的武術學習打下良好的根基。因此,作為武術教師,在教授學生武術理論和技術之前,就要先安排學生進行基本功的學習,提高上下半身的力量和靈活性,降低今后武術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對于武術學習的信心。
武術學習是一個不進則退的過程,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的武術初學者更甚。學習了各種武術動作和套路,不用就會荒廢。那么如何讓學生能經(jīng)常性使用習得的武術,并且對于武術能保持長久的興趣,這就所有武術教育者都需要考慮的。就目前而言,依靠校方定期地組織武術比賽來讓學生有用武之地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發(fā)揮所學、展示自我的平臺,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到武術項目。
就目前試點情況的調查研究表明,武術段位制在中小學中得到了良好的實施和發(fā)展。武術段位制在中小學中的實施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于武術的認識,提升學生對于武術的興趣,并最終實現(xiàn)將我國的傳統(tǒng)技藝——武術普及化,并發(fā)展和傳承下去。同時,各學校之間、教師之間要多進行交流,共同探討、相互借鑒,并總結出適合自己學校情況的武術段位制教學方案,從而讓武術在中小學生中發(fā)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