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巖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現(xiàn)如今,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個國家的文化不斷交融碰撞,在發(fā)展迅速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強調文化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曾在講話中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以及“提高國家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體現(xiàn)了教育和文化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力量。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手段,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學校武術教育是以學校為前提,以武術為素材,通過班級授課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和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術。因時代背景的不同,學校武術教育的理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同樣教育的目的、要求、方法、使命等也會產生變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筆者將學校武術教育劃分為兩個階段:(1)近代學校武術教育(1911—1949):根據(jù)歷史記載,雖然1903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開始興建學堂并設立了體操科,這意味學校體育的誕生。但當時在學校體育中并沒有設立武術內容,一是因為當時由于義和團運動,導致清政府對武術有所防范;二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兵式體操占據(jù)了主導地位。[1]至1991年辛亥革命后,學校才開始逐漸開設了武術課,為學校武術教育拉開了序幕。(2)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1949至今):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結束了戰(zhàn)爭的紛擾,各個項目百廢待興,學校武術教育的性質、目的、意義也因此開始發(fā)生轉變。
民國初期,學校武術教育多以振興民族精神、鑄就尚武國風為主要思想。因為當時我國國民體質衰弱,民族精神萎靡不振,被西方列強稱之為“東亞病夫”。而中華武術作為我國固有的身體文化,不僅具備強身防衛(wèi)的身體屬性,它還蘊含著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特質,在國家處于危難之際,可以發(fā)揮出其他體育無法比擬的精神價值?!爸腥A武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凝聚著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國難當頭與侵略者對抗的一面戰(zhàn)斗旗幟,作用于剛健有為的性格特征”。[2]在之后的“土洋體育之爭”以及“國粹文化思潮”中,中華武術被稱為“國術”,因為其蘊含著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這樣的歷史時期中,學校武術教育的思想,多以振興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為主。
在民國時期,國家局勢動蕩不安,戰(zhàn)火連天。當時國家提出了“軍國民主義”思想,他們把軍事武藝引進了學校體育課堂之中,希望達到全民皆兵的目的。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武術傳承從傳統(tǒng)的拜師學藝,逐漸轉變?yōu)榱藢W校教育的必備內容,不僅改變傳統(tǒng)狹隘的傳承方式,還使得武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但也正因如此,當時,學校武術教育多以強身健體、增強國家軍事力量為主要目的,授課內容也多以軍事武藝為主。在這個時期學校武術所推崇的教育形式是“打練結合”,它是以練習武術的技術動作為素材,來培養(yǎng)人們能“打”的實際情況。而課堂中所教授的科目都具有比較實用的技擊功能,主要包括腿法,拳法、刀、槍、劍、棍、搏擊、擊劍、劈刺等。[3]其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戰(zhàn)技術,達到全民皆兵的社會需求。
民國時期,武術被列為學校的必修課程,中華武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但因為武術師資缺乏、經(jīng)濟相對落后,學校武術課程實施不到位。資料顯示,1924年6月北京體育研究社對全國16個省40多所學校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將武術列為正課的(含選修課)占52.5 %,課外開展武術活動的占22. 5%,未列入正課,課外亦無開展的占25%。[4]1915年武術進入學校后才開始培養(yǎng)武術師資力量,之前一直是聘請民間武術拳師和社會中武術團體組織的練習者,來充當武術教師。相較于城區(qū),鄉(xiāng)下由于交通不便、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一般優(yōu)良教員因為鄉(xiāng)村學校待遇欠佳,都不愿意跑到鄉(xiāng)村學校里當教員。[2]雖然1915年后武術師資得到了補充,但也是因為鄉(xiāng)村經(jīng)濟落后不愿下鄉(xiāng)執(zhí)教,導致城鎮(zhèn)存在武術教師無業(yè),鄉(xiāng)下缺乏武術師資力量,武術課程實施不到位,學校武術教育成為了空談。而且,多數(shù)中小學體育課出現(xiàn)不按教學大綱教學、沒有教學計劃以及存在“放養(yǎng)式”教學的情況。[5]武術當時作為體育課中的一類,同樣也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
在教學關系上,民國初期雖然部分學校已經(jīng)開展武術課,但由于武術教師相對缺乏,學校一般聘請的都是民間拳師,而學校性質大部分都是體育專業(yè)類院校,以及軍事學校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師生成員組成基本上都是教員與學員,或者教練與學生的關系。而這類關系中,通常都是以教員或教練為主,相對學員來說他們擁有著更大的權利。再者,因為“教師”都是從民間聘請的,沒有受到過專業(yè)的教師培訓,他們在授課中多少都會帶有師傅的形象,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師”與“生”之間的關系不平等。在民國時期,因為武術起著振興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當時學校武術教育比較注重中華武術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有句古話說:“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除技藝之外,中華武術更看重的是“禮”和“德”,所以教員在教授技藝中,會傳播武術文化所推崇的“德”“禮”,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們會更加尊重“教師”,教學質量也會隨之提升,學生們不僅學到了技藝和知識,還提升了人格和思想。所以,民國時期的武術教育,雖然已經(jīng)走進了學校,但因師資不足,教師培訓不充分,導致課堂上容易出現(xiàn)“教師”帶有師徒觀念,產生課堂中“師生”關系不平等的情況。
在教學方法上,民國初期受“軍國民主義”思想的引導,學校最初的教學方式是“兵式操練法”,這種教授方式,猶如在部隊中訓練士兵一樣,教員在教授過動作后,反復令學生練習,沒有其他教學手段,口令、反復單調的練習成為了課堂體育的主旋律,學校武術教育也同樣如此。而這種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不利于青少年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到1922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了《壬戌學制》,將體操課改為了體育課,并廢除了“兵式體操練法”,推出比較科學的“三段教學法”這才使得學校體育教學步入新的階段。[6]課堂上把體育課分為了準備運動、主運動、整理運動三個階段,但由于還處在教學方式摸索的開始階段,所以學校武術教學方式還呈現(xiàn)出單一化、無趣化的情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們結束了漫長的戰(zhàn)亂時期,過上了幸福和平的生活。因時代背景的轉變,我國體育教育思想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在同年12月份國家教育部就提出,要改革陳舊的教育思想,解放、吸取新的教育觀念、思想,這也為日后學校武術教育思想的轉變打下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曾揮筆寫下“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在第一屆全國體育大會上朱德同志也曾指出:“體育要更多地服務人民,為國防和全民健康服務,要多采用民族傳統(tǒng)、民間體育運動形式?!盵7]這兩次重要講話為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學校武術教育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學校武術的教育思想就慢慢轉變?yōu)橐栽鰪妵耋w質、強健精神體魄為主。而后就任國務委員的李鐵映曾多次對學校體育做出指示:武術運動是民族文化,我們要把民族體育文化與現(xiàn)代體育教學有效結合起來,要把武術灌輸?shù)浇逃砟钪腥?。[8]近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學校武術教育又被賦予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使命。
在教學內容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受西方體育的影響,武術不斷朝著國際化方向推進;使得競賽規(guī)則不斷規(guī)范化、標準化;套路風格也朝著“高、難、美、新”發(fā)展,中華武術因此孕育出了新的形式:現(xiàn)代競技武術套路。在當時“入奧運、爭第一”的時代背景下,現(xiàn)代競技武術套路受到國家的推動與支持,學校武術教學內容也因此向競技武術套路轉變,教授的內容多以:武術操、初級長拳、24式規(guī)定太極拳等為主。也正是在西方體育的引導下,學校武術教育更加注重動作的規(guī)范性與標準化,而技擊屬性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丟失,中小學學習的武術操,更像是一種西方體操,除運用武術的技術動作外,并沒有達到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在武術專業(yè)類學校中,很多學生為了達到更高的運動成績,潛心鉆研怎樣讓武術更具有觀賞性,在練習和編排武術套路時產生了“只求其表、不探其實”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武術教育功能產生了缺失,喪失了武術育人的內在價值。在課程實施上,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建設的加快,學校體育教育設施得到了很大改良。為彌補學校缺乏武術師資力量的不足,各示范類院校也開始培養(yǎng)武術教師,但所培養(yǎng)的武術教師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練習武術的時間較短,不能深層次的領悟武術的技術與文化,使得學校武術教育形成了“徒有其表,不見其身”的教學情況。另一方面,自新中國成立后,武術也一直被列入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大綱,學校武術課程標準也被不斷的修訂完善。但據(jù)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僅有29.7%的中小學開設了武術課,而學校武術教育更多的是在武術院校中進行的,截至到2004年全國各種類型的武術院校到達12000多所,練習武術的青少年達到100萬眾。[9]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學校武術教育多普及在專業(yè)館校中,對普通中小學而言,出現(xiàn)了普及程度不夠,課程實施不足的情況。改革開放后,我國不斷吸取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術師資力量得到了改善,在學校教育中,師生關系從以教師為主,逐漸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下,學校武術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以及全面發(fā)展。在課堂中學生可以給教師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可以在教學大綱內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時的師生關系更加親切,更容易培養(yǎng)出學生的個性。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不斷的發(fā)展,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民國時期單一“三段式教學法”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需要;同時,新教學思想、觀念、目標的產生促進了現(xiàn)代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現(xiàn)階段,學校武術教學的方法呈現(xiàn)出多元化、科學化、合理化的情景。比如,面對小學武術教學,教師們首先會運用游戲法提升課堂氛圍,用情景教學法提升學生樂趣,用競賽教學法促使學生練習,從而提升整堂課的武術教學質量。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要順應這個時代的要求,學校武術教育也是如此。民國時期,學校武術教育更多是注重其內在的文化價值,以求達到振興民族精神的效果。在武術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們磨煉出了謙遜、團結、吃苦耐勞、百折不屈的意志品質,為振興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F(xiàn)階段學校武術教育雖然以增強體質、傳承文化為主,但通過了解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武術課上基本只體現(xiàn)其增強體質的功效,其內在的傳統(tǒng)文化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學校武術教育出現(xiàn)了“只練其形,不見其意”的情況,使武術教育缺失了其內在意義。
在動蕩不安的民國時期,武術教學內容多以“技擊”“對抗”為主,基本保留了武術原始的形態(tài),雖然符合當時國家情況的需要,但因經(jīng)濟落后,防護措施不齊全的原因,在學校武術課堂開展中容易出現(xiàn)教學事故,學生們的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證。而現(xiàn)階段學校武術又呈現(xiàn)出過度去“擊”化的情況,失去了原本的武術形態(tài),被外界譽為“花拳繡腿、有華無實”,雖然在安全上得到了有效保證,但卻也失去武術的實用意義。這種情況會使學生產生武術只是動作好看,沒有實用價值,不用進行深入學習的誤解。
民國時期課程實施不充分主要體現(xiàn)在:沒有師資力量、經(jīng)濟落后、教師不敬業(yè)三種情況上;新中國成立后,武術師資力量得到了很大改善,相對民國時期教學大綱也逐漸科學化,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也逐漸全方位,解決了教師不敬業(yè)的問題。雖然在課程實施方面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也因武術教師的“武齡”不長,沒有深刻了解武術的內在,導致無法深入傳遞武術文化精神,造成學校武術“有形無意”。新中國成立后,因為武術不是學校體育的必修課程,導致在普通中小學中,武術開設比例比民國時期要少,但隨著武術專業(yè)類學校的增加,也推進了學校武術的發(fā)展。
民國時期的學校武術教育,因聘請的大多數(shù)是社會習武人事,其內在關系多以“教員”與“學員”出現(xiàn)。在這種關系下,教員相對教師來說更具有話語權,又因教員在教學時更加注重“德”“禮”的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過長時間培養(yǎng)也會對“教師”更加尊重,雖然可以極大的提升教學效率,但同樣會形成潛在的“師徒”關系,導致在課堂中學生以教師為主,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現(xiàn)代體育課堂教學中提倡師生平等,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這種關系下武術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學生有著相對更多的選擇權,其個性會得到充分發(fā)展。
民國時期受“軍國民思想”以及當時學校性質的影響,學校武術教學多以培養(yǎng)全民皆兵為目的,其教學方式相對死板,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尤其是在中小學課堂上多呈現(xiàn)出: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練習興趣不高以及出現(xiàn)學生對武術課產生應付心理。經(jīng)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學習,現(xiàn)代我國的教學方法呈現(xiàn)多元化的局面,以應對不同的課堂情況。比如:利用游戲教學法提升學習興趣;利用情景教學法傳授武術知識;利用競賽教學法提升課堂氛圍等等。因此,現(xiàn)代課堂教學相對于民國時期更科學化、合理化,更容易從多個維度來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1)以傳承武術文化為內核。(2)堅持立德樹人理念,促進學校武德教育。(3)改善學校武術內容,適度恢復武術“技擊”屬性。(4)落實課程實施,提升教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