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博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地位和重要性已變得無可爭議,英語學習和教育環(huán)境中數(shù)字化的特征也愈發(fā)明顯。通過支持互動合作學習,使學習更有效、更愉快、更持久的交互式智慧設備業(yè)已成為這些數(shù)字學習環(huán)境技術中的佼佼者。智慧化設備的使用,通過支持具有不同學習風格和個性的學生,并促進他們的語言學習過程,是英語教育效果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的有力助推??梢哉f,語言教育的智慧化既是時代賦予英語教育的特征,也是英語教育邁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必經(jīng)之路。同時,從語言教育視角來審視信息技術帶來的契機和挑戰(zhàn),對于英語教育的理念更新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都是值得人們探究的。
Spitzberg和Chagnon(2009)將跨文化能力定義為“對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不同的情感、認知和行為取向的人之間的互動,而進行適當和有效的管理”。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領域,過去幾十年許多學者重申了關注跨文化能力的必要性。Alred,Byram和Fleming(2003)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進“一種跨文化意識,一種跨文化能力,這是教育的基礎,也許一直如此,但在當代世界中更為重要”。為了適應全球化世界對高等教育的需求,Green(2012)提出了課程國際化的十個驅動因素,證明了側重于跨文化的實踐所增強的優(yōu)勢。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流變得很重要,因為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文化多樣化才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時面臨的真正問題。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有效的溝通者,他們在英語教學的跨文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能力。事實上,英語教學越來越跨文化,讓英語教師面臨如何讓文化變得易于理解和如何解決跨文化沖突的困境。許多英語短語、習語、搭配和短語動詞背后的潛在文化概念使許多學生陷入絕望,許多教師陷入嚴重的自我批評,因為這些表達方式與學生熟悉的文化概念相去甚遠。因此,一方面,英語教師應該對多元文化課堂中跨文化交流的潛在問題始終保持敏感;另一方面,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應貫穿語言學習的始終。
英語教師跨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對中國文化、英語文化的整體認知和實踐的反饋。在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早已不僅僅是傳授詞匯和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習英文的表達方式,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意蘊,形成批判性思維方式。而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和文化意識的有意“滲透”,要求教師在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素養(yǎng)上須不斷地深入挖掘和探索。
語言教學的本質就是文化教學,這個文化應該至少涵納源語言和目的語的相關文化背景。英語教師要如何在這個框架內(nèi),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素養(yǎng)呢?第一,對待中文是母語的學習者,英語教師首先要有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意識。因為,任何外語習得的前期階段,絕大部分都是基于同母語的比較。比如,學習者通常在最初接觸外語時,會不自覺地將其讀音與母語對比,母語文化的印記是長期存在的。英語教師不應停留在單純講授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上,而是應以母語文化為落腳點,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產(chǎn)生的趨同/差異現(xiàn)象,培養(yǎng)他們批判性的、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第二,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愈發(fā)密集,文化的差異性逐步縮小,文化融合的可能越來越大,那么“創(chuàng)新”性的語言教學便是跨文化素養(yǎng)的要素之一。英語教師在進行跨文化教學時,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積極汲取新鮮熱點,有意識地融入教學中,將文化與語言有機融合;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多樣性的教學資源,在原有基礎上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辨、共情和體驗等教學目標,達到真正的跨文化教學。
英語學習者跨文化能力的實現(xiàn)路徑都有如下幾方面的表現(xiàn):
第一,建立文化意識:跨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識別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形成文化敏感度,建立跨文化意識。第二,反思自己的文化:從已掌握的母語文化入手,嘗試情景模擬,用英文的方式將代表性的母語文化表達出來。第三,培養(yǎng)辯證性觀察文化的能力:意識到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觀看外國人撰寫、發(fā)表的關于中國的書籍、影像資料等,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文化,形成思辨、反省的跨文化能力。第四,發(fā)展評估、觀察和比較的技能:學習者基于對文化線索和意義的探索,分析和比較結果,作為獲得跨文化能力的技能。第五,參與跨文化交流實踐:通過增加與英語母語人士的文化交流,提高聽力技巧,滿足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理。第六,實現(xiàn)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簩W習者可以通過調查報告、訪談及匯報等多種形式反思他們學習英語的經(jīng)歷、挑戰(zhàn)以及效果,在層層反思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提升跨文化能力。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參考以上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路徑,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可選擇兩名學生扮演來自兩種不同文化的人,并準備一份與兩種文化相關的術語列表。這些術語可以以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提前在智慧教學工具中體現(xiàn),并要求小組中其他學生將它們與兩個學生的文化相匹配。這樣的方式,除了可以提高英語溝通技巧外,還可以讓學生熟悉陌生的文化,并樹立尊重多樣性的意識。然后,可以從學生那里引出關于文化群體之間特定文化差異的利弊,并將其展示在相關學習App上,以幫助學生批判性地反思文化。課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以根據(jù)課堂上提出的想法來比較和對比不同文化的問題,檢測其評估、觀察和比較的跨文化技能。
教育環(huán)境的智慧化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新的條件下不再有效,需要獲得“新的教育范式,這種范式為學生提供認知活動和獨立思考,這種能力能讓他們不斷學習,并且能在專業(yè)活動領域和在普世的人類價值觀中定義自己”(Ostroumova,Nizamieva和Nazarova,2014)。英語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溝通的途徑,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更好地融入英語智慧教育中呢?
首先,合理運用智慧教學條件。能夠激發(fā)學生個性智力和道德發(fā)展、激發(fā)其潛力、形成批判性思維的智慧化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都應被教育者積極重視并進行實踐化檢驗。無論是將這些智慧化條件用作教學方法或策略,還是作為評估工具,教育者都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個性量身定制教學方法。教師合理運用智慧化教學設備,就是說他們在教學中以適合他們教授的主題和所擁有的教育條件的方式來使用。
其次,構建智慧化跨文化教學活動。教師應根據(jù)學生情況,利用智慧平臺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交流場景,為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目的而提供環(huán)境。比如,課前,教師可以在智慧平臺上發(fā)布一個小型寫作任務,要求每個學生在平臺上寫下評論,反映其在關于文化問題討論的課程中的想法。課堂上,可以將平臺整理歸納的評論放在一起,并讓學生分析矛盾和一致意見。以家庭觀念為例,可將中英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做比較。學生可以寫下這些不同文化中的家務、零用錢、休閑活動、生活安排和家庭時間的評論。智慧平臺進行相似性歸類,教師可要求學生談論異同,總結原因,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跨文化意識和歸屬感。
再者,轉變智慧化教學服務。智慧化的教育條件讓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英語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yè)解惑”,更多情況下,他們是智慧技術服務的提供者,為學生在線學習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同時他們也是學生學習的協(xié)作者,在學生跨文化交流實踐和文化知識理解不足時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形成智慧化評價體系。學生是否最終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設計是否滿足了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需求?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可操作的、使用的教學評價體系的介入和判斷。因此,智慧化跨文化教學評價體系是英語教育智慧模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依托智慧平臺、軟件、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等,評價體系的形成應至少包含對教師、學生、教學過程和結果以及教學條件的整體的、系統(tǒng)的評價。
智慧教育是經(jīng)濟全球化、技術革新的產(chǎn)物,其發(fā)展必定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缥幕芰κ怯⒄Z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培養(yǎng)目標,其尊重文化多樣性、辯證審視自身與他者文化的需求與智慧教育的諸多特征相契合。未來,兩者的深度融合還需要教育者、學習者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與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