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育芳
我國高校從2007年起開始貫徹落實高校資助政策,截至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都基本建立起以“獎助補貸勤免”為主的資助體系,有效解決了貧困生因貧輟學的問題。然而,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資助工作又遇到了諸如假貧困生、雙困生等諸多問題。如何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讓有限的資助資金發(fā)揮到最大的作用?精準資助是高校資助工作努力的方向[1,2]。
“精準資助”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重要體現(xiàn),是相對于粗放資助而言的更為細致有效的資助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針對不同家庭的貧困生,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其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資助,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升學率。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在精準資助方面做些什么呢?筆者認為不妨借鑒中醫(yī)的“四診合參,辨證施治”的方法,努力做到標本兼治。
貧困生認定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基礎,也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難點。目前的貧困生認定雖然能整合扶貧辦、民政局等部門的大數(shù)據(jù),精確度較之前已有很大提高。但是,因為高校無法及時掌握學生家庭經(jīng)濟第一手資料,導致在貧困考察過程中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認定偏差。而且,目前的貧困生認定針對的只是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能對學生的學習、心理、人際關(guān)系等各種情況做出全面診斷。認定結(jié)果只能成為物質(zhì)資助的依據(jù),而無法據(jù)此對貧困生進行更為全面的幫扶。在目前的實際情況下,高校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貧困生認定的準確全面呢?筆者認為,不如讓“四診合參”來助一把力。所謂“四診合參”,是指高校資助工作者,充分利用“望聞問訪”的手段,多方面了解貧困生的狀況。
“望”是指在不驚動學生本人的情況下,遠距離地冷眼旁觀。通過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了解其日常消費、與同學的相處以及學習、活動情況,從而全面掌握學生的經(jīng)濟、人際交往、學習和心理等多方面的信息。
“聞”是指通過聽取周邊同學及任課老師的介紹評價,從側(cè)面間接了解學生的各方面表現(xiàn)。同學評價一般會比較全面細致,當然在聽取同學評價的時候,要盡量注意同學的立場是否客觀公正,務必要避免偏聽偏信。任課老師一般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比較了解,多與任課老師溝通,也能幫助資助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到貧困生的學習表現(xiàn)。
“問”是指通過與貧困生面對面的談心溝通,從貧困生自身的講述中掌握學生家庭經(jīng)濟、學業(yè)、社交等情況。面對老師的關(guān)心與詢問,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如實反饋自身的情況,從而幫助老師掌握貧困生的第一手資料。如果學生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有經(jīng)驗的資助工作者也可以從學生的神態(tài)、語氣和一些下意識的舉動中看出端倪。當然,這樣的交流不是一次就夠,需要經(jīng)常性進行。
“訪”是指實地走訪學生家庭。其實不管是“望聞”還是“問”都還不夠,無法讓資助工作者真正了解貧困生的真實家庭狀況,這些手段在貧困生認定中只能起到輔助性作用。只有實地走訪,才能讓貧困生的家庭情況真實地展現(xiàn)在資助工作者眼前。通過與家長的溝通,高校才能全方位地掌握更多貧困生成長情況和資料。但是高校學生往往來自全國各地,數(shù)量龐大且范圍廣,要想一個不落地全部走訪,也不太現(xiàn)實。所以,在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高??梢愿鶕?jù)自身實際情況,分批分地域進行,一方面能切實了解貧困生狀況,另一方面也能對個別假貧困生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訪”還包括到學校一卡通中心了解學生在校消費情況,到圖書館了解學生到館借閱情況,如果有可能,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提供微信、支付寶消費賬單,了解學生消費情況。
總而言之,要想精準認定高校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就需要發(fā)揮高校資助工作者的“神通”,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了解學生在校生活、學習、心理等情況。
高校貧困生是指家庭收入無法承擔學雜費用及日常生活開支的學生。但在實際中,家庭貧困的情況錯綜復雜,由此而造成的貧困生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精準確定貧困生的“癥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望聞問訪”四診,對貧困生就能作出較為可靠的判斷。貧困生的“癥狀”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
急癥就是指本來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比較正常,由于學生本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員突發(fā)重大疾病或遇到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突然造成了貧困。這類貧困發(fā)生得比較突然,往往使學生家庭措手不及,無法應對,一旦處理不好,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
實癥是指學生家庭因為各種原因,經(jīng)濟情況一向不是很好,學生學習所需的各種正常費用不能得到充分滿足,但是學生能正確對待貧困,生活節(jié)儉、學習勤奮、處事樂觀。這類貧困雖然也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他們往往越挫越勇,更多的時候,貧困反而變成對學生意志品質(zhì)的磨練。
虛癥的學生家庭情況與實癥學生一樣,所不同的是,學生除了經(jīng)濟貧困之外,學習、心理、人際關(guān)系等方面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不求上進或過度自尊,種種原因會造成人際關(guān)系的緊張,因而處處碰壁,各種問題也可能因此愈演愈烈,有時甚至會發(fā)生傷人、自殺等極端情況。這樣的學生,我們一般稱之為“雙困生”。貧困已經(jīng)成為他們身上的巨大包袱,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后續(xù)發(fā)展。
確定了貧困生的各種“癥狀”之后,就需要對他們“對癥下藥”,只有用“藥”準確,才能“藥”到病除,標本兼治。否則不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滋長學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針對貧困生的三種“癥狀”,以下方法值得一試。
針對“急癥”學生,不妨啟動學校的特殊救濟金,或者通過募捐等形式發(fā)動更多人參與到救援中來,及時緩解學生家庭的燃眉之急。之后,再通過正常的渠道,讓學生申請助學貸款、助學金等各類資助。此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勇敢面對困難,可以向?qū)W生推薦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自食其力,從而走出家庭突發(fā)貧困造成的困境。
對于“實癥”的學生,除了要根據(jù)“獎助補貸勤免”的政策給予適當幫助,確保他們能安心完成學業(yè)之外,關(guān)鍵還在于想辦法保持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學校的平臺,為他們提供更多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通過他們影響并帶動更多的貧困生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真正實現(xiàn)資助的育人功能。
“虛癥”的學生是貧困生中問題最嚴重的群體。國家的各項資助政策可以緩解這些學生的經(jīng)濟貧困,但對他們而言,僅僅解決經(jīng)濟貧困還遠遠不夠,因此學校還需要下大力氣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學業(yè)等多方面的“貧困”。針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心理幫扶的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貧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3-6]。此外,還應該適當?shù)亟探o他們?nèi)穗H交往的技巧,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向他們傳授一些社交禮儀知識,幫助他們構(gòu)建和諧人際關(guān)系。針對學業(yè)問題,學校可以組織專門的學困幫扶小組,發(fā)動有愛心的老師和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對他們進行輔導,逐步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最終解決學業(yè)問題。當然,針對個別問題確實嚴重的貧困生,只能采取一些懲罰性措施,比如對于因不努力而造成掛科太多或者違紀的學生,就可以取消他們享受各類資助的資格,只有這樣,才能起到警醒作用,杜絕他們“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逼迫他們自立自強、自主學習??偠灾还懿扇∈裁礃拥霓k法,目標都是為了真正解決“雙困生”的困難,最終實現(xiàn)育人目標。
“精準資助”政策不僅關(guān)系到每一個貧困生的切身利益,而且關(guān)系到國家的資助政策能否良性運行,能否真正起到資助育人的功能[7,8]。原先將資助資金一發(fā)了事的粗放型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新形勢的發(fā)展要求,高校的資助工作者只有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在想方設法做好“精準認定”的基礎上,因人施救、對癥開方,才能做到標本兼治,真正實現(xiàn)資助育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