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
(西京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我國合同法與侵權法日趨完善,但合同法中仍未對固有利益侵害及賠償做出明確規(guī)定,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裁決案件,導致合同法相關案件裁決面臨無法可依的局面,只能參考侵權法進行裁決判斷[1]。但是兩種法律體系本質上存在差異,相關法律條款也會產生一定沖突,在實際司法裁決中可能導致不一致的裁決結果[2]。因此,對二法在固有利益保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結合當前情況,正確地處理固有利益侵害及受害主體雙方經濟糾紛及賠償問題,從根源上避免當事人一方行為表態(tài)出現(xiàn)合同變更,繼而違反侵權法義務[3]?;诖耍趯嶋H司法中,協(xié)調合同法及侵權法的應用范圍及比例,盡可能避免兩法出現(xiàn)沖突,保障當事人雙方的固有合法權益,對于維護司法公正有著重要意義。
固有利益及保護義務兩者的界定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合同法及侵權法的分工。保障合同雙方的固有利益是合同的義務之一,在合同有效期內,利益損害者若因為合同法錯誤導致固有利益受到損害,有權要求解除合同。而侵權法是保障公民人身及財產權益的主要法律,保護固有利益屬于其法律內容[4]。兩法均有保護公民固有利益的功能,內容上有交叉重疊,實際應用中也存在競合情況[5]。我國學者認為固有利益即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人身或財產權;并將固有利益、信賴利益以及履行利益視作債法保護的類型,在合同有效期內,當事人由于合同方未履行或未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導致固有利益受到侵害,可要求合同方承擔全部責任且按照責任賠償損失[6]。一旦固有利益受到損害,可要求合同方賠償由此產生的醫(yī)療、誤工、護理等費用。針對保護義務的界定,我國法律界接受更廣的說法為對債務關系當事人的身體、健康、物權及生命權的保護。在我國,固定利益是由合同法及侵權法共同保護,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保護義務是基于合同法,具有法律依賴性[7]。若在合同有效期內,當事人固有利益受到侵害,首選法律是合同法還是侵權法是一個司法難題。所以,有必要對合同法及侵權法的分工及協(xié)作做進一步分析。筆者認為該課題的研究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和既往實際案例進行綜合考慮,最終明確合同法及侵權法的分工及協(xié)作關系。
我國侵權法第二條規(guī)定中將權利及利益統(tǒng)稱為權益,且未對權利及利益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條件及責任產生條件。因為在實際司法裁決中,權利及利益均為侵權法的保護對象,具有顯著開放性的特征,為現(xiàn)實發(fā)展及司法操作提供巨大空間。隨著我國侵權法的完善,對于公民固有權益保護力度越來越大,適應范圍越來越廣,所以無需使用合同法保護公民固有利益,就能滿足公民法律需求,給予救濟。但是目前在保護固有利益方面,仍需向德國學習保護機制,采用合同法保護固有利益,因為在德國,侵權法對于受害者的保護力度及范圍不夠大。而我國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因此可借用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構建全面的保護義務機制,加強對利益受害方的保護及救濟工作。
侵權法和合同法有不同的優(yōu)勢,存在一定的競合關系。因此為了保護固有利益,維護司法公正及權威性,我國有必要對二法競合關系進行協(xié)調,滿足實際固有利益保護者的需求,盡可能縮小或擴大二法適應范圍。在實際司法裁決中,對實際請求競合判斷允許,有以下流程:根據受害者提出的兩種及以上請求權利存在的各自優(yōu)勢及不足,判斷競合關系對于固有權益受害者的影響力。若肯定二法之間的競合,受害者提出兩種及以上請求是有利還是有弊;若未對受害者產生實際權益保護效果,有必要降低二法之間的競合,采用單一法律,明確受害者權利范圍及賠償責任。在保護固有利益的基礎上,合同法不具較多優(yōu)勢,而且,侵權法對于固有利益的保護力度及范圍會逐漸加大,因此可以減少合同法的使用。
我國民法中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雙方固有利益保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合同法違約及損害賠償責任歸屬需要替輔助人承擔責任,與侵權法相悖。因此,對于合同法的固有利益保護,有必要進行合理的限制,適當擴充合同法及侵權法,明確二法的競合范圍。
其一,一般司法裁決中,對固有利益侵害的賠償責任判定以侵權法為主,而采用合同法中的義務保護法屬于無奈,我國可借鑒德國法中的合同法保護機制,但由于合同法中的賠償責任劃分原則及侵權法中的相關法律條例等與德國法律存在差異,因此需結合我國實情進行調整。此外,民法中規(guī)定,合同簽訂雙方當事人需在保護自身固有利益的基礎上,嚴格遵守侵權法相關規(guī)定,因此需要規(guī)范及擴充合同法,優(yōu)化侵權法中相關規(guī)定,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
其二,在特殊場合,固有利益侵害賠償可通過合同法保障雙方的固有利益。在固有利益的保護過程中,需要明確固有利益存在履行利益根本屬性,并規(guī)定保護措施。在當前侵權法難以有效保護當事人固有利益時,需要對合同法做進一步優(yōu)化,擴充其適應范圍,將固有利益視作履行利益的基本屬性,保護固有利益視作必要履行義務,促使債務人承擔利益賠償義務,保護對方固有利益;若侵權法未對保護固有利益范疇及屬性做出明文規(guī)定,可采用合同法完善,使兩者相互配合。
合同簽訂雙方一方出現(xiàn)損害對方固有利益且涉及損害賠償問題時,一般采用侵權法進行處理,但是與此同時固有利益損害也會直接影響到雙方合同關系,受害者具有終止合同的權利。在實際合同簽訂中,雙方存在相應的特殊關系,雙方固有利益均可能受到較大損害,而雙方仍然選擇構建這種關系也就意味著當事人均默許了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固有風險,風險無法促使雙方脫離這種特殊關系,而特殊關系甚至會增加風險,因此合同法中明確規(guī)定并準許簽訂者一方出現(xiàn)損害行為,另一方有權利終止合同,脫離這種特殊關系,有效防范損害,將固有利益損害概率及風險降到最低。而侵權法與合同法中的合同終止權均具有防范作用。合同法中多項規(guī)定與合同終止權均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且按照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保護固有利益是為了實現(xiàn)履行利益,但在保護固有利益,避免借機侵害合同另一方固有利益等保護手段上仍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
當前,為了保障司法裁決的公正性,我國已聯(lián)合使用合同法及侵權法共同保障公民固有利益,且已逐漸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法律體制。在固有利益保護上,我國合同法并未做出明確規(guī)定,且未提及保護義務,因此,要結合實際,解決固有利益損害方的賠償問題,認同當固有利益受損會直接應到合同關系的延續(xù),盡量避免合同法及侵權法的過多競合及沖突,注意分工及協(xié)調,滿足司法實際需求,保障公民的固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