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認同視角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研究

2021-11-24 13:03吳海陽
創(chuàng)造 2021年3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吳海陽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波動曲線往往與民族延續(xù)與復興的軌跡相重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贈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內生于中華文明的文化傳承之中,文化認同是維系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紐帶。沒有深刻的文化認同,何來堅定的文化自信?又何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唯有對自己文化充分的肯定、具備堅定的信心,才能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才能激發(f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力源泉。

一、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以及關系解析

(一)文化認同

從文化認同的含義來看,文化認同是由“文化”和“認同”這兩個不同范疇組合而成的復合概念,也因這兩個不同范疇具有的內涵的復雜而蘊意豐富。

文化認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既脫胎于民族發(fā)展進步和文明傳承的歷史事實,更依賴于時代的發(fā)展并通過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轉換的方式為之增添新的內容。

早期人類社會,個體通過文化認同的方式融入群體之中,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凝聚力量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一獲取歸屬感和安全感的方式在當今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由于語言、生活習慣的差異,身處他鄉(xiāng)的異地人就會缺乏歸屬感和融入感,但是在當?shù)赜龅酵瑢僖粋€國家或者民族的同胞之后,就會產生“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的歸屬感。

當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后,文化認同就成為識別身份的重要方式。例如,舊時有句俗語:“只認衣衫不認人。”封建社會制定的服色禮儀成為強化等級制度的重要方式。當今時代,一首耳熟能詳?shù)摹读x勇軍進行曲》會立即喚起全國各族人民內心深處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根據(jù)不同文化背景,東西方學者對文化認同含義的界定也各不相同。

在中國,根據(jù)中華文化詞典介紹,文化認同指的是:“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tǒng)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tài)度與方式,經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傳播?!雹亳T天瑜.中華文化辭典[Z].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0.

在西方,已故的美國政治學和國際政治學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挑戰(zhàn)》中提出:“在18世紀,‘我們’是殖民地上的‘美利堅人’;在19世紀,‘我們’是具有盎格魯——新教文化及自由民主政治信念的‘美國人’;在20世紀,‘我們’已是說著不同語言、信奉不同信念、體現(xiàn)不同文化的‘兩棲人’;在21世紀以及更遠的將來,‘我們’將是上述特點以及另一些可能的特性的‘混合物’?!边@些關于“我們是誰”的一系列觀點,直指美國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問題,且這些觀點得到了西方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綜合相關觀點來看,文化認同是指民族成員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肯定、民族間的相互認可和認同以及民族間文化共性的認可和認同。從文化認同的類型來看,既包括以“民族服飾、民族建筑以及民族藝術品”為表現(xiàn)形式的物質文化,還包括以“民族特性、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同時,文化認同作為迥異于其他認同的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歸根到底,其核心在于人們對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基本價值的認同。例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安排,一方面,在于激發(fā)全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源泉,進一步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在于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以及蘊含的核心價值的認識和了解。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邏輯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歷了由封建社會“大一統(tǒng)”的民族觀向近代各族人民救亡圖存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觀”轉變,繼而走向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轉變與升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經驗智慧與既有民族理論的有效結合。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雹隈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所以能夠形成和發(fā)展,得益于中國社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形成的互為表里的緊密聯(lián)系。這種關系標志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和發(fā)展是以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為依托,或以中華各民族的整體為依托,或以多民族國家建設國民認同為依托,并不斷發(fā)揮著捍衛(wèi)國家統(tǒng)一、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力量等重要作用。

從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來看,一方面,“大一統(tǒng)”思想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而這一多維的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大一統(tǒng)的地理觀、大一統(tǒng)的政治觀、大一統(tǒng)的思想觀以及大一統(tǒng)的民族觀”③何星亮.“大一統(tǒng)”理念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J].云南社會科學,2011(05).四個方面;另一方面,雖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長期存在于古代社會,但隨著歷史的前行,“‘夷夏’觀念經歷了‘夷夏之別’、‘夷夏之大防’、‘夷夏’一家、‘華夷’一體的轉變,其總體趨勢是‘夷夏’差別由大變小,趨于一體”①段超,高元武.從“夷夏之辨”到“華夷”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思想史考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5).。這一過程中,原有的“夷夏有別”聲勢越來越弱,并逐漸向“華夷”一體方向轉變。這一觀念的逐漸演變,不僅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而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鞏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溯源。近代中國的衰落加速了“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的解體,但是維系“大一統(tǒng)”思想觀的精神力量依舊存在。這種力量的作用,一方面,激發(fā)了各民族人民眾志成城、攜手御侮的精神,促使各族人民由自發(fā)聯(lián)合走向自覺聯(lián)合;另一方面,促進了西方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與傳統(tǒng)“大一統(tǒng)的民族觀”的結合,使得“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應際而生,并促使中華民族逐漸由一個自在整體升華為一個自覺整體。這些由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孕育的豐富歷史記憶和集體記憶,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成為關鍵時刻影響中國命運抉擇的更深層的力量。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本質上是對社會存在的客觀反映,是對客觀實在的“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能動反映;或者說是基于五千多年來各個民族交往融合偉大實踐的過程中,全體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自內心的認同與認可,繼而升華成自覺堅定信念。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綜合作用下生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引導認知主體(民族成員)實際行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指引他們自覺自愿地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自己的方向指南和行為導向。

(三)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聯(lián)系

通過對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解析不難看出,文化認同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各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產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上內化形成的價值體系,是承載中華民族厚重歷史、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最有效形式。對中國這樣一個“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大家庭而言,文化認同作為一種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的軟力量,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與前提,是實現(xiàn)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的基礎與前提。

歷史的經驗教訓一次次強調了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以及蘊含在民族共同體中的無上偉力。在近代中華各族兒女抗擊外侮逾百載的不懈斗爭中,無論是在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緊要關頭,還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滿蒙非中國論”的民族危亡之秋,在血與火的淬煉中凝聚而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中華各族兒女戰(zhàn)勝風險與考驗的有力武器,內藏于中華文化“家國情懷”的天然基因始終支撐著中華各族兒女同心同德、同力同行。然而對外來文化的認同特別是外來文化成為了國家的主流思想,則可以“兵不血刃”輕易消解民族凝聚力、激化社會矛盾甚至顛覆國家制度。例如,20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失誤以及西方的文化滲透,導致的民族認同危機、國家認同危機、文化認同危機,成為蘇聯(lián)解體的重要原因。

偉大的時代呼吁偉大的精神。傳承于古代、誕生于近代、升華于當代,閃爍著中華各族兒女勠力同心、風雨同舟等優(yōu)良品質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最大限度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支撐中華民族于往昔崢嶸歲月里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也必將成為各族人民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繼往開來、革故鼎新的不竭力量之源。

因此,基于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區(qū)和深水區(qū)這一特殊時期,在追逐“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夙愿過程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深深根植于中華文化,促進文化認同,充分發(fā)揮文化認同的核心作用,統(tǒng)籌處理好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應對來自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各種形式沖擊的關系,造就中華民族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筑牢各族人民共同體意識的精神長城。

二、文化認同角度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文化認同作為主體的一種心理活動和肯定性認識,定然會隨著主體認識能力的提高和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而變化。因此,在促進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但要提高中華民族的主體認識能力,更需要順應時代和實踐的變化增進文化認同的內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現(xiàn)實基礎與根本依托,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與強大的動力支持。

(一)以歷史文化認同為基石,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與情感

在歷史長河中,民族的興衰往往與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相互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雹倭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激活并保持寶貴文化財富的生命力,就必須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正確認知,不但要強化對某個單一民族歷史的了解,更要強化對“大一統(tǒng)”為主流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整體了解,將體現(xiàn)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加深對各民族發(fā)展史與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的內容及其聯(lián)系的理解,進而引領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1.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媒介深化中華文化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至今,就在于這些反映民族特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每一個時代都不斷被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雹趪颐褡迨聞瘴瘑T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3.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刻總結與升華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無形脊梁。古語有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币灾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媒介深化中華文化認同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失去這個重要紐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無從談起,更無法形成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因此,在新時代的場域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特別是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彰顯民族特征、反映民族特性、展現(xiàn)民族精神的史實和典故挖掘出來,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感召力與影響力,使人民群眾置身于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圍中,從而更好地推動各族人民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以舉行國家紀念儀式為契機增進中華文化認同。紀念儀式本身是一個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形式。舉行紀念儀式,開展紀念活動,促進文化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

通過舉行紀念儀式能夠鞏固歷史記憶,強化各民族成員的身份認同,繼而升華為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集體記憶,發(fā)揮凝聚社會共識、引導正確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guī)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雹倭暯秸勚螄碚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5.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國家也會以重大活動和歷史事件為契機舉行紀念儀式來增進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是各族人民的寶貴財富,反映中華民族苦難遭遇的屈辱歷史同樣也需各族人民銘記于心,這些光榮和苦難的歷史境遇構筑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紀念儀式的神圣性和情感的豐富性,有助于喚醒各族人民對燦爛歷史的輝煌記憶和悲慘遭遇的創(chuàng)傷記憶,強化各族人民的身份認同感。借助這些國家紀念儀式,可以展示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彰顯中華各族兒女的英雄本色,促進中華各個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聯(lián)動交流,喚起同屬一個民族共同體的集體記憶,促成各族兒女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觀念認同,從多個層面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

3.以科技創(chuàng)新和時代精神為導向推進中華文化認同。促進中華文化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僅僅憑借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不夠的,更需要通過有效的文化轉化方式和傳播方式將文化資源轉變成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方面,必須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時代主題為方向引領,為中華文化植入能夠體現(xiàn)時代聲音和彰顯時代脈搏的元素,為中華文化傳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必須注重文化傳媒的開發(fā)和運用,提升文化傳播力。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與科學的應用》中高度評價了印刷術對于推進資本主義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因此,必須充分發(fā)揮以科學技術為導向的現(xiàn)代傳媒對文化傳播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新媒介技術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方式,深度傳播中華文化,讓中華兒女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的蓬勃生機,以及自身肩負的神圣使命。

(二)縮小各民族間的發(fā)展差距,增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底氣與信心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思想主張,在中國流傳千載。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雹垴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東西方哲學家都肯定了物質基礎在人們思想形成上的重要作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強調:“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文化認同和共同體意識作為社會意識,同樣由社會物質條件決定。而利益作為社會存在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一種思想文化能否被人們所認同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利益訴求能否得到保障,或者說對人們獲取利益能否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從切實保障各族人民的利益入手,尊重差異、理解共性,增進各族人民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底氣與信心。

1.以各民族共同繁榮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根基。從文化的含義來看,文化一般指的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或者說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所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從物質文化認同和精神文化認同著手,既要做好合理的物質利益分配,還要滿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實現(xiàn)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一些少數(shù)民族由于受歷史條件和現(xiàn)實條件的影響,在謀求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長期處于發(fā)展緩慢的態(tài)勢。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少數(shù)民族群體因為特殊的境遇,難以與快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相匹配,經濟發(fā)展水平不高,與發(fā)達地區(qū)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動搖了少數(shù)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一些少數(shù)民族群體因為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發(fā)展歷史等方面的差異,難以適應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直接表現(xiàn)為一些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短時間內難以與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相接軌,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需要正確的方向引導,一旦這種由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心理落差感和孤立感傳播開來,再經由媒體和自媒體發(fā)酵,可能會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弱化效果。

因此,為筑牢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體意識,既需要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還需要讓各族群眾互相了解“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在尊重差異理解共性的基礎上,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更為堅定的文化認同感,從而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撐。

2.以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推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罢ㄈ撕汀钡睦砟睿侵腥A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在中國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相對復雜。加深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為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增進民族團結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使命擔當?shù)牧私?,可進一步加深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進而推動各族人民更好地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國內民族問題,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我黨早期的民族政策已經具有了民族平等的先進思想。黨的第一個綱領就寫明要吸收各民族成員為黨員,鄧恩銘(水族)、馬駿(回族)等都是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少數(shù)民族黨員。1922年黨的‘二大’在綱領中進一步提出了倡導民族平等、聯(lián)合的原則?!雹僦袊伯a黨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和成就[EB/OL].(2009-03-08)[2021-01-02].http://www.zytzb.gov.cn/ssmzzccss/252972.jhtml.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本著尊重歷史、把握現(xiàn)在、面向未來的精神,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原則上升到法律層面,《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都明確規(guī)定了民族平等、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民族團結的行為。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處理民族事務,始終堅持將統(tǒng)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相結合,不斷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了新時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區(qū)域自治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源頭,我們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來、依此而存。這個源頭變了,根基就動搖了,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等問題上就會產生多米諾效應。”①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論——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體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119-120.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秉h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為實現(xiàn)“政通族和”的歷史擔當、政治作為,體現(xiàn)了我們黨對民族問題一以貫之的重視程度。這些史實依據(jù),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民眾基礎,促進了各族人民從傳統(tǒng)視域下對本民族的忠誠轉向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忠誠和多民族國家的忠誠。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命脈。從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來看,最深遠持久的推動力量,源自于社會成員在內化認同、外化實踐的基礎上自覺轉化而成的核心價值觀。它不僅為個人評價是非對錯提供了價值準則和行動指南,而且彰顯了一個國家的精神脊梁、一個民族的崇高氣節(jié)。歷史的經驗教訓多次證明,當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訴求與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宣揚的價值理念相一致時,中華民族就會凝聚起大團結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訴求與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宣揚的價值理念的相似性,有利于促進各族人民心靈相通以及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優(yōu)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個層面,從國家維度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價值目標,這種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的美好愿景,不僅體現(xiàn)在漢民族文化中,而且體現(xiàn)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例如,少數(shù)民族建立國富民強政權的實例;壯族都老制民主彰顯了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對民主的追求;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字、詩歌、舞蹈對傳承農耕文明、游牧文明的貢獻;蒙古族薩滿祭祀儀式歌舞中彰顯的和諧生態(tài)思想等等。

從社會維度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同樣蘊含著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的美好追求。例如,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婚戀自由等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信奉的佛教傳達的“眾生平等”的平等觀;少數(shù)民族或民族地區(qū)為調整少數(shù)民族內部社會關系形成的習慣法和規(guī)約,如瑤族的石牌律、侗族的款約、壯族的“寨老”規(guī)范、白族的“議事會”規(guī)范等等。

從公民個人維度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與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道德倫理文化具有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例如,近代少數(shù)民族同胞抗擊外侮的光榮事跡;少數(shù)民族勞動歌謠,如納西族的《犁牛歌》、哈尼族的《四季生產調》等贊美勤勞的傳統(tǒng)民謠;少數(shù)民族諸多著作,如彝族教訓經典《訓世詩》、黔東南的《苗族理辭》等,都有許多關于誠信的典故;少數(shù)民族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無不彰顯著友善之意。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價值體系具有千絲萬縷的天然聯(lián)系,少數(shù)民族在其宗教、習俗、節(jié)日等形式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中傳達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價值追求都有明顯的一致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者之間的關系又可以上升為傳承發(fā)展的血肉聯(lián)系,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中傳達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追求不謀而合,從而促進了各族人民將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上升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進而筑牢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遵循文化認同建設規(guī)律,把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景

遵循文化認同建設的規(guī)律和方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和題中應有之意。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立足于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現(xiàn)狀,遵循文化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統(tǒng)籌應對培育文化認同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zhàn),堅持不懈地開展文化建設,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持。

1.把握文化認同建設規(guī)律,著力彰顯文化的人文關懷功能。我們常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節(jié)點上,尤其需要彰顯文化的人文關懷功能,發(fā)揮疏導、感召和激勵的作用,用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來消解那些只追求感官享樂、悲觀厭世的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重塑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的培育,是動態(tài)而不是靜態(tài)的,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是合乎目標和過程的統(tǒng)一。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要按照文化發(fā)展的科學性、人民性和社會性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要立足于實踐,放眼于應用,在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實現(xiàn)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彰顯文化的人文關懷功能過程中,既要運用顯性的方式,如,擴大宣傳來形成促進主流文化、核心價值培育的社會大環(huán)境,還要結合文化自身的特性,運用隱性的教育方法,把握文化認同培育過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征,遵循文化認同建設“薪燼火傳”“積水成淵”的規(guī)律,發(fā)揮文化本身所具備的“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功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培育各族人民的認同感。

2.統(tǒng)籌應對增進文化認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在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的建構過程中,多民族國家往往面臨著因為內部因素和外部挑戰(zhàn)而導致文化認同障礙。

當前,我國面臨的文化認同障礙集中表現(xiàn)為:各族人民對發(fā)展本民族的美好愿望和迫切要求還不能完全與現(xiàn)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挑戰(zhàn)。這一挑戰(zhàn),一方面,考驗著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文化整合能力,即消弭文化沖突、增強文化認同的能力;另一方面,考驗著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政策,考驗著我國在民族利益協(xié)調、對待民族文化以及處理民族問題等方面的基本價值導向。

從外部挑戰(zhàn)來看,主要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主義價值觀問題。源于西方的文化多元主義,是基于西方獨特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而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對匯集西方移民國家的民族凝聚力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西方多元主義價值觀曾一度被國內一些學者引入中國,奉為圭臬,卻忽視了西方的文化多元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和諧、統(tǒng)一的價值觀及“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為西方文化的滲透提供了便利,如果任由這種多元主義價值觀在中國社會暗自侵蝕,必然會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部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應對增進文化認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應當兼顧各民族權益,做好利益闡釋和利益?zhèn)鬟_,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親和力和凝聚力,以利益共享促進價值共識。

3.保持文化認同建設的持續(xù)性。文化認同建設關系到如何看待一個民族的奮斗歷史,關系到國家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團結,更關系到一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前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fā)展整體性。”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34.

縱觀近代世界文明史,每一個大國的崛起無不以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發(fā)展為支撐,以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的提高為依托。硬實力提升得越快,越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的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一個塑造民族精氣神的偉大事業(yè),中華文化認同建設既要有高瞻遠矚、謀篇布局的智慧,還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精巧,更要有“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堅持。

為此,我們要忠于歷史,結合所處時代的背景,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與時俱進,不斷增添新內容,在日臻完善的過程中,保持住自身傳承的穩(wěn)定性;要推進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做到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耦合聯(lián)動、共同推進,在經濟建設中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結合文化軟實力的元素建設文化強國,以文化軟實力建設助推國家硬實力建設;要從文化認同的主體出發(fā),大力開展文化普及工作,從實踐出發(fā),從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特別要關注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特點和規(guī)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讓愛國主義情懷深深扎根于廣大學子心中,在堅定文化認同、培育文化自信、增進民族認同上下功夫。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MINORITY REPORT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湟源县| 上高县| 新安县| 广宁县| 张家界市| 上林县| 镇赉县| 全州县| 体育| 沂源县| 女性| 北宁市| 福泉市| 湾仔区| 娄烦县| 莱芜市| 黔西县| 贵州省| 达州市| 巴塘县| 长顺县| 建始县| 东丰县| 榆社县| 西安市| 崇仁县| 鹿泉市| 岑溪市| 姜堰市| 怀安县| 高台县| 丹阳市| 龙江县| 东源县| 阳曲县| 南雄市| 同德县| 满洲里市| 宁国市| 白城市|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