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苗
(廣東康邦律師事務所,廣東 東莞 523000)
私有財產的所有權主體在于個人而非國家或者其他組織機構,因而私有財產的保護也需要其所有權主體——個人對其私有財產損失進行維權。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的保護途徑。民商法律體系的建立為私有財產的保護提供了維權的法律依據(jù),并為我國公民私有財產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升帶來了促進,當前如何將民商法律體系中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運用到實際中來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诖耍疚谋銓γ裆谭ǖ耐菩星闆r展開具體的分析。
民商法律體系的確立明確了私有財產的主體和產權保護,卻在私有產權保護方面卻稍顯被動。通常只有財產主體在其私有財產受到侵犯或損害之時,司法部門才會根據(jù)相應條款對其財產進行保護或補償措施。換言之,如財產主體不提出具體的要求,司法部門不會主動對其私有財產或利益提供保護。這也源于該財產為私有財產的因素,所以原則上法律是不可以主動進行干預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財產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可根據(jù)自身的知識與能力在交易中獲得利益,同時也承擔著利益所帶來的風險,這也是民商法律體系尊重財產主體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我國民法的建立十分強調公民的平等性原則,這也令脫胎于民法的民商法律體系在私有財產保護方面維持了較好的公平性。所謂公平性在私有財產保護方面即是對所有不同主體私有財產的保護都一視同仁,以體現(xiàn)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狀態(tài)。在這一狀態(tài)中,所有民事活動中的主體都不存在左右他人的權利,且不以社會地位、經(jīng)濟能力和地域的差異與否為必要前提。如法律會保護經(jīng)濟實力高的主體的私有財產,對經(jīng)濟個人經(jīng)濟能力較差的主體的私有財產也會施以同樣的力度的保護,以讓人們能夠信服、并遵守法律。
在民商法律體系之中,同質補償制度是財產主體私有財產受到侵犯的最主要補償準則,且在具體的補償制度中賠償內容要遵循不超過損失內容的原則對財產受侵犯的主體進行補償。這樣一方面私有財產受到侵犯的財產主體能夠捍衛(wèi)其自身的資產和權利,另一方面也會對財產受到侵犯的主體借助賠償?shù)男问将@得多余的利益而進行一定的防治和避免。當前很多法院也是按照私人財產受到侵犯的主體的具體損失來判定賠償內容和數(shù)額的。目前來看,民商法律體系的這種特性還算較為科學、合理。如能將這一原則制度的應用加以擴大、深化,則人們私有財產的保護必然會迎來更加強勁地發(fā)展。
民商法律體系是在民法(基本法)和商法(特別法)的融合基礎上建立的,因而財產主體應在民事活動中注意對以上兩種法律條款的遵循[1]。其中民法包含物權法和債權法,商法又含有公司法、企業(yè)法以及保險法,財產主體一旦觸碰了其中任意一條法律法規(guī),或出現(xiàn)與相關法律條款相違背的行為,則其對他人的私有財產的侵犯或可成立[2]。然而當前民商法律體系關于私有財產保護方面的法律宣傳仍存在較弱的問題,人們不能清楚地了解民商法律體系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條款,導致一些侵犯他人私有財產和無法對自身私有財產進行維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條款設置的意義。
雖然民商法律體系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條款已然確立,但現(xiàn)實中仍然缺乏公民運用法律保護自身私有財產的案例[3]。人們不僅缺少對相關法律的認知和了解,更對自身權利的運用存在理解上的盲區(qū)。這一情況的產生與社會相關引導的缺乏不能說毫無聯(lián)系。事實上,唯有在現(xiàn)實中由上至下地推動這一法律的實施和應用,才可能有更多財產主體逐漸提升自身的私有財產保護意識,進而讓民商法律體系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條款作用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因而私有財產保護的具體落實也是當前相關法律推行中的一個問題。
由于司法部門對民商法律體系中私有財產的保護具有較高的被動性,即財產主體不主動提出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要求,則司法部門不會對其私有財產安全情況進行主動干預,所以相關法律所對應的監(jiān)督機制也一直沒有辦法得到建立。雖然這一情況是基于對不同財產主體的尊重而形成的,但也使得財產主體私有財產的保護成了難題。缺乏相關監(jiān)督機制的監(jiān)督,顯然很多財產主體無法及時地發(fā)現(xiàn)自身私有財產被侵害的問題,并為交易活動中的另外一方帶來公平交易以外的利益,使得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條款無法真正地為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助力。
民商法律體系的推行沒有為廣大財產主體帶來相關知識的提升和普及,有宣傳力度不足的原因,也有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由于當前民商法律體系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條款比較缺乏在現(xiàn)實中的落實,使得很多具體的實踐性問題難以被發(fā)現(xiàn),這也是為什么相關法律體系無法被定義為成熟、完善的原因。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條款存在不具實踐性的隱患,也使得其在推行中更容易遭遇阻礙。對此,司法部門應正視并重視當前相關法律體系可能存在缺陷的情況,并加強對私有財產保護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找出相關法律條款在實踐應用中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法律體系進行完善[4]。同時,司法部門還要將目光放到新出現(xiàn)的財產問題中,已對當前的法律體系進行及時的補充。
法律的意義在于其實踐性,民商法律體系中有關私有財產的條款作用就在于為財產主體提供保護自身私有財產的權利。而當前私有財產相關法律、條款在實際生活中缺乏落實的情況,正是對此法律作用發(fā)揮不足的反應。這一情況形成的原因既在于司法部門的宣傳不足,也在于社會引導的缺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相信人們的法律意識會在我國朝向法治國家的發(fā)展中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到時社會上有關人們各項權利的引導必然不會再處于匱乏狀態(tài),而如私有財產保護這樣的法律也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廣泛的實踐。為了盡早迎來這一天,司法宣傳的相關人員應在當下為私有財產相關法律條款的落實做好引導和鋪墊,以讓廣大財產主體自覺遵守法律,并為相關法律體系的完善提供促進。
從民法尊重民事活動個體的角度來看,民商法律體系中私有財產的保護條款雖然具有被動性的特征,使司法部門無法對財產主體私有財產被侵犯情況進行主動干預,從而形成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原則和其作用的矛盾。但監(jiān)督體制的確立也能為保證私有財產保護法律的平等性提供一定的促進。因而為保證更多財產主體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利,從而深化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法律條款的設置意義,國家應設立相應的監(jiān)督體制,以增強民商法律體系中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法律條款的實行。
綜上所述,民商法律體系的建立為公民私有財產的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jù),然而這項具體法律的推行和實施仍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如不對這些問題予以解決,則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也只能變成一個存在于紙上的“說辭”?;诋斍懊裆谭审w系在私有財產保護方面的問題,相關人員應加強對相關法律體系的完善,推動相關法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落實,并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以進一步推動私有財產保護的實施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