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莊
海派女作家董鳴亭寄來了她寫上海石庫門的3本新作,我宅在家里細細品讀了一番。作為同樣是在石庫門中長大的上海人,讀后深有感觸。
在董鳴亭的《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樣》《上海十八行》石庫門系列紀實文集里,她筆下的上海石庫門里弄蘊藏了社會萬象、故事傳說和風花雪夜。
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中的54 個故事,人物形象鮮明,內(nèi)容豐富,看似獨立成章,但又連貫相通,加上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精美的插畫,猶如在你面前展開了一幅老上海石庫門弄堂的長卷風情畫。
總的看來,有以下4 個特 點:
第一個特點,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雖都以“上海十八”命名,卻各有側(cè)重和特色。
在《上海十八相》的18 篇故事中,作者以“寧波小娘”的視角去觀察生活,刻畫了18 個在同一條弄堂中生活的典型人物,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寧波阿娘”“花臉外婆”“阿八頭姆媽”等寧波人在上海石庫門屋檐下生活成長的經(jīng)歷,以及他們和蘇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西人在上海狹小的石庫門空間中共同生活的故事。
這些相逢在上海石庫門屋檐下的各地朋友,帶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不斷磨合,相互包容,直到彼此接受和適應,才形成上海這座海納百川的大城市。
在《上海十八行》的18 篇故事中,作者描寫了上海灘的18 個行當。作者把弄堂里的18 樣手藝,裁縫、老虎灶、包飯作、剃頭店、小人書攤、跑街先生……這些以上海石庫門生活為背景的行業(yè)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如今這些行當有些已經(jīng)消失,有些又有了新的發(fā)展。這些故事讓你從各行各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故事中,窺見上海這座海納百川又極具生活氣息的城市的演變與發(fā)展,也仿佛在你面前打開了一幅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風俗畫。
在《上海十八樣》的18 篇故事中,作者描寫了上海長長的石庫門弄堂里的18 樣典型事物。有大餅油條、脆麻花、生煎饅頭、豬油湯團、煙紙店、公用電話、弄堂游戲、三層閣、老虎窗……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經(jīng)逐漸淡出現(xiàn)今上海人的生活,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記憶。
第二個特點,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寫出了上海這座城市在20 世紀各個時期的年代感。
《阿寶的三少爺》一文,寫了1949 年前的石庫門弄堂里丫環(huán)阿寶與東家中共地下黨三少爺?shù)囊欢螞]有結(jié)果的戀愛,三少爺被捕后被槍殺,阿寶從此終身不嫁,一生在守望著這份愛情?!缎∥遄計寢尅穼懥?949 年后“大躍進”時代的“光榮媽媽”小五子為5 個子女操心操勞一輩子的艱苦生活。《袁家姆媽》講述了“文革”時期,里弄里的一個資本家袁家姆媽被人剃陰陽頭,還被抄家和搶了房子的不幸遭遇。在《排骨阿姨》中,“排骨阿姨”因是國民黨反動軍官的家屬,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在頭上掛了一塊“破鞋”的牌子,拉到四川北路上游街示眾。改革開放后,《大眼睛阿爸》中的“大眼睛阿爸”雖然是教師,卻是上海灘的“老克勒”,馬上順應潮流,在家里開起了“蓬嚓嚓”的家庭派對。
第三個特點,這3 本“上海十八”系列作品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石庫門里弄的眾多人物,個個有血有肉,體現(xiàn)了人性之美。
作者筆下的海派人物,不是豪門貴族,也不是王孫公子,而是上海石庫門里弄里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他們和“此弄堂進彼巷口出”的小商販們的叫賣聲一起,成為上海石庫門里的一道風景。
作者不僅寫了眾多上海人耳熟能詳?shù)膱鼍?,更寫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這些各階層中的人物從石庫門弄堂里的各種生活場景中款款走來,使讀者有似曾相識之感,備感親切。
作者還描繪了一幅中下層社會的眾生相。如《浦東走來的阿香》一文中,輪渡公司吳偉哥與賣菜女阿香的愛情故事?!缎幉▌倓偂芬晃膶懥朔抗荜犂锏慕比藙倓偱c上海人阿萍的湊合愛情故事?!尔慃愋〉竽槨芬晃闹v了作者小時候的閨蜜麗麗的不幸身世,她是勞改犯的女兒,母親改嫁,繼父對她動起壞腦筋,她在上海找不到安身之處,只得孤身一人去廣東謀生。
此外,作者的文章中還有住在上海石庫門三層閣里的“怪男人”,會結(jié)絨線的“大塊頭”,會算命的“小妖女”,一條弄堂在其中,各式人物俱登場。這些人在上海的石庫門中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充滿喜怒哀樂、嬉笑怒罵,或溫馨,或悲涼,或詼諧,或深沉,令人不禁想起了那個特殊歲月里的苦與樂。
第四個特點,董鳴亭通過自己的弄堂生活體驗,把上海石庫門弄堂里的18 樣行當,如西洋鏡般地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她的《長長的弄堂》《三層閣的陽光》《那時的西餐社》《弄堂口的煙紙店》《那些黃牛和跑單幫的》等小故事細節(jié)豐滿,大餅油條、老虎腳爪、棒冰雪糕、梔子花、白蘭花……就連石庫門外各種叫賣聲也盡收其中。
她讓修棕棚的紹興老頭,修牙刷、補襪子的浙江女人,煙紙店小姐香玉,還有修陽傘的、磨剪刀的、爆炒米花的等各種人物一一登場。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門的行當,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上海的市井百態(tài),讓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石庫門弄堂的民俗風情,等于是賀友直筆下三百六十行的老上海場景再現(xiàn)。
董鳴亭的《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樣》《上海十八行》相繼出版上市后,贏得了眾多好評。目前,她的“上海十八”系列的衍生作品已經(jīng)完成,描寫上海弄堂風情的作品又多了一部姊妹篇。據(jù)她向我透露,她要完成描寫石庫門的文學四部曲,著實令人期待。
此外,她在每周六更新的公眾號“上海辰光”中,用聲、畫、字結(jié)合的方式,講述上海弄堂里的故事,讓生活在上海的新老上海人,從新舊時光中尋找到自己的樂趣。她還到街道居委、工礦企業(yè)開講座,推廣上海弄堂文化。如在上海靜安區(qū)的北站街道,她多次走進了“蘇河灣讀書會”現(xiàn)場,與書友們分享上海石庫門里的海派文化。
石庫門弄堂是上海開埠后的文化發(fā)源地之一,也是海派女作家董鳴亭創(chuàng)作“上海十八”系列的生活素材庫。
她對我說:“現(xiàn)代的上海是生活在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用他們勤勞、樂觀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投機者和不勞而獲的人創(chuàng)造的。我要為這些平民小人物說話。上海是我的故鄉(xiāng),弄堂就是彎彎的河流。弄堂內(nèi)的家庭來自不同的地域,寧波人、紹興人、蘇州人、無錫人、常州人、蘇北人、廣東人……他們就是我的鄉(xiāng)親,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親人。大家耳熟能詳?shù)娜湓?,‘遠親不如近鄰’‘打開天窗說亮話’‘螺螄殼里做道場’,足以道出上海石庫門弄堂鄰里之間似親人般的相處模式,這些充滿市井生活的環(huán)境形成了上海文化?!庇谑嵌Q亭就將這些場景在她的“上海十八”系列著作中,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最后再說一個“無巧不成書”的故事,《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樣》《上海十八行》的作者董鳴亭、插畫師施振華、編輯黃慧明三人,都是同一條弄堂里的鄰居,是石庫門的生活情結(jié)讓他們走在了一起,為上海描繪了一幅石庫門長卷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