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2021-11-25 10:11:48顧羊羊鄒長新喬旭寧黃賢峰徐夢佳楊忠慶杜世鵬
關鍵詞:黔西南州喀斯特全州

顧羊羊,鄒長新,喬旭寧,黃賢峰,葉 鑫①,徐夢佳②,楊忠慶,杜世鵬

(1.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42;2.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3.貴州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設計院,貴州 貴陽 550081;4.安龍縣自然資源局,貴州 安龍 552400)

石漠化是由于喀斯特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本底與人類不合理經濟開發(fā)活動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1],也是我國西南地區(qū)主要生態(tài)問題[2]。石漠化加劇水土流失,破壞土地資源,降低土壤肥力,惡化農業(yè)生產條件,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3-4]。黔西南州石漠化現象嚴重,全州石漠化面積為6 094.65 km2,占全州國土面積的36.27%,全州8個縣(市)全部納入石漠化治理工程縣或扶貧攻堅石漠化治理重點區(qū)域,石漠化問題已經嚴重阻礙黔西南州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5-6]。

植被覆蓋度能有效表征地表植被覆蓋,是描述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狀況的重要定量參數[7],地表植被覆蓋增加能夠減少水土流失,增加植被固碳,防治石漠化,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4,8]。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利用長時間序列遙感數據,分析石漠化地區(qū)植被覆蓋年際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降低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潛在威脅,對石漠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科技扶貧具有重要意義[9]。

由于MODIS NDVI產品具有時間序列長、覆蓋范圍廣、數據易獲取等特點,已被廣泛運用于植被特征變化[10]、植被生產力估測[11]、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10,12]、保護成效評估[3]等方面。以往研究注重植被整體變化趨勢,針對不同地質類型,特別是喀斯特區(qū)與非喀斯特區(qū),對比分析植被覆蓋變化差異的研究較少[13]。植被覆蓋時空變化影響因素方面研究多關注氣溫、降水、海拔等自然因素對植被覆蓋的影響,而近年來城鎮(zhèn)化建設及國土空間整治重大工程實施,顯著改變地表植被覆蓋,如何從人類活動變化角度定量分析其對植被覆蓋的影響已成為目前研究熱點[8,10]。

因此,以石漠化典型區(qū)黔西南州為例,基于MOD13Q1數據,利用像元二分法構建植被覆蓋度模型,揭示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時空演變規(guī)律,采用變化趨勢法分析植被變化特征,結合Hurst指數分析植被覆蓋未來變化趨勢,并運用殘差分析法和熱點分析法研究氣候因子與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變化的影響,為喀斯特石漠化區(qū)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提供決策支持。

1 研究區(qū)概況

黔西南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24°38′~26°11′ N、104°35′~106°32′ E),地處珠江上游,云貴高原東南端,云南、廣西、貴州3省(區(qū))結合部(圖1)。全州國土面積為16 804 km2,轄2市6縣1新區(qū),州境內地形起伏大,海拔范圍為275~2 207 m,地貌復雜。研究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氣溫為12.8~19.4 ℃,年平均降水量為1 352.8 mm。州境內共有河長10 km以上且流域面積大于20 km2的河流有102條,南盤江、北盤江和紅水河是州內3條較大的江河。1999年黔西南州巖溶出露面積為10 129.51 km2,占全州國土面積的60.28%,石漠化面積占全州國土面積的36.27%,其中中度及以上面積為2 693.79 km2,占石漠化面積的44.2%[5]。

2 材料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2.1.1MODIS NDVI數據

MODIS NDVI數據來源于美國陸地過程分布式數據存檔中心(LP DAAC,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提供的MOD13Q1植被指數產品,空間分辨率為250 m,時間分辨率為16 d,該產品經過輻射定標、幾何校正、條紋去除等預處理[14],數據質量較好,已被廣泛運用于流域[7]、省[13]、市[15]等多尺度研究。共收集2000—2015年逐月覆蓋黔西南州范圍MOD13Q1產品192幅,首先采用ENVI 5.3軟件進行批量投影轉換,將正弦曲線投影(Sinusoidal)轉為Albert等面積投影,并將HDF格式轉為TIFF格式,再采用最大值合成法獲得逐年最大值NDVI數據,根據黔西南州行政邊界裁剪得到2000—2015年研究區(qū)NDVI數據集。

2.1.2氣象數據

氣象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科學數據中心(http:∥www.resdc.cn/)的中國逐年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空間插值數據集,該數據集是基于全國2 400多個氣象站點日觀測數據,通過整理、計算和運用ANUSPLIN插值軟件進行空間插值處理生成,空間分辨率為1 km[16]。采用ArcGIS 10.6軟件將逐年降水量和年均溫數據進行投影轉換、重采樣和裁剪等操作,獲得與MODIS NDVI數據像元大小一致、投影相同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溫數據。

2.1.3土地利用數據

黔西南州2000和2015年2期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科學數據中心,根據劉紀遠等[17]提出的中國土地利用遙感制圖分類系統(tǒng),將研究區(qū)土地利用類型重分類為林地、草地、濕地、耕地、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

2.2 研究方法

2.2.1像元二分法

作為反映地表植被覆蓋狀況的常用指標之一,NDVI指數容易計算,但是該指數在植被覆蓋高值區(qū)易于飽和,而在植被覆蓋低值區(qū)難以辨識,通過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蓋度可有效提高精度[18]。根據像元二分模型理論,像元的植被覆蓋度與綠色植被部分信息和無植被覆蓋部分信息有關[7]。植被覆蓋度計算公式為

(1)

式(1)中,F為像元植被覆蓋度;I為像元NDVI值;Iveg為純植被像元NDVI值;Isoil為完全無植被覆蓋像元NDVI值。該研究Iveg為累計頻率95%時的NDVI值,Isoil為累計頻率5%時的NDVI值[19]。

2.2.2變化趨勢分析

采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模擬黔西南州2000—2015年植被覆蓋度逐像元變化趨勢。以時間為自變量,以植被覆蓋度為因變量,根據最小二乘算法,計算變化趨勢斜率(S)[20],其計算公式為

(2)

式(2)中,S為變化趨勢斜率;n為時間點數量;i為時間;Fi為各像元植被覆蓋度統(tǒng)計量。

2.2.3重新標度極差分析(R/S分析)法和Hurst指數

基于R/S分析法的Hurst指數,能夠用于定量描述時間序列信息長期依賴性,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水文學、經濟學、氣候學等領域[21]。同樣,Hurst指數可用來分析區(qū)域植被覆蓋未來變化趨勢[10,14],具體計算方法參考嚴恩萍等[12]、田義超等[22]的研究。Hurst指數(H,0

2.2.4相關性分析

采用相關分析方法計算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年均溫、年降水量)在時空尺度上相關系數的變化趨勢[20]。相關系數(rxy)計算公式為

(3)

2.2.5殘差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植被覆蓋度殘差分析能夠用于有效評估人類活動的生態(tài)效益[23-24]。假設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情況下,對2000—2015年每個柵格像元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做二元回歸分析,從而得到每個像元植被覆蓋度預測值,即該值為氣候對植被覆蓋度的影響,計算實測植被覆蓋度與預測植被覆蓋度之間的殘差ε,用來衡量2000—2015年人類活動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最后運用趨勢分析法計算殘差變化的空間特征,及人類活動對植被生長的影響[23]。計算公式為

F′=a+bx1+cx2,

(4)

εi=Fi-Fi′。

(5)

式(4)~(5)中,x1和x2分別為年均溫和年降水量2個氣候因子;a為常數;b和c分別為對應多項式年均溫和年降水量系數;εi為第i年植被覆蓋度實測值與預測值之間的殘差;Fi為第i年植被覆蓋度真實值;Fi′為第i年植被覆蓋度基于氣候條件的預測值。當ε>0時,表示人類活動對植被生長存在正干擾;當ε<0時,表示存在負干擾。

2.2.6熱點分析

熱點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可用于識別不同空間位置上高值區(qū)(hot spots)和低值區(qū)(cold spots)[25]。采用ArcGIS 10.6軟件熱點分析工具定量研究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殘差變化的空間格局分布特征,具體計算方法參考喬旭寧等[20]、王釗等[25]的研究。

3 結果與分析

3.1 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時空變化特征

3.1.1植被覆蓋時間變化特征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整體呈增長趨勢,增長率為0.033·(10 a)-1,2003年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度年均值(0.529 1)最低,2015年(0.589 8)最高,16 a間植被覆蓋度年均值為0.548 3。2000—2003年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呈現下降趨勢,2004—2011年呈波動變化但相對穩(wěn)定,2012—2015年呈快速上升。由于不同地質條件會影響地表植被生長[13],將黔西南州按喀斯特區(qū)和非喀斯特區(qū)進行劃分[5]。16 a間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度呈現波動變化趨勢,植被覆蓋年際變化不明顯,增長率僅為0.019·(10 a)-1,植被覆蓋度年均值為0.504 7;非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度呈現增長趨勢,增長率為0.048·(10 a)-1,植被覆蓋度年均值為0.598 8,16 a間非喀斯特區(qū)植被增長率高于喀斯特區(qū)(圖2)。

3.1.2植被覆蓋空間分布特征

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多年均值空間分布見圖3。如圖3所示,黔西南州植被覆蓋空間分布呈現東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征。

參考陳效逑等[26]的植被覆蓋度劃分方法,將研究區(qū)劃分成5個等級(表1)。圖3和表1顯示,16 a間全州植被覆蓋低值區(qū)面積為3 335.81 km2,占總面積的19.21%,其中極低覆蓋度區(qū)面積占比為4.03%,主要分布在各市縣城鎮(zhèn)區(qū),低覆蓋度區(qū)主要分布在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等市縣周邊地形平緩、地勢較低的旱地和坡耕地周邊。植被中覆蓋度區(qū)面積為6 632.63 km2,占比為38.19%,廣泛分布在黔西南州西部和北部,該區(qū)域地形平坦,海拔較高,以中高覆蓋度草地、灌木林為主。研究區(qū)植被覆蓋高值區(qū)面積為7 396.75 km2,占比為42.60%,其中極高覆蓋度區(qū)面積占比為5.30%,主要集中在望謨縣、冊亨縣以及普安縣烏蒙山脈區(qū)域,植被覆蓋以闊葉林、針葉林和高覆蓋度草地為主,2015年望謨縣、冊亨縣森林覆蓋率均達到67%以上。黔西南州非喀斯特區(qū)植被高覆蓋度區(qū)面積占比為57.84%,主要分布在望謨縣和冊亨縣。喀斯特區(qū)植被高覆蓋度區(qū)面積占比低于非喀斯特區(qū),主要分布在各市縣輕度石漠化和無石漠化地區(qū)。

表1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多年均值不同分級區(qū)面積占比

3.1.3植被覆蓋空間變化特征

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Jenks)將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年際變化趨勢柵格數據劃分成5個等級(圖4和表2)。如圖4和表2所示,16 a間全州植被覆蓋整體呈現改善趨勢,有40.38%的區(qū)域面積植被狀況趨于改善,其中輕微改善區(qū)域面積占比為28.78%,明顯改善區(qū)域面積占比為11.60%,明顯改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貞豐縣與望謨縣交界處、普安縣中南部和興仁縣東部。有31.03%的區(qū)域面積植被狀況趨于退化,其中輕度退化區(qū)域面積占比為23.19%,嚴重退化區(qū)域面積占比為7.84%,退化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市縣建成區(qū)及周邊旱地、低覆蓋度草地區(qū)域。植被狀況基本不變區(qū)域面積為4 965.13 km2,占比為28.59%,在全州廣泛分布。16 a間非喀斯特區(qū)植被改善區(qū)域面積占比(41.53%)高于喀斯特區(qū)植被改善區(qū)域面積占比(39.37%),非喀斯特區(qū)植被改善面積較大。

表2 2000—2015 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年際變化趨勢統(tǒng)計

3.1.4植被覆蓋未來變化特征

根據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數據,基于R/S理論的分析原理,采用MATLAB 2014b軟件實現Hurst指數的逐像元空間計算,獲得植被覆蓋度變化持續(xù)性分布狀況,并將Hurst值域范圍設定為弱、中、強持續(xù)性/反持續(xù)性共6個類型(表3),得到研究區(qū)Hurst指數空間分級(圖5)。16 a間研究區(qū)Hurst指數均值為0.45,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整體趨向于反持續(xù)性,這與馬梓策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Hurst指數大于0.65的植被覆蓋中強持續(xù)性區(qū)域較少且分布破碎,其面積僅占全州面積的3.26%,主要分布在望謨縣西部。Hurst指數大于0.5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東部和北部,其面積占全州面積的31.98%。Hurst指數小于等于0.5的區(qū)域廣泛分布在黔西南州各市縣,其面積占全州面積的68.02%,其中Hurst指數小于等于0.35的區(qū)域面積占全州面積的13.53%,主要分布在安龍縣、興仁縣和貞豐縣西部等地區(qū)??λ固貐^(qū)和非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反持續(xù)性區(qū)域面積比例均高于65%,這表明研究區(qū)植被覆蓋易出現反持續(xù)性特征,植被未來變化趨勢與過去趨勢相反。

表3 不同像元Hurst指數分級結果

通過分析變化趨勢S值與Hurst指數疊加計算的結果,得到黔西南州植被未來變化特征,共分為6種情況(圖6和表4)。如圖6和表4所示,研究區(qū)植被覆蓋未來呈現持續(xù)改善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為13.30%,其中持續(xù)顯著改善和持續(xù)輕微改善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分別為3.83%和9.47%,持續(xù)改善表明植被狀態(tài)未來變化趨勢將與過去一致,保持持續(xù)改善狀態(tài),該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貞豐縣東部和望謨縣西部。持續(xù)退化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為9.77%,其中持續(xù)嚴重退化和持續(xù)輕度退化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分別為2.50%和7.27%,持續(xù)退化表明植被狀態(tài)未來變化趨勢將與過去一致,保持持續(xù)退化狀態(tài),該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各市縣主城區(qū)和義龍新區(qū)。持續(xù)基本不變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為8.91%,零散分布在各市縣。植被覆蓋未來變化趨勢不確定區(qū)域面積占比為68.02%,其中反持續(xù)與嚴重退化、輕度退化、基本不變、輕微改善以及顯著改善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分別為5.42%、16.14%、19.48%、19.34%和7.64%,在黔西南州分布廣泛。全州喀斯特區(qū)和非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未來變化趨勢不確定區(qū)域面積占比均高于65%,未來植被退化區(qū)域面積占比均達到9%,需因地制宜,加強研究區(qū)喀斯特區(qū)和非喀斯特區(qū)未來變化趨勢不確定區(qū)域及植被退化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增加植被覆蓋,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

3.2 黔西南州植被覆蓋變化影響因素分析

3.2.1植被覆蓋與氣候因子相關性分析

逐像元計算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的相關系數(圖7)。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度與年均溫的最大正相關和負相關系數分別為0.849和-0.852,與年降水量的最大正相關和負相關系數分別為0.931和-0.866。植被覆蓋度與年均溫和年降水量之間均存在正、負相關性,其中植被覆蓋度與年均溫呈正相關區(qū)域面積占比為53.63%,與年均溫呈顯著正相關區(qū)域面積占比為2.68%(r>0.49,P<0.05),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南部、普安縣和晴隆縣北部以及貞豐縣東南部,該區(qū)域地貌類型以低海拔山地河谷和高原山地峽谷為主;植被覆蓋度與年均溫呈顯著負相關區(qū)域面積占比為1.76%(r<-0.49,P<0.05),主要分布在望謨縣南部和興義市西南部;植被覆蓋度與年降水量呈正相關區(qū)域面積占比為54.94%,與年降水量呈顯著正相關區(qū)域面積占比為3.36%(r>0.49,P<0.05),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南部南盤江河谷地帶,豐沛的降水和平緩的地形有助于植被生長;植被覆蓋度與年降水量呈顯著負相關區(qū)域面積占比為1.85%(r<-0.49,P<0.05),主要分布在安龍縣、晴隆縣和興義市西南部,該區(qū)域地貌類型以巖溶侵蝕為主,年降水量增加會導致水土流失加劇,不利于植被恢復。總體而言,黔西南州植被覆蓋與氣溫、降水存在正相關關系,通過對比植被覆蓋度與年均溫、年降水量之間的絕對相關系數,發(fā)現植被覆蓋度與年均溫絕對相關系數大于植被覆蓋度與年降水量絕對相關系數的區(qū)域面積占比為52.43%,這表明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對氣溫的響應強于降水量。

表4 植被覆蓋度未來變化特征分區(qū)統(tǒng)計

3.2.2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的影響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殘差的空間變化特征見圖8。如圖8可知,2000—2015年黔西南州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的影響程度整體呈增強趨勢,即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增強幅度為1.58%·(10 a)-1,高于全國同期的0.57%·(10 a)-1水平[10],呈增強趨勢區(qū)域面積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55.42%,其中植被覆蓋度殘差增加較明顯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望謨縣西部、貞豐縣東部和普安縣中南部,這些區(qū)域植被覆蓋除受氣候因素影響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封山育林、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活動都能大幅提高植被覆蓋。由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度殘差變化冷熱點空間分布(圖8)和表5可知,2000—2015年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度殘差變化熱點區(qū)土地利用類型轉型主要表現為草地轉為林地、耕地轉為林地和耕地轉為草地,2000年327.35 km2草地在2015年轉為林地,420.24 km2耕地轉為林地和草地。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的影響程度呈減弱趨勢區(qū)域面積占地區(qū)總面積的44.58%,即人類活動加劇導致植被退化,主要分布在各市縣城區(qū),由于城鎮(zhèn)化進程擴張,大量耕地轉為建設用地。16 a間冷點區(qū)土地利用轉型主要表現為林地轉為草地、耕地和建設用地以及耕地轉為建設用地,2000年238.66 km2林地在2015年轉為草地、耕地和建設用地,58.08 km2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圖8和表5)。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和城鎮(zhèn)開發(fā)強度增加是導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變化的主要人為因素。

表5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殘差變化冷熱點區(qū)域土地利用變化轉移矩陣

4 討論與結論

4.1 討論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呈上升趨勢,這與針對西南地區(qū)[13]、貴州地區(qū)[27]等不同空間尺度的研究結果一致。植被覆蓋變化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較大差異,主要與氣候因子[28]、地形因子[15]、地質條件[13]和人類活動[13,23]有關。黔西南州植被覆蓋與氣溫、降水量呈正相關,植被覆蓋對氣溫的響應強于降水量,研究區(qū)豐富的降水導致土壤水分長期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生物活性降低,地表徑流增加,土壤營養(yǎng)物質流失,間接對植被生長造成脅迫[28]。因此溫度成為影響研究區(qū)植被生長最主要氣候因素,這與肖建勇等[15]、張凱選等[30]對該區(qū)域的研究結論相似。全州非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高于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望謨縣、冊亨縣和普安縣烏蒙山等非喀斯特區(qū),而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各市縣輕度石漠化和無石漠化區(qū),喀斯特區(qū)以巖溶侵蝕為主,地形起伏大,常年豐富的降水易加劇水土流失,不利于植被生長。

同時,喀斯特地區(qū)植被覆蓋與植樹造林、石漠化治理及城鎮(zhèn)擴張等人類活動顯著相關[27]。通過對比2000和2015年2期土地覆被變化數據,發(fā)現16 a間黔西南州林地面積增加2 040.63 km2,耕地面積減少1 367.17 km2,草地面積減少513.09 km2,其他用地面積減少275.49 km2,全州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0.537 7增加到2015年的0.589 8,植被覆蓋呈現增長趨勢。2002年黔西南州開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珠防工程和國家儲備林建設等工程,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1 065.23 km2[5],采取封山育林、土地整治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植被恢復取得顯著成效,全州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31.81%增加到2015年的52.66%。全州有31.03%的區(qū)域處于植被退化狀況,退化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興義市、義龍新區(qū)、安龍縣等城鎮(zhèn)化發(fā)展較快區(qū)域,16 a間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增加52.93 km2,城鎮(zhèn)快速擴張占用草地和耕地,導致植被覆蓋下降。

該研究僅選擇氣溫和降水量2個氣象要素構建二元線性回歸模型,模擬植被覆蓋變化,對表征人類活動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太陽輻射、日照時數、蒸散發(fā)等氣象因子也會對植被覆蓋產生影響。同時植被覆蓋與氣象要素間存在復雜非線性關系,該研究假設植被覆蓋與氣象要素存在線性關系,導致部分區(qū)域相關性較低,未來研究將選擇多種氣候因素,構建多元非線性回歸模型模擬植被覆蓋變化,確保研究結果更加客觀合理。

4.2 結論

(1)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整體呈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0.033·(10 a)-1,非喀斯特區(qū)植被增長區(qū)域面積占比高于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在空間上呈現東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征,非喀斯特區(qū)植被覆蓋高于喀斯特區(qū)。

(2)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整體呈現改善趨勢,改善區(qū)域面積占比為40.38%,主要分布在貞豐縣東部、望謨縣西部和普安縣中南部;退化區(qū)域面積占比為31.03%,主要分布在市縣建成區(qū)周邊;基本不變區(qū)域面積占比為28.59%,在全州廣泛分布。16 a間非喀斯特區(qū)植被改善區(qū)域面積比例(41.53%)高于喀斯特區(qū)植被改善區(qū)域比例(39.37%)。

(3)黔西南州植被覆蓋未來持續(xù)改善區(qū)域面積占比(13.30%)大于未來持續(xù)退化區(qū)域(9.77%),持續(xù)基本不變趨勢區(qū)域面積占比為8.91%。喀斯特區(qū)和非喀斯特區(qū)未來變化趨勢不確定區(qū)域面積占比均高于65%,植被退化區(qū)域占比均達到9%。

(4)黔西南州植被覆蓋與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存在正相關關系,氣溫對植被覆蓋的影響強于降水量。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的影響整體呈增強趨勢,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和城鎮(zhèn)開發(fā)強度增加是導致黔西南州植被覆蓋變化的主要人為因素。

猜你喜歡
黔西南州喀斯特全州
《全州三江口》
藝術家(2023年8期)2023-11-02 02:05:36
歐來榮作品
藝術家(2023年8期)2023-11-02 02:05:28
黔西南州安龍縣“十四五”石材產業(yè)發(fā)展內部環(huán)境分析
石材(2022年3期)2022-06-01 06:23:58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國南方喀斯特”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圖
當代貴州(2019年41期)2019-12-13 09:28:56
文山州總工會:全州工會維權維穩(wěn)工作會議召開
時代風采(2019年8期)2019-12-13 06:19:29
“別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國
喀斯特
————水溶蝕巖石的奇觀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重慶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四在學?!ば腋P@”活動推進會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召開
中國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2:04
信阳市| 渭南市| 陵川县| 普兰店市| 鸡泽县| 广灵县| 银川市| 六枝特区| 新乡市| 石渠县| 乌审旗| 山东省| 陆良县| 阳城县| 南陵县| 进贤县| 十堰市| 肇庆市| 桃源县| 惠东县| 怀集县| 栖霞市| 五常市| 阿瓦提县| 甘肃省| 祁阳县| 鹤岗市| 旬邑县| 广州市| 三门县| 左贡县| 新乡县| 民乐县| 霍山县| 社旗县| 夹江县| 甘谷县| 库尔勒市| 丹凤县| 蓬溪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