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970米長的五卅路,不長也不短。五卅路一頭連著十梓街,一頭連著干將路,走完也就花上10來分鐘。但若細細地去“觸摸”歷史,尋訪留下的紅色痕跡,恐怕一整天也是不夠的。
古城在變,五卅路也今時不同往日了。它留給我們的感受不僅有安靜、民國范兒、歲月悠長,更有越來越深入人心的“紅五卅”文化基因。
紅色雙塔“家底”厚重
姑蘇區(qū)雙塔街道轄區(qū),有著蘇州最為初始的紅色文化基因。比如,“子城”里的這條“五卅路”。
五卅路的線位,相傳是吳國都城“闔閭大城”內(nèi)王宮的中軸線??梢娞K州人不沉迷于古城歷史上的高度,更多地將這座城市的命運,與那個覺醒年代的紅色基因緊緊地維系在一起。1925年,上海爆發(fā)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并迅速形成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熱潮。蘇州各界愛國人士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也投身到這場運動中來,蘇州各界共募捐近2萬元送往上海?!拔遑\動”后期,上海商會把部分款項退回蘇州。蘇州決定用這筆錢修路,取名五卅路,以此紀念。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五卅路修筑96年。讀著紅色碑文,曾經(jīng)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重現(xiàn),內(nèi)心蕩氣回腸。
記者從南向北慢慢走著,先穿過在信孚里對面的九如巷。九如巷是人物依托著故事,故事又依托著風物的久遠見證。1918年,民國教育家張冀牖由滬遷居蘇州,在此安家。1921年,“五四運動”后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的張冀牖變賣部分家產(chǎn)創(chuàng)辦樂益女中。當時九如巷附近的蘇州公園、五卅路、章太炎故居等都還未建造,人們把這一帶稱為皇廢基。1923年,張冀牖在這里為蘇州樂益女中建了新校。體育場路4號,作為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和樂益女子中學舊址,也是古城“紅色火種”的核心地。如今這里有一棵近百年樹齡的雪松,依然蒼勁青翠,成為這段紅色歷史的唯一見證者?!敖倌陙?,樂益女中舊址上幾經(jīng)拆建,欣慰地是留下了祖父當年種下的這棵雪松。祖父深受‘五四’思潮熏陶,思想開明、愛惜人才?!弊鳛闃芬媾袆?chuàng)始人張冀牖的孫子,張以迪曾表示,新校成立后,張冀牖在上海一眼相中了青年教師侯紹裘,邀請他來蘇擔任樂益女中教務(wù)主任。祖父不知侯紹裘的另一身份,即中共地下黨員。侯紹裘帶著組織任務(wù)來到蘇州,1925年,侯紹裘、張聞天與葉天底在樂益女中秘密成立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星星之火在蘇州從此點燃。
五卅路148號(原金城新村內(nèi)),是上海戰(zhàn)役指揮機關(guān)舊址。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向江南地區(qū)進軍。4月27日,蘇州解放。5月8日,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在金城新村成立上海戰(zhàn)役臨時指揮機關(guān),解放軍三野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在臨時指揮部指揮上海戰(zhàn)役。其間在金城新村,下達了一道道命令。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一路走來,還有一處不易被關(guān)注的紅色印記,位于五卅路與環(huán)體路的花壇上。這塊刻有“響應(yīng)毛主席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紀念碑和手握鋼槍的雷鋒像分外醒目。我們按著雙塔街道錦帆路社區(qū)推出的“紅色旅游手繪地圖”,一個個實地探訪,身臨其境感受每一處紅色革命舊址,這些已然成為今天黨史學習教育的“課堂”。社區(qū)通過挖掘小巷紅色記憶,設(shè)計紅色“微旅行”路線,將紅色點位串聯(lián),打造了“蘇城紅色文化核心體驗區(qū)”。
“沉浸式”活動難忘初心
同德里15號,身穿民國時期學生裝的同學們討論著聲援計劃;院子門口,另一批學生向富家太太籌集善款;在井邊身著短衫的工人吃著咸菜白粥,省下伙食費,支援上海;在五卅路浮雕前,工人和學生高舉旗幟游行抗議……姑蘇區(qū)首個“沉浸式”紅色小劇場,最近紅了。街道還推出了國內(nèi)首個實景紅色街區(qū)沉浸式劇本游“紅五卅”,用“大小劇本”打造整個紅色街區(qū)的劇本游活動,并以實景演繹、密室逃脫、真人跑團等多種游戲體驗革命故事。
接下來,社區(qū)將以五卅路、中共蘇州獨立支部為主線,邀請社區(qū)團支部的青年志愿者,以革命故事為原型,用朗誦、情景表演、合唱等藝術(shù)形式對話歷史,重現(xiàn)蘇州革命發(fā)展史,深化紅色教育意義。今后紅色小劇場也將納入社區(qū)的紅色路線,對公眾開放,接受團隊預約體驗。
近日,雙塔街道申報的《蘇州紅色旅游文脈的挖掘與研究(紅色搖籃)》,被列為2021年度蘇州市文化和旅游科研一類項目。街道圍繞五卅路片區(qū)景點,推出“初心筑夢——五卅紅色紀念周”系列活動,組織居民參與“紅色課堂”,重溫革命歷程,講述紅色故事。同時舉辦“尋聲子城·燃情五卅”紅色劇場等活動,居民游客夜游同德里,共繪紅色愛國心。今年街道文藝創(chuàng)作可謂“好戲連臺”,打造以烈士白丁香為原型的原創(chuàng)話劇《丁香花開》,編排藝術(shù)節(jié)目《紅色記憶》以及原創(chuàng)音樂《走向輝煌》。此外推出一批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實境夜黨課、紅色快閃、喜馬拉雅有聲街巷專輯等,用紅色景區(qū)的教育載體和教育傳播功能帶動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鮮活起來”,讓革命精神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