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洛陽高級中學 岳敏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的功能,語文課程應關(guān)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藝術(shù)的鑒賞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通過鑒賞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讓學生看到作者在散文、小說等文章中所刻畫的鮮明生動的角色,又可以在這些富有個性的形象角色中感受到作者對自然、人生及社會的認識、思考和感悟,具有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人文價值。讀者與文章之間的交流幾乎都是語言帶來的,這種富有性格的語言形式又可稱為文學語言,在鑒賞文學中最為重要。學生通過文學鑒賞,在字里行間的言語表達中感受作品帶給我們的欣喜、緊張、失落、哀愁、痛苦等,與之產(chǎn)生共鳴共情。而作品中所帶來的感染與震撼,也在潛移默化中滋養(yǎng)著我們的審美意識、提高著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所以說,在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語言表達給予重要關(guān)注并對之有充分的理解體會,從這些語言中挖掘情感與思想價值,這對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曾說:“語言的準確性,是優(yōu)良風格的基礎(chǔ)?!蓖ㄟ^語言,讀者可以感受到歡欣、悲憤、絕望、無奈等多樣情緒,那一個個或明媚、或陰狠、或善良的形象也是由此被塑造出來的。語言可以是樸素自然的,也可以是明麗輕快的;可以是朗朗上口的,也可以是沉郁頓挫的。每一篇文章的語言都有不同的特色,這便形成了文章不同的整體風格。作者在寫作之時,把自己的心血注入文章,用自己經(jīng)年累月形成的語言組織形式來排練語句,從而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莎士比亞說過:“簡潔的語言是智慧的靈魂,冗長的語言則是膚淺的藻飾?!焙玫淖髌肥菦]有一句廢話的??释c讀者交流的情感,強于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這種意識融入文字中,使作品的文字是有溫度的、有感情的。魯迅先生寫道:“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行美以感目,三也?!彼哉f語言表達是鑒賞文學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學生閱讀文章,通過語言獲得文章的初體驗,一步步走進故事的深層次內(nèi)核,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
在閱讀文學作品中,除了關(guān)注作品的審美價值,還應該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等多元價值意義,這便是文章的文學內(nèi)涵,也就是文學的深層含義——藝術(shù)的真實性。藝術(shù)的真實性,是藝術(shù)和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又必須由藝術(shù)與文字才能完成,即語言表達。語言表達能夠把生活中存在著、鮮活著、律動著的,在短暫的人生中發(fā)生的種種巧妙的轉(zhuǎn)化、嫁接與勾連,碰撞到那些我們?nèi)怏w所不能實際感受和碰撞到的文字內(nèi)涵,傳達出的是一種信仰與支撐,同時文字所表現(xiàn)出的社會責任感,更是激勵著我們當代新青年去主動擁抱使命與擔當。學生在對作品語言表達的不斷吸收消化中,理解文化的內(nèi)涵,從而直達文學鑒賞的靈魂。從此意義上講,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是學生品讀語言表達的歸途與目標。
在許多名門大家所留下的珍品中,每一部都昭示著語言表達之于作品鑒賞的重要性。首先教師應要求學生了解經(jīng)典作品語言上的精妙,了解那些鑄造了作者感悟的表達,然后學生才會逐漸進入佳境,猶如身臨作品中,體會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悲其所悲、樂其所樂。如此,學生才能真正讀懂作品,知曉其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
比如,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這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文章,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形象,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的幾個關(guān)鍵詞語對文章進行解析,感悟文學作品中語言對情感表達和思想凝練的作用。
“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薄按蠹s”表示概數(shù),“的確”表示定數(shù),乍一看前后矛盾,但經(jīng)仔細的閱讀后,我們能發(fā)現(xiàn),“大約”一詞,正是由于作者從未親眼所見,20 多年來沒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只能“大約”而已;而“的確”是根據(jù)他最后一次見到孔乙己的情景結(jié)論的。魯迅在此制造前后矛盾,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摧殘的孔乙己的窮途末路,所以“大約”一詞用得合理,“的確”也用得合理,這兩個語言表達上的矛盾卻能在同一句話中達到統(tǒng)一,給人以深刻印象,并讓讀者回味無窮。
還有那其中的“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怎能算偷呢?”,這短短的一行文字、幾組標點符號使難言之意盡數(shù)表達,展現(xiàn)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窮酸的模樣,那封建科舉制像一條毒蟒蠶食著他。當受到旁人奚落捉弄,他既想要辯解又心虧理虧,這種心理本是難以表現(xiàn)的,而魯迅先生卻巧用省略號,表現(xiàn)出他的自欺欺人、心亂嘴笨。這能帶給讀者更多的回憶和想象,那看似喜劇般的好笑,流露出的卻是悲劇般的失落。郭沫若先生曾說:“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得,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者肝膽照人?!濒斞赶壬呀?jīng)把藝術(shù)美感與社會現(xiàn)實深刻地結(jié)合。
《以夢為馬》雖然不在高中語文必修課的目錄中,但因其詩篇所傳遞的積極向上的追夢思想成為高中文學鑒賞中重要的課外詩篇。無論是詩人自身形象,還是詩篇核心情感思想,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品讀的對象。
首先通過文學背景的了解,生活在童話的國度的城市流浪者的海子形象逐漸在學生的腦海中刻畫出來。隨后,學生在作者的語言中描繪意境,感悟作者情感。以夢為馬卻又脆弱而敏感鑄就了詩人極為憂郁的品格,在他的詩歌中便充溢著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傷、落日的黃昏等意象意境。詩中有一句“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zhì)短暫的情人”。與相對庸常的生活和物質(zhì)比較,“遠方”代表著其對夢想與美的追尋,“兒子”和“情人”表達了其對夢想如同兒子對父親般的忠誠,和對茍且生活的暫時妥協(xié)。對于詩人來說,對夢想的熾熱追求是前進力量的來源,是漫漫長路上相伴的坐騎。“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中“烈士”象征著同樣追求夢想但半路折戟的人們,“小丑”則是生活中庸庸碌碌之人,兩者構(gòu)成一組鮮明對比,反映出詩人對生活中種種茍且的不屑與無奈、自己對夢想的追尋與堅守。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高中語文的必讀書目之一。有人說過“三大憾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薄都t樓夢》的文筆不消說,雅俗共賞,既有清新雋永的詩詞歌賦,又有平易親切的口頭方言。而論及曹雪芹用大量筆墨描寫的大觀園內(nèi)的房屋建筑,筆者首先要提及的是黛玉所居住的瀟湘館。
有人曾提出此“瀟湘”為“消香”,暗示著居住在這個地方的黛玉后來的命運,但這不過是后人的一些推測罷了。那么書中是如何描寫的呢?“一帶粉垣,里面數(shù)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可見瀟湘館的特點在于那個竹林,而竹林一向是孤傲的象征,這倒是與黛玉性格有幾分相似。
除此外《說夢錄》還提及一點:“黛玉所愛的這個‘清幽’的境界,又正是她的唯一知己也認為與她最相宜的境界?!蹦敲礊t湘館與怡紅院的距離最為相近就顯得有另外一層意義了。
到了后四十回,寫黛玉剛死的時候,李紈走出院外所見之景“竹梢風動,月影移墻,好不凄涼慘淡”,這一切顯得如此凄清,這個寄人籬下的孤女的確是死去了,就在寶玉大婚,眾人賀喜的那天。
文學的意義就是用語言文字記錄這個時代,以各種形式向同時代以及未來的人們宣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那些贊美、批判、怨恨、希望的感情。作者們希望文字給予當代人以喧囂的警醒與低沉的勉勵,看清自己心靈追求的本質(zhì)。而文學鑒賞的開始都是由語言表達帶給我們的。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過程中,首先是讓學生感受到審美上的巨大享受,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也已經(jīng)逐漸形成,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對文字的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也不斷加深。文學鑒賞與語言表達本就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語言表達是文學鑒賞的手段,文學鑒賞又是語言表達的歸途和目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品味語言表達,透析文學內(nèi)涵,便可走向更深層的文學,遇到更美的極致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