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茵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边@是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對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贊譽。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10周年、孫中山誕辰155周年。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我們見證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盛世華誕,倍感振奮。我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歷70年滄桑,把孫中山先生的夢想藍圖一點點、一步步變成現(xiàn)實。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倡導民主共和思想,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不朽功勛。孫中山先生的一生,為改造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值此辛亥革命爆發(fā)110周年,回顧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功績,是對辛亥革命最有意義的紀念。
孫中山先生既是革命的理論家,也是革命的實踐家。三民主義,理論精深,國共合作時期,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的理論實踐,體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不斷自我修正和與時俱進的可貴精神。孫中山先生在構建革命理論的同時,一直致力于革命實踐,為實現(xiàn)中國的統(tǒng)一和中華民族的崛起不懈努力,尋找出路。從成立興中會,到發(fā)展中國同盟會,到辛亥革命爆發(fā),孫中山從屢次失敗的殘酷現(xiàn)實中痛定思痛,走上建立軍校、培養(yǎng)革命軍的道路。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具有現(xiàn)代革命意義的軍事學?!S埔軍校,黃埔軍校是孫中山此前一系列革命實踐經驗教訓總結后的又一次偉大實踐。首批黃埔軍校學生聆聽孫中山的教誨,傳承至今的黃埔精神是中華民族豐厚的精神遺產。黃埔軍校成立至今已屆97周年,黃埔軍校及其靈魂——黃埔精神,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引為驕傲的寶貴遺產,值得深入挖掘與研究。
孫中山革命的一生,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時間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武昌首義前,以武裝暴動推翻滿清統(tǒng)治的民主革命實踐
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建立了革命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次年2月,孫中山到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于當年重陽節(jié)在廣州起義。起義前夕消息泄露,導致起義流產,孫中山避走日本。之后16年間的十多次武裝起義,均因斗爭經驗不足、軍事力量懸殊等原因,以失敗告終。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孫中山武裝暴動建立民國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二、第二階段:武昌首義后,以保衛(wèi)民國勝利果實為核心的軍事革命實踐階段
武昌首義成功后,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1913年袁世凱復辟,發(fā)動反革命內戰(zhàn)。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先后圍繞積極反袁的護國運動,和反對軍閥統(tǒng)治的兩次護法運動為主進行。在護法運動中,孫中山幻想借助西南軍閥的力量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結果失敗,讓孫中山徹底認清了軍閥的實質,“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三、陳炯明叛亂徹底打破孫中山依靠地方勢力推進革命的幻想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fā)動武裝叛亂,孫中山被迫退避上海。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認識到舊軍隊都是不可靠的,沒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革命事業(yè)難以成功,若想革命成功必須有“明了黨義之軍隊,方能服從本黨之指揮,尤必須有信仰黨義之干部,方能造成革命之武力”。必須從根本上改造舊軍隊,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
辛亥革命前,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在手無軍隊的情況下,孫中山的軍事實踐主要是依靠外力,要么依靠會黨或華僑的力量,要么依賴在新軍的思想工作。辛亥革命后,更多的是依靠地方派系的力量。這種手無軍隊,過度依靠地方派系的做法,始終潛藏危機。地方派系自身訴求與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有諸多背離,給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帶來諸多隱患。這種終極目標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隨時都會釀成大禍。這就是孫中山革命實踐遭遇失敗的直接原因。
一、統(tǒng)一廣東奠定統(tǒng)一全國的基礎
辛亥革命之后,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把自己的大總統(tǒng)位置讓給了袁世凱,同時也將暫時擁有的軍隊交了出去,這是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前,孫中山建立一支可以掌控的軍事力量的唯一機會。盡管孫中山讓出了總統(tǒng)的位置,自己退居實業(yè)救國戰(zhàn)線,但他沒有放棄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武裝暴動、革命救國的想法。孫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不斷地調整軍事斗爭的策略,形成和發(fā)展了堅持武裝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和北伐統(tǒng)一全國等戰(zhàn)略思想。
孫中山充分認識到統(tǒng)一廣東是統(tǒng)一全國的基礎。1923年初,孫中山策動滇、桂軍驅逐了陳炯明叛軍。2月,孫中山返回廣州。3月,建立了名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的廣州革命政府,就任大元帥,恢復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二、新三民主義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創(chuàng)國民革命新局面
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孫中山的革命實踐不斷遭遇挫折,他深刻感受到擁有真正可以依賴的力量的重要性。經歷多次武裝斗爭的失敗后,晚年的孫中山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對自己往昔斗爭的失敗作了深刻反省,從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中,認識到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革命力量,對革命戰(zhàn)爭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產生了新的認識。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正式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在共產國際代表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下令在廣州黃埔長洲島籌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
三、黃埔軍校是應時代發(fā)展之呼喚而生
孫中山對民眾力量的重新估量,對蘇聯(lián)紅軍軍事院校、軍事制度的主動學習,改組國民黨等一系列大動作,為掀起國民革命的新高潮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而作為一個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政黨,建立一支現(xiàn)代化的軍隊是組織建設之后的必然結果,是整個中國歷史演進的必然需求,無論是中國革命,還是中國現(xiàn)代化,抑或是整個中國的轉型,都需要可以依靠的力量,所以,孫中山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是其革命實踐的必然。
從1895年2月廣州起義到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立,正值中國軍閥割據、民生凋敝的30年。近30年的革命軍事實踐讓孫中山深刻認識到,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政權、政黨與軍隊互為犄角,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經過聯(lián)絡會黨、運動新軍、利用軍閥三個階段,孫中山軍隊建設思想逐漸成熟,對武裝斗爭方式的認識不斷加深,到其晚年終于認識到借他人力量終不可靠,要建設新國家,必須建立一支革命軍。
一、建軍校的目的就是建立革命軍,建軍隊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國民革命,統(tǒng)一中國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明確指出開辦黃埔軍校的目的,“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yè)重新來創(chuàng)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
黃埔軍校是在共產國際代表、蘇聯(lián)顧問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認真學習蘇聯(lián)紅軍建軍經驗而創(chuàng)辦的。盡管向蘇聯(lián)紅軍直接學習了一系列比較進步的建軍方針和原則,但軍隊的靈魂、軍人的培養(yǎng)等核心構想均源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籌建國民軍的規(guī)劃中就強調,對三民主義持“矢信矢忠,有始有卒”的堅定信念,是參加國民革命的起碼的和第一條件。他還強調,革命軍必須具有全軍一致信仰、追求的主義。所謂“主義”既是指進步的社會理想和學說,又特指三民主義。
二、軍隊建立黨代表、政治部、黨部三重領導機制,與中國舊式軍隊本質不同
有無主義是革命軍隊與舊式軍隊的根本區(qū)別,有主義的軍隊是為民族、國家而打仗的正義之師,沒有主義的軍隊只能是被金錢、權勢所驅使的雇傭,是暴力工具。
黃埔軍校的機構設置與中國舊式軍隊的不同體現(xiàn)在,軍隊建立黨代表、政治部、黨部三重領導機制,以確保軍隊的革命性,確保所教育出來的軍人能為國民革命、國家統(tǒng)一、民族復興的目標奮勇犧牲。通過黨代表制度,保證黨的主義、方針得到貫徹執(zhí)行,防止革命軍隊蛻變成個人獨裁專制的工具。通過政治教育,增強黃埔學生軍的戰(zhàn)斗力和為主義奮斗的自覺性。軍校除開設政治課程之外,還特邀校外名人來校作專題演講,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報刊、學生社團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形成了“軍政并重”的教育特色。
三、黃埔軍校成績斐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作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見證,在中國現(xiàn)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以黃埔1期師生為例,教導團和國民革命軍中的國共兩黨黃埔?guī)熒谄蕉ㄉ虉F叛亂、消滅滇桂軍閥,東征、北伐歷次戰(zhàn)斗中,展現(xiàn)了與舊軍隊迥然不同的面貌,所向披靡,戰(zhàn)功赫赫。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黃埔?guī)熒俣葦y手,并肩作戰(zhàn),無役不從,為抗戰(zhàn)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民族解放事業(yè)中的集體功績被載入史冊。黃埔軍校的革命教育、民族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支撐所有黃埔將士浴血奮戰(zhàn)的精神支柱。
一、打造出了一所具有革命精神的軍校,培養(yǎng)出一支國民革命軍
孫中山一手創(chuàng)辦的黃埔軍校,是中國第一所具有現(xiàn)代革命意義的軍事學校。孫中山對第1期生寄托了厚望和期待,通過第1期生踐行并實施他的軍事構想和建軍路線。他對于黃埔軍校第1期生的諄諄教誨,他的建軍思想及對革命軍的要求,在黃埔軍校代代傳承。
實踐證明,孫中山打造出了一所具有革命精神的軍校,軍校又培養(yǎng)出一支國民革命軍,這支軍隊在打倒軍閥、統(tǒng)一中國的北伐戰(zhàn)爭中,在抵御外侮的抗日戰(zhàn)爭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黃埔軍校的學生,雖然入學時間并不長,但得益于黃埔軍校的訓練和熏陶,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得無比英勇頑強,以“愛國、革命”為核心的黃埔精神在一代代黃埔人身上得到繼承和升華。
二、對中國共產黨軍校、軍隊的建設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革命實踐經驗
1921年,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就參與了黃埔軍校的醞釀和籌備,對于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21年12月,中國共產黨促成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與孫中山在桂林會談,會談中馬林提出了創(chuàng)辦革命軍官學校的建議。1923年,中國共產黨幫助“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lián)考察,以俄為師,學習創(chuàng)辦軍校的經驗。1924年,中國共產黨幫助黃埔軍?;I委會招收學生,指示各地黨組織“迅速多送”符合條件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及革命青年報考黃埔軍校。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一大批優(yōu)秀共產黨員抱著挽救國家危亡的理想奔向黃埔。據專家考證,在黃埔前6期工作、學習過的中共黨員有近千人,對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建和各項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孫中山仿照蘇聯(lián)共產黨和蘇聯(lián)紅軍的軍政制度及建軍原則,確立黨對軍隊的領導地位。建立黨代表、政治部、黨部三重領導機制,建立起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毛澤東在總結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經驗時曾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fā)展的?!秉S埔軍校的軍事教育方針不僅鑄就了黃埔軍人出眾的軍政素質,也為此后紅軍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革命實踐經驗。
三、黃埔軍校影響力延伸至全社會,起到推動社會進步作用
在國家動蕩、民族衰微、民生凋敝的年代,黃埔軍校仿佛一塊磁石,吸引著全國各地胸懷大志的革命青年。其影響力不僅僅限于軍事方面,更延伸至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當時中國社會一盤散沙,缺少政治規(guī)范、紀律嚴明的組織,黃埔軍校在國家分裂、民族危亡的時刻,被時代推動著擔起了重任。軍校師生胸懷革命理想,勇立時代潮頭,其嶄新的精神風貌、為國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為社會各階層民眾樹立了榜樣,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起到了先鋒作用。
重溫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的歷史,對我們今天推動祖國統(tǒng)一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習近平主席指出:“孫中山先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志,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p>
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應該學習中山先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突破局限、不斷革新的優(yōu)秀品質。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精神財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為實現(xiàn)他夢寐以求的祖國統(tǒng)一、民族振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