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弘
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基礎體能訓練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基礎體能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zhì),對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產(chǎn)生積極影響,同時這種訓練也能夠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體育技能。為此,本文對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基本狀況進行分析,并研究說明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教學實踐狀況。
小學體育教學的目標具有明顯的綜合性,教師既需要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訓練習慣、興趣,也要教授給學生體育運動的技能、健康知識,同時還需要進行體能訓練的引導。體能訓練與體育學習的目標有著相互性的影響,要將體能訓練滲透在不同階段的體育學習內(nèi)容中,循序漸進地完成訓練目標。
1 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基本狀況
1.1 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不足
在當前,我國許多地區(qū)的小學已經(jīng)逐漸將體能訓練的課程納入到體育教學課程當中。然而,由于體能訓練的課程尚且處于一個發(fā)展的初期階段,課程的規(guī)劃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因此訓練的效果也難以顯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體能訓練課程的作用未能夠得到教師的重視,課程水平難以提升。
1.2 學生缺乏參與體能訓練課程的興趣
相較于體育學習中的其他課程,體能訓練課程的內(nèi)容較為單一,如通過長跑的方式進行體能訓練,學生難以感受到訓練課程當中的樂趣。訓練中的身體狀況與日?;顒又械纳眢w狀態(tài)是有所區(qū)別的,一些課程存在訓練強度過高的狀況,學生會感受到身體過度勞累,進而降低參與的主動性。
2 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教學實踐
2.1 正確認識體能訓練的重要性
教師與學生都需要對體能訓練的重要性有所認識。教師作為學生體育教學的規(guī)劃者與引導者,需要認識體能訓練的具體作用,思考體能訓練的合理教學方式。相對其他的學習內(nèi)容,體能訓練課程的強度較高,學生需要強化主動參與的意識,積極參與訓練、堅持訓練。認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的訓練管理,主動參與訓練。
2.2 做好體能訓練的教學規(guī)劃
體能訓練的教學規(guī)劃,需要結(jié)合學生的體能訓練需求進行,也要關注其他教學的目標。首先,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生長狀況,確定體能訓練的目標。在體育課程標準中,對不同年級學生體能訓練的要求有著明確的說明,教師對應體能訓練標準,既可以確定各階段的訓練目標。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狀況,對于身體患有疾病的學生,可以適當?shù)亟档腕w能訓練的標準,制定出適合于學生身體狀況的訓練目標。其次,體育教學在時間上較為規(guī)律,在每個學期的課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期中課程的進度,將總體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做好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安排,并且確定每個階段學生的訓練成果。例如,可以應用階段性體能考核的方式,了解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中體能訓練的狀況。在未能夠達成階段目標的情況下,需要強化下一階段的課程。
2.3 將體能訓練目標與其他體育教學內(nèi)容進行融合
小學階段的體育訓練中,晨練、課間操以及課堂中的項目學習,都可以與體能訓練的教學目標進行融合。為此,教師需綜合學生的體育學習內(nèi)容,做好融合實踐。
首先,需要將體能訓練與晨練、課間操等訓練進行融合。體育教師可以向?qū)W校提出建議,要求學生根據(jù)具體的生長發(fā)育需求,按照具體的標準展開分層的晨間體育訓練。如,在校園晨跑訓練中,不同年級學生需要完成的晨跑長度是有所區(qū)別的,低年級學生進行強度較低的晨跑訓練,中高年級學生則需要增加鍛煉的時間與距離,適應于具體的體能訓練需求。
其次,在項目教學當中,教師需要結(jié)合項目的特點選擇體能訓練的模式。如,教師可以將項目動作訓練的教學與體能訓練進行結(jié)合,提升對項目動作訓練的要求,增加學生動作練習的強度,達到體能訓練的效果。
2.4 應用多種學習模式,增加體能訓練的趣味性
教師需要考慮到體能訓練課程的強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借助于多樣化的學習模式,可以提升體能訓練課程的趣味性,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能訓練的課程。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參與體能訓練。如,結(jié)合訓練的目標,組成不同的小組,進行小組內(nèi)部的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競爭心理將會得到激發(fā),在競爭中感受到體能訓練課程的樂趣,主動參與訓練。另外,教師也可以建議學生應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能訓練,如周末在公園中長跑,環(huán)境的變化也能夠增加訓練的趣味。
3 結(jié)束語
在小學體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對綜合體能訓練的重要性進行認識,結(jié)合學生的生長發(fā)育需求,確定訓練的目標。同時,要完成對體能訓練的綜合性教學規(guī)劃,循序漸進地完成訓練目標,將體能訓練與項目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另外,教師也要考慮課程的趣味性提升,通過拓展訓練模式,實現(xiàn)增加訓練趣味性的目的。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