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建平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的快速交流,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能夠及時對新聞信息進行采編,從而確保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在滿足新聞報道時效性的基礎上,新聞記者還應當注意對新聞深度的挖掘,從而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新聞記者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風,從而為廣大受眾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事實表述,實現新聞報道的基本功能。
如今,諸多新媒體的出現,意味著新聞工作方式發(fā)生了改變,這就要求新聞記者積極改進現有的工作方式,使新聞媒體實現多樣化發(fā)展。新聞媒體的多樣化發(fā)展還能為廣大受眾提供新聞互動平臺,使受眾群體能夠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相較于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渠道,新媒體有更海量的信息。數字化信息渠道的出現,使工作人員能夠更好地實現信息共享,使受眾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
在傳統(tǒng)的信息渠道中,報紙作為權威的信息供應者之一,有著極高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且?guī)缀鯖]有競爭壓力。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報紙影響力和傳播力有所弱化。這就要求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記者能夠及時改進現有的工作方式,從而穩(wěn)固新聞受眾群體。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信息傳遞更為快捷。通過移動客戶端,受眾能夠及時了解時事,還能在相關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使新聞能夠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除了信息分享的快捷化,新媒體時代還能實現信息互動,使受眾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新聞傳播中。受眾對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新聞互動,新聞記者能夠對受眾的精神需求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采集和制作新聞信息。
當前的新聞采編工作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對問題進行詳細研究,從而有效改進現有的工作方式。
新聞采編工作方式較為落后是問題之一,對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較為直接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要求新聞記者不斷學習新技術,以更好地滿足時代發(fā)展需要。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新聞采編工作方式的影響,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手段較為落后,不利于新聞行業(yè)的長期發(fā)展。新聞采編工作方式的落后,還會導致新聞報道質量不高,報道效率較低,不利于新聞行業(yè)經濟效益的提高。
除了采編工作方式較為落后,新聞深度挖掘不足也是當前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之一。由于挖掘不夠深,新聞報道不能有效引發(fā)受眾的思考,不利于社會問題的徹底解決,導致新聞報道較為片面,不能很好地體現新聞的完整性、全面性,以至于不能對社會輿論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沒能充分發(fā)揮新聞的社會價值。
此外,在新聞素材挖掘工作中,新聞記者應當對素材的真實性足夠重視,確保新聞信息的準確性。
新聞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欠缺也是當前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之一。由于新聞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存在一定的欠缺,導致新聞采訪工作有一定的疏漏,不利于對新聞信息的有效收集處理。新聞是一個工作較為嚴謹的行業(yè),對于新聞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有著較高的要求。新聞工作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的缺乏必然導致采編工作不規(guī)范,不能達到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不能有效發(fā)揮新聞行業(yè)的社會職能作用。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足,還會使新聞報道中心不夠突出,從而導致人們對新聞關注度較低,不利于新聞媒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新聞素材來自于社會基層,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深入基層調研,從而實現對新聞信息的全面了解。但是,在當前的新聞采編工作中,一些新聞記者只是對信息進行簡單了解,之后就對信息進行處理,不能很好地深入到基層進行詳細了解。由于與基層接觸較少,導致無法準確把握新聞信息的重點,不能針對民眾提出的問題給出權威解讀,從而導致民眾對新聞報道的認可度較低,這很不利于新聞行業(yè)的長久發(fā)展。新聞報道作為寫實類的文章,其取材于生活。記者與基層接觸的缺乏,必然導致新聞報道的思想不夠深刻,不利于新聞報道質量的提高。
為了實現新聞采編工作質量的提高,新聞記者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從而實現對社會風氣的良好引導。新聞報道作為社會輿論的主要影響因素,對社會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新聞記者應當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能,從而更好地參與到新聞報道工作中。
新聞記者要時刻注重真實性原則的體現,強調實事求是——即使是強調真實也不是純自然主義的真實。要力爭做到具體真實與整體真實相統(tǒng)一、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相統(tǒng)一、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相統(tǒng)一;還要把握好新聞報道的度——熱度、角度、力度、廣度、深度、高度、透明度。只有準確把握好度,才能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追求事件真相的過程中,“質疑很容易,相信卻難”。新聞人的質疑一定要以常識和理性為前提,質疑的目的是為了逼近真相,趨向客觀。為了質疑而質疑很不可取。
為了增強新聞報道深度,新聞記者必須深入基層,以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出發(fā)點,使新聞報道工作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同時,新聞記者還要堅持走群眾路線,使新聞報道能夠接地氣,持續(xù)關注民生工作熱點和焦點,使新聞工作能夠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在新聞采編工作中,新聞記者還應當注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對社會正能量的宣傳。
新聞素材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新聞記者必須對新聞素材進行有效處理,從而使新聞報道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在新聞寫作前,新聞記者應當全面了解素材,這樣才能做到有效運用素材。
新聞記者還應當注意對新聞敏感性的培養(yǎng)。新聞敏感性是對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需要新聞記者具備慧眼,善于發(fā)現別人難以發(fā)現的新聞,對新聞信息有準確的判斷能力。
除了培養(yǎng)新聞敏感性,工作人員還應加強對新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將專業(yè)知識合理應用到具體的新聞工作中。
新聞記者還應當有足夠的危機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從而確保新聞工作與時俱進。
今天,我們正身處一個嬗變的時代,尤其是媒體行業(yè)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大趨勢下,新聞工作者所體會到的危機感注定空前強烈,所經受的壓力挑戰(zhàn)尤甚。個別人因此而失去了定力,或退縮,或搖擺,或輕慢了責任,或放松了道德。但是更多的媒體人依然在堅守、在奮斗、在創(chuàng)造,以不斷學習增強本領來應對挑戰(zhàn)。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注意學習新媒體技術和信息知識。新聞記者對自身能力素質要有科學、清醒的認知,了解自己的長處、優(yōu)勢,同時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弱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使自己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新聞工作中。雖然自媒體的涌現不至于讓新聞記者失業(yè),但記者也要有危機感。只有做有思想的新聞,才能在互聯(lián)網時代安身立命。
綜上所述,作為專業(yè)的傳播工作者,新聞記者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網絡空間、維護公序良俗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媒體融合改變媒體的呈現形式,但不能改變對內容的深度挖掘;傳播加速改變了媒體的傳導過程,但不能改變對質量的追求;社會參與改變了媒體格局和生態(tài),但不能改變主流媒體的主導責任。這種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現在不但仍然需要,而且尤為重要。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新聞采編能力,從而提高新聞報道質量,推動新聞行業(yè)的長久發(fā)展。
既然選擇了做記者,就當懂得肩上有萬斤擔,筆下有千鈞重。在復雜多變的時代環(huán)境中,新聞人應以超越常人的定力,始終為理想信念而守望,為責任使命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