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杏庵
三
宿白馬寺
白馬馱經(jīng)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這是唐代詩人張繼(約公元715年—約公元779年)寫的詩。
提起張繼,想必很多人立刻就想到他那首著名的詩《楓橋夜泊》。
張繼,字懿孫,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中進士;曾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鹽鐵判官,但上任一年多,便病逝于任上。
張繼的一生,就是個疑團,生卒年不可考,出生地有爭議,新舊《唐書》皆無本傳。履歷與平生,好比一本爛賬。這個“非著名”詩人,一生撲朔迷離。
《新唐書·藝文志》中,以寥寥二十余字介紹他:“(張繼) 字懿孫,襄州人。大歷末,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于洪州?!?/p>
關(guān)于張繼出生地,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新唐書》作襄州;唐代文人獨孤及,稱其為“南陽張繼”;明代理論家高棅,認為他的祖籍乃是兗州。
因為《楓橋夜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世人皆知曉其姓名。不過,對張繼的了解,僅限于此而已。他的詩歌不事雕琢,比興幽深,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是《楓橋夜泊》。
《宿白馬寺》寫于“安史之亂”之后。
那一夜,張繼抵達洛陽,夜宿白馬寺,目睹兵燹之慘狀,觸景生情,遂作此詩。“白馬馱經(jīng)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漢代白馬馱經(jīng)的故事已成空,眼前的白馬寺,是碑碣斷裂、殿堂倒塌的破敗景象。“斷碑殘剎見遺蹤”,描寫了白馬寺經(jīng)“安史之亂”后,寺院內(nèi)碑碣斷裂、殿堂倒塌的凄涼景象。張繼由眼前白馬寺的殘破情景,聯(lián)想到當年白馬馱經(jīng)的輝煌過去,觸景生情:亂世之中自己羈旅他鄉(xiāng),濃濃的鄉(xiāng)愁撲面而來。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币顾薨遵R寺,感覺很凄涼:茅屋破舊,秋風蕭瑟,一夜淅瀝秋雨,愁思更“濃”。
“馬寺鐘聲”本是洛陽八大景之一,說的正是洛陽白馬寺的鐘聲。唐代白馬寺規(guī)模宏偉,香火甚盛。
對比《宿白馬寺》和《楓橋夜泊》兩首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有共同之處:兩者寫的都是秋天,前者為“秋風起”,后者為“霜滿天”;兩者均寫到夜晚,前者為“一夜雨聲”,后者為“江楓漁火”;兩者都寫到羈旅之愁苦,前者為“羈思濃”,后者為“對愁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边@是張繼所作的詩《楓橋夜泊》。蘇州的“寒山寺”因之而名揚中外。
月落之時,烏鴉哀鳴,天空蒙上一層秋霜,顯得格外朦朧。江村楓橋邊,漁火點點,眾人皆已熟睡,只剩我獨自憂愁難寐。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傳送到我所乘坐的客船,更加令我夜不能眠。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稐鳂蛞共础芬云淇侦`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詩中滿腔的羈旅之情,給張繼蒙上了一縷愁思。在張繼的潛意識中,藏著物哀、幽玄、寂寥。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究竟是“因為愁才有半夜的鐘聲”呢,還是“因為半夜的鐘聲才更愁”呢,說不清道不明。張繼在這里運用了“倒敘”的寫作方法。一般說來,詩人應是在先聽到鐘聲后方才會想起——這是從寒山寺發(fā)出的鐘聲,也就是說正常的邏輯線索應該是“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外寒山寺”。張繼是有意將這兩者次序前后倒敘了?!暗箶ⅰ笔枪糯姼枥镙^常用的一種語法,如王維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花藏夕鳥”兩句就包含了這種“倒序”結(jié)構(gòu),又如杜甫《秋興八首》中的名聯(lián)“香稻啄余鸚鵡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也同樣采用了這種語法技巧。事實上,《楓橋夜泊》這個詩題,其本身似乎也隱含了這種“倒敘”的修辭筆法。按正常的創(chuàng)作思緒,《楓橋夜泊》定名為《夜泊楓橋》更妥,如杜牧的《夜泊秦淮》即是如此。唐人高仲武所編的《中興間氣集》里,說此詩的題目是“夜泊松江”(松江就是蘇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人們常常習慣于借助“月亮”來表達離愁、思念,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之類,張繼創(chuàng)造性地第一次用“鐘聲”來表達心緒。這,正是《楓橋夜泊》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稐鳂蛞共础罚瑒e說后人難以超越了,即使是張繼本人,他重游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白發(fā)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彼僖矊懖怀觥敖瓧鳚O火對愁眠”那種愁緒了?!皩Τ蠲摺保褪钦f,詩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邊斜臥的楓樹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時也看到了船上斜掛的漁燈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發(fā)現(xiàn)它們正雙雙偎依“相對而眠”呢。這一句采用比興的手法,將江楓漁火的“雙雙入眠”與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對比。當然,你也可以更幽默一點,將江楓和漁火看成兩位絕代佳人(記住,絕代佳人賣藝不賣身)。這個冰冷的夜晚,張繼和兩位佳人可謂對影成三人,苦苦思考“安史之亂”何時結(jié)束,以至于半夜三更,仍然不能入眠。
有人較真,認為,月落本應該是黎明時分,后面又說“夜半”,夜半與月落的時間相關(guān)顯然不對;烏鴉是白晝動物,和雞一樣晚上睡覺,半夜聽到烏鴉叫,就像半夜雞叫一樣不自然;再者寺院也鮮有半夜敲鐘的,“夜半鐘聲”也讓人感到詫異。
由于中國詩詞并不著重“寫實”,而著重“寫意”,只要意境好,即使詩境與現(xiàn)實不符,也仍被認為是好詩。
詩歌的好,并不在于它說出了什么新的東西,而在于它特殊的言說方式,能夠把人帶到某個與事實有關(guān)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人們一直熟視無睹,或者理解了卻不能表達的。從這個角度說,詩歌并沒有創(chuàng)造什么,它只不過如藝人的手,扣動了人們心里的一根情感或者意念的弦而已,而這根弦本來就存在于人們心靈的深處。
事實才是美的根源,實踐才能創(chuàng)造美,文學只是幫助人把握美和達到美。
正因為只描述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楓橋夜泊》才能夠引起不同思想的人的共同關(guān)注,雖然關(guān)注的方向可能并不一樣。倘若明白了這一點,你也許就會對自己說:往后余生,別太較真,在茍且的生活里尋找詩和遠方。
未見寒山寺,已聞寒山鐘聲。鐘聲打破夜的寂靜,寒山寺顯得神秘幽遠。
在文化史中,寒山寺的名望,不會亞于少林寺。它之所以出名,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因為《楓橋夜泊》一詩中短短的28個字。明代文徵明有言曰 :“詩以山傳,山以詩傳?!痹姼枧c山川,總有相得益彰的聯(lián)系。清代學者葉燮說:“寺有興廢,詩無興廢,故因詩以知寒山。”
寒山寺因寒山子而得名,寒山寺竟不在寒山上,而是坐落于蘇州古城同門外楓橋路西端,寺院坐東朝西,門對古運河,古屬楓橋鎮(zhèn)。寒山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本來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浙江天臺詩僧寒山在這里住了之后,才改名叫寒山寺。寒山寺不是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此人是寒山,也是張繼。世界上萬事萬物只有注入人的靈氣之后,才會凸顯出文化價值。
寒山是誰?
寒山(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寒巖,自號“寒山”,被人尊稱為“寒山子”。寒山曾居于此處。他常至天臺國清寺,與寺僧豐干、拾得為友。拾得,本是孤兒,由豐干攜入天臺山國清寺為僧,故起名為“拾得”。
寒山是唐代著名詩僧?!端膸烊珪偰刻嵋ず皆娂嵋分兄赋觯骸捌湓娪泄ふZ,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弊畲筇卣骶褪墙咏谡Z。寒山去參加科舉考試,由于他寫的詩都是白話文,跟當時的“主流”風格不大一致,沒人賞識他,考了四五次都落榜了。后來才知道,唐代選拔人才要求身材好且五官端正、文筆好、書法好。他長得太普通了。考了這么多次都失敗了,妻子也離開他回娘家去了。萬般無奈,他便到山上獨居。后來與拾得成了好朋友,拾得經(jīng)常把國清寺剩下的飯,用竹筒裝起來背給寒山吃。
他們倆有一次經(jīng)典的對話,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寒山子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著說:“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人間是非的處世之道。
民間也有傳說,說寒山和拾得是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的化身。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寒山與拾得封為“和合二圣”,他們倆成了老百姓禮拜的婚姻神和愛神。寒山的作品傳入日本后,就引發(fā)了一輪又一輪學習和研究的高潮。日本人把寒山和拾得融入書畫作品。日本小說家森鷗外,加工寒山的履歷,寫成小說《寒山拾得》,竟然成了20世紀日本的暢銷書。
清代蘇州著名詩學家葉燮曾感嘆:“唐人張繼‘月落烏啼一詩,人人童而習之。寺有興廢,詩無興廢,故因詩以知寒山?!薄稐鳂蛞共础愤@首膾炙人口的詩,不僅在中國膾炙人口,在日本也幾乎家喻戶曉。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shù)佛教弟子奉為圣地。
好的詩歌,沒有國界。
日本江戶時代,唐風盛行,《楓橋夜泊》愈發(fā)受到日本人喜愛。據(jù)日本學者考證,早在南北朝時期,《楓橋夜泊》就風靡于日本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稐鳂蛞共础吩谌毡颈痪幦虢炭茣芍^家喻戶曉,其影響遠遠超過李白和杜甫的詩作。日本東京也有一座寒山寺,寺里有塊刻了《楓橋夜泊》詩的石碑。在日本各地有以“寒山”命名的料理店,也有多種以“寒山”命名的酒,以及精品墨塊。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20世紀50—60年代,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風靡于西方。在美國的嬉皮士運動中他被封為祖師爺。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只是以號行世:寒山子。
到了寒山寺,一進門便可以看到被稱為“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像?!稐鳂蛞共础窡o疑提升了寒山的知名度,可以說“寺因僧名,更因詩名”。
400年前,詩人、畫家、醫(yī)家、僧人、卜士,包括內(nèi)閣首輔大臣等走進寒山,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讀寒山,解讀石刻。正如《蘭亭集序》中所說的那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種聚會,在古代叫做“雅集”。膾炙人口的《蘭亭集序》,記錄的就是一次雅集。
一首詩可以成就一個人。沒有《春江花月夜》就沒有張若虛,沒有《題都城南莊》就沒有崔護,沒有《楓橋夜泊》也就沒有張繼。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甚至也算不上名家,遠不如李白出名,他的詩歌在《全唐詩》中,僅占據(jù)一卷,總計五十余首。高棅編纂的《唐詩品匯》中,將詩體劃分為九格,張繼的七言絕句,被劃分到“接武”一級中,意思是,他遠遠算不上詩歌中的行家。
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留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經(jīng)忘記了張繼這個名字。
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楓橋夜泊》這首詩作于詩人落第之時,說詩人張繼在唐代至德年間趕考落榜,途經(jīng)寒山寺,寫下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江楓漁火”本該是美麗的醉人的,可對于夜泊姑蘇的張繼,卻是添愁的、沮喪的、憂傷的。
江上漁火三二,他們在捕魚吧?世路艱辛,瀟灑的捕魚人,也難免投身在風波里吧。
今夜,安心的人在安眠,捕魚的人在捕魚。只有我,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人,如今,連睡眠也不要我了……
深夜,幽靜的江邊,寒山寺傳來一陣陣凄婉的鐘聲?!爱敗敗敗敗钡穆?,就像是從古運河蕩漾的水波,一圈一圈地擴散過來。月夜,鐘聲被運河之水吸走了一部分,余音干凈得像月光,清澈透明。
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甚至專門寫過一篇散文《不朽的失眠》,紀念這次偉大的落第。文中的大意是說,榜紙那么大那么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張繼落榜那年,寫下《楓橋夜泊》,流傳至今,而當年考中狀元的是誰,已經(jīng)沒有人知道了。如果不是落榜,張繼也寫不出這么凄美的詩。
船行似風。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
總之,在一個失眠的夜晚,在異鄉(xiāng),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jié),孤身漂泊在蘇州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首詩。那個夜晚,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想不到,就連睡眠都拒絕了接納他。
事實上,張繼于753年考中進士,可兩年后就發(fā)生了“安史之亂”(755年12月),之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去了。
作此詩時,正值安史之亂,京師遷徙,交通斷絕,世人流離,還有可能再舉行統(tǒng)一的全國性的考試嗎?“寒江羈旅,懷愁難眠”,這和是否考中進士關(guān)系不大。中了進士,也不會意味著從此沒有了“懷愁難眠”。歷來“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女子到了春末,看到“菡萏香消翠葉殘”,自然也就“西風愁起綠波間”了。而男子到了晚秋,本該享受云淡風輕的爽氣,倘若一事無成,就只有“江楓漁火對愁眠”了,從倚窗不寐到帶愁而眠。再聽那寒山寺的鐘聲,本是清除人煩惱的,如詩“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而失落的人則是越聽越悲。
因為性情,張繼雖然中了進士,但在后面的銓選中落第,沒有得到官職,只能回到家鄉(xiāng)。安史之亂期間,他一直憂心時局。
作此詩時,江南的局勢還比較穩(wěn)定,所以作者南下江南避亂。
蘇州,古名曰姑蘇,自古以來,就是天下糧倉之所在。“蘇”字的繁寫乃是“蘇”,上面是萋萋的芳草,有欣欣向榮之意;下面為“魚”“禾”二字,暗合“魚米之鄉(xiāng)”的意思。
僅從字面看,就能知道,姑蘇是個繁華富庶的地方。
身為異鄉(xiāng)人,張繼可能不知道,姑蘇其實并沒有什么“楓橋”。寒山寺前面那座橋,實際上是“封橋”,橋?qū)Π妒擒娛乱拌F鈴關(guān)”,這座橋的功用,是為封鎖大運河的渡口,故有此名。
宋代學者周遵道,在《豹隱紀談》中記載此事:“舊作封橋,后因唐張繼詩,相承作楓。今天平寺藏經(jīng),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字?!?/p>
張繼寫的詩歌中,有“夜半鐘聲到客船”之語。究竟有沒有“夜半鐘”這種說法,歷史上曾經(jīng)聚訟紛紜。
古代的時候把一個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命名,每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以前用圭表或銅壺來測量時辰(早在公元前1400年,我國便出現(xiàn)把漏壺作為計時的儀器),整點便擊鼓報時,讓大家知道時間。但是,我們知道,鼓的聲音傳播距離有限,于是齊武帝(483年-493年)便在南京玄武區(qū)雞鳴寺的景陽樓里懸掛了一口大銅鐘,改成白天敲鐘,晚上擊鼓來報時。鐘越大,鐘樓越高,聲音就傳播得越遠。鐘樓一般和鼓樓正對著。
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每個朝代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漢代和唐代剛好相反,一個是晨鼓暮鐘,一個是晨鐘暮鼓。唐代規(guī)定,鼓響的時候就關(guān)閉城門,實行宵禁,違反宵禁的人還要被抓去拘留。鐘響的時候就打開城門,人們出去開始一天的勞作。
佛教認為,人生無常,禍福相依,梵鐘聲能消除煩惱。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一般寺廟,都是晨鐘暮鼓,寒山寺廟敲“夜半鐘”,用以警世。鐘聲貼著水面?zhèn)鱽?,在別人聽來,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張繼聽來,則是觸景添愁……。
北宋學者歐陽修喜歡較真,他認為,唐人張繼此詩雖佳,但三更不是打鐘時。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是這樣寫的:“唐人有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同,亦語病也?!笔紫龋瑲W陽修的引文存在失誤,如誤將“城外”為“臺下”,“夜半”為“半夜”,不知道是他記錯了,還是所見到的版本不同。其次,歐陽修提出的問題,只能說明他對實際情況缺乏了解。在唐代,蘇州一帶就有夜半敲鐘的習慣,當時叫“無常鐘”。唐代不少詩人寫過“夜半鐘”。如陳羽《梓州與溫商夜別》詩云:“隔水悠揚午夜鐘”;白居易詩云:“新松秋影下,半夜鐘聲后”;皇甫冉詩云 :“夜半隔山鐘”;于鵠詩云 :“遙聽緱(hou)山夜半鐘”。這些都是唐代詩人所聽到的各地半夜鐘聲。南宋的范成大在《吳郡志》中綜合了王直方、葉夢得等人的論辯,考證說,吳中地區(qū)的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
思想如草,遍布虛空?!胺比A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香。”曾經(jīng)的奢華,也不過是轉(zhuǎn)瞬即逝的煙云。殘月西墜,烏鳥啼鳴,清霜滿天,江面的幾點漁火似乎更加增添幾分清冷與孤寂。這時,寒山寺的鐘聲打破了半夜的寧靜,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不知歸宿的惆悵也就融在這鐘聲里了。
為何《楓橋夜泊》在東瀛流傳如此之廣?有學者說,《楓橋夜泊》的意境符合東瀛人的審美情感。寒山寺的鐘聲傳遞出空寂悠遠、蒼茫清冷的愁緒。此詩能讓人耳靈目清。
晚間的江風傳來濤聲,寺廟的鐘聲遠近可聞,停泊“楓橋”邊的客船在幽靜深遠的夜晚,陪伴著“月落烏啼”。想想看,這是個什么景致?
《楓橋夜泊》中的28個字,字字可成一幅畫。還有,天際殘月、烏鴉悲啼、寒夜霜天、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烘染了游子羈旅愁懷,流露出淡淡的孤寂、飄零之意。這是一種含蓄朦朧之美。人到中年,如落滿楓葉的古橋,誰沒有體會過“夜泊”“月落”時的孤寂、以及“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心境?
全詩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霜天、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蘊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寂靜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
詩中所說的“江楓”,到底指的是什么?對此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案。第一種說法:江邊的楓樹。如王啟興先生等的《唐詩三百首評注》一書。再如徐有富先生的《重讀〈楓橋夜泊〉》一文。第二種說法:松江(吳淞江)邊的楓樹。如曾景忠先生的《張繼詩》一文。第三種說法:江橋和楓橋。如唐先田先生的《蘇州三趣》一文。第四種說法:江村橋和楓橋。如金紅先生的《“江楓”意境新說》一文。
還有一種說法是:“江楓”既不是楓樹,也不是烏桕樹,而是我們常見的楓楊樹。理由是,楓楊樹身份卑微,暗合張繼當時的地位以及夜泊楓橋的凄苦心境。有的地方稱楓楊樹為“蒼蠅樹”。唯有如此,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和漁火才能相互愁對,擬人升華,達到物人合一的境界。
最后,我們再來看張繼的另外一首詩《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xiàn)在卻因戰(zhàn)亂農(nóng)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當年流行的歌曲《濤聲依舊》,把許多中老年朋友的懷舊思緒,像浪濤拍岸那樣拍響了無眠之夜的回憶。這首《濤聲依舊》完整版歌詞如下:
帶走一盞漁火 讓他溫暖我的雙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無助的我 已經(jīng)疏遠那份情感
許多年以后才發(fā)覺 又回到你面前
流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久違的你 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
許多年以后 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 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 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流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久違的你 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
許多年以后 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 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 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月落烏啼 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 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有時候,住在農(nóng)村,聽雨,發(fā)呆,看云,我就喜歡聽這首《濤聲依舊》。云是千人面,雨是多情種。修成一顆素素閑心,閑坐屋檐聽一場雨落,便有了一種空幽意境,不失為一種落落情懷。
萬物皆有靈。靈與靈之間的碰撞,就會產(chǎn)生思考。遙想雨打芭蕉閑聽雨的日子,李清照躲在老宅里,倚著一扇老窗,看著雨“嘀嗒嘀嗒”地從屋檐上落下來,寫出了《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日日月月,歲歲年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我無關(guān)。人至老年,旅居農(nóng)村,習慣了一個人發(fā)呆,在瓦檐下聽風,看虛擬的陣風各自絡(luò)繹、各分平仄,滿懷熱情將各式花樹草木一一反復光顧。夜色如墨汁漸漸暈染,半枚素月裊裊婷婷,幾叢疏影恍恍惚惚,將簡常日子和異鄉(xiāng)行跡隨勢合圍,如深陷時空褶皺里暗懷心事。
秋風,多情亦多事,除了帶來一些遠方的事物或氣息,更撩撥起一些莫名難耐的心事。
風強勁了,雨款款而來,汲汲而至。
在雨落的間隙里傾聽,孤自心緒茫然,想著家鄉(xiāng)疙瘩湯。溫一壺酒,燜一只雞,任遠湖朦朧、炊煙裊裊,仿佛五體俱閑地活成了孩童。飯后帶著晚飯后淡淡的酒意,夜色下漫無邊際地散步,沒有江楓漁火也沒有無邊的愁緒,只獨享一份簡單樸素的寂寞時光。
想想那個寫《楓橋夜泊》的張繼,從功名進士至鹽鐵判官的張繼,因其品性“調(diào)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行走江湖沒有護官符,不諳逢迎權(quán)貴之道,縱是“博覽有識,知治體”,最后落得個“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死后遺體連被送回家安葬的運費都付不起。“月落烏啼霜滿天”的那個夜晚,那楓橋邊寒山寺院內(nèi)凄涼的寺鐘,卻在無情地敲打著他如霜的心境。
四
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709年-784年)寫的詩。
顏真卿,孔子弟子顏回之后,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縣(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顏真卿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書法家,是繼二王之后最負盛名、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楷書較之羲之更勝一籌,與歐陽詢、柳公權(quán)和趙孟頫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quán)一起又有“顏筋柳骨”之謂。顏真卿72歲時寫的《顏家廟碑》,正大、剛直、樸厚甚至帶有一絲笨拙,可就是這一種笨拙,讓他區(qū)別于前代的王羲之,也區(qū)別于同時代的柳公權(quán),成為書法史上一個無法磨滅的存在。
顏真卿于唐玄宗開元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齊魯瑯琊顏氏素來就是名門望族,詩書傳家,顏真卿的五世祖,是寫出《顏氏家訓》的顏之推;為漢書做過注釋的顏師古是他曾叔祖。他的父親顏惟貞擔任過太子少保,可惜英年早逝。
顏真卿的《勸學詩》寫得淺顯易懂。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正是讀書的好時光。少年別只知道玩,以免到老才后悔。有句諺語,“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燈火五更雞”,說有志之士從農(nóng)歷二月杏花開到八月桂花開,一年到頭都在努力;從三更點燈到五更雞叫,通宵達旦都在用功。這諺語,大約就是從顏真卿的《勸學詩》化用而來。
“三更”“五更”,這個“更”是古時夜間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為兩小時。從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拔甯u”,天快亮時,雞啼叫。
顏真卿3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督學。顏真卿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終成大家。
在這首詩中,顏真卿勉勵少年堅持讀書。
讀書未必讓人高尚,至少讓人不墮落;讀書未必讓人廣博,至少讓人不狹隘;讀書未必讓人有力量,至少讓人不隨波逐流。
顏真卿,一生忠義盈翰墨。
雖然毛筆時代早已遠去,中國書法藝術(shù)歷經(jīng)各種流變,在今天卻愈發(fā)成為知識分子熱衷追習的風尚。盡管很多人并不以成為書法家為目標,抄經(jīng)靜心,更多的是為尋求短暫的心靈超脫。
中國書法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具有世界任何藝術(shù)都無與倫比的群眾基礎(chǔ)和極高的藝術(shù)特征,是中華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shù)瑰寶。書法藝術(shù),與其他藝術(shù)一樣,其真正的美感,來自時代文化資源的賦能。
最近看了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免費公開書法微電影《翰墨中華》(18集),感覺相當震撼?!逗材腥A》系列是從書法的角度看文化,從文化的角度思考文明,選取中國最具代表性書法作品中必讀、必臨的18件,用當代人的眼光,以一作品一故事的形式,解讀名作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nèi)涵。
中國書法自甲骨文,大篆、小篆、金文、漢隸、章草、魏碑及至行書楷書大草,迭代清晰,源遠流長。書法作為獨立門類的藝術(shù),始于魏晉。到了唐代,中國書法的所有審美要素已然完成。比如,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世稱“草圣”,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被并稱為“三絕”;他也是一位詩人,他的詩以七絕見長,別具一格。他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
張旭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世稱他為“張長史”。
張旭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為人灑脫不羈,特別喜歡喝酒。他和李白、賀知章是好朋友,常常一起喝酒。喝得大醉后,張旭就大呼大叫,狂奔亂跑,然后揮毫寫字,甚至會用頭發(fā)蘸著墨來寫,所以人們稱他為“張癲”。他寫的字也是變幻莫測,人所難識,被稱為“狂草”。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里說他:“張旭三百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李白也寫詩贊揚他說:“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云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盡追隨。”
張旭的草書,飄逸靈動,瀟灑飛揚,李白認為他是“心藏風云”,心里有了激揚的感情,手下才能筆墨恣肆。張旭的性格狂放豪邁,但又不乏細膩,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往往能給他啟發(fā)。相傳他在河南鄴縣時看了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韻。
張旭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就享有盛名,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只字,就視若珍寶。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
據(jù)說,張旭有個鄰居,家里貧窮,聽說張旭為人慷慨,就寫信給他,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回信說:你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就可賣上百金。鄰人把信拿到街上去賣,果然很快就被人購走。
還有一個故事,張旭在蘇州任常熟尉時,來了一位老人遞上狀紙。張旭見是一件小事,就在狀紙上批示一番。哪知沒過幾天,這位老人又來了。看了狀紙,還是小事,張旭大怒說:“你竟敢用閑事來屢次騷擾公堂?”老人說:“我實際上不是到你這理論事情來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狀紙的字寫得好,我想收藏起來!”
宋代以降,理學興起,中國書法進入一個新的文化階段。以蘇東坡為代表,蘇、黃、米、蔡——“宋四家”,創(chuàng)造了中國書法審美的新高度。蘇東坡為人樂觀、豁達,書法也瀟灑。林語堂說得好,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月夜徘徊者。你看東坡寫的《豬肉頌》多么有趣: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后世學“顏體”者遍天下,贊其為書法史上的“楷書第一人”亦不為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顏真卿亦是行書高手,顏真卿的行書名作是三篇文章的草稿:《祭侄稿》《爭座位稿》《告伯父稿》,人稱“魯公三稿”。顏真卿《祭侄稿》與羲之的《蘭亭集序》、東坡的《黃州寒食帖》被并稱為“三大行書”,元代書法家鮮于樞在此稿的跋文中不吝溢美之詞,譽其為“天下行書第二”。
《蘭亭集序》為唐太宗李世民所珍愛,一說李世民去世時隨葬其頭下,另有一說太宗傳于其子高宗李治,后葬于乾陵,再加上盜墓賊溫韜曾盜過太宗的昭陵,《蘭亭集序》是否存世仍是謎案?!都乐陡濉穭t在歷史長河中千年流傳。
《祭侄稿》(又名《祭侄季明文稿》《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其在“安史之亂”中慘遭殺害的侄子顏季明所寫的行書祭文,全稿23行,268個字,涂去了34字,橫涂縱抹,圈點勾勒,重疊復潦草,說是滿篇狼藉也不過分。但每字都力透紙背、勢如千鈞、慷慨激昂、真情流露,絲毫沒有矯揉造作、拖泥帶水的痕跡。
從墨色濃淡變化來看,蘸墨由濃而枯僅有七次,可見為一氣呵成。與《蘭亭集序》的墨色勻布明顯不同,此“天下行書第二”似為草稿一般,但顏真卿的悲痛之情溢于筆端,使得這幅作品成為絕世之作。
顏真卿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豫劇《顏真卿》講述的就是他與洛陽的緣分。該劇演員陣容強大,顏真卿由豫西調(diào)老藝人王二順的親傳弟子、原洛陽豫劇團副團長趙宏獻飾演,女主角竇瑛則由馬金鳳親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趙曉梅出演。
歷史上,顏真卿有“熱血忠臣、丹心書家”的美譽,他死后葬在洛陽,直至今天,位于偃師的顏真卿墓仍吸引了不少的游人。唐德宗時期,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自稱建興王。為免戰(zhàn)禍,顏真卿以“持正守節(jié)、死而后已”的決心,不顧個人安危前去宣諭,后被李希烈殺害。歷史劇《顏真卿》演繹的正是這段歷史。
“朱關(guān)田的《顏真卿年譜》,對顏氏研究有篳路藍縷之功。宋人留元剛曾‘以史傳、諸書、碑跡、雜記銓次年譜,是現(xiàn)今所見最早的顏真卿年譜。到了清代,黃元驥也重撰過《顏真卿年譜》,并編有《顏書編年錄》四卷,但都過于簡略。關(guān)于顏真卿的很多史事,直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難以真切。朱關(guān)田‘臨池掇石之余,篤心治唐代書法史,目昏渠閣之住貯,手緇故紙之塵,逾三十年,不少間輟,浸而淫之,醞而釀之(濤齋語)。采銅于山,爬梳推求,撰就了洋洋數(shù)十萬言的《顏真卿年譜》,于顏氏生平行跡、書作著述皆詳加考索。
“漢學家倪雅梅的《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為讀者理解宋代與顏真卿的關(guān)系提供了幫助。倪雅梅認為:‘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被宋代的文人集團有意識地制造出來的,這個集團包含了當時許多在哲學、文學和藝術(shù)方面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精英人士。這個集團中的人士出于某種特殊的政治需求,從而要將顏真卿的聲望傳遞給子孫后代,因而他們也采納了顏真卿的書風,以此作為他們接近顏真卿人格的一種方式。他們臨摹并搜集顏真卿的作品,將他的風格元素進行轉(zhuǎn)換并整合為己所用,并且在他們的藝術(shù)理論中把對于顏真卿聲望的稱贊同其書風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具體論證過程中,倪雅梅以顏真卿的個人經(jīng)歷為主線,‘每一個章節(jié)對應他人生中的一個獨立階段。每一階段挑選一件具體的書法作品,結(jié)合顏真卿的個體生命和整個唐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解讀文字內(nèi)容,探討書法風格。然后,她又將觀察的視角轉(zhuǎn)向‘宋代文人對顏真卿的這件具體作品及其整體風格的評論。
“蘇軾是顏書經(jīng)典化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他曾經(jīng)說:‘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所以,他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倪著中。比如,他對《爭座位帖》的品評和臨摹,就是倪雅梅論述顏書接受史的重要材料。此外,倪雅梅還有意識地選擇了書法家米芾、黃庭堅、蔡襄,以及政治家韓琦、范仲淹作例證,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顏書在宋代傳播的廣度?!盵3]
顏真卿作為唐代杰出的書法家,唐代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顏體書法是顏真卿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歷久彌新。
有一個問題,想必大家和我一樣地關(guān)心:《祭侄稿》究竟是在什么情況下寫成的?這要從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說起。這一年,顏真卿登進士第,之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性格剛烈,得罪權(quán)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
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安史之亂”爆發(fā)。由于大唐盛世日久,官民懈于防范,叛軍所到之處,河北二十四郡紛紛倒戈、望風而降。玄宗聽到戰(zhàn)報后憤嘆:“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
平原郡太守的顏真卿和常山郡守顏杲卿兄弟二人,首舉義旗,堅貞不降,孤身抗賊。此時,顏季明經(jīng)常在兩郡之間往來報傳消息,即文稿中的“仁兄愛我,俾爾傳言”。很快,附近十七郡一起響應義舉。
顏氏子孫謹循家訓,多出精忠報國、剛正不阿之士,真卿與其兄顏杲卿(顏季明之父)便是其中的代表。顏真卿在平原郡堅壁清野,叛軍久攻不下;顏杲卿則率郡中軍民奮勇殺敵,奪回土門,讓叛軍受到巨大打擊,而后諸多叛軍又歸附唐朝,顏杲卿速派其子顏泉明赴長安報喜,并請求援兵。但泉明行至太原,就被當時的太原尹王承業(yè)等官員攔住,他們上奏朝廷攬下了本屬于顏真卿和顏杲卿的功勞。在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郡的時候,王承業(yè)等更是見死不救,即顏真卿所書“賊臣不救,孤城圍逼”。《新唐書·顏杲卿傳》載,顏杲卿被叛軍俘虜后,敵軍當著他的面把其子顏季明的頭砍下,他仍堅決不降。后大罵安祿山叛國,最后叛軍又殘忍地將其舌頭割下。這就是文天祥獄中所寫《正氣歌》中“為顏常山舌”的由來。顏杲卿也誓要踐行精忠報國的錚錚鐵骨。
顏真卿接著寫到“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在“安史之亂”中,顏杲卿父子與全家三十余口,全部被叛軍殺害,幾乎慘遭滅門。到后句“嗚呼哀哉”時,真卿已悲痛至極,四字近乎草書,情感的爆發(fā)與恣肆的筆墨已合二為一。
因戰(zhàn)亂頻仍,顏真卿作為平叛將領(lǐng),懷著國仇家恨四處奔波,直到“顏氏慘案”發(fā)生兩年之后,顏真卿才讓泉明有機會為父兄親人收尸。顏真卿在悲憤中,情不自禁,為祭奠罹難的侄子顏季明,寫下了這篇不朽的祭文——《祭侄文稿》。在這篇文稿中,顏真卿記敘了顏杲卿顏季明父子,“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情如潮涌,氣勢磅礴,縱筆豪放,筆法厚重渾樸蒼穆,隨情而變,生動多變,因而,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剛烈耿直的感情起伏和宣泄。
蘇軾評說:“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薄都乐陡濉纷鳛轭佌媲涞拇碇鳎且磺瘣淼慕豁憳氛?,其中的忠義憤發(fā)之氣,足以震古爍今?!都乐陡濉芳仁羌牢模质呛裰氐臍v史述說。玄宗聞顏真卿的忠義之舉,驚喜道:“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后至鳳翔,顏真卿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祭侄稿》追念顏季明生前報效國家的功勞,憤慨叛軍殘害忠良的暴虐,哀嘆‘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顏真卿書寫之際,痛心疾首,悲憤交集,邊寫邊改,筆墨浸透哀悼悲思,墨點仿佛是從心底流出的淚滴,線條如同悲愴的浩嘆。
“書寫時,顏真卿注意力都集聚于祭文的表達,并不在意書法如何,也就疏遠了‘作書的意識,這正是書法家常說的‘無意于書‘心手兩忘的書寫狀態(tài)。顏真卿信筆寫來,筆毫在麻紙上皴擦揮灑,渴筆很多,墨色將濃遂枯,帶燥方潤,頗有窮變化于毫端的神奇,出現(xiàn)了連顏真卿自己也無法預知的變化?!盵4]
當顏真卿用蘸滿血淚的禿毫,為他戰(zhàn)死的侄子寫下祭文的時候,他也曾痛苦地發(fā)問:“天不悔禍,誰為荼毒?”
“安史之亂”被平定后,各地藩鎮(zhèn)勢力大漲,囂張跋扈,不臣之心屢見不鮮。終于在唐德宗在任時爆發(fā)了建中之亂。唐德宗封淮西(府所在今汝南)節(jié)度使李希烈為南平王,想利用李希烈之兵力鎮(zhèn)壓叛亂。
史載李希烈:為人狠戾無親,無功猶倔強不法。李希烈介入平叛之后,迅速壯大自己的勢力,實有圖謀不軌之心。而此時的唐代中央政府,宰相楊炎專權(quán),唐德宗提拔盧杞,利用盧杞壓制楊炎,而平叛戰(zhàn)場上,李希烈借口下雨遲遲不進兵,盧杞密奏德宗:希烈遷延,乃楊炎故也。德宗貶楊炎為崖州司馬,并在途中將其縊死。鏟除了楊炎之后,盧杞靠巧言令色取得了德宗皇帝的信任,成了宰相,然后大肆排除異己,凡是能人重臣,都是他打擊的對象,顏真卿也不例外。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公開叛唐,其他四個尚在叛亂的藩鎮(zhèn)見李希烈兵強馬壯,便共尊李希烈為帝。
唐德宗叫苦不迭。詔宰相盧杞商討對應之策。
話說顏真卿這一輩子,都在得罪小人,而且是當權(quán)的小人。楊國忠當權(quán),他懟楊國忠,被打發(fā)到平原郡當太守;李輔國當權(quán),他懟李輔國,被貶為蓬州刺史;元載當權(quán),他懟元載,被貶為峽州別駕,后來元載被誅,楊炎、盧杞陸續(xù)當政,顏真卿不改初衷,繼續(xù)懟。
本來顏、盧兩家曾是世交,父輩曾攜手并肩浴血沙場,為刎頸之交。盧杞,本也是名門之后,卻生性嫉賢妒能、睚眥必報……史書上還說他“貌陋而色如藍,人皆鬼視之”,能言善辯,討了唐德宗的歡心,做到宰相。
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中對盧杞的描述,都將盧杞列為奸佞之臣。顏真卿得罪了奸臣盧杞,奸臣又豈能放過他?于是盧杞假公濟私,頓時生出借刀殺人之計(讓顏真卿前去奉諭招降),并奏德宗說:四鎮(zhèn)不臣,又加希烈。幾乎討不勝伐,不如派遣儒雅重臣,前往叛軍處,宣傳皇上的德行,招撫叛軍。
德宗問誰合適,臉厚心黑的盧杞說:莫如顏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諭之,定能不辱使命,“顏真卿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nèi),人所信服,真其人也”。
當時有許多大臣洞悉了盧杞的陰謀,認為顏真卿此去是送死。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視死如歸則是一種選擇。顏真卿慷慨受命,義無反顧地說:國難至此,豈可避死。
盧杞向皇帝建議派顏真卿招安,顏真卿大約也不知是計,如果知道,他完全可以稱病不去,公卿百官誰也不會為難一個70多歲的老臣。相反,顏真卿覺得這是一個為國效力的大好機會。難怪朱熹說:“顏真卿是有忠義但缺乏智謀的人?!?/p>
篤實純厚的顏真卿,孤身前往敵營勸諭,行前給家人留下遺書。走出長安城,到了蔡州,見了李希烈,向其宣讀圣旨,勸李希烈懸崖勒馬,歸順大唐。李希烈設(shè)宴誘降。宴席上,李希烈桀驁不馴,示意眾將持刀而入,環(huán)繞顏真卿左右,謾罵朝廷,氣焰囂張,“召真卿坐,使觀倡優(yōu),斥黷朝政為戲”。
自古文人多疏狂。此時,顏真卿面不改色,鎮(zhèn)定自若,李希烈畏懼顏真卿名望,喝退眾將,向顏真卿道歉說:“唐室將亡,我將即位,正好太師到來,乃是天賜良相啊!”顏真卿怒目相視:你們可知顏常山?吾兄也,安祿山反,首舉義師,雖被叛軍執(zhí)獲,猶詬罵不止,我已年近八十,官太師,我當守節(jié),死而后已,豈容你們威脅誘惑?李希烈氣急敗壞,要坑殺顏真卿。顏真卿說:死生有命,你予我一劍,便了你的心事,何苦多番恫嚇,我若怕死,也不會來此。李希烈語塞,宛然致歉。
一計不成,李希烈又生一計。知顏真卿深諳禮樂文化,李希烈詢問顏真卿皇帝登基儀式,試圖誘騙顏真卿講禮樂,以構(gòu)成顏真卿助其稱帝的事實。顏真卿說:“老夫已至耄耋之年,掌國禮、行禮樂,為的是綱常有序、社稷安穩(wěn)。我任禮儀使之職,所指揮的是諸侯臣子覲見天子的禮樂,僭越稱帝、分邦裂土的國賊,不配享用這種儀式!”
李希烈惱羞成怒,把顏真卿囚禁起來?,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顏真卿的書法《奉命帖》,就寫于被李希烈囚禁期間。顏真卿這樣寫道:“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緣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終不改,游于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于時命耳。人心無路見,時事只天知?!?/p>
“安史之亂”帶來的后果,不僅終結(jié)了唐玄宗開創(chuàng)的開元盛世,同時動搖了李唐王朝的根基。正當唐德宗全力平定李希烈叛變的同時,涇原節(jié)度使朱泚也響應叛變,唐德宗倉皇出逃,李希烈之弟李希倩也在朱泚軍中隨同叛變。朝廷花費一月有余將叛變平定,并誅殺李希倩。
李希烈聽聞親弟被殺,憤而將憤怒轉(zhuǎn)向顏真卿,決心“縊殺之”。
李希烈派部將景臻與閹奴假傳圣諭。當晚,景臻來到龍興寺高呼:“圣詔下,顏真卿接旨!”顏真卿跪拜,景臻念道:“敕旨下,賜卿死!”顏真卿施禮回奏:“老臣身陷蔡州,叛賊未平,有負皇恩,罪當死。但不知使者何日從長安而來?”景臻隨口答道:“我乃奉大楚皇帝詔書,從大梁而來?!鳖佌媲浜龅卣酒鹕?,破口大罵:“李希烈乃是叛臣賊子,還敢胡說什么詔書!”景臻把白綾長帶往顏真卿面前一摔,嘿嘿獰笑幾聲,顏真卿泰然拾起白綾長帶,自縊于松柏樹下,年77歲。
顏真卿用他的生命,捍衛(wèi)了大唐的尊嚴。
唐德宗興元元年八月初三日,即公元784年8月23日,大唐王朝的四朝元老、年近八十的顏真卿,凜然拒賊,終被一條白綾縊殺。他遇害后,噩耗傳至京師,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涕泗交流”。德宗皇帝長太息以掩涕,廢朝五日,追贈司徒,謚號“文忠”。德宗詔文曰:“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一生歷任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皇帝,皆以忠于社稷的大臣面目出現(xiàn)。至叛亂平定,顏氏一門,三十多人為國捐軀,其中包括從兄顏杲卿與侄子顏季明。玄宗稱贊顏真卿“卿之一門,義冠千古”。隨后,顏真卿被封為魯公,名滿朝野。對于顏真卿來說,“安史之亂”是他仕途道路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點。顏真卿也因此由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官吏,成了家喻戶曉的忠臣,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在“安史之亂”之前,唐玄宗甚至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顏真卿,也成為朝野推崇的書法家,他奠定了唐代書法的地位。唐楷是楷書的極則,后世學楷書,中楷以上,第一瞄準的就是顏、柳、歐、褚、趙,這其中唐代書家就占了4個,顏真卿還排第一。
人們除了喜歡顏真卿的書法外,更加敬仰他的為人,而且因為敬仰他的為人又更加喜歡他的書法。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jié)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宋歐陽修評云:“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鳖侒w書對后世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唐代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jīng)驗。
顏真卿和王羲之都是瑯琊臨沂人,同一個地方出了兩個大書法家。兩個人的風格卻大不同。王家是晉朝士族,顏真卿的先祖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顏回,五世祖是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二十篇,極為后世推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在群賢畢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閑情雅致的環(huán)境下書寫而成。可惜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蘭亭集序》,是唐代的摹本。
說起魏晉,除了王羲之,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裴楷。在名流化妝盛行的魏晉,美男子裴楷,以素顏示人。這個看起來不修邊幅、邋里邋遢的人,仍然很美,稱得上是天生麗質(zhì)了。裴楷這個人古道熱腸,他經(jīng)常去土豪大戶家串門,看到珍寶古玩什么的,就“劫富濟貧”,順手拿走,慷他人之慨,接濟窮人。有人看不慣他的“乞物行惠”,就諷刺他:“你還真有點子,花別人的錢,行自己的善?!迸峥攀帜閬怼独献印氛f:“損有余以補不足,天之道也。”裴楷可不僅僅會慷他人之慨,他有棟別墅,其堂哥裴衍對別墅贊不絕口,結(jié)果堂哥臨走時,裴楷把房契拿了出來,直接將別墅免費轉(zhuǎn)讓給了他。
裴楷有多美呢?《世說新語·容止》載其“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迸峥L得漂亮氣質(zhì)出眾,即便披個破麻袋,頂著雞窩頭,也難掩其翩翩風采,當時人都稱呼他為“玉人”?!稌x書》則說得更夸張:“見裴叔則(裴楷字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p>
當時與裴楷齊名的是“竹林七賢”里年紀最小的王戎。鐘會曾評價兩人:“裴楷清通,王戎簡要?!?/p>
晉武帝司馬炎剛登基時,曾在大殿上請占卜師占卜測算晉朝的氣數(shù)。結(jié)果,所得的卦象居然是“一”。晉武帝龍顏大怒:“你這卦象是說我大晉朝將要一世玩完,還是說我只能當一年皇帝?”占卜師嚇得哆嗦成一團。
裴楷站出來解圍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老子》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如今占卜得‘一,實在是大吉之兆哇!”這解釋出自王弼的《老子注》:“一,數(shù)之始,物之極也?!币皇侨f物的本源和歸宿,自然便是萬物的統(tǒng)帥了。
晉武帝一聽,這“一”居然那么吉利,占卜師大大有功,賞,重重有賞!群臣也都很佩服裴楷的博學與機智。
魏晉時期,流行病態(tài)美。飄逸灑脫、翩翩欲仙的感覺,成了當時的風尚,整個時代風氣籠罩著玄學的氣氛,“玄學”正是“道學”的衍生,正如王瑤在《中古文學史論》中揭示的,“‘酒‘仙藥‘方術(shù)‘清談這些具有濃厚道家味道的元素幾乎占據(jù)了文人的全部生活,王羲之,作為魏晉時期‘門閥氏族的代表,他對‘玄學來了一個糾偏,將漢字字體走向穩(wěn)定,將圓潤流利的正行兩種字體予以固定;顏真卿書法豐壯淳厚,含蓄又充滿力量,這正是幾千年來儒家推崇的精神境界。他對原有的書法書體空前革新,將秀美融于雄厚、質(zhì)樸之中,有‘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之風格。蘇軾云:‘顏魯公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盵5]
顏字圓渾平正,中鋒出筆,所謂“平畫寬結(jié)”,有人說字形單調(diào),像李后主,就說他的字“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并腳田舍漢”;米芾則說:“后世丑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睏钌饕曂豸酥醌I之為正宗,二王以側(cè)鋒出姿態(tài),結(jié)字以欹側(cè)呈遒媚,和顏字區(qū)別顯明,執(zhí)迷于魏晉看不上顏書似乎也可以理解,他甚至說“書法之壞,自顏真卿始。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p>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顏真卿的《勸學》詩。其實,顏魯公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又何止書法呢?
五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李清照十五六歲那年寫的詞,生機盎然,充滿樂趣,讓蘇東坡驚嘆不已。為什么連蘇東坡都驚嘆呢?在那個沒有網(wǎng)絡(luò)的時代,蘇東坡是怎么讀到的呢?
這是因為,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正是蘇東坡的得意門生(史稱蘇門后四學士)。那一天,李格非帶著女兒和蘇東坡老師一起游玩,李格非就想試試女兒的才華,于是就有了《如夢令》。詞一出,轟動京城,“當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贊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那個傍晚實在難忘,一群花季少女喝到醉了,“不知歸路”?!芭d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她們愜意地劃著船,品著香醇的美酒,不小心喝多了,“誤入藕花深處”?!盃幎?,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爭渡,爭渡”,原來還不止一條船,大家在比賽,看誰劃得快,結(jié)果誤入藕花深處,鷗鷺受了驚嚇,從荷葉中飛向云海深處。
如此美景,出自何處?就在洛陽城內(nèi)的一個池塘。憑什么這么說呢?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撰寫的《洛陽名園記》就是證據(jù)。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她的母親王氏是仁宗朝狀元王拱辰的孫女,父親李格非祖上也是書香門第。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召為校書郎,他攜愛女一起,來到西京洛陽,搜集古代典籍并撰寫了《洛陽名園記》。洛陽,成了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一片美麗的文化桃源,《如夢令》正是她在洛陽所寫。
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為水星上的15座環(huán)形山命名,其中一座叫李清照,這是在外太空唯一用中國古代女性名字命名的天體。
李清照是詞壇婉約派宗師,“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推幼安稱首”。清代沈謙《填詞雜說》則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p>
說李清照是“宋朝第一女詞人”,大約沒有人反對。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曾說:“本朝婦人能文,只有易安與魏夫人。”易安就是李清照,魏夫人是宋徽宗時代宰相曾布的妻子。
我們來看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醉花陰》,我用今天的語言“翻譯”一下:漫天的薄霧和濃云,看不到陽光,這樣陰沉的天氣就像我的心情一樣,一天到晚愁緒相伴。龍腦香在金色的獸形香爐里寂寞地燃燒著。又是佳節(jié)又逢重陽,人家都是夫妻二人登高,我卻一個人在家里相思。一個人枕著冰冷的玉枕、在紗帳里睡覺,半夜時那股涼氣穿透我的身心。
我獨自到東籬下喝酒賞菊解愁,一直喝到日暮黃昏后,聞聞身上,衣袖里充滿了菊花的香氣。別說這憂愁和思念不銷魂,當秋日的西風乍起、吹動簾幕時,想你的人兒可是比那黃色的菊花還要憔悴。
李清照的詞里面喜歡用“東籬”,來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思是她很羨慕陶淵明,很想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所以她給自己起名叫易安居士。
李清照這個曾經(jīng)“被富養(yǎng)”的女人,她一腳跨了兩宋:金兵南侵之前,她是自在飛花,她是碧水回流,蹴罷秋千去填詞,幸福又自由;1127年,李清照44歲,北宋覆亡。李清照帶著15車書籍器物輾轉(zhuǎn)多地。她南渡漂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綠肥紅瘦”,經(jīng)受國破、夫亡、再婚的痛苦。她的人生歷經(jīng)坎坷,正像她的詞一樣,百轉(zhuǎn)千回。
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李清照南渡后的代表作《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婚后寫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那種離別滋味非常特別:“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笔Y勛的評價很有意思: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其實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一種直接表白”。
最后,我們看看李清照的《念奴嬌》: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上片中,‘扶頭酒為何物?有兩種說法。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認為‘扶頭酒,蓋酒性頗烈,易使人醉之酒,非有酒名扶頭也。這條注釋印證了不少語涉‘扶頭的詩詞,頗廣見聞:‘扶頭:杜牧《醉題五絕》:‘醉頭扶不起,三丈日還高。姚合《答友人招游》:‘賭棋招敵手,沽酒自扶頭。賀鑄《南鄉(xiāng)子》詞:‘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周邦彥《華胥引》詞:‘醉頭扶起寒怯。韓元吉《南鄉(xiāng)子》詞:‘爛醉拼扶頭?!鲱^乃指醉后狀況,謂頭亦須扶。‘扶頭酒蓋酒性頗烈,易使人醉之酒,非有酒名‘扶頭也。楊萬里《誠齋集》卷八《春寒》詩:‘雨里杏花如半醉,抬頭不起索人扶。蓋以人醉后扶頭之態(tài)喻杏花也。
“俞平伯在《唐宋詞選釋》中注此詞,則提出:古人于卯時飲酒稱卯酒,亦名扶頭酒……扶頭原義當為醉頭扶起?!鲱^酒是一個復合的名詞。他解釋如下:宿酲未解,更飲早酒以投之,所用只是較淡的酒,以此種飲法能發(fā)生和解的作用,故亦以‘扶頭稱之?;蜃燥嫞虼速?,且有作為應酬者,以扶頭倩人也。酒薄卻云易醉者,乃重飲故耳。引申之,即無宿醉,僅飲早酒,亦曰‘扶頭。
“照俞說,卯酒是在卯時喝的酒。卯時是清晨5點到7點。這個時間喝酒,往往是為了‘投一投。但是,也不排除興致高,無宿醉可投,也要喝兩口的。此酒是淡酒,而非烈酒。若大清早起來就猛灌烈酒,這一天就沒法過了。
“依照王、俞二位的解釋,扶頭酒之性有烈、淡二說,但一般注家卻多取烈酒之意。如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二說并存,而以王說為正解,于俞說則‘備之;沈祖棻《宋詞賞析》也從王說,以為是‘一種烈性酒;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也說‘容易使人醉的扶頭酒。
“用烈酒來理解扶頭酒,落實到詞境的解釋上,多同前句‘險韻關(guān)聯(lián)起來,謂主人公為離愁別緒所苦,借詩酒排遣這惱人滋味,作詩偏不取易作的韻腳,做險韻詩句,飲酒則當然也是挑烈酒飲。如馬興榮先生的解說頗有代表性:……她不但做詩,而且要做很難做的‘險韻詩;她不但飲酒,而且要喝容易醉人的‘扶頭酒。因為容易作的詩,一下筆就寫成了;不醉人的酒,喝了許多也不醉。這說明,她的目的不是在作詩,不是在喝酒,而是想借此消磨時間,借此麻醉自己,以求得暫時的解脫。
“此種解釋,看起來頗有說服力,與詞境而言也說得通,但其實是錯解了。聶在富《漫話扶頭酒》一文中指出,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chuàng)其法……其清如水,味極濃烈。據(jù)此而論,李清照時代尚無烈酒。他認為‘扶頭酒這個名字以酒的功用命名,‘扶是‘扶持‘扶養(yǎng)之意,《禮記·射義》上說:‘酒者所以養(yǎng)老也,所以養(yǎng)病也?!洞呵锞暋ふf題辭》則有‘酒之言,乳也,所以策身扶老也之語。
“也就是說,古人認為用酒有保養(yǎng)頭腦的功用,夜間飲酒致醉,次日起床后困乏,有如得病,是謂‘酲,用扶頭酒來解之,稱為‘解酲。這樣,說扶頭酒為淡酒,是有‘科學依據(jù)的。
“以淡酒而非烈酒來理解李清照的這句詞,則解說之法,與馬興榮等先生的理解自然會有所不同。此句中,扶頭酒是醒酒的酒,而非醉酒的酒。該詞寫臨近寒食的一個清晨,連日細雨蒙蒙,主人公因親人暌離而憂思難耐,面對轉(zhuǎn)好的天氣,想獨自游春,卻意興闌珊。從時間上判斷,通篇都寫晨時,飲酒時間正合俞平伯說的卯時?!U韻詩成,扶頭酒醒二句對讀,如是烈酒沉醉,則實難成詩,當是薄酒微醺,方能催促詩情妙筆。推測起來,詞的上片大致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寒食將近,柳綻花破,本是好春光,卻連日風雨瀟瀟。詞人一早起來,獨在深院高閣之上,天氣惱人,丈夫遠別,內(nèi)外煎焦,心緒抑郁,無從排遣。她喝了點淡酒,微醺之中,詩意興起,就寫了一首高難度的詩——或許正是懷念離人之作——詩成之后,酒勁也消去了,方才被暫時排遣的思念之愁緒,卻如潮水一樣,退去又重來,層層疊疊,形成無法言傳的萬千心事。”[6]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
[3] 黃亞琪.走近顏真卿[N].光明日報,2019-11-30.
[4] 劉濤.顏真卿《祭侄稿》[N].光明日報,2017-06-08.
[5]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5.
[6] 佚名.漫說易安詞中的“扶頭酒” [N].科技日報,20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