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德海最近所著的長篇非虛構(gòu)《讀書·讀人·讀物——金克木編年錄》(載《江南》2021年第5期),無疑是近幾年來十分火熱的、并被“變成饕餮”的非虛構(gòu)寫作的一個“異樣標本”。
“變成饕餮”是青年評論家金理對當前非虛構(gòu)寫作態(tài)勢的一種判斷。他認為,在“非虛構(gòu)寫作的熱潮居高不退”的今天,它“已經(jīng)變成饕餮,不斷吞噬著其他的文類。首先吞并了報告文學,其次擠壓了散文(翻開各大文學期刊,在小說、詩歌之外,欄目標署一般作‘非虛構(gòu)),再次社會學調(diào)查(比如近期在圖書界極為成功的《豈不是懷歸:三和青年調(diào)查》)、人文隨筆(比如贏得第十七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散文家、史學家羅新的《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發(fā)現(xiàn)中國》)、甚至社科領(lǐng)域的專業(yè)著(比如王笛一系列新文化史、微觀史方向的作品)等,都被歸到非虛構(gòu)名下”。“在文學一步步地向思想史、傳播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哲學、文化研究等開放”的今天,他提出了一個十分敏銳而重要的問題:“‘文學到底還有什么作為?”(《當“非虛構(gòu)”變成饕餮,“文學”還能提供什么》《南方文壇》2021年第4期,第93頁)。而現(xiàn)在,黃德海又把“文學”向“年譜”“編年錄”開放,用“非虛構(gòu)”吞噬了文學史研究中“年譜”“編年錄”的寫作,使其變成了“非虛構(gòu)成長小說”。用“文學”的方式,“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般的文化大家,采用金克木過去散文隨筆中的自述性文字,還有好多專家學者寫他的文字,以及其他書籍和報刊上的文字,按年譜、編年方式,巧妙融合,自然、樸素而簡潔的行文,真實地“還原”了一個文化大家通過個人自學的學習之路、為師之路,以及成為文化大家之后融會貫通的“神游”風貌,使“這一個”的個性風釆、個人氣質(zhì)和個體精神等等,都躍然紙上,得到“格式塔”(gestalt)式的“完形”,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那獨特的學習方式、讀書方法和做學問的路徑與“思維導(dǎo)圖”,“給人帶來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益處——尤其是在時代和命運偶然或必然的觸碰下,一個人如何能不消泯掉所有的自強可能,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時刻轉(zhuǎn)化為上出的契機。”(《江南》2021年第5期,第208頁)就這樣,黃德海給我們奉獻出了這樣一部書寫古今中外文化大家的非虛構(gòu)寫作的“異樣標本”。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wù)中心“民間歷史”項目主持人熊景明認為,真實是非虛構(gòu)寫作的唯一原則。在內(nèi)容的把握上,應(yīng)該遵循“多擺事實,少講道理”的原則。因為“道理其實都在事實之中,每個人的故事是獨特的,道理則可能都一樣”。她認為,作者對興趣的議題,可以多讀相關(guān)的研究,但是,在下筆書寫時,則應(yīng)“集中寫個人經(jīng)歷”,而且,“在描述當年事時,需要考慮到讀者對背景不了解,做必要的說明”。她還說,寫作的人都感情豐富,自然要在文字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整個故事的寫作中,“在情緒上把握分寸是對寫作者的挑戰(zhàn),否則寫出來的東西雖然打動了自己,卻不能得到讀者的共鳴。思考的空間,情緒宣泄的空間,留給讀者”。(見《日課live》2021年6月10日微信)我認為,熊景明所言,都是非虛構(gòu)寫作應(yīng)該注意的關(guān)鍵之處。而這一點,黃德海在這部非虛構(gòu)的“異樣標本”中運用得非常到位和精準。啟發(fā)和值得借鑒的地方,對于寫作的人來說,還是很多。
2
黃德海關(guān)注金克木老先生久矣。早在他還上大學讀書的時候,就讀過不少金克木先生的文章了,并且書架上藏有不少先生的書籍。我估計,金克木的學習方式、讀書方法和治學之路,對他后來的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開悟與啟發(fā)肯定很大。因為,在現(xiàn)在的70后、80后這一批青年評論家中,他的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總是顯得“獨樹一幟”,與眾不同。所以,他寫這部長篇非虛構(gòu),也是長期讀書“發(fā)現(xiàn)”之后的,心向往之而為之。2005年12月,他就寫過一篇題為《有這樣一個老頭》的散文,說那時一個學哲學的朋友經(jīng)常到他的宿舍和他聊天,在談到自己心中的學術(shù)大家這個話題時,這個朋友“信誓旦旦”地對他講,“在當代中國,只陳寅恪和錢鐘書堪稱大家,其余不足論?!彼靶⌒囊硪怼钡貑?,“這兩人后面,可不可以再加一個呢?”這個朋友“毫不猶豫”地說,“不可能,中國再也沒有這個級別的人物了”。他從書架上抽了“一個老頭的小冊子”,遞給他,說“我認為這個老頭也堪稱大家”。第二天,這個朋友又來了,“有些疲憊”,但“眼睛里卻充滿了光芒”,“興沖沖”地說:“有點認同我的看法了”。這個老頭列入“他的當代大家名單中”后,又從黃德海的書架上“抽去這個老頭的幾本小冊子”。“等我書架上這老頭的書差不多被借完的時候,他也開始了辛苦地從各個渠道收集這老頭的書的過程,跟我此前一樣?!边@個老頭當然就是2000年就已經(jīng)去世的、“享年88歲”的金克木先生。2005年12月,他就認為,“金克木的一生值得好好寫本傳記,肯定好玩和復(fù)雜得要命?!保ā稌x完了》,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5月版,第001、002頁)。
于是,“為了看到更多的如那位朋友樣充滿光芒的眼睛”,黃德海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50余篇有關(guān)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編成《書讀完了》一書。2006年該書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很快銷售一空,不久又重印一次,2007年7月,因出版社改制合并,又移至上海辭書出版社再版一次。到2011年5月,搜羅較全、校訂精細的 《金克木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胺舶司恚陌儆嗳f字,收錄了迄今能找到的作者的詩文、學術(shù)著作、隨筆雜文和譯著等作品?!薄叭赵鲁龆呋鹣ⅰ?,讓黃德海覺得他的那個選本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但是,他編的選本依然“銷售一空”。2016年他決定重新增訂再版此書,2017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將增訂后的《書讀完了》出版,到2019年竟然“第9次印刷”,發(fā)行量已過10萬冊。
十五年過去了,好多讀書人對這個選本的閱讀熱情依然不減。這更激發(fā)起黃德海書寫這位老頭的熱情。他與《上海文化》編輯部的兩個同事好友張定浩、木葉,共同編選了一套“金克木述生平”并由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這就是張定浩編選的《續(xù)斷編:金克木述生平》,分小學生、少年時、十年燈、善知識四輯;木葉編選的《梵佛間:金克木說印度》,分中印之間、現(xiàn)代天竺、藝文雜識、梵佛究竟四輯;黃德海編選的《明暗山:金克木談古今》,分比較文化書、舊學新知書、無文探隱書三輯。
2000年6月,逝世前的金克木說過:“我這一生,最大的樂趣就是‘發(fā)現(xiàn)的快樂?!笔堑?,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發(fā)現(xiàn)的快樂”。黃德海奮起直追,在編選 《書讀完了》《明暗山》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金克木的話語“系統(tǒng)”、思想“體系”和知識“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了金克木的讀書之法、對書的“看相”與“望氣”,并把這些讀書之法當成自己寫文章的“密碼箱”和“開鎖的密碼”,進而發(fā)現(xiàn)了金克木為人處事和讀書治學的“精神DNA”。(《仿佛明暗山(代序)》,《明暗山》,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001至004頁)他在2021年出版的新著《世間文章》中,在對先秦至兩漢的《詩經(jīng)》《諫逐客書》《輪臺詔》等古書的讀書與讀人中,又發(fā)現(xiàn)“金克木從來不就古代論古代,就古書論古書,他關(guān)注的,始終是古代跟現(xiàn)在的相關(guān)度”。金克木認為:“文化思想的歷史變化是不受個人意志強迫轉(zhuǎn)移的,也不聽帝王、教主任意指揮。該斷的續(xù)不上,不該斷的砍不倒。有時出現(xiàn)老招牌、舊商標下賣新貨,有時出現(xiàn)老古董換上超新面貌,加上超新包裝?!彼l(fā)現(xiàn)金克木無論“寫作對象是什么”,“都未忘‘執(zhí)今”,“所有對‘過去的解脫都出于‘現(xiàn)在,而且都引向‘未來”。他認為:“金克木這種深入具體、體貼文心、執(zhí)今而為、觀其整體的讀書法,大有拋下輜重、單騎直進的氣魄,頗富‘劍宗風釆?!保ā稄氖フ苷f到劍宗(代序)》,《世間文章》,作家出版社2021年1月版,第13頁、17頁)
“發(fā)現(xiàn)”了金克木讀書為人的許多秘密,就更加開發(fā)出他想“還原”金克木“這一個”“異樣標本”的激情,黃徳海就拾起十五年前“金克木的一生值得好好寫本傳記”的念想,開始一年一年地給先生編年譜,用先生自己作品中記述,別人文章中對往事的回憶,還有散見在不同時代的報紙中的記載,查佚文、求旁證、添空白、畫形象,填充先生從“明末清初”、“道光年間”、1861年至1911年出生前,到1912年出生至2000年逝世,再到2011年逝世后十一年的年年月月,采取這種“肯定好玩和復(fù)雜得要命”的寫作方法,寫成了“編年錄”這樣的一部“非虛構(gòu)成長小說”,實在有趣,實在有意思,讓人讀后大增見識。
3
“發(fā)現(xiàn)”不易,“還原”更難。金克木說過“兩種讀書法”,“一是讀出詞句以內(nèi)的意義,一是讀出詞句以外的意義。兩者都是解說文義,但前者是‘發(fā)現(xiàn),后者是‘還原”,這是讀書的“兩套不同的解碼系統(tǒng)”。(黃德海:《仿佛明暗山(代序)》,《明暗山》,2021年5月版,第004頁)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金克木,看到這些“不死不朽”的智慧文章,黃德海在“發(fā)現(xiàn)”之后,就進入了“還原”的“解碼系統(tǒng)”之中。
金克木,祖籍安徽壽縣。1912年8月14日出生時,“父時年五十九歲,母周學勤十九歲”。母“為丫環(huán)收房。曾三次被賣做丫環(huán)?!彼麅蓺q時,“父亡,臨終有《上大總統(tǒng)書》 ”。他的父親是清末的捐官,逢孫中山宣布廢除帝制,清朝滅,他父親也被扣押抄家,郁郁而終。他是家中的第四個兒子,父死時,他剛八個月。隨后,在掌管家政的大哥安排下,他隨大哥的生母,即“嫡母同往安慶”。三歲隨大嫂“認字”“念書”“學說話”。四歲“背誦《三字經(jīng)》,三哥教讀‘字塊”。從此隨兄嫂描紅、背經(jīng)、讀書、上桌識禮、入屋聽曲,受傳統(tǒng)的蒙學教育。七歲時,“大哥臨行,囑咐讀書相關(guān)事宜,‘趁記性好,把《四書》念完就念《五經(jīng)》,先不必講,背會了再說。長大了,記性一差,再背就來不及了?!卑藲q時,“助大嫂理書”,“大嫂有言”:“念書人不光是要念圣賢書,還要會一點琴棋書畫。這些都要在小時候?qū)W。一點不會,將來遭人笑話。正書以外也要知道閑書。這是見世面的書,一點不懂,成了書呆子,長大了,上不得臺面。圣賢書要照著學,這些書不要照著學;學不得,學了就變壞了。不知道又不行,好比世上有好人,有壞人,要學做好人,又要知道壞人。不知道就不會防備?!保ㄒ陨暇娊鹂四尽杜f巢痕》,轉(zhuǎn)引自《江南》2021年第5期,第131至133頁)讀到這里,我大驚,且心久久不能平靜。此乃真言也。我輩小時欠缺的正是這些啟蒙教育,所以,造成今日讀書治學,先天不足,后發(fā)優(yōu)勢乏力。故印象最深。
1920年,他九歲,大家庭因為大哥的去世而解體。三哥受聘到壽縣第一小學教書,他順帶進入小學讀書。至1925年小學畢業(yè)后,就再沒有進學校讀過書了。開始進入社會,先是當小學教員,后又到北平在免費的公立圖書館學習,開放的大學課堂“偷聽”。1932年,他21歲,兄長去世,家里沒有了接濟,生計所迫,赴山東德縣師范初級中學教國文,兼教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開始寫新詩,在1933年的《現(xiàn)代》發(fā)表。半年后,又折回北平,依靠編輯、翻譯、寫稿,在古都漂泊。1935年因友人沙鷗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1939年,他28歲,經(jīng)陳世驤介紹,在湖南辰溪桃源女子中學教英文,并在遷徙此地的湖南大學兼教法文和文學。期間拜會呂叔湘、羅常培、傅斯年等學人,受大震動,跳出文學小圈子,開始從事學術(shù)研究,決心由拉丁文入手,上追古希臘經(jīng)典,從而探明歐洲文化源流。
1941年,他30歲,從昆明經(jīng)滇緬公路,終于輾轉(zhuǎn)至印度,在加爾各答《印度日報》做編輯。第二年赴佛教圣地鹿野苑專修梵文,兼讀佛典。期間遇到法喜老居士?賞彌,指引其梵文與佛學的門徑,“見印度現(xiàn)代‘三大土,阿難陀、羅喉羅、迦葉波”,與“漢學”三博士“師覺月、戈克雷、巴帕特教授”相識,是其人生又一大關(guān)鍵點。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1946,他35歲,離開印度,回到中國。同時也結(jié)束了他的“上編,學習時代”,開始進入“中編,為師時代”。經(jīng)吳宓推薦,劉永濟安排,來到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印度哲學。1948年,他37歲,胡適希望他到北大教書。當時北大有季羨林等一些懂梵文、印度文、烏爾都文的先生。他也想去。去了北大,與唐長孺的妹妹唐季雍談成了戀愛,由胡適證婚,兩人結(jié)婚。從此在北大任東方語文系教授,直至2000年逝世,成為中國文化大家。季羨林贊道:“金克木很聰明”,“一是金先生只有小學學歷,卻能當上北大教授;二是金先生是教梵文、印度文的,卻能在北大禮堂給全校師生大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保ū遑狗剑骸短煲鈴膩砀唠y問——晚年季羨林》,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49頁,轉(zhuǎn)引自《江南》2021年第5期,第176頁)
4
黃德海的這部長篇非虛構(gòu),不僅“還原”了金克木先生“龐雜的知識系統(tǒng)與豐沛的才情”,而且“完形”了金克木等那一代文化大家們的音容風貌和格局氣魄。
“季先生總是抱著一大堆事先夾好小條的書來,按照計劃講課,下課鈴一響就下課,絕不拖堂;金先生則是一支粉筆,口若懸河,對下課鈴充耳不聞,例行拖堂?!保ㄊY忠新言,見錢文忠《智慧與學術(shù)的相生相克》,《文匯讀書周報》2001年9月29日)“季先生的梵文是從德國學來的,金先生的梵文是從印度學來的,所以,他講的課是走印度的傳統(tǒng)道路——他能背很多梵文詩歌,得意時還能像我國老先生唱古詩一樣,他能搖頭晃腦唱梵文詩歌?!保n廷杰:《念師恩 講梵文 鉆佛學》,《東方早報》2007年12月7日)“金先生的梵文吟唱如水銀瀉地般充滿了整個教室,教室里一片寂靜。”“可是至今無法描繪那種神秘、蒼茫、悠揚、跌宕……”“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美啊,‘此音只合天上有”。(見前面的錢文忠文)“一個梵文問題,讓季先生講很簡單,讓金先生講可就復(fù)雜了?!薄耙驗閮蓚€人講課風格很不一樣,時常鬧點小矛盾,金先生說季先生的講課方式是‘資本主義的,季先生很不服氣,說:‘我這資本主義總比封建主義好吧?”(見前面韓廷杰文)1958年,反右運動中,他們被迫連夜寫出大字報五十四張。季先生“致金克木先生”大字報,“希望你挺身而出,正視現(xiàn)實,抓緊時機,鼓起干勁,挖一下自己思想的根,把那些不健康的東西挖掉,把自己改變成一個又紅又專、朝氣蓬勃、身體健康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者,再為人民服務(wù)三十年!”(《人民日報》1958年3月20日)1966年,他們被打為“資產(chǎn)階級反動權(quán)威”后,金克木與化學系的傳鷹教授,參加勞動改造,共同抬石頭。他們“也沒有抬頭看過周圍的人,只低頭勞動,入于人我兩忘的高級禪境。這時猛然發(fā)現(xiàn)如在荒原,只有兩個老頭,對著一堆石頭,一只筐,一根扁擔,一堵墻,一片空地”?!安患s而同,兩人迸發(fā)出一陣哈哈大笑。笑得極其開心,不知為什么,也想不到會笑出什么來?!保ㄒ娊鹂四尽度τ洝罚┮陨掀尉娺@部長篇非虛構(gòu)。像這樣生動、形象、有趣的“完形”段落,俯拾皆是,隨手可得,讀后常讓人暗自發(fā)笑,獨自憂傷。
最形象生動的還是“下編—神游時代”。1982年,金克木70歲辦了退休,無須再上課堂為學生講課了,剩下的正事就是寫文章了。1983年,他和周植成、季鎮(zhèn)淮、程民德等老教授搬進朗潤園公寓居住。錢文忠的文章里說,他常住“在沒有一本書的客廳應(yīng)該也兼書房的房間里(這在北大是頗為奇怪的)”。揚之水的文章里也說,他住的“家里的房子好大,卻空空蕩蕩,連個書架都沒有(一點不像大學者的居家)。當時就奇怪,沒好意思問?!保ㄒ姟蹲x書十年》(一),百花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版,第145頁)我估計,她對此的奇怪,與我讀到這兩處的奇怪差不多。在以后的歲月里,老先生在這里一住近二十年,不僅會客,更重要的是,還寫了那么好的文章,出版了好幾部著作。難道都是憑年輕時背誦的“童子功”,至老都不用翻書著文了?有一次,讓錢文忠領(lǐng)教了老先生的厲害。他在一個雜志發(fā)了一篇近萬言的論印度六派哲學的文章,金克木看到了,就把他叫到這里,“甫一落座,還沒容他行學生之禮請安問好,金先生就對著我這個初次見面還不到二十歲的學生,就我的爛文章,滔滔不絕地一個人講了兩個多小時。其間絕對沒有一句客套鼓勵,全是‘這不對,‘搞錯了,‘不是這樣的,‘不能這么說。也不管我聽不聽得懂,教訓中不時夾著英語、法語、德語,自然也少不了中氣十足的梵語。直到我告辭出門,金先生還一手把著門,站著講了半個小時。”“當時的感覺實實在在是如雷貫耳,絕非醍醐灌頂?!焙髞?,他和金先生見面的時候就多了。“每次都能聽到一些國際學術(shù)界的最新動態(tài),有符號學、現(xiàn)象學、參照系、格式塔、邊際效應(yīng)、數(shù)理邏輯、量子力學、天體物理、人工智能、計算機語言……”“照例都是金先生獨奏,他似乎是從來不在乎有沒有和聲共鳴的?!薄敖鹣壬坪跏且粋€‘百科學教授。每次談話的結(jié)果,我只是一頭霧水之上再添一頭霧水。”(見前面錢文忠文)這些均見黃德海的這部長篇非虛構(gòu)。神來之筆,美妙之處,比比皆是,讓人仿佛又見這些老先生,歷歷在目,給我們講課聊天談話。
5
真正的文學寫作,是和田野調(diào)查、社會學著作、新聞特稿、社會學報告、歷史普及讀物的寫作不同的?!胺翘摌?gòu)”手法在上述文體的運用,與“非虛構(gòu)”的文學寫作,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文學永遠著眼的是“人”,永遠寫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和人”。這樣,“非虛構(gòu)”的文學寫作,具有一種寫作主體與寫作對象、存在世界三個維度互相依賴、互相生成的獨特關(guān)系。正是在這種獨特關(guān)系的合理而有效運作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真實”的完成。寫過《中國在梁莊》《出梁莊》《梁莊十年》的梁鴻認為,“一個專業(yè)的非虛構(gòu)文學寫作者寫的并不是‘生活的表象,不只是講好‘一個故事,而是要盡最大努力發(fā)掘,在那樣的‘現(xiàn)場和‘故事中,‘個人究竟以何種方式存在,這個‘個人不是抽象的、更高真實的個人,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她說:“非虛構(gòu)文學所面對的是‘現(xiàn)實生活和‘活生生的人,這是它的基本邏輯起點,它是非虛構(gòu)文學的最根本特質(zhì),也是能夠激蕩寫作者內(nèi)心靈魂的基本點?!钡?,這也使得非虛構(gòu)寫作者的“主體性”遭到嚴重質(zhì)疑。“其立場價值、家庭背景、知識視野、職業(yè)生活等等,都變成必須考察的對象,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你對‘活生生的生活和個人的觀察。這是非虛構(gòu)文學中的‘非,也是非虛構(gòu)文學中的‘虛,‘非虛構(gòu)文學被認為是表達了現(xiàn)實的客觀世界,而同時,因為寫作者主體的主觀性,它又很難取得完全的信任。這幾乎成了非虛構(gòu)寫作的原罪?!薄暗牵@一‘原罪也恰恰構(gòu)成了非虛構(gòu)文學最為獨特的地方,也是非虛構(gòu)文學之所以不同于報告文學、新聞報告和紀實文學等文體的地方。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權(quán)力,他必須盤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須調(diào)動自己的全部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終和‘活生生的生活和個人形成對話。”(《非虛構(gòu)文學審美特征和主體間性》,《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第7期)
黃德海的《讀書·讀人·讀物——金克木編年錄》,正是著力于“活生生的生活與個人”,運用“拿來主義”大膽冒險的辦法,讓他所搜羅的“知識”重新面世,使“知識”還原其情感的一面,最大化地激活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深度聯(lián)結(jié),強化了歷史與時代現(xiàn)實生活場景中的“個人性”和“情感性”,試圖重建一種更加寬闊的、融會貫通的新的認知體系,尋找一種具有新的文學審美特征的結(jié)構(gòu)方式與藝術(shù)特質(zhì)。
這或許就是這部長篇非虛構(gòu)成功與不成功之處的魅力所在。
2021年9月10日寫于孝義
【作者簡介】馬明高,山西孝義人。在文學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等七百萬字,編創(chuàng)的五部電視劇在央視和各省衛(wèi)視播放,出版著作二十多部,獲央視全國優(yōu)秀電視劇獎、中國文聯(lián)全國優(yōu)秀評論文章,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趙樹理文學獎等十余項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