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
新聞歸根結(jié)底是給人聽的,這個“人”指的是受眾。新聞要想使人愛看、愛聽,就不能一網(wǎng)織到底、一曲唱到終。在這個“內(nèi)容為王”的時代,新聞要抓住受眾的需求,活起來、鮮起來,這樣才能牢牢吸引住受眾,實現(xiàn)最佳的傳播效果。如何才能讓受眾在看到或聽到新聞后獲得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體驗呢?
場景刻畫簡單地說就是對特定場景下人或事的總體情況進行描畫。它往往綜合運用敘述、抒情等多種文學手法,對自然情況、周圍環(huán)境、主要人物進行描述,勾畫出鮮活生動、極具感染力的畫面。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這種方法,既可以營造氛圍又可以深化主題。
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造林還是造字》中就有這樣一段場景刻畫:當記者乘車經(jīng)過鄖西縣店子鎮(zhèn)太平寨時,突然發(fā)現(xiàn),公路旁陡峭的高山上,一個巨大的水泥字撲面而來。因為離得較近,記者無法看到它的全部,只有跑到500米開外的地方抬頭仰望,才看清這原來是一個“禁止”的禁字,而它只是一幅巨型標語的四分之一。記者驅(qū)車十幾分鐘才終于將山體上用石頭砌成的這四個大字看清,“封、禁、治、理”。
這段巧妙的場景刻畫真實再現(xiàn)了現(xiàn)場情景,同時也深刻揭示出新聞背后的新聞:植樹造林的浮夸風和形式主義。通過場景刻畫更加突出了作品的“新”和“活”。
現(xiàn)在很多重要時政報道也采用了場景刻畫的寫法,既增加了文章美感又增添了作品的活力。比如,2015年的一則新聞《習近平同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再次會晤》中這樣寫道:“仲夏傍晚的中南海水波瀲滟,清風徐徐。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瀛臺迎接菲利普和王后瑪?shù)贍柕隆!?/p>
在新聞作品中,特別是座談會、研討會等大型集體會議的報道時盡量多使用現(xiàn)場語言。它可以是現(xiàn)場對話,也可以是采訪原話??傊?,少用“一致贊同”“集體表示”等這樣的模糊語句。這種寫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主觀臆斷或者是個人的態(tài)度。而使用“青年志愿者王小航說”“老科技工作者李小力說”這些語言既可以增強作品的可信度又可以增加作品的可聽性和可看性。有問有答的對話更會增加作品的生動性。
文稿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注意咬文嚼字,細推敲,多使用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詞和句子。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烏蘭牧旗隊員的回信中,把草原上創(chuàng)作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優(yōu)秀作品的文藝隊員稱為“紅色文藝輕騎兵”。
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走近科學家——謝永宏:踏遍洞庭情正濃》中寫到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觀測研究站站長謝永宏時這樣表述:“一位來自湖南永興的44歲漢子,‘長江之腎’的呵護者。他一‘站’,就是整整十年?!?/p>
這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一下子就把受眾拉到第一現(xiàn)場,增強了文稿的現(xiàn)場感和鮮活性,讓受眾有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代入感。
新聞作品要實現(xiàn)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還需要有恰當?shù)墓?jié)奏和優(yōu)美的句式。在寫作中要把握好節(jié)奏感,通俗地說就是要踩準鼓點兒,不能脫拍。寫作中不能使用太多的長句,如果句子過長就會失去它的可讀性和可聽性,也會打亂整個文章的節(jié)奏。盡量多使用長短搭配,在突出節(jié)奏感的同時也讓文稿繪聲繪色。
實際寫作中可以抓住兩個對照的點或面,利用巨大的差值構(gòu)建起多維度的空間,使人和事更加豐滿立體。還以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造林還是造字》為例,其中一段這樣寫道“:每個字有多大?鄭直說,每個字是嚴格按照840平方米來建造的,一個字大約29米長、29米寬,足有9層樓那么高,比兩個籃球場還要大‘!寸’字里的那‘一’就有9米長、4米寬,能坐下40多人?!边@種鮮明的對照會在受眾的頭腦中構(gòu)建起一個完整的畫面,讓本來枯燥的數(shù)字一下子鮮活起來。還有一些對照運用在標題中,一下子就會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榮獲第五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樹還債》就運用了比照法。14次受過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接見的伐木工人馬永順,半輩子為國家伐木3.6萬株,退休后20年在荒山植樹3萬株。標題里的強烈對照進一步深化了作品伐栽并舉、重視生態(tài)的主題。
“細微之處見真章”,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細節(jié)會令整篇文章有感情有活力,一個或幾個點連在一起就會在受眾的大腦中形成一幅生動的畫面。試想,如果報道中說一塊玉溫潤漂亮,這并不能給受眾留下太深的印象,到頭來可能只是一聽了之、一看了之。因為溫潤、漂亮這樣的詞太過籠統(tǒng)、太空泛,不能給受眾帶來現(xiàn)場感。如果在報道中這樣寫:“這塊玉形如圓盤,仿佛整塊玉里都浸著水一樣,如果用手觸一下仿佛這水一下子就會流下來。晶瑩水潤的光澤浸潤著墨綠色的玉體,時時刻刻都會散發(fā)出一種若有若無的靈氣。”這樣就會把這塊玉石的美和溫潤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也會讓受眾產(chǎn)生如臨現(xiàn)場獨享其美的感覺,無形之中也會拉近受眾與作品的距離。另外,在平常的寫作中可以從語言、神態(tài)、舉止等方面著手精雕細琢,利用這種微雕微刻的手法讓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如臨其境。日常采寫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抓住這些細微點,練就方寸之間話世界的能力。
要把一篇新聞稿件寫得繪聲繪色,讓受眾有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還與每個人的知識積淀和文學修養(yǎng)有著緊密聯(lián)系。除了掌握以上的方法,平時還要不斷學習充實自我,不斷加強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這也是把作品寫活、寫生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