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被害植株葉片失綠、黃化、皺縮或黃綠相間,莖稈上出現褐色壞死斑或條紋,葉脈壞死,果實褪為黃褐色,果實上呈現褐色壞死斑。
侵染辣椒的病毒多達38種,田間發(fā)病重的往往由2種以上病毒復合侵染所致,單一的某種病毒侵染一般不會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
根據定邊縣近年病毒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危害程度,田間植株表現癥狀,初步推斷當地辣椒病毒病可能是馬鈴薯Y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其他病毒復合侵染所致。
病毒是分子生物,離不開寄主的活細胞。病毒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主要是種苗帶毒、雜草帶毒及其他的染病植物(如馬鈴薯、番茄、瓜果等)帶毒。部分病毒是本地就有的,少數是外來入侵。
辣椒病毒主要是通過蚜蟲、粉虱和薊馬等媒介昆蟲傳播,其次是農事操作(如整枝、打杈、摘果)和微傷摩擦傳播。
辣椒植株感病后,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才會表現出癥狀。當年辣椒拉秧收獲后,病毒通過媒介昆蟲帶毒傳播到農田周邊的多年生宿根雜草上或大棚溫室中種植的其他作物上越冬。第2年再通過傳毒媒介昆蟲將病毒傳染到辣椒植株上,造成侵染危害。
辣椒病毒的發(fā)生與氣候、傳毒昆蟲、越冬中間寄主及播種育苗環(huán)境、種子及品種有關,經常周期性發(fā)生逐年加重。辣椒連作重茬地塊往往發(fā)病嚴重,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高溫、干旱有利于昆蟲(如蚜蟲)大量發(fā)生與危害,導致病毒病發(fā)生嚴重。管理粗放、植株生長衰弱、周邊雜草叢生的地塊,辣椒病毒病發(fā)生較重。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充分運用農業(yè)、物理、生物及化學防治措施,將辣椒病毒的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以提高辣椒種植的經濟效益。
1)農業(yè)防治。選擇抗病毒的品種,培育優(yōu)質壯苗,發(fā)病初期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合理輪作倒茬,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倒茬,最好與蔥蒜類蔬菜及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保持辣椒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其抗病能力。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除前茬落葉及田塊周邊雜草,集中深埋或者燒毀。
2)物理防治。在育苗場所及定植大棚,田塊懸掛粘蟲板,黃板誘殺蚜蟲和粉虱,藍板誘殺薊馬。應用銀灰色地膜驅蚜。大棚、溫室通風口安裝防蟲網,阻止外界蚜蟲等傳毒昆蟲進入棚室危害并傳毒。
3)生物防治。保護利用傳毒媒介昆蟲的天敵,可以人工釋放麗蚜小蜂、七星瓢蟲及草蛉等天敵,能有效控制蚜蟲等傳毒媒介昆蟲的危害。
4)化學防治。播種前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10分鐘或用55℃溫湯浸種20~30分鐘。育苗期注意防蟲,苗期5片葉后,用噻蟲嗪灌根1次 (稀釋2 000倍),發(fā)現蚜蟲及時噴施吡蟲啉、啶蟲脒等。定植后及時防病毒病。定植后10~15天,噴1次防病毒藥劑。開花坐果后每10~15天噴1次防病毒病藥劑。及時防治蚜蟲等傳毒媒介昆蟲。防病毒病藥劑:寧南霉素、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幾丁聚糖、克毒寶等。防蚜蟲等傳毒媒介昆蟲的藥劑:吡蟲啉、溴氰蟲酰胺、啶蟲脒等藥劑。注意交替用藥,輪換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