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原生空間在非遺保護與傳播中的作用研究

2021-11-29 07:54:48劉家興祝永超LiuJiaxingZhuYongchao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1年11期
關鍵詞:空間文化設計

劉家興,祝永超 Liu Jiaxing & ZhuYongchao

(1.江蘇海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005;2.北京市大風標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 100000)

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規(guī)定,真正的非遺保護應該是活態(tài)化保護,旨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不同文化群體的傳統(tǒng)、個性及認同感[1]。在我國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非遺活態(tài)的概念,喬曉光在《活態(tài)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一書中認為民間文化包括靜態(tài)文化和活態(tài)文化,而活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代代相傳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流變性特點在王文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一書中也有所敘述。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進入了全面的整體性的保護階段。

在具體非遺保護與傳播研究中不同學科研究的方向存在偏差,以非遺保護為視角來說,大多集中在探討保護的是物還是人上,如早期的博物館設計中多關注在物化的非遺保護上。隨著后申遺時代的到來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應回歸到對人的保護上,“當這種主體性與外界的非遺保護意圖相違背時,被保護的非遺就可能變成無主體的文化空殼”[2]。這種以人為核心的研究主要圍繞區(qū)分傳承人與制作大師,以及如何做到整體保護等來展開和探討的。事實上空間作為溝通物與人的橋梁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擬通過對非遺原生空間在保護與傳播中的作用展開研究,以期能夠探索一條空間的活用路徑。

1 原生環(huán)境及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原生空間

原生環(huán)境,(又稱第一類環(huán)境)本指沒有人類影響的自然環(huán)境。非遺的原生環(huán)境與原生天然環(huán)境有一定區(qū)別,后者主要是指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環(huán)境。由于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對活太化的理解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文化”“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等具有文化戰(zhàn)略意義的詞匯頻頻在國家重要文件中提及,同時對非遺原生環(huán)境保護的觀點也逐漸完善為對非遺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如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針對民俗學家的“原生環(huán)境”他認為文化生態(tài)對“活態(tài)保護”活的概念更加貼合[3]?!氨Wo非遺不是簡單保護幾個傳承人或某一群人,而是要保護整個和它相關的文化群體,包括它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空間”[4]。這里文化生態(tài)的概念包含了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歷史,文化生態(tài)的保護則是對兩者的綜合保護。

此文是依據活態(tài)化保護理念進行的原生空間在非遺保護與傳播中的作用研究,主要探討空間環(huán)境要素在文化傳播中的活用方法。本文的原生空間是相對現(xiàn)有展示中仿制空間而言的,本研究中非遺的原生空間一般是指非遺生產加工的場所或者非物質傳承人工作的場所,由于受到地理環(huán)境、政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這類場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圖1為原生環(huán)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原生空間關系。

圖1 原生環(huán)境及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原生空間關系

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包含了對原生空間的保護,原生空間是在空間中發(fā)生過的事件或在生產加工中使用過的場地,其本身不一定是保護的核心,由于一般是根據加工的需求來設置的場所環(huán)境,因此場地與加工方式是不能分割的,在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經常通過模型的還原來打造原有空間記憶。虛擬和仿制空間無論是在活的體現(xiàn)上還是在環(huán)境營造上都比原有空間有較大區(qū)別。原有空間作為非遺整體記憶的載體,具有較強的符號象征性,易于達到烘托主體傳遞信息的目的,因此對非遺保護與傳播中原生空間的設計與活用,不僅能夠帶來更多的空間層次體驗還能夠達到最佳的文化傳播效果。原生空間作為一種活的科普基地,滿足了突出場所符號、傳遞信息、流程展示等需求,這也是非遺“活”的重要體現(xiàn)。

2 非遺保護與文化傳播

此文在保護的基礎上從傳播的視角出發(fā)探討空間在傳播過程中“活”的作用?!皞鞑ァ痹跐h語中是一個聯(lián)合結構的詞,其中“播”主要是指“傳播”,而“傳”主要是指“送、遞、交、運、給、表達”等多種行為發(fā)生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傳播”一詞在漢語中常被用作動詞使用。對于非遺傳播,包含了非遺項目宣傳展示、文化交流、實物保護、科學研究等各種方式。

在非遺層面?zhèn)鞑タ梢岳斫鉃閺男畔鬟f到文化認同并發(fā)展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拉爾夫g林頓(Ralph Linton)將文化傳播過程分為 3個階段[5]。

(1)接觸與顯現(xiàn)階段。一種或幾種外來的文化元素在一個社會中顯現(xiàn)出來,被人注意。

(2)選擇階段。對于顯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元素進行批評、選擇、決定采納或拒絕。

(3)采納融合階段。將決定采納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拉爾夫·林頓的文化傳播 3個階段,說明了文化傳播是一個逐步加深并融合的過程,文化元素(信息)的顯現(xiàn)是文化傳播的開始。非遺文化的傳播依托非遺元素(信息)的傳遞,而空間作為元素(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象學研究中把空間視為一種場所,認為場所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感作用,空間的最終目的是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和深層次記憶。而深層次的情感產生需要文化信息通過人的感官系統(tǒng)進入大腦,從而形成思考和反思[6],在這一傳遞過程中必須要依托一個信息介質,空間結構、色彩、燈光、植物、裝置道具等都可以是信息傳遞的介質。非遺體驗中這些帶有文化符號的介質通過不斷的信息傳達,加深了體驗者對事物的整體理解,有助于形成較為準確的事物認知。

3 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空間體驗設計

3.1 文化傳播中的空間體驗

依據諾曼設計心理學情感設計理論,設計可以分為感知、認知、反思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具有一定的遞進關系[7-8]。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接觸與顯現(xiàn)階段是信息感知的過程,這一階段主要是文字、圖片、符號、視頻等信息傳遞的過程,是體驗者開始接觸非遺、感受非遺的一個初識階段,空間在這一階段通過建筑形式、展板、展墻、空間分隔、藝術造型等方式介入到體驗中,如高大的加工廠房、紅色的標語、大型的機械結構、裸露的管道等。原生環(huán)境不管從外部還是內部都體現(xiàn)出最符合非遺特色的一面。文化傳播的第二階段為選擇階段,選擇階段體驗者具有較強的參與性,空間通過藝術與技術體驗給觀者更加多樣的接觸認知非遺的過程。如通過實踐體驗造紙、通過實踐剪紙體驗非遺等。第三個階段為采納融合階段,采納融合階段需要我們在整體認知非遺的基礎上與當?shù)匚幕M行融合思考以及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從而加深記憶并形成思維的拓展。如思考湘繡與蘇繡的不同,通過比較某一方面突出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在文化基礎上拓展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應用思路。

根據文化傳播的過程我們可以把非遺體驗分為三個層次,并根據體驗的層次進行深度的空間設計,以期達到相應的設計目的(圖2)。

圖2 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空間體驗設計層級關系

3.2 空間要素的體驗性設計

3.2.1 場地與周邊環(huán)境

場地的原有環(huán)境一般與周邊建筑、景觀、自然環(huán)境等綜合影響著人們對空間內容的理解,例如空曠的草地與人字形屋頂?shù)膫}庫式建筑,給人一種工廠的懷舊感。高大的樹木、崎嶇的道路、破舊的路牌都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原有空間的還原。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原址是一座煉鋼廠 ,廢棄后被設計師改造成了公園。在設計時考慮到了與原有場所的結合,將工業(yè)遺產與生態(tài)景觀進行結合,使各個功能空間在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通過與景觀結合形成了一個整體。在主體視覺上通過廢舊的管道串聯(lián)了各個空間,形成空間導視主線,高架觀景橋與管道相結合,達到了新舊的統(tǒng)一,豐富了體驗的空間層次。

3.2.2 結構與布局

每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都有著自己的形式和特征,這種特征受到一定的歷史影響,跟當時的工程技術方式、建造手法、道路方向等有很大的關系。例如,錦溪祝家甸磚廠在時代的變遷中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現(xiàn)階段當?shù)卮蟛糠执u廠已經關閉,舊磚廠遺留建筑如何處理成為一個難題,在具體解決方案上崔愷院士提出了“微介入”的規(guī)劃設計理念,通過舊建筑的新功能植入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設計手法將當?shù)氐拇笮〈u廠進行功能重組,實現(xiàn)空間活用,達到鄉(xiāng)村振興的目的。具體項目設計上在建筑外觀基本不變的基礎上通過“安全核”植入的方法,解決建筑承重的問題。建筑頂部通過預制玻璃的方法一方面減輕原有頂部承重,另一方面也營造出了更加具有神秘感的內部光影環(huán)境。另外在設計中根據實際的使用需求增加隔墻形成更多功能的空間,使原本單一的動線,變得更加豐富。通過局部的拆墻加入新的結構使原本較為狹窄的空間變得更通透。

3.2.3 色彩與材料

色彩和材料對于空間的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顏色從視覺上直觀的傳達著不同的感受,鐵銹的色彩能夠增強空間的懷舊感,白色使得空間更為敞亮,具有現(xiàn)代感。材料上往往通過較為細致的肌理處理來從觸覺上影響人的近身感受[9]。設計中可通過調節(jié)色彩和材質的關系使空間傳達不同的信息。如首鋼工舍智選假日酒店通過將原有空間的標志性符號和色彩保留,使原有空間增強了紀念意義。通過“倉”“閣”的概念設計使空間產生新舊對比,“倉”的部分使用了較多的新型金屬構件和裸露的樓梯,表現(xiàn)出強烈的工業(yè)感,“閣”則是用玻璃、金屬、木材和其他柔和材料增加場所的生活氣息?!皞}”和“閣”通過人工和自然之間的交叉,達到微妙的平衡,實現(xiàn)工業(yè)和居住的和諧、歷史和未來統(tǒng)一。

4 空間要素與非遺體驗的關系

空間要素對空間精神營造和信息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空間的各個要素體驗影響著觀者對空間的整體認知和對非遺文化的理解,非遺保護與傳播在空間層面主要依托博物館、民俗館、非遺館等展示空間,原生空間改造非遺展示空間時建筑造型、空間布局、環(huán)境氛圍、體驗裝置、展板信息等要素在非遺保護與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對原生空間的開發(fā)應用上,通過保留原有建筑的核心特征,來進行局部功能的改造,以保留原有空間的記憶。例如暴露的梁架結構、高低錯落的空間布局,獨特的建筑門窗造型等。在空間外部環(huán)境改造上,充分利用原有環(huán)境中的地形地貌、植物布置、道路、指示系統(tǒng)等特定外部環(huán)境的營造,凸顯特定時期的加工生產方式。例如高聳的煙囪、生銹的標牌、殘留的鐵軌都能夠成為空間的體驗節(jié)點。在互動體驗上,利用原有建筑結構、空間高差、原場地設備等通過節(jié)奏化設計,來觸發(fā)觀看者與展出對象之間的互動體驗。為了充分激發(fā)體驗者的熱情,可以結合動態(tài)圖像和交互式設備展示非遺的動態(tài)特征,打破常規(guī)的展覽方式,增加沉浸式體驗項目,通過藝術化靈活性空間營造的方式打造變換豐富的非遺空間[10]。平面的視覺體驗同樣不可忽視,文字、圖片、色彩通過不同的展板排版方式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感受,多彩的版面營造出活潑的展示氛圍,單一的冷色調渲染寧靜感。此外,由于原有加工空間一般較為開敞,非遺道具的展示布置成為空間設計中的一個重點,展板作為展示道具內容的解釋和背景的襯托也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11]。

總體來說無論是在外部環(huán)境上、空間結構與布局體驗上、裝置交互上、還是在平面視覺感受上,多維空間體驗可以深化對事物的認知,設計中可以利用原生空間打造多層次的感官體驗,通過現(xiàn)場觀看、動手參與實踐和手工藝人交流等互動環(huán)節(jié)使空間與內容緊密結合。

5 基于鹽業(yè)舊址的淮鹽曬制技藝體驗性設計實踐

5.1 場地概況

(1)場地區(qū)位:課題選址是原金橋鹽業(yè)公司海精鹽廠,該廠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大浦路北50米佛堂路,與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工業(yè)展覽中心毗鄰。該區(qū)位屬于猴嘴片區(qū),地理位置較為優(yōu)越是當前市重點開發(fā)區(qū)位;該區(qū)位交通便利緊鄰舊佛堂路城市主干道處于花果山大道與佛堂路交匯處,周邊地勢平坦,保留著一定的原有生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

(2)建筑現(xiàn)狀:建筑總占地面積約為1800平方米,及周圍空曠廢地1200平方米;原有的建筑較為陳舊,建筑材質多為土黃色毛石和抹灰墻面;建筑整體呈U字形布局,立面開有部分小窗,距離地面較高;建筑頂棚為桁架撐起的人字形結構,內部凈空高矮不一,空間較為灰暗。

5.2 設計思路

項目以淮鹽舊址功能性再造為出發(fā)點,通過深入分析淮鹽文化及其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打破傳統(tǒng)以物為主體的設計思維,探索以原生空間為體驗主體以物為依托的文化體驗方式[12]。具體設計上依托文化傳播理念,立足淮鹽文化,采用情感設計方法,對淮鹽遺址空間進行體驗性開發(fā)設計,整個項目涉及鹽業(yè)加工遺址改造設計、淮鹽非遺展示設計、體驗設施設計等內容。

5.3 鹽業(yè)加工遺址改造設計

原有鹽業(yè)加工廠房建筑保存相對完好,整體廠房具有濃厚的生產加工氣息,呈U字形,由于原有生產空間,整體寬度較為局促,不利于形成迂回的觀展路線,因此在設計中對原有空間結構進行了部分調整(圖3):改變墻體結構及入口形式,打破舊址冗長空間,改變部分頂面結構以適應展示設施的需求[13];在入口、出口和與展廳交接處等設計“玻璃盒子”,在解決空間的長、直、昏暗等問題的同時,與“鹽業(yè)文化”及“晶體元素”相結合;在頂部開以天窗,增加室內的趣味性和通透感。另外項目還將舊廠房的建筑材料與現(xiàn)代新型材料相結合,運用可持續(xù)的綠色理念,來實現(xiàn)舊建筑的新生。

圖3 原生空間改造分析

原有建筑周邊景觀環(huán)境,主要由駁鹽河、低矮植被、鐵路、景觀道路組成,在非遺展示空間改造中為了增加空間的神秘感和趣味性,需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動場所作為情境的引入和供游客短期停留的空間。在本次方案設計中運用室內外結合的方式,通過建筑嵌入“玻璃盒子”的設計方式把室外景觀引入室內,增加了空間的多維體驗性。為了打破原有建筑形態(tài)帶來的單一均衡感,在地形的設計上通過高低的幾何綠地設計,使視線形成一定的遮擋,豐富了景觀體驗的層次感。在道路景觀設計上,設計打破原有道路單一的中軸形式,根據鹽晶的特征選擇斜向交叉的設計方式。道路鋪裝也采用了不規(guī)則拼塊來呼應墻面的肌理形式。材料的選擇上選擇天然的深色火山石,結合防腐木鋪裝道路,使地面色彩與墻頂面形成呼應。室外增加休息廊架,通過彩色的間拼,為黑白主色調的環(huán)境中增添了一定趣味性。半透明的頂棚通過照射,使光映射到地面形成五彩斑斕的色彩,形成多彩的鹽田印象(圖4)。

圖4 室外景觀設計

5.4 淮鹽技藝展示與文化性體驗設計

5.4.1 展示內容與展示脈絡

方案規(guī)劃為四大展區(qū)。整個展覽主要圍繞“鹽從哪來”“鹽與生活”“鹽的藝術”“未來鹽業(yè)”的脈絡展開,通過敘事的方式逐步講述淮鹽文化以及未來鹽業(yè)發(fā)展。每個展區(qū)充分利用原有空間結構和工業(yè)遺留設施,打造特色鮮明,體驗性強的非遺展示空間。

5.4.2 氛圍營造與空間體驗

在設計過程中摒棄了繁瑣和過度改造的設計手法,主要對原有舊建筑空間中的材質肌理進行整合,重新改造加以活用,以可持續(xù)原則為導向,強調新舊結合,使得觀眾在觀展時能夠更加自然融入空間,體驗展示內容[14]。具體設計以突出“鹽”的特性為目標,采用白色為主色調打造出氛圍莊重、形式新穎的淮鹽文化體驗空間,入口處素色背景墻結合疊面結晶肌理,突出主題、烘托氛圍,明亮的顏色使原本狹隘的空間看起來更加寬敞。

歷史館由歷史展示區(qū)、鹽產舊物展示區(qū)、鹽產成果展示區(qū)三個空間構成(圖5)。歷史展區(qū)以歷史時間軸的形式,闡述連云港2500年的淮鹽歷史,并以圖文編排、影像交互、實物展示的形式給觀者形成初步認識。鹽產舊物展示區(qū)利用建筑空間內的墻體,進行擴充放置不同時期的鹽業(yè)加工工具,讓觀眾對產鹽的過程有一定了解。通過交互體驗裝置,使工具與人,人與人產生互動,增強現(xiàn)實感受。利用內部較為封閉的空間,改造為鹽產成果展示區(qū),展示連云港鹽業(yè)技術成果。

圖5 歷史展示區(qū)設計

親子互動體驗館是以藝術化娛樂裝置為主的親子娛樂互動空間,該空間注重新奇感的營造,讓觀眾一看到空間內的藝術化娛樂裝置就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裝置造型靈感來源于鹽的化學分子式,空間內大大小小的幾何形裝置起到了空間氛圍的烘托作用,幾何體內部通過幾何拼裝、微距放大、鹽水實驗等活動供兒童娛樂和認知,藝術化娛樂裝置是親子互動體驗館中重要的道具,也是抽象知識走向具象認知的重要內容,將藝術與科學知識進行融合,使兒童在娛樂的同時,全身心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圖6)。

生活館主要科普鹽在日常方面的運用和生活知識。生活館的空間格局主要采用延邊式,展品主要靠墻體分布,寬闊的空間布局可使得觀眾可以自由進行觀賞,展示物品的擺放也十分清楚。為了突出展示物品,將原本向上的傳統(tǒng)載物方式改為向下垂吊,方便觀眾從不同角度觀看展示物品,給觀眾帶來更加人性化的體驗(圖7)。設計手法上運用了簡潔明了的金屬線條和玻璃體搭配,空間整體由金屬構件和玻璃來進行空間分隔,使得空間內的人行流線變得更有趣味。空間頂部運用“引海水入田”的概念,白色與藍色金屬板進行模塊化吊裝,結合動態(tài)投影影像,使靜態(tài)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給觀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受。

圖7 生活館空間布局與展示方式

傳統(tǒng)的展示方式在鹽的科學知識和藝術美學應用上是很難達到較為深入體驗的。VR體驗館通過虛擬技術為觀者提供了與鹽有關的全新體驗方式,從而達到了更高效吸收科普知識的目的。該展區(qū)整體結構和布局較為簡潔,中心區(qū)域為體驗的核心區(qū)域,采用弧形圍合的形式,延展了視覺體驗。在設計上充分考慮現(xiàn)有結構,通過把原有屋頂鋼結構進行金屬拉網設計,一方面確保了原有建筑結構不完全被石膏板等封閉式吊頂材料覆蓋,另一方面通過網狀設計為照明和投影設備增加了承載空間。展區(qū)運用素色作為主體色調,去掉繁雜的裝飾,暴露的結構結合純凈的色彩和燈光為該展區(qū)增添了神秘感。在內容上主要展示鹽的生產過程和鹽的藝術美學等(圖8)。

圖8 VR體驗館設計

6 結語

原生空間有著較強的參與體驗性,非遺從保護到傳播再到創(chuàng)新的循環(huán)中,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傳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內容,原生空間中的文化傳播加深了對文化的理解,豐富了體驗的內容,給觀者形成了深刻的記憶。將原生空間視為非遺保護與傳播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既體現(xiàn)了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活”的一面,也是環(huán)境中思考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

猜你喜歡
空間文化設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空間是什么?
創(chuàng)享空間
誰遠誰近?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QQ空間那點事
學與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
空間
通榆县| 遵义市| 南京市| 三门县| 陵水| 伊吾县| 夏河县| 蓬莱市| 江城| 安徽省| 项城市| 玉门市| 偏关县| 潜山县| 潼南县| 广元市| 新龙县| 田东县| 盐边县| 武冈市| 昌邑市| 丰城市| 冀州市| 噶尔县| 沅江市| 莱芜市| 策勒县| 孟津县| 盘山县| 曲靖市| 康保县| 浏阳市| 邵阳市| 宁强县| 梨树县| 隆安县| 中超| 启东市| 杭锦旗| 收藏|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