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瑩, 陳曉濤
1. 新疆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烏魯木齊(832000); 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烏魯木齊(832000)
輔助性T 細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是在2005 年首次被發(fā)現的一種新的輔助性T 細胞,其分泌促炎因子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在許多自身免疫反應性疾病和炎性疾病中發(fā)揮致病作用[1]。隨著對口腔黏膜疾病逐漸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Th17 細胞、IL?17 與口腔黏膜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本文將對Th17 細胞與IL?17 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相關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CD4+T 細胞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接受抗原刺激,可分化為各種效應細胞群:Th1 細胞、Th2 細胞、Th17 細胞和調節(jié)性T(Treg)細胞等,這些細胞群一旦識別自身抗原后,會誘導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病損組織發(fā)生炎癥。Th17 細胞的增殖分化依賴于IL?6、IL?23、IL?1β 和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2],這些細胞因子通過各自的受體激活轉錄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是Th17 細胞分化和凋亡的關鍵節(jié)點。Th17 細胞分泌促炎因子IL?17,在健康個體的黏膜通過刺激緊密連接蛋白維持上皮屏障完整;而在局部炎癥狀態(tài)下,與口腔黏膜上皮細胞表達的受體結合,釋放相關趨化因子,刺激炎性細胞因子大量分泌,使炎性細胞浸潤病損組織,從而促進或加重炎癥反應[3]。研究顯示Th9 細胞分泌的IL?9 也可以增加Th17 細胞的數量;在抑制IL?9 分泌后,Th17 細胞及IL?17 的表達明顯減少;同時IL?9 還可以通過抑制具有抗炎作用的Treg 細胞,促進Th17 細胞的增殖,在趨化因子(C?C 基 元)配 體20(C?C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的誘導作用下,促使大量的Thl7 細胞浸潤到炎癥區(qū)域,產生或加重炎癥反應[4]。
IL?17 主要由IL?17A 至IL?17F 6 個配體組成,與其相應的還有IL?17A 至IL?17F 6 個受體;IL?17主要由Th17 細胞產生,在成骨細胞、內皮細胞、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淋巴組織誘導細胞與嗜中性粒細胞等中也有表達。研究表明,來自相同細胞的IL?17 既能通過誘導嗜中性粒細胞消除病原體起保護作用,又能誘導過度的炎癥反應,損傷組織[5]。作為促炎細胞因子,IL?17 參與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研究報道,IL?17已被認為是導致皮膚功能改變的關鍵細胞因子;IL?17A、IL?17C 和IL?17F 作用于角質形成細胞,誘導多種趨化因子表達,導致中性粒細胞、T 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聚集、積累,從而促使表皮和血管增生[6]。除局部病損外,IL?17A 可單獨作用或與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聯合誘導炎癥,其使免疫細胞聚集、纖維化,促機體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從而誘發(fā)系統(tǒng)性疾病,如IL?17A 誘導血栓形成和凝血、引起心肌細胞凋亡、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心肌病的形成[7];也可能是肝損傷、骨破壞等[8]。
目前兩種阻斷IL?17 的方法用于皮膚臨床治療,例如使用secukinumab 和ixekizumab 進行藥物抑制IL?17A;通過broda?lumab 阻斷IL?17RA。迄今已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并已獲批準用于銀屑病、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另外,阻斷IL?17 和TNF?α 的雙特異性抑制劑正在研制階段,主要用于由IL?17介導的相關疾病,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銀屑病等[9]。
OLP 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臨床上往往發(fā)作期和靜止期交替進行[10?11]。根據調查顯示,該病發(fā)病率為0.4%~4%;并有1.14%的幾率惡化為口腔鱗狀細胞癌[12],但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報道,OLP 患者的病損組織中Th17 細胞數量遠高于健康人群,通過對OLP 患者進行唾液蛋白質組學分析,發(fā)現有17 種蛋白質與OLP 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蛋白質可以上調Th17 細胞的表達及誘導IL?17 的分泌,推測OLP 的發(fā)病原因可能與Th17 細胞、IL?17 有關[13]。OLP 患者體內的Th17 細胞,Treg 細胞、Th17/Treg 比率及其轉錄因子視黃醇相關孤兒受體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 t,RORγt)和叉頭框蛋白P3(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也均高于健康人群,并與臨床癥狀表現呈正相關[14];活化后的STAT3 上調RORγt,促使Th17 產生、分化、分泌其促炎因子,從而加重OLP 疾病的嚴重程度。另外,Foxp3 是控制免疫抑制分子表達的關鍵因素,它可以控制Treg 細胞的發(fā)育;而Treg 細胞通過分泌IL?35、IL?10 等細胞因子對Th17 細胞產生抑制作用;Foxp3 在OLP 患者病損組織的固有層中很容易被檢測到,表明Foxp3、Treg 細胞升高,與OLP 患者體內Th17 細胞增多有關[15]。
IL?17 通過刺激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如IL?6、IL?8、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細胞黏附分子1,致使炎癥的產生及加重。在OLP 患者的外周血中IL?17A、IL?22、IFN?γ 和Foxp3 的明顯升高,考慮由于IL?17、IL?22與其相對應的受體結合后通過一系列復雜的信號轉導等途徑,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導致炎癥加劇;而IFN?γ 和Foxp3 數量的增加,則是為了抑制Th17細胞及其分泌的相關促炎細胞因子[16]。
近年IL?17 與口腔微生物之間的關系被發(fā)現,為探究OLP 病因提供了新思路。Li 等[17]篩選了可能與OLP 嚴重程度和免疫功能障礙相關的口腔真菌屬,其中有18 個真菌屬與IL?17 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表明IL?17 可受口腔內病原體和生物膜免疫調節(jié)成分的影響而上調,導致或加重口腔黏膜的炎癥和損傷。在治療方面,一項對OLP 患者進行12 周的抗IL?17 和抗IL?23 治療的研究發(fā)現患者的黏膜、皮膚、臨床癥狀得到快速改善,且在黏膜和皮膚組織中產生IL?17 的T 細胞,如Th17、細胞毒性T 細胞17(Tc17)數量減少[18]。
RAU 又稱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其病因復雜且與多種因素相關;其病損呈現“紅、黃、凹、痛”典型表現,因進食、語言、口腔衛(wèi)生不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9]。近年發(fā)現,在RAU 患者發(fā)作期,其外周血中誘導Th17 細胞分化的IL?23 及IL?17 表達水平明顯增高,提示RAU 的發(fā)病可能與Th17 細胞及IL?17 有關[20]。Ozyurt 等[21]首次發(fā)現相對于健康組,RAU 患者中含有更高水平的IL?17;這與Al?Samadi 等[22]報道的IL?17 在RAU 患者病變組織內的上皮細胞中呈高表達的結果一致。IL?17 通過IL?17RA 或IL?17RE 受體刺激口腔角質細胞,在RAU 中產生促炎作用。對大鼠氣道上皮感染模型進行檢測,發(fā)現模式識別受體Dectin?1 通路激活后可刺激IL?23 分泌,使得大鼠血清中Th17 細胞、IL?17 含量的增加,作用于氣道上皮病損組織;在RAU 患者的外周血中同樣發(fā)現IL?17 和IL?23 水平升高,并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經過治療后的RAU 患者除了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外,其血清中IL?17、IL?23水平也明顯降低。
BD 又稱白塞綜合征;是一種以“口—眼—生殖器”病損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疾病,其病因復雜且尚不明確。隨著對BD 逐漸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免疫反應異常在該病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者發(fā)現BD 患者外周血中Th17 細胞明顯增高,而Treg 細胞顯著降低,并且與T 細胞相關的miRNA 包括miRNA?25、miR?NA?106b、miRNA?326 和miRNA?93 水平顯著上調;推測Th17 細胞增加和Treg 細胞減少可能是BD 發(fā)病的相關因素;另外,Th17 細胞和相關miRNA 譜的評估可作為BD 患者預后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新方向[23]。隨后Jadideslam 等[24]發(fā)現BD 患者IL?17 mRNA 表達水平和血清IL?17 mRNA 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并且炎癥活動指數與血清IL?17 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考慮IL?17 水平增高可導致BD炎癥加重。有學者在使用二甲雙胍治療BD 后,除臨床癥狀好轉外,其外周血中IL?17、TNF?1 水平均顯著降低[25]。另外,使用干擾素α?2a 治療BD 也取得良好療效,考慮干擾素α?2a 的良好作用可能與恢復Treg 細胞功能,抑制Th17 細胞,減少CD4+T細胞和單核細胞TLR 的表達有關[26]。
綜上,口腔黏膜疾病大多病因復雜并與全身免疫狀況相關,其與Th17 細胞及IL?17 的關系得到了證實,但其機制作用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Author contributions】Wang ZY wrote the article. Chen XT re?viewed the article. All authors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 as sub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