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金家?guī)X學校 陳 英
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班級建設需要尋找與之相適應的新理論。共同體視角為班級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新班級銀河教室的建設為例,探究共同體視角下的班級建設路徑,即共同的目標、規(guī)則、經歷和及時反思。
班級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下教育活動進行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生活的基本承載組織。
隨著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以人為本”成為各個行業(yè)最基本的訴求,在教育領域更是如此。傳統(tǒng)的班級活動中以“管理”為基本范式,班主任一人發(fā)號指令,學生無條件服從和執(zhí)行,這樣一方面容易忽視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獨特性,以及作為班級成員的參與性;另一方面,容易忽視包括班主任在內的個體及集體成長性。因此,班級建設應該注重以人為本,重視個體和集體的主體性及成長性。
盡管國家在教育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大,但就目前而言,師生比例、成績壓力、教師意識和素質等方面的現(xiàn)實情況與理想狀況依然有較大差距。因此,精細化、高質量的班級活動仍然存在困難,大部分班級活動處于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育媒介等班級活動因素簡單、機械相加的狀況,缺少了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未能發(fā)揮班級活動的應有效果。因此,班級建設應該基于現(xiàn)實狀況給予可行的理論和方法指導。
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社會對教師和班級數(shù)量的需求也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新手教師走進教育現(xiàn)場,如何組建新班級往往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滕尼斯等在《韋氏大學詞典》中將共同體(community)定義為“擁有共同的歷史、共同的特征、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利益的人群”。班級建設在起始階段就與共同體完全匹配——學生、教師、家長為共同的成長目標而聚集,在教室這同一場域下共同生活,成員在心理和生理發(fā)展上基本相近,從新班級建設之初就擁有了共同背景和目標定位。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班級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種平和愉悅的精神共同體——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歸屬,也是我們的快樂所在。”所謂班級共同體,是指在平等基礎上組織集合起來并協(xié)商建立的、有規(guī)則運行的團體,團體中每個人都能以主體的身份參與班級管理,以班級發(fā)展為重要目標。
共同體視角下的班級建設是包含學生、教師、家長在內的全體成員共同參與的公共治理和共同建設,共同體的每位成員都能在參與過程中找到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位置,并且在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發(fā)展。
自1995年博耶最早提出并闡釋“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以來,很多學者對共同體展開了詳細研究,基于班級共同體建設的策略基本圍繞幾個方面展開:(1)共同的目標;(2)相應的制度;(3)經常性的集體活動;(4)及時反思總結。
班級建設的過程非常復雜,但本質上都圍繞最核心的問題展開:學生和家長滿懷期待而來,是教師作為成長“服務員”,一步一步推著成長主體——學生追尋“期待”,還是給予所有人充分的空間,每個人都作為主人,共同參與建設集體,相互成就彼此的成長?顯然,是后者——共同建立具有歸屬感、愉悅感的班級共同體。當厘清了這個問題后,班級共建、師生關系、班級文化就都有了方向,隨即我們在共同體視角下展開了班級的各項建設工作。
7 月中旬拿到新班級的學生名單后,我迅速聯(lián)系了各個家庭,建立起了以每個學生為中心的“家庭后援團”,并發(fā)送給學生幾份精心準備的文件,收集學生關于興趣、愛好、身心狀況的基本信息,同時發(fā)布了新集體的第一份“班級共建任務”——給新班級起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名字并說明原因。
學生和家長朋友們一呼百應,幾天時間就收到了很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提案,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小銀河”脫穎而出,班名誕生了。班名選出來之后,又號召學生根據(jù)對班名的理解,以及自己希望的班級形象手工制作一件教室的裝飾物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作品非常用心,而且富有創(chuàng)意。
開學之后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學習和生活中,除了有愿景,還需要具體的規(guī)則。學生其實不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小天使”,而是充滿探索欲望的“小野獸”,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一方面,“小野獸”還不能自覺感知并遵守成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他們不斷探索新的環(huán)境,不斷試探自己能活動的最大邊界;另一方面,“小怪獸”其實最渴望規(guī)則,因為明確的規(guī)則給他們清楚的探索方法和邊界規(guī)范,進而讓他們更有安全感,所以他們在橫沖直撞地破壞著自己不理解的規(guī)則的同時,又十分渴望與成人一起建立能夠理解的規(guī)則并虔誠遵守。所以,實際上最大的挑戰(zhàn)是如何讓給予“小怪獸們”的“規(guī)則”變成他們認同并愿意遵守的“約定”。
第一步,理解“規(guī)則”。因為他們太小,所以規(guī)則講解需要簡單、清晰、可視化、結合實際情境,而且循環(huán)往復、循序漸進;同時,雖然他們太小,但是他們同樣需要理解規(guī)則制定的原因和違反規(guī)則的后果,甚至需要在承擔“后果”中意識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另外,“小怪獸”對當下規(guī)則的需求、對講解者的信賴等都是理解規(guī)則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二步,遵守“約定”。當規(guī)則成為雙方的“約定”后,對“小怪獸們”執(zhí)行約定程度的及時、細致反饋十分重要。另外,追求“公平”對于“小怪獸們”尤為重要,他們認為約定是“神圣”的,需要所有人共同遵守,成年人和同伴是最重要的見學“榜樣”,他們容不得任何人違約。所以,以身作則、一視同仁成為遵守規(guī)則另外一項重要原則。同時,監(jiān)督者們對約定理解和執(zhí)行的統(tǒng)一標準、溫和與堅定的態(tài)度等都是影響約定執(zhí)行的重要因素。
與學生無數(shù)次在具體事件中的“博弈”,我們最終達成共識,建立了每個人都認同的“班級公約”。這讓我們的班級日常學習和生活有了標準,快速完成了新班級規(guī)整秩序的挑戰(zhàn),逐漸由“他律”走向“自律”。
這樣討論下來,下次再遇到不能遵守規(guī)則的“小怪獸”時,不要稱他們?yōu)椴欢?guī)則的“熊學生”,而應該稱呼不能正確幫助“小怪獸”理解規(guī)則并遵守約定的成人為“熊大人”。
費迪南·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新班級的共同生活伴隨著無數(shù)個一起經歷的“第一次”。
第一次走進教室,為了讓學生快速地熟悉新環(huán)境,特意安排了“校園大冒險”,成群結隊的打卡校園里的每個角落;第一次上課,為了增加學生和家長的安全感,開學第一課邀請了家長來上;第一次作業(yè),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相互熟識,留了一份制訂“每天認識×個小朋友計劃”任務;第一次在教室里慶祝節(jié)日,生活和成長都需要儀式,在教室隆重慶祝我們一起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兒童節(jié)、秋分、冬至、每個人的生日等每一個值得慶祝的節(jié)日和紀念日;以班級名義亮相,為了增強班級歸屬感,我們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無數(shù)的第一次形成了只屬于我們彼此的共同記憶和對集體的強烈的歸屬感。
共同體視角下的班級建設活動豐富、參與主體廣泛。我們通過“動員會”“啟動會”“總結會”“茶話會”等形式,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為活動設計科學評估,為活動實施及時復盤。
共同體為班級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新思路。通過設計和追尋共同的愿景、制定和遵守班級“公約”,以及每個共同經歷的“第一次”,我們的班集體擁有了積極向上的文化氣質,以情感、價值觀為紐帶,共同體成員之間相互接納、相互關心,形成了一種平等互助、公正和諧、共建共享的班級氛圍,每個成員都能夠安心愉悅,日益精進,各得其所。這也充分證實,以班級共同體為名義的相聚更有意義,更有力量。
銀河艦隊已經起航,面向星辰和大海,我們挽手共進,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