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七大保健要區(qū),經(jīng)常留意刺激它們,對于養(yǎng)生保健肯定會事半功倍。它們分別是頭部、前胸、腋窩、背部、肚臍、膝蓋和腳底。
頭部要區(qū) 中醫(yī)學認為,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匯于此,有50 多個穴位與全身器官關系密切。因此,需要特別保護。保健方法:用手代替梳子梳頭,按照從頭頂?shù)胶竽X勺,再從頭頂?shù)蕉鋬蓚鹊捻樞?,來回各推三四十次,使頭部產(chǎn)生熱麻感;曬太陽也是頭部保健的好方法,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吃完午飯,讓陽光曬在頭頂?shù)陌贂ǎ瑫?5 分鐘,能夠通暢百脈、養(yǎng)腦補陽。腦還對氧氣情有獨鐘,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有助于大腦血液循環(huán),保證充足的血氧供應;打乒乓球、羽毛球可以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延緩衰老;耳朵是全身經(jīng)絡匯集之處,“腎開竅于耳”,腎是先天之本。保健方法:兩手分別輕揉左右耳耳垂,再搓摩至發(fā)熱。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做兩三次,每次1 分鐘。持之以恒,能起到抗衰養(yǎng)顏的作用,對頭痛耳鳴有效。
前胸要區(qū) 前胸主宰人體免疫系統(tǒng)最重要的器官——胸腺,是心、肺兩臟最強有力的保護傘。做好胸部保健,不但寬胸理氣,還能保養(yǎng)肺部,提高抵抗力。保健方法:采取虛掌輕叩輕拍來保健。將手指并攏,掌心中空,對準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以適當力度拍擊,每次拍3~5 下,停10 秒左右,每天3~5 分鐘,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另外,還要多做擴胸運動和深呼吸。
腋窩要區(qū) 腋窩是人們平時容易忽略的保健部位。腋窩是頸部與上肢間血管和神經(jīng)的通路,它不僅有動靜脈血管,還有大量的淋巴組織。刺激此處的神經(jīng)、血管和淋巴結,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大腦、心臟以及肺部都受益匪淺。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名為極泉,按摩此穴位有寬胸寧神、強心的功效。保健方法: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按摩左側腋窩5 次,然后換手按摩右側腋窩,每次持續(xù)3~5 分鐘即可。還可以抬高一側手臂,把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jié)處,用中指輕彈腋窩底,可時快時慢變換節(jié)奏,并左右交替進行。
背部要區(qū) 后背正中的脊柱是人體督脈必經(jīng)之地,是人體陽氣所匯之處。脊柱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五臟六腑聯(lián)系密切,經(jīng)常激發(fā)疏通,有益于氣息運動、血脈流暢,可滋養(yǎng)全身器官。脊柱是人體的中心,做旋轉運動,能產(chǎn)生很強的生物能,向臟腑和腦部以及全身輸送,補充能量,對外邪的侵襲有很強的免疫力。對腦血栓、老年癡呆癥、中風癱瘓、神經(jīng)官能癥、糖尿病等也有防治作用。保健方法:后背的保健首先要防寒,背部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呼吸道疾病,引起舊病復發(fā)、加重等現(xiàn)象。尤其是老人、孩子,寒冷的季節(jié)最好穿一件棉背心。中老年人沒事可以多用后背蹭蹭門框,達到按摩背部穴位的作用。將背部正中的脊椎骨對準門框的棱,向其輕輕擠壓,并上下輕度蹭動,每分鐘大約做20下。但骨質疏松較嚴重的人勿做此練習。還可以請人在背部捏脊、拔火罐,如在背部肺俞穴、大椎穴進行點穴;在三伏天用生姜、大蒜泥敷貼背部肺俞穴,對哮喘、鼻炎很有幫助;洗澡時,還可以將淋浴頭對著后背沖洗;對于上班族而言,后背的天敵就是久坐,坐40 分鐘一定要起來活動一下,長時間的錯誤坐姿也是背疼誘因。可以在辦公桌前放一面鏡子,隨時提醒自己。
肚臍要區(qū) 肚臍有重要穴位“神闕”,周圍還有中脘、關元、氣海等穴,都是人體保健的“要塞”,中醫(yī)學提倡“腹宜常揉”,輕輕揉按肚臍,對調整人體氣血、調節(jié)臟腑功能都有好處。保健方法:腹式深呼吸是最好的腹式保健方法。在醒后、睡前分別揉按小腹周圍,長期堅持,可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還可以飯后進行腹部按摩,將手心放在肚臍上,采用逆時針和順時針交替的方法輕揉肚臍及四周,可幫助消化。對小腹適當熱敷也能達到保健效果,熱敷時,可用略高于體溫的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敷在肚臍上,數(shù)分鐘取下,可以預防疾病。例如,用珍珠粉、丹參粉調敷能療失眠;用砂仁、枳實敷之可調理消化不良。專家提醒,肚臍也是最怕著涼的地方,平時要注意保暖,少穿低腰的褲子。
膝蓋要區(qū) 腿部衰老最易體現(xiàn)在膝關節(jié)上,膝關節(jié)是人體各種活動中負荷最大的關節(jié)之一,走、坐、臥、跑、跳等活動都離不了它,因此受傷較多的也是這里。保健方法:在兩膝關節(jié)處,用手按揉左右各30 次,以膝部微熱為準。還可以兩腿并攏,屈膝半蹲,兩手扶膝,輕輕轉動膝部,經(jīng)常按摩膝蓋使其氣血流暢,防治疾病。另外,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比如上下樓梯時,先讓腳尖著地,可加大緩沖距離,對膝關節(jié)起到保護作用。女性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女性膝蓋疼痛、關節(jié)受損的主要原因。不當?shù)倪\動方式也會傷害膝關節(jié),老年人和肥胖者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等對膝關節(jié)損傷較小的運動。
腳底要區(qū) 人體各器官在足部均有相應的反射區(qū),有70多個穴位、6 條經(jīng)絡起止于腳上。足底反射區(qū)可啟動人體調節(jié)機制,使全身上下氣血更暢,供給營養(yǎng)更全面。保健方法:睡前先用熱水(可少量加鹽或中草藥,中藥須在中醫(yī)師指導下使用)泡腳15~20 分鐘,泡完腳用手揉按全足,再用拇指、食指指腹或掌關節(jié)按摩足部的臟腑反射區(qū)和涌泉穴,以感到輕微酸脹為宜。若持之以恒,可以醒目提神,加強記憶,防治高血壓、頭暈、心悸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