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琳
(廊坊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世紀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1)
提高初中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有效途徑的探索是指教師在日常英語課程中,重視學生的全方位英語水平提升,尤其是注重英語聽力水平提升的一種教學策略。聽力水平的提升是學生擺脫不純正的中國式英語,與國際友人流暢交流的前提,因此,本文將從提高初中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有效途徑展開討論,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直到初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就英語這個科目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學習,對英語有了一定的熟悉與認知。因此,教師可以較為放心地對學生開展純英語的授課。純英語的授課可以檢測學生迄今為止的英語學習水平,可以幫助學生的英語學習更進一步,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新鮮感,增加學生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警惕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初中英語“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節(jié)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用英語的方式向?qū)W生提問,詢問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擁有的特殊技能。由于這些英語提問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理解難度還是回答難度都不算太大。在這個時候,通過仔細觀察學生的反應與狀態(tài),教師在接下來可以采取進一步加深提問難度或者適當減輕提問難度的措施,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知識掌握水平,有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由于學校授課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面向?qū)W生人數(shù)較多的整個班級,因此教師在進行全英授課的時候必須時刻關注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反饋。例如,教師可以時不時切換中英文,用雙語詢問學生類似于“大家能聽懂老師在問什么嗎?”“老師這樣講大家能明白嗎?”這樣的問題。適當?shù)膸熒涌梢詭椭鷮W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給學生反映自己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提供機會,是尊重學生課堂地位的體現(xiàn)。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樣適用于英語的學習之中。教師可以適當做好安排,將初中英語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強度和訓練次數(shù)合理的分配,因為以往的英語教學總是忽視對學生聽力水平提升的訓練,學生普遍英語聽力水平較差。教師要吸取先前的教訓,為學生訓練聽力提供機會,幫助學生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英語學習的學習意識。
例如,在進行初中英語“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一節(jié)課的講解時,本節(jié)課的恰好就是以一個簡單的聽力題為開頭。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在于幫助學生學習時間在英語中的表達方式,在學習結(jié)束之后,學生可以較為流暢地把具體的時間與簡單的日常活動聯(lián)系起來造句,以表達自己的日常生活軌跡。在進行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通過提前預習本課的單詞已經(jīng)對生詞和本課的具體內(nèi)容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習題的英語聽力,讓學生對課前的習題進行完成。這樣的訓練可以給學生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而且,通過對本課課前聽力習題的完成,學生也對本課的重點、難點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在學生日常的英語學習中,學生所面臨的任務較多,學習壓力較大,尤其在長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生很容易陷入疲憊與倦怠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采取輕松有趣的授課方式與課堂展開方式來幫助學生減負。同時,這種給學生播放英文電影和英文歌曲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國文化,培養(yǎng)起學生對英語學習長久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初中英語“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節(jié)課的學習時,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在于讓學生學會對自己出行與交通方式的英語表達。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去往學校的交通方式既有坐公交車、騎自行車、坐地鐵等采用常見代步工具的方式,也有步行去學校的通勤方式。除了這些常見的通勤方式之外,在某些特殊的國家和地區(qū),學生前往學校的方式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艱難與不可思議,比如課本中提到了的學生乘坐吊索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的交通方式,以及在非洲地區(qū)學生乘坐自己制作的獨木舟逆流而上前往學校的交通方式。教師在講解本課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與世界各地學生上學方式有關的英文紀錄片供學生觀看,這些視頻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幫助學生接觸到英文的語調(diào)、發(fā)音和連讀等等地道英語口語的表達技巧,又擴展了本課課文的內(nèi)容,起到了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作用。
總而言之,語言類知識的學習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學生在學習時不可投機取巧,妄圖走所謂的捷徑,除此之外,教師要告訴學生初中英語的學習重在平時,教師既可以使用全英的授課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也可以適當增加學生聽力訓練次數(shù),還可以利用閑適、輕松的電影與歌曲來緩解學生日常學習中緊張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