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路遙筆下“平民英雄”背后的悲劇意識

2021-11-30 00:40:54王春瑜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1年11期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路遙人生

摘 要: 路遙筆下如纖夫般的悲劇意識是從個體敘事的結(jié)構(gòu)線索出發(fā),進而提煉出對人類生命意識的普遍性思考,這種悲劇意識不僅超越了文本的時代意義,還進一步深化為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生命藝術(shù)。筆者將從城鄉(xiāng)戶籍制度背景下的二元對立格局、個人主義背后的“罪”與“罰”的悲劇美學、沉入“平凡的世界”的命運圈套這三個維度分析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中平民英雄人物在現(xiàn)實反抗中所體現(xiàn)的悲劇色彩的多重因素,展現(xiàn)人物在社會、自我、命運中的升降沉浮,同時探討人物悲劇色彩背后所呈現(xiàn)出的哲學意識和精神高度。

關鍵詞:路遙 平民英雄 悲劇色彩 《平凡的世界》 《人生》

路遙崇尚英雄主義,并且樂意將英雄主義的內(nèi)里氣質(zhì)焊接在諸多身穿小褂布單褲、頭扎白羊肚手巾的黃土子女身上,但由于他以悲切的常年體驗深知黃土兒女出生即被貼上“苦難”標簽的命運,因此某種宿命論的悲劇意識始終跟隨著路遙筆下人物命運起伏的步伐。童年、仕途、愛情等方面的創(chuàng)傷,使得路遙本能地或低吟或高亢地唱著悲壯的人生之歌,徐步在毛烏素沙漠中,尋找訴諸悲劇的意義。而路遙所追尋的真正的悲劇意義,就是人自發(fā)性地對美的事物的無休止的追尋,不僅體驗、承受了在追尋過程的現(xiàn)實痛感和追尋后產(chǎn)生的虛無,同時又在荒原般的土地上重建自己的心靈世界。

一、社會壁壘——城鄉(xiāng)戶籍制度背景下的二元對立格局

“城鄉(xiāng)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提出,正處于鄉(xiāng)村文明向現(xiàn)代都市文明變遷的社會語境當中。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國家體制、文化思想等因素的變化造成的城鄉(xiāng)價值的差異和規(guī)定性,由此產(chǎn)生了城與鄉(xiāng)的二元對立格局,對“鄉(xiāng)下人”和“城里人”的界定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身份認同。徐德明說:“它(城鄉(xiāng)意識形態(tài))在文化系統(tǒng)內(nèi)定出人之地位高下,形成一種近乎集體無意識的居高臨下的城鄉(xiāng)生活信念,即使是以同情態(tài)度敘述鄉(xiāng)下人進城的生活,也不能免?!盿這種脫離個人話語的社會牽制使得鄉(xiāng)村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不得不呈現(xiàn)出一種被動的姿態(tài),鄉(xiāng)下人也無疑成為這一體制變化的犧牲群體。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趨勢和進程,城市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指標,農(nóng)村的影響力倒顯得無足輕重了。主動激化這一失衡現(xiàn)象的事件是我國現(xiàn)代戶籍制度的產(chǎn)生與普及,這一制度本著保障人民在就業(yè)、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quán)益而進行的人口信息登記,實則早已成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阻礙。在1953年到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安部等部門相繼出臺的政策中,“關于限制農(nóng)民進城的文件”成為國家重復并實施的強制性措施。李建軍說:“它不僅極大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動……還在城市人口與農(nóng)村人口之間,人為地制造了等級差序和社會壁壘,從而極大地傷害了農(nóng)村人口的人格尊嚴,也使他們失去了遷徙的自由和擇業(yè)的自由,失去了在社會財富分配上的平等機會,失去了獲得自我發(fā)展的機遇和權(quán)利?!眀戶籍制度已然抬高了聯(lián)結(jié)城鄉(xiāng)兩地長期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交流、習俗傳承等的門檻,也成為城鄉(xiāng)居民在生活和思想上形成云泥之別的催化劑。

在這種城鄉(xiāng)極端分化的時代下,路遙以敏銳的感知力寫出了《人生》,以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眼光探析鄉(xiāng)村人進城的個人命運。他把高加林置身于這一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背景中,并試圖通過個人的奮斗歷程來戰(zhàn)勝國家體制背后的文化霸權(quán),但是社會與個人的脫軌始終無法脫離國家體制的束縛和集體無意識的身份認定。作家塑造了一個極具主動性的人物形象,在表現(xiàn)這一抗爭性人物在進行個人生命價值追尋的同時,發(fā)現(xiàn)社會“身份”對人的生存制約,最終以高加林悲涼和無奈的聲音“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為“光景一包爛”的農(nóng)民孫少安和孫少平,便將載負著這“天賜”的重擔。與高加林的主動性改變不同,孫少安秉承著傳統(tǒng)農(nóng)民長子職責的本分,雖與潤葉是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他也深知無論在家庭、身份、營生等方面都與駐城教書的潤葉之間天冠地履。橫跨在兩個人之間無法僭越的鴻溝不只是農(nóng)村戶籍這張紙證明,還有積習在農(nóng)民心中已定型的自卑自賤自輕的歷史意識。潤葉無論如何主動出擊,都無法撼動孫少安心中那重如泰山的等級觀念。這段感情由孫少安去山西娶回不收彩禮的賀秀蓮草草收場,對于孫少安而言,失去了一個只能遙遙相望的心動對象,是一種酸楚的解脫,但這直接改變了田潤葉的生活,甚至又間接導致了李向前的痛苦遭遇。這場并非痛徹肺腑而極具悲劇力量的愛情故事,在田潤葉決定徹底釋懷過往早已無意的感情時達到高潮。這最終的選擇著實寬慰了讀者的心,但實質(zhì)上標志著路遙對此種現(xiàn)狀的妥協(xié)和退讓,也是整個農(nóng)民階層對社會和未來人生的俯首順從。此外,如郝紅梅與顧養(yǎng)民感情的分裂,侯玉英在表白信中強調(diào)自己的城市戶口,農(nóng)民工在打工潮中成為城市雇傭者的“勞奴”,孫少平在黃原城邊落戶口以及憑借田曉霞的城內(nèi)關系進入礦工名單等等,這些都是戶籍制度背景下產(chǎn)生的社會風潮和界定壁壘。因此,只要我國一天不解除這種人為標準的鏈條,不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實現(xiàn)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那么中國農(nóng)村還會出現(xiàn)無數(shù)個孫少安、孫少平,他們依舊會站在某個城鄉(xiāng)交界口,抱頭縮項,唯唯諾諾地受著眼中“上等人”的蔑視,習以為常地固守代代相傳的一隅。

同時,我們還不能忽視路遙作品中對個人生命價值的審美體認和重建:在不可避免的社會制度壁壘下,人們依然具有個體選擇的權(quán)利和意志。如《人生》中無結(jié)局的空白主義美學的想象,《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重歸鄉(xiāng)土的精神繼承,都無不體現(xiàn)出了路遙的抗爭精神,他在人的內(nèi)心重建起了一座屬于自己的心靈豐碑。

二、個人主義——“罪”與“罰”的悲劇美學

眾多學者都認為《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是《人生》中高加林的擴展版,這主要表現(xiàn)在,雖然他們都無法打破國家戶籍制度所造成的宿命般的“身份認定”,并且無法逃出理想主義破滅的悲劇,但是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的熏陶,熱愛讀書看報,并從中鑄煉出了極鮮明的人格力量和自我意志。奧尼爾曾說:“任何值得生活的生活都具有為實現(xiàn)某種理想而做的努力。理想越高,就越難以實現(xiàn)?!眂取得悲劇效果的并非是理想或幻滅本身,而是在特殊時代和背景下與之進行力量搏斗的抵抗姿態(tài)。

還有學者認為《人生》的悲劇色彩較之《平凡的世界》更為濃厚,是因為在高加林的身上體現(xiàn)了人性道德與選擇的兩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活。而孫少平好像生來就是為理想而奮斗的戰(zhàn)士,他不得不也愿意承擔一切苦難,無論是當小工還是礦工,無論后背快要潰爛,扛袋的脊梁快要觸地,還是浸泡在血水煤灰的巷道上所做出的種種卑躬屈膝的妥協(xié)狀,都為下一次的反抗積聚動力。孫少平自身奮斗的表象過程比高加林更曲折煎熬,像是被打造的一座宏偉的英雄雕像。這種理想化的行為方式總是缺乏現(xiàn)實主義行動派所需的說服力,難以與之進行同等進程的精神共鳴。而最終直接導致兩者悲劇力程度深淺的是并非是但在形式上是結(jié)局的結(jié)局,就像諺語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先禍后福的大團圓結(jié)局已然根植于人們熟悉且滿足的意識之中,而先福后禍的悲劇結(jié)局總是會對人們產(chǎn)生一種戲劇性的距離感,緩慢而至,產(chǎn)生一種后遺的強烈感知。

此外,筆者認為這與路遙的敘事結(jié)構(gòu)和哲學意識相關。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高加林的初始形象是一名教師,并且其生活和外貌形態(tài)與出苦力的農(nóng)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這一職業(yè)和生活是孫少平的最終實現(xiàn)目標。高加林的起點預示了他不可能像孫少平一樣以皮肉之苦來改變現(xiàn)狀,因此他在反抗命運的同時陷入了人性道德的駁難之中,而孫少平從最底層的勞工出發(fā),在追尋自由獨立的人生命運的道路中逐漸尋找到了個人生命的價值。一個是類似報復社會問題與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相悖的“反成長”敘事,一個是類似英雄“成長”的史詩性敘事,分別體現(xiàn)了路遙對“個人主義”的兩種試驗,并上升到了一種宗教哲學意義的高度。“上帝將自由意志賦予人,人便具有了自由決斷的權(quán)利,人有能力完全只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去決斷生活、行動,而且這種權(quán)能是一種絕對權(quán)利,由于每個人以自己意志而不必以其他任何人的意志為依據(jù)去行動,因此他的存在便以自身為目的,這便是每個人的絕對尊嚴之所在。同時,由于人的一切行動都來自他的意志決斷,他也必須絕對地接受和承擔自己行動的后果”d。當高加林以個人行動試圖證明自我價值的身份認同的同時,逾越了個人主義的本位,悖逆了人性,因此必然就要承受精神和肉體上的懲罰。叔本華說:“人的本質(zhì)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個追求滿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遠不息。”e路遙對當時時代中個人身份的認同和追求方式提出了沉重的問題意識,并上升到了具有人類意義的哲學高度。

雖然孫少平的個人主義始終建構(gòu)在理想主義和道德意識相符合的基礎上,但他也并非是一個完美英雄者的形象,在他身上更多體現(xiàn)的是深扎在黃土塬上永不腐爛的根脈,以及農(nóng)民對勞動忠一不二的熱情,尚未有一丁點兒變質(zhì)。反觀,高加林與土地和農(nóng)民的關系始終是有著一層隔膜的,同種思而不得的不安定因素由于雙方本質(zhì)心靈所屬的差別,而造成評判的不同歸向。孫少平是一個始終被定義為勞動者的悲劇存在,而這種悲劇飽含了路遙內(nèi)心對過去痛苦、難堪、失望的適度控訴,也是對未來美好人生道路的上下求索。路遙總是用一種中庸悲憫的道德傾向,觀照世人(主要是平民)的苦難與不幸。但當他虔誠地賦予人們反抗意識和能力的同時,也贈賜了他們無法抗拒的悲劇品質(zhì)。

理想造就悲劇,悲劇生成英雄?!?一個緊張的身體千百次地重復一個動作:搬動巨石,滾動它并把它推向山頂,但巨石在到達頂峰的瞬間又向著下面的世界滾去——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加繆《西西弗斯神話》)。西西弗斯向山下走去,正如孫少平向礦山走去,他們同樣循環(huán)往復地做著追尋理想的動作,永不停歇。但每一次重新拾起,于觀眾,是作為理想主義的犧牲者,而于自身,是作為人生目標的堅守者,這也正是路遙在作品中所想突出平民英雄“仁、忍、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品德。

三、命運圈套——沉入“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整體基調(diào)是宏偉、悲壯、沖突、激進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其中的理性思維,片面地認為它就是一部單純的奮斗史,這樣便有失偏頗。路遙對人物的最終歸屬傾注了沉重且深刻的理性思考,他不再掌控或干預人物的自動流向,并且放下了在《人生》中對高加林進行的一系列道德修辭,具備了悲劇著作所需的基本素質(zhì)——真誠地與人類心靈的“生存意識”或“文化共識”進行對話和叩問。

如李建軍所論:“……與巨大的超自然力量的對抗。在這樣的對抗中,人類的失敗幾乎是注定了的,但人類的偉大而高尚的英雄主義精神——捍衛(wèi)自由和尊嚴的激情,反抗一切壓迫和橫暴的勇氣,追求光明和美好生活的堅定意志,也由此得到了確證和肯定?!眆在這廣闊宏大的敘事框架和視野中,這些平民英雄的形象立體、飽滿,他們的所思所想,總體上逐漸與作者的主觀意志相分離,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獨立且具有十足個性的主體。他們優(yōu)善與小惡共存,淳樸與熱血并重,悲劇色彩體現(xiàn)在他們自身無意識中所采取的一種反省和沖動,以及源于歷史深層的土地情結(jié)。無論他們最后選擇的是犧牲、死亡,還是一輩子守著黃土和煤礦,最終都造成了一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空虛感,這并非是由于要接受農(nóng)民無法打進城市戶口的事實,也無關乎城鄉(xiāng)交叉對立的矛盾問題,而是一種始終帶有“我是土地的兒子”的性情,是一種源于血脈的道德力量,催激著讀者們的淚腺。就像吃慣了非洲黑饃的賤胃,受不起歐洲白饃的細膩與滋潤。但他們選擇去受苦,并非是人性的懦弱和慣性,而是虔誠地忍耐生活中的一切苦難,選擇了大地母親厚實的懷抱,從而達到了向善至美的高尚境界,無愧為偉大悲劇作品中偉大的英雄人物,這便是哲學家眼中的最崇高的“理式”世界。

苦難是農(nóng)民飯盆里的一羹食、一粒米,就著湯水,囫圇地咽進強悍的腸道里,等待消化,最終屙出來的都是飼養(yǎng)莊稼上好的肥料。佛說,人生下來就是受苦的;基督教神話的受難說;古希臘神話中人生而就是為了祭奠和贖罪的犧牲品;等等。筆者認為路遙與??思{筆下的艾克有些類似,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都是從苦難的承載者奮力掙扎為戲場的“局外人”,他們否認人類攜帶的自憐自賤的原罪,試圖沖破一切枷鎖,但是如科恩所分析的:“艾克認識到所有殘存下來的一切都轉(zhuǎn)回到供自我否定的犧牲者所生活的社會,最后只剩下荒涼和孤寂。”g路遙也曾說過:“我對命運的無情只有悲傷和感嘆……產(chǎn)生了一種宿命的感覺?!県他們都深知人類永遠無法逃脫悲劇世界的圈套。而路遙并沒有停留在殘損意義之上,他的抗拒且又尊重苦難的心理結(jié)構(gòu)使他不斷地超越自我,即使在痛苦中寫作,也要在人物身上挖掘出美好和樂觀的源流,這樣才能在與生命的最高境界進行較量后再重返到悲劇世界中去。

《平凡的世界》書寫了平凡的人所做的不平凡的事,并且最終回歸到平凡的生活中去。這本書所體現(xiàn)出的悲劇意義和價值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悲劇作品中存在的那種神秘心靈上的救贖和凈化——人們對英雄人物犧牲于其精神力量的結(jié)局持有歡呼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優(yōu)秀精神血脈的傳承。在中國,在路遙的小說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悲劇毫無狂歡的鼓動,而是一種沉寂,是能確切地聽見身體里血噴脈割般的窒息和痛苦,是靈魂長廊上無休止的觸動和彌合。我們像是附著在英雄人物身上的蛔蟲,因為我們都共同擁有肩扛苦難的經(jīng)驗和征程,也擁有奮激脫身式的祈禱和渴望。

正逢路遙去世二十八周年,筆者寫此篇以為了未曾忘卻的紀念。路遙在筆者腦海中的形象永遠都是毛烏素沙漠中的一棵胡楊,不為春傲慢,不為夏喧嘩,不為秋蕭索,不為冬沉寂。守住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永世埋葬在黃土之軀的血脈下。

a 徐德明:《“鄉(xiāng)下人進城”敘事與“城鄉(xiāng)意識形態(tài)”》,《文藝爭鳴》2007年第6期,第48頁。

b 李建軍:《我不愿意再像你們一樣”——重讀〈人生〉》《文藝爭鳴》2020年第8期,第60頁。

c 郭繼德:《奧尼爾文集》(第6卷),劉海平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頁。

d 〔美〕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吳瑞誠、徐成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289頁。

e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60頁。

f 李建軍:《論路遙小說敘事中的悲劇性問題》,《中國當代文學究》2020年第5期,第125頁。

g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85頁。

h 路遙:《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317頁。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陜西“筆耕文學研究小組”批評群體本土批評經(jīng)驗研究 (批準文號16BZW029)

作 者: 王春瑜,寶雞文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平凡的世界路遙人生
入門級有意外的驚喜 Rotel(路遙)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擴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遙)RA-1592MKII
他是那樣“笨拙”和樸素——30多年后,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讀路遙?
當代陜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4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寫給遠去的路遙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鐵骨柔情——論《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評析
《平凡的世界》(雙語加油站●跟我學)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
南方周末(2015-03-19)2015-03-19 01:29:25
栖霞市| 县级市| 南华县| 衡水市| 承德市| 永清县| 乐都县| 时尚| 渝北区| 永康市| 曲麻莱县| 三原县| 兰西县| 恩平市| 贵定县| 沙河市| 奉新县| 雷山县| 乌兰察布市| 牟定县| 古蔺县| 宣恩县| 确山县| 金湖县| 营口市| 绥中县| 东城区| 阿克陶县| 北辰区| 合阳县| 乐业县| 仙居县| 景宁| 博白县| 通州区| 通山县| 屏边| 长丰县| 娄底市| 兴业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