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翔 白帆
摘要:1881—1904年間,俄國政府奉行保守主義統治方針,在內政領域逐步確立并貫行親貴族政策,其目的是鞏固政權根基。親貴族政策主要體現為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諸多具體措施,統治上層制定這些措施時產生的爭論表明,俄國政府并不主張以根本違背俄國社會經濟體制、完全侵奪其他等級利益為代價,來全盤滿足貴族要求。親貴族政策的實施雖扶持了貴族,但未能根本加強該等級力量,也未能有力鞏固沙皇統治。
關鍵詞:俄國政府;貴族;親貴族政策
中圖分類號:K142/K511.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11-0088-11
1881—1904年間貴族相關問題在俄國內政中占據重要地位。1881年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后俄國進入反改革時期,尼古拉二世統治前期延續(xù)其父保守主義統治方針,此間20多年,俄國政府認為貴族嚴重衰落將貽害于統治,故而在內政中貫行親貴族政策,該政策的集中表現是,確立貴族優(yōu)先原則,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多措并舉以加強貴族在俄首要地位。廣泛貫徹的親貴族政策并未根本加強貴族力量、有力鞏固沙皇統治,反而給俄國政府內政帶來不利影響。1904年是俄國政府同貴族間相互關系及俄國政治局勢明確變化的時間分界,此后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俄國政府受到空前威脅,不再將鞏固貴族作為最重要的國家任務,而是竭力防止專制統治崩潰。
俄羅斯學者對俄國政府的親貴族政策早有討論,最先提出“親貴族政策”這一提法的是Ю·Б·索羅維約夫,他討論了俄國政府在出臺某些親貴族措施前進行的爭論①;А·П·科列林則重點強調省貴族團體的多方面要求如何促使俄國政府決定在內政領域加強貴族地位②;П·А·扎伊契科夫斯基討論了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反改革時期,俄國政府如何加強貴族在地方管理中的權力③。然而并未有學者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系統梳理親貴族政策的具體表現,并充分評價該政策的實施效果。筆者在本文中將借鑒前人成果,力求補充既有研究之不足。
一、實施親貴族政策的原因
1881—1904年間俄國政府的親貴族政策分為三個階段:1881—1883年為親貴族傾向的確立期;1883—1885年為親貴族政策綱領的確立期;1886—1904年為親貴族政策的實施期。
(一)反改革時期的內政傾向——親貴族
1861年俄國以廢除農奴制為開端,進入改革時代。這一時期,俄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發(fā)展,并使國家統治體制適應時代而在經濟、行政管理、教育、軍事、司法等方面做出改革,削減了貴族諸多特權。六七十年代改革雖給予新社會經濟結構及資產階級巨大發(fā)展空間,但不僅未穩(wěn)固統治局勢,反使俄國政府承受了一系列嚴峻挑戰(zhàn),如1863年波蘭起義、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因此俄國政府確信改革不利于鞏固專制統治。
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之初迅速改弦更張,開啟了具有濃厚保守主義色彩的反改革時期。新皇在1881年4月29日詔書中誓要堅決捍衛(wèi)君主專制原則的不可動搖性,并號召所有忠于沙皇的俄國人堅守等級制,隨后他迅速將與先皇改革密切相關者驅離權力中心,并對那些認同貴族重要性且堅守舊制的極端保守人士委以重任。例如具改革傾向的前內務大臣М·Т·洛里斯·麥利科夫被解職,維護等級制、否定先皇改革、要求鞏固貴族等級地位的Д·А·托爾斯泰、?!ぇ薄っ分x爾斯基等深受信賴。1883年加冕禮期間,沙皇鄭重指出貴族是皇權支柱,要求全俄鄉(xiāng)會會長服從首席貴族的指示和領導,并感謝“貴族無私且有益地參與地方事務”。④自此沙皇肯定了貴族在俄的重要地位——農民領導者及沙皇統治支柱,明確了反改革時期的親貴族傾向。
此后沙皇與極端保守派國務活動家共同確立反改革時期內政綱領。1884年6月,梅謝爾斯基向亞歷山大三世呈交了加強貴族等級地位的方案,他強調,貴族與俄國政府的命運具有直接聯系,必須提升貴族等級地位,加強其供職特權。⑤ 1885年3月,亞歷山大三世時期反改革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推動者——內務部辦公廳主任А·Д·帕祖欣向政府提交了《俄國現狀及等級問題》一文,此文明確將加強貴族等級地位作為內政目標,并指出大改革削弱了等級制,要鞏固專制體制就必須加強貴族等級,他建議果斷實行針對性措施,恢復貴族優(yōu)先擔任國家職務的特權;讓貴族在地方管理事務中占據主導地位;確立等級制原則;加強貴族與農民間的利益聯系。⑥ 此文正是亞歷山大三世反改革時期的內政綱領。1885年4月21日的欽賜貴族特權詔書百周年紀念慶典上,彼得堡省首席貴族А·А·博布林斯基宣讀了由К·П·波別多諾斯采夫起草、欽賜貴族特權詔書百周年紀念委員會審訂的新告貴族詔書。該詔書贊揚貴族百年來忠誠為國,指出貴族是沙皇統治國家及抵御外敵的主要支柱,承諾俄國政府會保護貴族,關注貴族領地需求、建立貴族土地銀行、改善貴族資金貧乏及貸款困難等問題,肯定貴族以后仍在司法、教育、軍事、地方管理、保護人民方面占據首要地位。⑦ 尼古拉二世統治前期完全繼承了其父極端保守的反改革方針,堅守專制體制及等級制。他十分重視貴族需求,于1896年和1902年曾兩次要求農民代表必須接受首席貴族的領導,于1896年允許召開省首席貴族會議,于1897年組建貴族事務特別會議,這些均反映尼古拉二世統治前期內政方面的親貴族傾向。
(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對貴族的不利影響日益顯現
其一,貴族地產縮減,經濟實力削弱。大改革后,地產面積成為體現貴族政治、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19世紀下半葉貴族地產嚴重縮減,1863-1872年俄國貴族共出售地產1612萬俄畝,購入967.3萬俄畝,地產面積年均減幅為0.77%;1873-1882年,共出售地產2343.1萬俄畝,購入1394萬俄畝,地產面積年均減幅為1.24%;1883-1892年,共出售地產1799.6萬俄畝,購入968.8萬俄畝,地產面積年均減幅為1.24%。⑧ 1862年,歐俄47?。ㄈ辈_的海諸?。┑馁F族地產為8720萬俄畝,到1882年縮減為1862年時的81.7%。⑨ 此外,貴族地產的負債率逐年增加。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農民份地贖金已不足以幫助貴族償還債務,他們對低息抵押貸款的需求增多,隨著貴族地產的負債率逐年增多,歐俄45?。ㄈ卑柡备駹査箍?、阿斯特拉罕和波羅的海諸省)的貴族地產負債率,從1873年的14%增加到1883年的19%,再到1893年的26%。⑩
其二,貴族特權銳減,政治地位降低。大改革首次根本削弱了等級制度,貴族被剝奪了最重要的特權——控制農奴并壟斷土地。隨著農奴解放,貴族在地方管理體制中,不再像以往那樣,代表國家履行與農民有關的司法、警察、稅務職能。貴族還被取消許多民事特權。如人頭稅免稅范圍于1863年擴展到市民等級,20年后該稅被完全取締。1864年司法改革以“司法無等級差別”為原則,其對貴族特權的打擊最為嚴重,此后審判各等級公民的權力歸陪審團,不允許法外剝奪任何公民的生命、財產。1874年軍事改革后,服役不再是貴族特權,應征入伍面向全社會。可見,大改革后貴族許多法律特權、民事特權、政治特權被國家削減,其權限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在本等級內,他們在軍隊、地方管理中的作用嚴重削弱。
其三,等級內部分化。大改革后,貴族等級分化加強。職業(yè)類型是貴族等級分化的社會基礎,反映貴族參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程度。大改革前,貴族主要劃分為領地貴族和任職貴族。大改革后,領地貴族的經濟力量削減,文官和軍官中貴族比重逐漸下降,許多貴族轉向非傳統職業(yè)領域——銀行業(yè)、工商業(yè)。從事企業(yè)活動的貴族中最為精明強干的是制糖業(yè)、釀酒業(yè)、玻璃制造業(yè)等領域的工廠主,許多貴族還參與了股份制企業(yè),但絕大多數貴族企業(yè)主是小作坊主。{11} 地產多寡是考量領地貴族等級分化的標準。領地貴族分為大、中、小三個階層,大改革后,貴族地產不斷縮減,大領地貴族和中等領地貴族持續(xù)減少,小領地貴族不斷增多。大領地貴族和中等領地貴族在經濟方面最為穩(wěn)定。小領地貴族境況艱難,他們文化水平低,愚昧無知,其中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丟掉貴族傳統,直接淪為莊稼人或變得一貧如洗,還有許多人被迫轉為社會底層職業(yè)群體。{12}
(三)貴族要求國家伸出援手
19世紀80年代初,俄國政府確立反改革方針后,一貫憂心貴族日益嚴重衰落的各省貴族團體積極要求政府向貴族施援。當時貴族會議請愿活動的主要傾向之一是請求政府為貴族提供財政幫助。發(fā)起者是哈爾科夫省貴族,該省貴族會議多次指出貴族的貧困狀況,并要求為貴族恢復以往的信貸機構,隨后諸多貴族請愿書都在強調貴族的重要政治作用及其與俄國政府的相互依存性,這些請愿書證明貴族認定自己在專制體制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并有權獲得國家?guī)椭?883—1884年,斯模棱斯克、奧廖爾、沃羅涅日、科斯特羅馬、比薩拉比亞、切爾尼戈夫、奔薩、薩馬拉、盧卡加的省貴族會議向俄國政府呼吁,領地貴族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資金,無法與農村資產階級展開競爭,比薩拉比亞省貴族指出,只能通過國家措施來阻止富農對貴族的進攻,貴族的不斷請求得到亞力山大三世的肯定回應,他就奧廖爾貴族的請愿書批示道:“是時候幫助貴族了”。{13} 隨后,多省貴族會議又提出另一個經濟方面的請求——重新修訂雇工法,薩拉托夫省首席貴族П·А·克里夫斯基就此提交的方案舉足輕重,該方案賦予貴族地主在雇傭關系中的廣泛權利{14},而這些權利是要靠加強貴族的地方管理權來保障。
隨著欽賜貴族詔書百周年慶典臨近,貴族會議請愿書中的主要要求為恢復貴族權利、擴大貴族特權,具體內容包括:擴大貴族團體在等級內部及地方管理方面的權限;在國家職務方面給予貴族新任職特權;在中等武備學校中僅錄取貴族子弟;讓貴族免服兵役;鞏固貴族在地方自治機構中的統治地位;讓貴族免受陪審團審判,為其設立專門等級法庭;恢復大改革前為貴族設立的信貸機構、恢復長子繼承權等。{15} 省貴族會議的上述要求是隨著內政中親貴族傾向的確立而產生和加強的。
反改革時期,俄國政府內政方針極具保守主義色彩,統治集團中極端保守派竭力強調貴族對專制統治的重大意義,要求俄國政府加強貴族等級地位;農奴制廢除后,貴族日漸衰落,專制統治根基動搖,俄國政府對此深感不安;80年代初內政方針的轉變促使貴族會議強烈要求加強貴族特權地位,俄國政府顯露出解決貴族特權維護者所提問題的傾向。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1885年4月21日詔書最終明確了貴族的使命和活動領域,重點強調了貴族在國家管理中的特權;宣告了俄國政府實行親貴族政策的決定。{16}
二、親貴族政策的具體內容
(一)政治方面的親貴族政策
亞歷山大二世的一系列改革使貴族的政治重要性弱化,其后俄國政府在統治危機加深的背景下決心加強貴族政治地位,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設立地方長官。19世紀80年代初,俄國政府就地方自治改革提出要監(jiān)督、控制農民管理機構的想法。1886年3月帕祖欣提議設立兼具行政、司法全權的地方法官,這是地方長官制度的初始方案,該制度規(guī)定,在各縣設置若干由地方長官領導的地方自治區(qū);地方長官由省長與省、縣首席貴族共同在不小于25周歲的世襲貴族中推選,再由內務大臣核準;地方長官在本區(qū)兼具行政、司法職權,既是縣調停機構和農民事務管理機構的常務成員,又有權監(jiān)督、掌控本區(qū)內農民自治機構的活動,還取代了鄉(xiāng)調停法官、調解法庭的職能;地方長官的工作由縣地方長官代表大會、省行政機關、省長監(jiān)督。{17}
確立地方長官制度前夕,統治上層曾展開激烈斗爭。1886年4月初,波別多諾斯采夫、М·Н·奧斯特洛夫斯基、Н·А·馬納謝因同意設立穩(wěn)定的農民管理機構,但反對地方長官兼具司法權和行政權。1887年2月,內務大臣將受到本部門多數人肯定的帕祖欣改革方案呈交國務會議討論,會上馬納謝因、奧斯特洛夫斯基、波別多諾斯采夫再次反對將行政權和司法權集地方長官一人之手,反對托爾斯泰將司法改革和地方管理改革并行。此后托爾斯泰力求國務會議就此達成統一意見,但直至1888年秋,大部分國務會議成員仍對此極力反對,國務會議主席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奧斯特洛夫斯基、波別多諾斯采夫均向沙皇解釋了托爾斯泰欲行方案的不妥之處。1889年1月16日,國務會議全體會議上有13位與會者支持托爾斯泰的提議,而反對者多達39人,但1月29日沙皇對國務會議報告卻做出如下批示:“取消縣調停官是為有足夠多的高水平地方長官,并減輕縣里沉重的薪資負擔。調停官事務可轉交地方長官和鄉(xiāng)法院”。{18} 可見,亞歷山大三世在解決因地方長官制度所產生的分歧時,違背了國務會議大多成員的意見。1889年7月12日沙皇批準實行極保守的《地方長官條例》,力圖通過地方長官的特殊地位來加強貴族對農民和其他非特權等級的監(jiān)管控制,加強中央集權、穩(wěn)定農村局勢。{19}
二是限制其他等級提升為貴族。大改革后世襲貴族在俄人口比重呈減少趨勢,為保持貴族等級規(guī)模,沙皇于1883年命А·С·塔涅耶夫委員會研究其他等級人員進入貴族等級的新規(guī),1885年該委員會建議,嚴格限制官員進入貴族等級:僅一、二等弗拉基米爾勛章、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獲得者及官至三等文官或中將者才可成為世襲貴族,并允許滿足一定附加條件的新興地主成為貴族。統治上層對該建議出現分歧,軍事大臣П·С·萬諾夫斯基堅決反對剝奪四等圣喬治十字勛章獲得者的優(yōu)先權,因為這將導致無資格位列貴族的上校和少將指揮貴族軍官,他還反對新興地主進入貴族等級。{20} 帕祖欣則認為,與有實力的新興地主結盟可鞏固貴族等級,防止知識分子對沙皇統治的侵害,還能一定程度上強化政府與民眾間的聯系。{21} 沙皇并未批準塔涅耶夫委員會這一存在分歧的建議。
1897年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研究了其他等級進入貴族等級的條件。H·C·阿巴扎、С·Ю·維特和Н·В·穆拉維耶夫主張官員獲得貴族頭銜的標準不變,但貴族事務特別會議內大多數人認為要使貴族擺脫與其格格不入的官僚元素,主張授予官僚貴族頭銜時須提高其官階標準,應剝奪四等弗拉基米爾勛章獲得者取得貴族頭銜的權利。討論資產階級能否進入貴族等級時,維特贊同取得貴族頭銜者要與土地聯系密切,以А·С·葉爾莫洛夫、阿巴扎、И·Н·杜爾諾沃為代表的多數派決定讓父子兩代連續(xù)20年以上經營且居住于地產者獲得貴族頭銜,不論他從事農業(yè)還是工業(yè)。{22}
國務會議討論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結論時,少數派否定按舊規(guī)獲得貴族頭銜,建議嚴格限制官僚進入貴族等級,僅為獲得將軍銜、各級別圣喬治十字勛章及一、二等弗拉基米爾勛章者授予貴族頭銜,多數派反對該建議,認為這會導致貴族與國家政權的疏離。談到新興地主,少數派堅決反對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方案,認為新興地主進入貴族等級后,他們對貴族地產的高需求會使舊貴族更難守住地產,繼而會削弱舊貴族。{23} 從1900年5月28日的詔令來看,沙皇在這兩個問題上均支持了少數派,其它等級提升為貴族的相關法律中輕微增加了官僚提升為貴族的難度——此后僅獲得四品以上官階和獲得三級及以上弗拉基米爾勛章者才可成為世襲貴族,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等級的途徑依舊封閉。{24}
三是設立貴族事務特別會議。1896年省首席貴族會議提出的諸多過分要求被維特拒絕后,極端保守派密謀成立能將貴族訴求付諸實施、恢復貴族以往地位、抑制俄國社會經濟結構資產階級化的專門機構。1897年2月,А·К·克里沃舍因在奏折中指出,貴族衰亡是俄國政府面臨危機甚至被推翻的可怕征兆,他號召沙皇像解放農奴時建立最高組織委員會那樣,為貴族也成立最高專門機構,其中要包括絕對忠誠于專制統治基本原則且能認清貴族問題實質的各部大臣及首席貴族。{25} 4月初,杜爾諾沃再次向沙皇呈文論述貴族的地位和作用,請求沙皇著手恢復貴族以往重要地位,組建專門會議討論貴族問題。尼古拉二世贊同了這兩份符合自身想法的呈文,并于 4月13日下令成立由杜爾諾沃任主席的貴族事務特別會議{26},宮廷大臣、內務大臣、農業(yè)大臣、司法大臣、財政大臣,以及А·Н·庫洛姆金、?!ぇて樟许f,С·Д·舍列梅杰夫和Д·С·西皮亞金這些最高層人物被委任為最初成員,沙皇要求大臣們親自參加會議,不可讓副手代替,這證明他極看重新機構。
成立新機構的主要策動者將自己的活動對維特嚴格保密,故4月13日詔令出乎維特意料,他向波別多諾斯采夫抱怨道:“詔令激起各種欲望……沙皇無遠見,杜爾諾沃和克里沃舍因鼠目寸光,這將引起嚴重混亂”。{27} 波別多諾斯采夫亦堅決不贊同該詔令將國家和貴族等級的利益混為一談。貴族事務特別會議是俄國政府首次設立的全面研究貴族等級相關內政問題的專門官方機構,此后貴族相關問題成為俄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最緊迫、最重要、最具爭論性的問題。極端保守派為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確立的綱領與維特整體政治、經濟思想相左,1897年7月沙皇批準了該綱領,隨后該機構制定出諸多加強貴族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具體方案。貴族事務特別會議于1901年11月24日正式結束工作,1902年國務會議批準將內務部公共事務廳內處理貴族相關問題的專門辦公處改組為貴族等級事務辦公廳{28},該機構顯然是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延續(xù)。
四是盡力保留貴族在國家職務中的壟斷地位。19世紀六七十年代改革凸顯了教育的重要意義,為完成復雜國家管理任務而增設的各類職務需要飽識之才來擔任,貴族已不能充分滿足需求,但俄國政府仍極力保持貴族的任職特權。1877年沙皇召集國民教育大臣И·Д·杰里亞諾夫任主席的特別委員會討論高校畢業(yè)生的供職權,1880年該委員會確立的原則是:教育程度高者在擔任高級公職時不具特權,大部分政府部門對此結論持否定態(tài)度,波別多諾斯采夫指出,這會導致高水平公職人員減少,國家機構遭受根本損害。{29} 在此情形下,杰里亞諾夫需解決兩個矛盾任務:既不疏遠受教育程度高者,又要鞏固貴族在國家機構中的核心地位,為此他于1884年向國務會議提出,按受教育程度分配職務,讓底層平民能以低教育水平取得低級官職,這樣既能促使貴族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繼續(xù)掌握國家管理權,又能削弱平民追求高等教育的積極性。{30} 1887年,杰里亞諾夫在提交國務會議的呈文中否定了1884年方案,認為在低級國家職務方面做出退讓仍是過度冒險的改革,1892年杰里亞諾夫提交的新呈文又推翻了1887年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出身原則,指出給予貴族過多任職特權易使下層人士不滿于貴族和政府,還會使貴族日益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動力,最終被排擠出高層次社會政治領域。{31}
1895年沙皇命令Е·А·佩列茨任主席的委員會以杰里亞諾夫委員會收集的資料和制定的方案為基礎,研究國家機構補缺準則。在佩列茨委員會上,極端保守派人士А·А·斯季申斯基和П·Л·羅布卡堅決要求為貴族保留所有特權,反對為農民和小市民開放進入國家機構的途徑,此二人意見被委員會內20位幾乎代表所有政府部門的權威人士否定,他們指出不能偏執(zhí)地認為素養(yǎng)水平參差不齊的貴族全都適合任公職,應將受教育程度作為主要選官標準。{32}然而,1901年國務會議將佩列茨委員會制定的官員任用新章程草案送交沙皇審訂時并未獲得支持。直至1905年革命爆發(fā),這場持續(xù)多年的論爭依舊因俄國政府想盡力保留貴族擔任公職的特權而無最終結果。1906年10月沙皇終于在革命沖擊下被迫同意將受教育程度作為擔任國家職務的主要標準。{33}
(二)經濟方面的親貴族政策
1861年改革后貴族因失去免費勞動力且無法適應新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逐漸衰落。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時期,俄國政府將鞏固農業(yè)領域中貴族的實力、保護貴族地產作為加強貴族經濟地位的重點,并實施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組建貴族銀行。1883—1884年貴族一再要求國家給予其物質援助,1884年梅謝爾斯基建議亞歷山大三世為貴族恢復長期低息貸款。1885年,財政部內組建的特別委員會奉沙皇之命著手制定了銀行籌備方案。1885年4月,國務會議各部聯席會議在審議銀行方案時決定給予貴族以下主要優(yōu)惠:不預收1%的借款利息作為銀行儲備金;將貴族地產由私有銀行轉到貴族銀行重新抵押,并將貸款額提高為地產二次抵押估值的75%;利率確定為4.5%;設立短期單名期票貸款,額度為地產估值的10%;設立土壤改良貸款;土地合作社的負債貴族、將地產出租的貴族均可貸款。{34} 5月20日國務會議全體會議贊同上述決定,并規(guī)定僅世襲貴族可使用該行貸款,6月3日沙皇批準國務會議決議后,貴族銀行投入運營。盡管貴族銀行賦予貴族諸多優(yōu)惠條件,但它仍是常規(guī)性貸款機構,極端保守派對該行章程中確保借款人還款的約束性規(guī)定進行了抨擊。{35}
尼古拉二世在登基時宣布將貴族銀行貸款利率由4.5%降到4%。{36} 這種優(yōu)惠讓貴族胃口大增,1896年,首席貴族會議參加者力圖讓貴族銀行不考慮國家財政和貨幣市場狀況,提供新的超低息長期貸款。財政部拒絕了此要求,因為這樣“會根本破壞銀行運營的基礎”。但財政部并未打破為貴族提供優(yōu)惠的慣常做法,1897年3月維特呈請沙皇將貴族銀行貸款利率由4%降為3.5%,由于擔憂銀行章程崩潰,他還建議讓逾期不還款者擔負責任,接受懲戒。{37} 沙皇隨后吩咐由大臣會議主席、財政大臣、內務大臣、農業(yè)大臣、多省首席貴族參加的財政委員會進一步審定維特的方案,18位參會首席貴族和大臣會議主席均堅決反對加重債務人責任,這兩方共同施壓迫使維特將貸款人責任相關規(guī)定全部刪除,1897年5月29日,沙皇簽署了降低貴族銀行貸款利率的法令{38},但0.5%的降幅根本不能令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組織者滿足,之后葉爾莫洛夫委員會曾欲改變貴族銀行章程,提出讓該行為購買新地產的貴族發(fā)放貸款,沙皇考慮到如此為之對該行和國家財政的不利影響后拒絕了該提議。貴族一再向貴族銀行提出新要求表明,貴族整體上希望該行不遵循正常規(guī)章,就算銀行章程中包含再多優(yōu)惠也不能令他們滿足。
二是頒布《農業(yè)雇工條例》。1861年廢除農奴制后,俄國農民成為能自由出售自身勞動的等級,貴族地產經營方式則漸由工役制演變?yōu)橘Y本主義雇工制。為了以新法律規(guī)范這類雇傭關系,俄國政府于1863年出臺了第一部規(guī)范農業(yè)雇工的法令——《雇傭農村工人、雜役的臨時規(guī)定》。{39} 但僅代表地主利益,忽視農民利益的1863年法令并不能化解雇傭關系中的矛盾。到19世紀80年代,貴族對于不遵守合同條款的受雇者完全束手無策,要求政府調解雇主與雇工間關系,俄國政府再次面臨棘手的農村工人問題。就此問題,薩拉托夫省首席貴族克里夫斯基主張以明確法律將自由雇工變?yōu)橐栏接诘刂鞯氖芘酃娃r,讓地主能有更多強制性措施來控制農民{40},其觀點表明俄國中部地區(qū)的貴族地主希望按半農奴制方式經營經濟的觀點。
1885年亞歷山大三世明確要加強貴族等級地位,此時薩拉托夫省的方案具極重要現實意義。內務大臣托爾斯泰在提交給國務會議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推行雇工契約,方能切實保障雇主權益”。{41}梅謝爾斯基在給沙皇的信中亦指出,以“暴力震懾受雇者”的方式解決工人問題是“俄國迫切的內部需求”,他希望沙皇通過立法形式讓貴族能夠強迫自由農民在苛刻條件下為其工作。{42} 然而,一些支持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溫和保守派認為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不利于自謀職業(yè),會阻礙經濟發(fā)展。最終,極端保守傾向在俄國政府中占據主導地位,沙皇認為其職責是重點關心貴族等級需求。1886年內務部制定了《農業(yè)雇工條例》(草案),并提交國務會議審核,6月12日沙皇簽署了以該草案為藍本的《農業(yè)雇工條例》,其中規(guī)定,農民受雇時必須簽署一份關于在一定期限內為地主工作的合同文件,而且對擅自離開地主的工人確立了嚴厲刑罰。{43} 1886年《農業(yè)雇工條例》明確了貴族在勞動關系中的特權地位,試圖以半封建制度束縛農業(yè)工人。
三是允許貴族地主確定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1887年波爾塔瓦省貴族會議請求政府恢復彼得一世時期的地產長子繼承制,以減緩貴族地產流失。隨后內務部又收到20個省貴族會議的類似請愿書。{44} 作為回應,1891年11月亞歷山大三世下令阿巴扎為主席的專門委員會研究此問題。
阿巴扎委員會上多數派堅決認為恢復長子繼承制是保持貴族地產的有效方法,并肯定中等貴族地產是具國家意義的重點保護對象,該委員會明確負債額為60%以內的地產在確立長子繼承制后可抵押給銀行以獲得貸款,并建議實行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到實行長子繼承制者第三代時,這些地產可自愿轉為一般狀態(tài),但該委員會并未說明如何解決無繼承權家庭成員的貧困狀況。{45} 在國務會議上,御前大臣Э·弗里希指責阿巴扎委員會的方案剝奪了無繼承權家庭成員的物質保障,司法大臣馬納謝因則提議臨時長子繼承制地產最高可負債額不超過地產價值的33%。{46} 然而,尼古拉二世認同杜爾諾沃將該制度作為鞏固貴族經濟地位的重要措施,故阿巴扎委員會方案幾乎未作修改便被交給貴族事務特別會議。貴族事務特別會議整體上同意確立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并準許將貸款額為土地價值60%以內的地產自愿轉變?yōu)殚L子繼承制地產,允許這類地產所有者借取土地價值33%以內的二次抵押貸款,此外還強調確立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時,必須讓唯一繼承人之外的所有家庭成員放棄繼承權,與阿巴扎委員會、國務會議一樣,貴族事務特別會議亦贊同讓中等領地貴族首先實行該制度,維特罕見地和對手們保持一致,他認為臨時長子繼承制地產不會被廣泛確立,故遵從沙皇支持該方案的意愿也無關痛癢,維特和貴族銀行行長А·А·利文公爵都建議降低臨時長子繼承制地產的最高可負債標準,但其提議未得到重視。{47}
1899年5月國務會議全體會議贊同了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大部分討論結果,但在如何對待其他家庭成員的問題上,決定保障地產唯一繼承者的母親能獲得生活資金,但這筆資金不可使莊園負債額超過土地價值的33%,繼承者兄弟姐妹可憑借母親的保障金生活,改善其絕望處境。{48} 5月25日沙皇批準實行國務會議最終確定的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方案,該措施是要在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的俄國,再次對貴族地產實行封建化。{49}
四是在西伯利亞推行貴族地產。讓貴族扎根西伯利亞的問題存在已久,1844年俄國政府曾嘗試通過分發(fā)免費份地在托博爾斯克省推行貴族地產,但因無貴族認領份地而作罷。1898年土地部在提交給西伯利亞鐵路籌備委的預案中又提出,在不否定其他等級有權在西伯利亞擁有土地的基礎上,讓盡可能多的貴族成為此區(qū)土地所有者,讓富裕貴族建立3000俄畝以上的大莊園。{50} 西伯利亞鐵路籌備委中多數人認為預籌法案的主要目的是讓企業(yè)主及善于經營的可靠地主扎根西伯利亞,推動國家經濟發(fā)展,沙皇未批準籌備委具有明顯資本主義特征的方案,而是責成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研究此方案。{51}
1900年2月,貴族事務特別會議中以斯季申斯基為代表的多數派要求在西伯利亞賦予貴族特別優(yōu)惠和特權,以使貴族獲得最多的土地,庫羅姆津、葉爾莫洛夫、西皮亞金、特魯別茨科伊等均對此贊同。但也必須指出貴族事務特別會議內存在的少數不同聲音,利文公爵認為過多優(yōu)惠雖暫時改善貴族條件,但會削弱貴族地主的積極性和生存力;為了讓貴族免于資本主義競爭,普列韋提議,將特轄制時期在歐俄確立貴族地產的方式復制到西伯利亞。{52} 貴族事務特別會議最終整體上否定了西伯利亞鐵路籌備委的資產階級性方案,認為在西伯利亞確立領地貴族的國家意義更重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支持為貴族提供最大限度的特權優(yōu)惠,讓他們在購買和租賃土地時免于競爭。
1901年2月沙皇命令國務會議審議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方案。國務會議就此問題辯論時態(tài)度搖擺,各部聯席會議上多數派的天平傾向籌備委方案,認為在西伯利亞推行土地私有制時,決不能以貴族特權為基礎。但5月28日,具有決定權的國務會議全體會議考慮到沙皇曾拒絕批準籌備委方案,便轉而支持了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傾向,決定為貴族在西伯利亞租賃、購買國有土地提供極大優(yōu)惠條件,1901年6月8日沙皇批準了國務會議的法案,確立了貴族在西伯利亞的絕對優(yōu)勢。{53} 政府頒布此法令既是為加強對西伯利亞的經營和統治,也是為給地產嚴重縮減的貴族找到土地補充源。
(三)文化教育方面的親貴族政策
俄國政府需要貴族履行擔任國家職務的責任,因此歷來為貴族在受教育方面提供諸多特權,以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識之士。大改革后,國家管理任務日益復雜,僅貴族已不能完全滿足人才需求,俄國政府被迫進行了公平化教育改革。但泛等級教育令貴族強烈不滿,他們請求加強自身在受教育方面的特權。1881—1904年,俄國政府回應了貴族的要求,在文化教育領域主要實施如下親貴族措施。
第一,擴大中等武備學校中貴族學生的比重。19世紀60年代中期,軍事大臣Д·А·米留金決定將所有貴族中等武備學校改革為招收各等級學生的軍事中學,其畢業(yè)生,可通過兩到三年的預備役進入高等軍事學校。{54} 米留金的繼任者萬諾夫斯基加強了貴族在這些學校中的特權地位,他于1886年規(guī)定中等武備學校在招收公費生和自費生時,要優(yōu)先錄取軍官之子、任公職世襲貴族之子、非任職世襲貴族之子,此外還允許各省貴族團體推薦585位獲取獎學金的貴族子弟。{55} 1887年11月,軍事委員會又決定將部分有權作為公費實習生的貴族子弟錄取為中等武備學校的校外考生和走讀生。{56}
19世紀80年代對入學人員進行諸多限制后,貴族在中等武備學校中保持了主導地位,但貴族特權捍衛(wèi)者仍不滿地抱怨貴族子弟在爭奪中等武備學校的有限名額時越來越處于劣勢,要求擴大貴族在中等武備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57} 1896年省首席貴族會議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擴大中等武備學校的學生數,為無力負擔貴族子弟教育費用的貴族家庭提供資金援助,此方案在1898年得到貴族事務特別會議支持。{58} 維特完全贊同增加中等武備學校中貴族子弟入學名額,因為貴族才會成為最優(yōu)秀的軍官,他還重點強調要加強軍校畢業(yè)生的紀律性,阻止武備學校畢業(yè)生逃避服役,轉調為文官的勢頭。軍事大臣А·Н·庫洛帕特金提議成立新的中等武備學校。貴族事務特別會議批準了庫洛帕特金的提議,允許再成立25所中等武備學校,并為非軍官世襲貴族子弟設立415個公費生名額。{59} 維特承諾國庫每年給新武備學校中為貴族設立的這415個公費名額撥款186750盧布。{60} 1899年5月17日,國務會議全體會議通過了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決議,5月25日,國務會議的決定得到了沙皇批準。{61}
第二,允許并支持省貴族團體建立貴族寄宿學校。早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極少數省貴族團體便有權在地方中學旁設立僅招收世襲貴族子弟的貴族寄宿學校。在19世紀60年代的自由主義氛圍中,寄宿中學被取締,七八十年代,保守派教育大臣Д·А·托爾斯泰和杰里亞諾夫鼓勵重建貴族寄宿學校,到1897年,貴族寄宿學校只在莫斯科、斯模棱斯克、卡盧加、庫爾斯克、沃洛格達、薩拉托夫再次建立。建立和管理寄宿學校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資金,在呈送給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大量請愿書中貴族們一致認為國家有責任在教育貴族青年方面幫助貴族等級。維護貴族特權的政論家指出,省貴族團體在政府資助和監(jiān)督下成立的寄宿學校既能為離家在外的年輕貴族提供道德指導,還能有力抵御其他等級對貴族子弟思想道德的腐化影響。{62}
貴族事務特別會議中少數人反對建立專門的貴族寄宿學校。如教育大臣Н·П·博格列波夫指出,從政治角度看,這是個昏招,“最終會引起各等級間的仇視和敵對”,利文公爵和А·Д·奧博連斯基公爵對他表示支持。但貴族事務特別會議內大部分人認可國家資助貴族寄宿學校,并提議在舉行貴族選舉的32個省份開設寄宿學校,維特對該方案也表示青睞,他建議國庫給每個省貴族團體提供10萬盧布的國家援助用于建立此類學校,并負擔年支出的一半,學校所需的其他支出由貴族團體自己擔負。{63}國務會議更為慷慨,1899年5月25日確立的法令中規(guī)定,省貴族團體在國庫幫助下為世襲貴族子弟建立貴族寄宿學校,政府全額支付學校建設費用以及日常支出的一半;貴族寄宿學校的工作由教育部及所在省的省貴族團體監(jiān)督;每所學校都要服務于貴族子弟;在全日制寄宿學校中分配名額時,優(yōu)先考慮經貴族團體或地方自治機構選舉擔任職務的地方貴族之子,以及地方長官之子。{64}
第三,保障貧弱貴族接受教育的機會。19世紀末20世紀初,貧困貴族女子的教育問題無法保障。1900年前全俄為貴族女子設立的女子學院有17所,均由瑪利亞皇后教育機構管理,從內務部資料來看,到1901年6月,設有貴族團體的31個歐俄省份中無力接受教育的貴族女孩仍有3407人。{65}然而各省貴族團體都不愿在教育貴族女子上花費大量資金,而是希望在貴族女子學院設立額外的國家助學名額,瑪利亞皇后教育機構辦公廳主任明確指出,女子學院不可能額外設立助學金名額,因為學生人數已達上限,學院校舍容納不下更多學生。{66}1902年貴族事務特別會議中許多人強調貴族女子教育是關乎貴族家庭道德和教養(yǎng)的重要問題。鑒于此,С·Д·舍列梅杰夫提議利用國庫資金,在每個省為貴族之女建立學校,貴族事務特別會議雖以財政預算不足否決了該提議,但在此問題上做出了讓步,決定為貴族女子在沃羅涅日省和科斯特羅馬省建立兩所新的貴族女子學院,用于建設校舍、維持學校運營、購買設備器材及學習材料的所有款項均由國庫劃撥,還決定讓重病貴族的女兒以及貴族女孤優(yōu)先入學。{67}
1874年軍事改革前,世襲貴族有權破例提升為軍官,貧困貴族子弟總能通過軍職謀得生計。軍事改革后,所有軍官職位候選人不再唯等級出身論,而是至少要具備初等教育水平,且必須通過考試。1899年,圖拉省首席貴族А.А.阿爾謝尼耶夫提請貴族事務特別會議關注貧困貴族子弟無力接受教育的處境,他提議政府出資為貧困貴族子弟開辦三年制小學,并允許這些學校畢業(yè)生在11歲時進入兩年制士官學校學習,庫洛帕特金對阿爾謝尼耶夫所述初級學校及士官學校實際教學質量均不滿意,他提議開辦五年制軍事化農村貴族寄宿學校,其課程綱領復制了七年制中等武備學校前五年的學習科目,政府保證撥付15萬盧布用于這類學校建設,并負擔其年度支出的50—75%,學校其余支出由決定建立學校并負責招生的各省貴族團體提供,貴族事務特別會議采納了庫洛帕特金的提議,其提案于1903年在國務會議上通過,并于4月2日由尼古拉二世批準實施。{68}
俄國政府內部之所以在制定親貴族政策的具體內容時存在爭論,是因為統治上層雖在加強貴族等級地位這一目標上達成一致,但并非一致贊同以完全違背大改革后已確立的社會經濟體制為代價,全方位滿足貴族等級利益,他們在滿足貴族要求的程度上難以達成一致。然而,專制制度下沙皇一人掌控著國家所有事務,俄國政府并不是根據討論結果制定統治政策,很多時候具體事務也不是由大部分人決定,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不是多數派,而是沙皇本人的意見。所以許多代表多數派意見的方案未得到沙皇認可,而符合沙皇本人政治傾向的少數派觀點卻能通過沙皇干涉被確立為法令。
三、親貴族政策實施效果評價
(一)對貴族的切實扶持
Ю.Б.索羅維約夫認為,親貴族政策的實施“未取得任何明顯成效,俄國政府也由此經歷了一次最重大的政治失敗”。{69} 但從各方面措施的實施情況來看,親貴族政策雖未根本恢復和加強貴族以往在俄統治地位,但不應將其全面否定,而是要看到許多措施對貴族的切實扶持。
在政治方面,地方長官制度將地方司法、行政大權賦予世襲貴族,從該制度確立到20世紀初,俄國共設約2200個由地方長官領導的地方自治區(qū),擔任過地方長官的世襲貴族共約6000人{70},該數據說明,此制度得到良好推行,貴族的地方權力也因此加強。1900年5月28日詔令封閉了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等級的途徑,直至1917年前,貴族一直都是俄國政府最親密的政治同盟,資產階級未能實現貴族化,未獲得與其經濟地位相當的政治地位。貴族事務特別會議的設立證明俄國政府將貴族視作專制統治的重要一環(huán),該機構在五年的工作時間里研究出諸多加強貴族政治、經濟地位的方案,其中一些被俄國政府頒布為正式法令。從1877年召集杰里亞諾夫特別委員會到1906年這三十年里,俄國政府堅持以出身原則為主要選官標準,有力地保持了貴族在國家高級職務中的壟斷地位,到1897年,1—4品軍官中世襲領地貴族占91.9%,1—4品文官中世襲領地貴族占71.5%。{71} 上述諸措施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貴族在地方管理及國家機構中的重要性。
經濟方面諸措施對貴族的扶持程度遜于政治方面的措施。貴族對為其提供巨額長期低息貸款的貴族銀行表現出積極態(tài)度,該行在經濟上給予了貴族切實幫助,1885—1892年初,貴族從該行獲得貸款310.6億盧布,超過此前20年內所有其他股份銀行給予貴族的貸款總額——305.9億盧布,此后為獲取貸款而在貴族銀行抵押的貴族地產仍逐年增多。{72} 該行還低價賣給貴族土地,使貴族地產維系到一定規(guī)模。{73} 其他三項旨在保護貴族不受社會變革影響的措施受到大多數貴族的冷遇。1886年《農業(yè)雇工法規(guī)》似“白紙一張,不起作用”,該法規(guī)忽視受雇者利益,根本不能化解雇傭關系中的矛盾,許多貴族地主放棄了束縛雇農的主觀意愿,避免使用新法律,這是出于自身客觀經濟需求的考慮,更是害怕雇工發(fā)起運動。{74} 有關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的法律頒布12年后,確立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的貴族僅35位{75},許多已適應或正適應資產階級化進程的貴族不愿接受這一與整體經濟體制相悖的措施,還有許多貴族不愿讓該制度限制自己對地產的支配權。開發(fā)西伯利亞的法令給予貴族極大優(yōu)惠,但貴族對持久經營條件惡劣的西伯利亞毫無興趣,故貴族地產未能在此區(qū)廣泛確立起來,以伊爾庫茨克省59塊面積達兩千俄畝的土地開發(fā)為例,直至1905年革命前夕,這些土地幾乎未被出租或出售。{76} 上述情況說明,大多數貴族無意讓那些限制市場發(fā)揮作用的保護性法令將自己封閉起來,但貴族特權捍衛(wèi)者對他們的真實意愿并不甚了解。
國家在文化教育方面對貴族的大力扶持不容置疑。為加強軍官貴族化,俄國政府盡力擴大中等武備學校中貴族學生的比重,并增設此類學校,為此國庫撥付了巨額資金。從1897—1903年的數據來看,俄國政府新建四所中等武備學校,此類學校畢業(yè)生人數增加了20%,其中貴族畢業(yè)生比重雖由67%降為62%,但仍占絕對優(yōu)勢。{77}俄國政府還大力支持興建貴族寄宿學校。從1899年到日俄戰(zhàn)爭之初,國庫為比薩拉比亞、庫爾斯克、莫斯科等12省共撥款約250萬盧布用以建立寄宿學校,到1906年,已有8省的貴族寄宿學校投入運營。{78} 保障貧弱貴族教育特權的措施并未取得良好成效,建立五年制軍事化農村貴族寄宿學校的計劃因各省貴族團體對此缺乏興趣而未實現,新建的兩所貴族女子學院僅能招收500名學生,并未根本改善貴族女子教育的處境,然而國家對貧弱貴族的關注帶動了省貴族團體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如頓河軍區(qū)貴族會議在20世紀初以前,未在女子貴族教育上花費任何資金,但到1908年時,該省貴族團體為貴族女青年在頓河馬林斯克學院提供了36個免費名額。{79} 19世紀下半葉,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職能不再是培養(yǎng)貴族擔任國家職務,俄國政府將上述措施作為保持貴族文化地位、限制其他階層人員擔任國家職務的有效間接手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貴族依舊在俄國政治領域堅守統治地位,在經濟、文化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這客觀地證明實施親貴族政策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貴族等級消亡,而俄國政府能做到的僅限于此,廣泛加強貴族等級力量是明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未全盤滿足貴族要求
俄國政府對與自身社會屬性一致的貴族等級充滿同情心,并盡力滿足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但在確定親貴族政策的具體內容時表現出來的謹慎說明,俄國政府無論多么需要貴族的支持,也未以根本改變俄國經濟體制基礎、完全侵奪其他等級利益為代價來全盤滿足貴族的要求。
在政治方面,集司法、行政職權于一身的地方長官滿足了貴族要求的地方管理權,但俄國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規(guī)定地方長官受省長和內務部節(jié)制。輕微限制官員和不允許資產階級提升為貴族這點迎合了保守派貴族的反官僚、反資產階級傾向,但俄國政府未采納該派所提出的限制官員進入貴族等級的苛刻條件。貴族要求建立專門為貴族利益服務的官方機構,走上無限支持貴族之路時,俄國政府設立了極端保守派主導的貴族事務特別會議,但該機構提出的諸多決議久久不能被最高當局通過。1906年前,俄國政府滿足了貴族限制、排擠非貴族人士的要求,極力保持貴族在國家機構中的壟斷地位,但此后局勢變化和國家發(fā)展要求迫使俄國政府改變初衷,將受教育程度作為國家機構最主要的選官標準。在經濟方面,設立貴族銀行、頒布《農業(yè)雇工條例》滿足了貴族對經營資金及廉價順服勞動力的要求,貴族銀行為貴族提供了最大限度優(yōu)惠,但在貴族一再要求該行不遵循正常貸款規(guī)章為其提供慈善型資金時,俄國政府拒絕了一些與銀行運作機制背離的過分要求。允許確立地產臨時長子繼承制滿足了1887年以來多省貴族團體有關恢復長子繼承制,以應對資產階級及富農侵奪貴族地產的要求,但出于經濟發(fā)展需求,俄國政府并非強制性、永久性確立該制度。開發(fā)西伯利亞時,俄國政府給予貴族極大優(yōu)惠、鼓勵在西伯利亞經營貴族地產,但并未將其他社會等級完全排除出開發(fā)西伯利亞之列,也未強力遏制該區(qū)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在文化教育方面,俄國政府為中等武備學校設置了諸多入學限制,確立了貴族在這類學校中的特權地位,但并未禁止招收其他等級學生,甚至做出相當大的退讓,明確軍官之子不論等級出身均可進入學校便能證明這一點。俄國政府支持并大力資助省貴族團體建立具有優(yōu)秀師資且只面向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但1904年以后國庫陸續(xù)停止向這類學校提供資金支持。此外,俄國政府有限地保障了貧弱貴族接受教育的需求——增設兩所貴族女子學院,但未無限擴大女子學院招生名額;允許建立五年制軍事化農村貴族寄宿學校,但僅給予有限資金支持。20世紀初,貴族頻繁要求建立只面向貴族的高等學校,但俄國政府考慮到大學往往是激進反對派的活動中心,便拒絕了這類請求。
堅持以貴族為統治基礎的俄國政府為何未全面滿足該等級要求?其原因有四:其一,貴族等級并非團結一致,其內部各派別利益有所不同,故難以制定出滿足所有貴族要求的政策。俄國政府與貴族利益有所同,有所不同,貴族所提要求遠超俄國政府自身能做到的,后者不能不顧其他社會等級利益及國家統治基礎的不穩(wěn)定去滿足貴族要求。其二,以維特為代表的溫和改革派不認可廣泛保留農奴制殘余,不認可將貴族等級封閉起來,該派雖不能左右政府政策,但其對貴族地產命運的懷疑、對國家經濟狀況及政治局勢的擔憂、對滿足貴族一味要求所引發(fā)嚴重后果的預警極大影響著政府在貴族相關問題上的抉擇。其三,該時期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進入最終階段,若全面滿足貴族的過分要求,就會根本破壞正常的社會經濟運作機制,俄國政府出于自保也在一定程度上背離貴族的訴求。其四,俄國政府雖認可貴族是其統治支柱,并努力加強其地位,但也將貴族看作競爭對手、被監(jiān)督者,統治集團內一致認為,應防止貴族成為權力過大的獨立政治力量,不愿讓貴族在重大問題上干涉政府決策,影響沙皇全權地位。{80}
(三)給俄國政府內政帶來不利影響
二十多年來俄國政府努力在加強貴族等級地位的基礎上鞏固統治根基,所施行的諸措施雖強化了其歷來的重要統治原則——等級制,為貴族確立和保留了諸多政治、經濟、文化特權,但它們遠未根本抑制貴族衰落,也未恢復其絕對統治地位,卻給俄國政府內政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首先,統治上層內部危機全面深化。在確立親貴族政策的具體措施時,主張復興舊貴族、堅守舊體制的極端保守派和鼓勵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支持貴族資產階級化的溫和保守派間存在激烈斗爭。此外,受寵的極端保守派內部雖無嚴重分歧且所提意見受俄國政府重視,但該派內部明顯缺乏團結,無明確而統一的行動綱領。這兩點明顯激化了統治上層本就存在的矛盾分歧,促使統治上層危機全面深化。此后俄國政府在解決重大國家問題時不能集中力量達成目標,總是反反復復,議而難決,嚴重分裂與動搖。
其次,國內階級矛盾加劇。俄國政府雖未全盤滿足貴族的要求,而是一定程度上考慮全局利益,但這并不能掩蓋住對貴族的過分優(yōu)待。在政治方面,加強貴族的地方權力;限制農民權利和自由;壓制資產階級及知識分子政治地位的提升。在經濟方面,以犧牲農民及資產階級的部分經濟利益及國家財政資金為基礎,為貴族提供極優(yōu)惠條件。在文化方面,盡力為貴族保持受教育特權,使其他等級在教育競爭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由此可見,俄國政府在與貴族公開聯合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其他等級敵對起來,這加劇了國內階級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接踵而至。
再次,統治根基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經濟領域已確立了資本主義關系,貴族的唯一出路就是資產階級化,否則他們將無法承受與工商業(yè)者的競爭,陷入貧窮衰落。俄國政府將擁護舊制的貴族作為唯一統治支柱,拒絕貴族等級的資產階級化,拒絕為貴族注入新鮮血液,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實行的親貴族政策使貴族錯失被挽救的最后時機,日益成為封閉隔絕、無生命力的等級。未能實現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在勢不可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中將不可挽回地衰亡,以舊貴族為統治根基的俄國政府也會不可抑制地走向崩潰。
最后,政治現代化滯后,經濟、政治兩大領域間的矛盾將俄國政府的內政徹底撕裂。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在社會、經濟、教育現代化進行了40年之久后,完成重工業(yè)技術革命,這引起了資本主義經濟主導部門生產力的跳躍式高漲,俄國基本經濟指標達到世界中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81} 俄國政府不能將關系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有力統一起來,雖努力促進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但又拒絕政治領域的資本主義化,堅決依靠舊貴族,堅守君主專制體制,遲遲不肯邁出政治現代化的步伐,這證明俄國政府兼具農奴制政治傾向與資產階級行為傾向。最終沙皇統治被內政方針中長久存在的這種矛盾徹底撕裂。
注釋:
①{23}{25}{37}{42}{45}{48}{50}{52}{60}{69} Ю. Б. Соловьёв, Само-державие и дворянство в конце XIX в., Л.: Наука, 1973, с.165-377, с.309-314, с.246, с.218, 223, 230, 234, с.188-189, с.208, с.324, с.330, с.332-338, с.326, с.3.
②{11}{13}{44}{71} А. П. Корелин, Дворянство в пор-ефор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1861-1904 гг.: Состав,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корпоратив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М.: Наука, 1979, с.254-284, с.106-119, с.255-257, с.262, с.86, 94.
③{18} П. А. Зайончковский, Российское самодежавие в конце XIX столетия, М.: Мысль, 1970, с.366-428, с.366-394.
④ П. А. Зайончковский, Кризис самодержавия на рубеже 1870-1880-х годов, М.: Изд-во Моск. ун-та, 1964, с.369-375.
⑤ В. П. Мещерский, Письма к императору Але-ксандру III: 1881-1894, М.: Новое лит. обозрение, 2018, с.25-28.
⑥{21} А. Д. Пазухин, 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России и дворянский вопрос, М.: Унив. тип., 1886, с.59-63, с.57-63.
⑦{16} Н. В. Калачова, Материалы для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дворянства, Вып. 1-3,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типо-лит. А.Е. Ландау, 1885-1886, c.55-57, c.55-57.
⑧ А. Е. Рейнбот, Материалы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 дви-жения землевладения в России, СПб.: Тип. Киршбаума, 1896-1917, т.25, c.25.
⑨⑩{20}{22}{51}{54}{59}{63}{75}{76} Сеймур Беккер, МИФ о Русском Дворянстве: Дворянство и привилегии посл-еднего периода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й России, М.: Новое лит. Обозрение, 2004, с.51, с.74, с.154-156, с.166, с.138-139, с.197, с.200, 201, с.206, с.121, с.139-140.
{12} Е. П. Баринова, Поместное дворянство России в начале XX в., Самара: Самар. ун-т, 2008, с.52.
{14}{40} Московские ведомости, 1885, No.281-282, No.281.
{15} Вестник Еврорпы, 1885, кн.4, с.811-812; Гра-жданин, 1885, No.22.
{17} Н. И. Арефа, Положение и правила о земских участковых начальниках, городских судьях и волостном суде, СПб.: тип. И. Гольберга, 1903, c.47-52.
{19}{43} В. Г. Тюгавкина, Хрестомат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СССР (1861-1917), М.: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90, с.199-202, с.203-206.
{24}{26}{36}{38}{49}{61}{64} Г. Э. Блосфельдт, Сборник зако-нов о российском дворянстве, СПб.: Д.В. Чичинадзе, 1901, с.225, с.213, с.302, с.314-315, с.264-273, с.334, с.332, 333.
{27}{80} Красный архив, 1928, No.5, с.97, с.101.
{28} Г. Э. Блосфельдт, Новейшие узаконения о ро-ссийском дворянстве(1901-1902): Дополнение к Сбор-нику законов о российском дворянстве, СПб.: Д.В. Чи-чинадзе, 1903, с.43.
{29}{30}{31}{32}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ф. 1200, оп. т. XVI, д. 1, ч.2, с.385, с.387-392, с.385-391,400, 426, 427, с.6,7.
{33}{68} Г. Э. Блосфельдт, Российское дворянство: Уз-аконения и разъяснения 1901-1910 гг., СПб.: Тип. т-ва “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ольза”, 1910, с.49, с.15-16.
{34}Цент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ф.1152, oп.X, д.281, с.201-206.
{35} М. Н. Катков, Собрание передовых статей Мо-сковских ведомостей, М.: Издание С. П. Катковой, 1898, с.202, 203.
{39} Я. Ф. Браве, Наемные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е ра-бочие в жизни и в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е, М.: маг. “Кн. дело”, 1899, с.188-189.
{41}{74} М. В. Львов, Вопрос о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рабочих в русском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е 80-х годов XIX в.//Вестник ЛГУ, серия истории, 1957, No.2.
{46}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ф.1151, оп.XII, д.1, с.221, 234.
{47}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ф.1283, oп.I, д. 229, с.71-77, 80.
{53} С. А. Сафронов, Разработка закона о частном дворянском землевладении в Сибири от 8 июня 1901 года//Наука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2010, No.6-1.
{55}{56}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СПб.: Гос. тип., 1885-1916, Т.6, No.3517, T.7, No.4770.
{57}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дворянские вопросы, СПб.: тип. Р. Голике, авт. в кн. не указан, 1897, с.39-43.
{58} А. А. Плансон, Особое Совещание: Записка, СПб.: Калашник. паровая тип. А.Л. Трунова, 1897, с.21.
{62} А. И. Елишев, Дворянское дело, М.: Унив. тип., 1898, с.233-234, 237-238.
{65}{66}{67}{78}{79} Т. В. Филатова, Российское поместное дворянство в начале XX в.: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попытки Само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М.: дис.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 2000, с.170, с.168-170, с.170, 171, с.160, 161, с.167-168,170.
{70}? V. I. Gurko, Features and Figures of the Past. Governement and Opinion in the Reign of Nicolas I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p.146.
{72}? Н. А. Рубакин, 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 Страна, Народ, Сословия, Классы, СПб.: “Вестн. знания”(В.В. Битнера), 1912, с.57, с.137.
{73}? 張廣翔:《十九世紀下半期俄國貴族經濟地位的變化》,《史學月刊》1990年第3期。
{77} П. А. Зайончковский, Самодержавие и русская армия на рубеже ХIХ-ХХ столетий: 1881-1903, М.: Мысль, 1973, c.311-312.
{81} 張廣翔:《外國資本與俄國工業(yè)化》,《歷史研究》1995年第6期。
作者簡介:張廣翔,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與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長春,130012;白帆,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長春,130012。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