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十八學士與崇文政治:帝國形態(tài)的歷史敘事及其文繪傳統(tǒng)①

2021-12-01 10:15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100871
關鍵詞:學士

安 生(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一、引論

漢唐是文化昌明的時代,也是文藝隆盛的時代。帝國的文治、武功,既為當世自塑,又為后世追認與取效,如程子言:“三代而后,漢為治,唐次之。漢大綱正,唐萬目舉?!盵1]1213倘以“文—圖”互訪的視閾觀覘帝國文治、武功的歷史書寫范式,則兩者可統(tǒng)聚于表功的主題中。漢唐兩朝帝主的群體性敕繪功臣圖以及由此形成的文繪傳統(tǒng),可謂垂炳列代。夷考這一宏大敘事的學理因由,則主要含括帝國皇權的正統(tǒng)史觀與政教功用論的大文藝史觀兩面。首先,自秦漢始,中國政治體制正式完成了由宗法分封制向宗法君主制的轉型,王朝的鼎革與對外征服首先是付諸于軍事行為而后施加以政教規(guī)范。與此相埒,正統(tǒng)史學史觀也承繼《史記》的紀傳體體例——統(tǒng)攝以帝主(本紀)、群臣(世家及列傳)為核心的典型性人物群像——來展開基本架構,遂凝定成一種歷史英雄主義的政治文化史觀。因此,圣君賢臣所創(chuàng)守之盛世與昏君佞臣所致敗之衰世,就構成史性論定的一個重要面向,且為本朝提供頌德與諷諫的現(xiàn)實意義。其次,“左圖右書”“左圖右史”的文藝兼綜狀態(tài)所昭彰出傳統(tǒng)圖像之學的史源(歷史)取向與政教(書契)功用以及唐代正處圖像史由社會功用向文藝專能轉化的關捩期,可以說,漢唐帝國以文學與圖像為表現(xiàn)樣式的大文藝史觀也強烈地表現(xiàn)出“賦者,古詩之流”[2]21與“畫者,與六籍同功”[3]1的政教功用論傾向。

然比勘漢宣帝“麒麟閣功臣圖”、漢明帝“云臺功臣圖”、唐太宗“凌煙閣功臣圖”以及清高宗“紫光閣功臣圖”等圖繪的對象身份與現(xiàn)實動機,又無不以旌表武臣為主。相對的,唐太宗敕繪《十八學士寫真圖》,則成為圖贊文臣儒士的文繪傳統(tǒng)關紐。至此,帝國文治、武功之兩面形態(tài)就隱顯地被歷史所勾連呼應。本文擬就“十八學士圖”的文繪傳統(tǒng)及其歷史內(nèi)涵,勾稽抉闡,以備考述。

二、列仙之儒與文繪傳統(tǒng)

高祖武德四年(621),天下初定,戢武息兵,為酬秦王平洛之功而特封天策上將軍,掌全國征討軍事,開府置屬僚。李世民遂開文學館以廣納賢良,并令閻立本為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學士繪像,令褚亮賦贊。此初唐士林盛舉,被歷史冠以“列仙之儒”的尊譽而成定謂,《舊唐書·褚亮傳》:

始太宗既平寇亂,留意儒學,乃于宮城西起文學館,以待四方文士。于是,以屬大行臺司勛郞中杜如晦,……尋遣圖其狀貌,題其名字、爵里,乃命亮為之像贊,號“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以彰禮賢之重也。諸學士并給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于閣下,每軍國務靜,參謁歸休,即便引見,討論墳籍,商略前載。預入館者,時所傾慕,謂之“登瀛洲”。[4]2582

實際上,為學士圖贊的活動并不始于此,趙翼《圖畫學士不始唐太宗》詳載:“《封氏聞見記》:‘唐太宗為秦王時,使閻立本圖秦府學士杜如晦等一十八人,褚亮為贊,世所傳十八學士圖是也。’然《南史·王亮傳》齊竟陵王子良開西邸延才俊,以為士林,使工圖其像。《北史·魏收傳》齊孝昭帝起元洲苑,畫收于閣上。則圖畫學士,六朝時已有之,太宗特彷而為之耳。翰林盛事,開元中拜張說等十八人為學士,于東都上陽宮含象亭圖其形,系以御贊,此又彷太宗故事。”[5]380然后世圍繞此故實進行的擬效題詠,卻莫不以“唐圖”是崇。這一文繪傳統(tǒng)的形奠,可從兩個方面加以認知。

從圖像史的角度看,“十八學士圖”的構圖制式自宋發(fā)生了轉變。閻立本所繪“十八學士寫真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皆賡續(xù)漢代功臣圖制式,雖然亡佚,《舊唐書》已明載其制,且據(jù)王世貞的見錄,《石刻十八學士圖》:“余曾見此石本,無他布置景物,止一人一像。”[6]95這種“一人一像”“像、贊結合”的功臣畫像制式,與旨在彰紀功臣勛績,表揚仕進忠君的教化思想深相符契。從繪畫的功用性上來說,最宜起到“目擊道存”,興人仰止的直撼與標榜的藝術效果。這正構成漢唐代繪畫史觀“夫畫者以人物居先”[7]1的重要內(nèi)容,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置《敘自古規(guī)鑒》章,開宗明義:“考前賢畫論,首稱像人?!w古人必以圣賢形象,往昔事實,含毫命素,制為圖畫者,要在指鑒賢愚,發(fā)明治亂。故魯?shù)罴o興廢之事,麟閣會勛業(yè)之臣,跡曠代之幽潛,托無窮之炳煥?!盵8]12自宋徽宗親染翰墨,畫《唐代十八學士圖》始,已采用展現(xiàn)“琴棋書畫”“聚會游賞”等主題的分段式布局構圖新范式。吳升《宋徽宗十八學士圖軸》載:“殿閣參差,左平右墄,界畫工致。人物有弈棋者、觀書者、把筆題詠者,供給使令,前后離立,姿貌豐碩,衣褶古楚,地坡湖石用烘染,不作皴點,色澤鮮潤,筆法直是唐人,轉覺伯時一圖遜此古雅?!盵9]586據(jù)陶樑品識院畫代表劉松年《十八學士登瀛圖》,亦如此:“圖中所繪十八學士,偕行者二,偶立者二,對弈者二,觀書者二,會飲者七,就幾展卷者一,撫琴者一,據(jù)榻倚幾而傾聽者一,余則樂工六人、仆隸三十八人,馬十九匹、驢及鷹犬各一,屏帷幾榻盤匜壺樽之屬無算。用筆細潤,設色秀雅,在院體中應推巨擘?!盵10]181這種把“琴棋書畫”(道具)、“亭臺樓閣”(背景)乃至侍從、動物等輔助素材注入圖像之中來加以畫面內(nèi)涵的豐富,盡管可以極大地拓展欣賞者的視覺審美空間,但無疑也在消解著“一人一像”的聚焦點以及由此帶來的肅穆莊嚴感,背離了敕繪圖的初衷。這也傳達出對“十八學士”身份轉變的認知觀念:由原來的政治身份純化為一般地文人士大夫。徽宗、欽宗二帝改制功臣像所展現(xiàn)出來的雅趣增厚與政治消解,因遭靖康之難,又成為史家諷寓的對象,樓鑰《恭題欽宗御畫十八學士圖》:“太宗之功烈,自漢高以降,莫之與敵,十八人之力也。此真得太宗之意。嗚呼!欽宗游戲翰墨而為此,固為萬世法。由今觀之,豈不為臣子萬世之痛哉!”[11]929-930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歷代對“十八學士”的題詠,又尤以元人蒲紹簡、明人傅新德、清人吳省蘭等28篇①僅據(jù)《歷代詞匯總匯》計,分別是蒲紹簡《登瀛洲賦有序》、湯原《登瀛洲賦》、王廷揚《登瀛洲賦》、傅新德《登瀛賦》、彭元瑞《登瀛洲賦,以“語本唐初,古今同艷”為韻》、沈叔埏《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李懿曾《十八學士登瀛洲賦》、吳省蘭《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顧堃《登瀛洲賦,以“親儒起館,預選為榮”為韻》、辛從益《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張興鏞《登瀛洲賦,以“禮賢之重、天下所慕”為韻》、石葆元《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來鴻瑨《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何紹基《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李杭《登瀛洲賦,以題為韻》、胡積城《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胡清綬《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程烈光《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李恩綬《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作文學館,收聘賢才”韻》、陳作霖《??驼勫拶x并序》、趙新《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秦際唐《??驼勫拶x》、劉鳳苞《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張大昌《登瀛洲,以“春風得意,共宴瓊林”為賦》、受慶《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唐初盛舉,并繪為圖”為韻》、徐紹曾《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一時榮遇,望若登仙”為韻》、郭紹高《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顧球《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等。專題敷陳“十八學士登瀛洲”本事的賦作為耀目,遠超其他文體。其中賦體所內(nèi)寓“擬諸形容”的語辭特色與重“物”擬“象”的審美形態(tài)而表現(xiàn)出來的“擬畫”思維,[12]構成“文—圖”大文藝史觀的學理結穴。御制“十八學士圖”所彰顯出的帝國文治理念,與“美盛德之形容”的群體性同題賦的造作,可謂相得益彰。茲依次舉湯原、受慶、郭紹高同題賦例以明其旨要:

斯清虛之士所謂瀛洲者,而異乎吾之所聞焉。蓋嘗神游太和之世,聞道鴻濛之先,想鳳麟于舜苑,御龍馬于羲淵。而后知圣人之語常而不語怪,有國家者貴賢而不貴仙。昔有唐之肇基,偉秦王之獨賢。武功既以戡定禍亂之世,文治所以粉飾太平之年。于是考石渠之故典,訪文學之遺跡。爰立館于宮西,貯游夏之儔匹。……雖一時之盛典,實流芳于史冊?!浇衩髅髟诔瑵鷿谖?,尚倒滄海而搜珠貝,畦六合而藝稷黍?!廊赵轮┕猓囵⑵踔轿?,又何羨乎唐之瀛洲也哉。[13]677-678

爰稽前史,載溯初唐。武功既奠,文治始彰。聚英材于金馬,開盛事于玉堂。侍從之儒騰踔,文學之館光昌?!敺蛭涞铝⒄迹_府置屬之初。聿興玉署,用啟石渠。職則備夫典學,登尤重于賢書。……未若我皇上培英蕓館,拔俊蓬壺。經(jīng)師原求宿學,席珍聿重名儒。[14]266

昔唐太宗燕翼丕承,鴻圖新輯。武烈光昭,文臣林立?!瓌钜杂谫硪?,允推翰墨之才;笑甲帳兮元虛,不好神仙之學。……何述美談于貞觀,而羨榮遇于瀛洲哉?方今圣天子藻掞星云,庭充鸞鷺。士羅列宿于胸中,臣備詞垣之掌故。[14]267

觀覘諸家文本書寫,可拈抉的方面有三。首先,列仙之儒的政教諷諭。武德、貞觀年間,十八學士作為唐太宗一統(tǒng)天下與建設新朝的肱股名臣,確實在唐初的政治、文化、制度、思想、學術等諸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成為貞觀盛世的共同締造者:“唐太宗置十八學士,與之議天下事。故貞觀一代稱為至治。斯從臣輔助之明效也?!盵15]3936因此,“仙”“儒”身份的并喻就構成秦漢政治與唐政治之間的一組對立諷諭關系。彭元瑞《登瀛賦》:“三神山所為,昉傳于漢;眾學士因之,借喻于唐。以彼掄妙選,撥華譽。賢人為鑒,君子得興?!盵16]11539-11540百代都行秦政治,而秦祚短促,秦始皇的神仙思想與求仙活動始終是重要議題。五次巡游,四次皆往至東部濱海之地,又因儒生私議“未可為求仙藥”,[17]258加上屢次求藥不果,終致焚書坑儒,《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郧胤倨錁I(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17]3116-3117黷武而喪文以及吏治之弊,成為后世誡秦失的重要內(nèi)容。漢武帝亦深受神仙方術思想的浸染,晚年頒行輪臺詔以罪己悔過,有賴于施政方略向“文治”的轉變,復使民心歸于漢室,并為后來的“昭宣中興”破除了障礙。[18]秦皇、漢武之于燕齊方士與唐太宗之于彬彬儒士,如蒲紹簡《登瀛洲賦》所論:“彼秦漢之荒唐,感方士之愚計。望三神于渺茫,引風舟而莫至。是皆求仙山于寓外,而不知瀛洲之在人世;羌馳情于虛無,而不知人杰之為貴也?!盵13]677三位雄主治政方略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帝國興廢治亂的走向。

其次,文德修治的譜系建構。由于帝國形態(tài)的文治、武功,呈一種并流共進的演進態(tài)勢,如胡積城《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不減云臺名將,一隊班聯(lián);差如麟閣功臣,同時簡拔”、[16]16276辛從益《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題為韻》:“比將績于云臺,漢家傳繪;并功臣于煙閣,唐室書名”。[16]13534因此唐太宗起文學館以興文治的政治溯源自然就不在漢宣帝麒麟閣、漢明帝云臺上,而將焦點矢向武帝金馬門、宣帝石渠閣等文職官署。高似孫《緯略》:“侍招金馬門”條比列武、宣、元三世侍詔之士,嘆言:“待詔金馬門,漢盛選也。以漢之久而膺此選者,僅若此耳,殊不輕畀也?!盵19]111班固《兩都賦序》詳述漢代彬彬之盛:“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nèi)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xié)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恃哉Z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盵2]21-22錢穆將漢昭、宣、元、成四朝歸結成“士人政府之出現(xiàn)”的一個完整歷史時段,因其實現(xiàn)了由漢初之農(nóng)民政權向士族政權的過渡,“變法和尚賢論”與“禮樂和教化論”就成為儒家治道、依經(jīng)行政的兩端。[20]148-152實際上,盡管武帝有獨尊儒術之舉,但遲至宣帝朝,“法治為主,緣飾儒術”仍是基本的制度,如漢宣帝作斥太子,《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21]277后元帝繼位,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方開漢代儒生政治的氣象。風勢之變其來有漸,漢宣帝成為這一時期政治走向的關鍵帝主,石渠閣會議的召開遂成為西漢經(jīng)學史、思想史乃至政治文化史上的標志性事件。與秦皇、漢武迷信方術而致國祚亡亂的反襯策略不同,正面勾勒前代典例就成為紹述正統(tǒng)的話語針線。

最后,隆古喻今的政治頌贊。文德譜系的建構與紹述正統(tǒng)的話語,最終皆落腳在對當朝政治的頌贊上。皇帝御制的文繪活動所具屬的政治性質決定了這類創(chuàng)作頻頻出現(xiàn)“方今”“我皇上”“方今圣天子”等頌詞贊語。宋徽宗題詩《唐代十八學士圖》:“有唐至治詠康哉,辟館登延經(jīng)濟才。廱泮育賢今日盛,匯征無復隱嵩萊”,[9]586蔡京《跋宋徽宗唐十八學士圖卷》諂頌曰:“唐太宗得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佐命興邦。臣考其施為,皆不能稽古立政,然終致其君至太平者,……今天下去唐又五百余歲,皇帝陛下睿智生知,追述三代,于是鄉(xiāng)舉里選,制禮作樂,以幸天下。足以跨唐越漢,猶慨然緬想十八人,圖其形寄意于詩什,有‘廱泮育賢今日盛,匯征無復隱蒿萊’之句。求賢樂士,可見于此。則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當如圣志,十八人不足道也?!盵22]386君臣自詡,粉飾太平的心理昭然若揭。清人賦作的頌德傾向,又以乾隆朝為最。乾隆六年(1741)孫祜等奉敕合作《十八學士圖》一卷,乾隆于次年御題款識。胡敬《國朝院畫錄》:“乾隆辛酉年十二月,臣孫祜、周鯤、丁觀鵬奉敕恭畫前隔水,乾隆壬戌夏五月御題,臣梁詩正敬書?!盵23]57乾隆帝頻繁通過下詔、審畫、題款、作詩等方式介與到功臣像的繪制中,成為歷朝對功臣圖像投入最多的帝主。

三、“一王法”的建德史觀

漢、唐、清大一統(tǒng)王朝的群體性御制功臣圖及其文繪系列的豐富演繹,就構成了帝國書寫的一種文化樣態(tài)。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對圖像本體論與功能論的體認,頗能反映其中大文藝史觀念的內(nèi)涵,《敘畫之源流》:“以忠以孝,盡在于云臺。有烈有勛,皆登于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瓐D畫者有國之鴻寶,理亂之紀綱?!盵3]4-5圖像兼具傳記敘事與賦頌詠美的本體特質,而共同指向“襄政”與“理亂”的治國之道。這又與唐人的史論——劉知幾《史通·敘事》:“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24]165文論——白居易《策林·議文章》:“國家以文德應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選賢,以文學取士,二百余載,煥乎文章。故士無賢不肖,率注意于文矣”,[25]1369同一機杼,一同昭示出唐帝國文德修治的政治史觀與大文藝史觀。

落實在帝國文德修治與像贊文臣學士上,其歷史的意涵則根抵在“一王法”的王政思想,即在紹述歷史與形塑現(xiàn)實中,通過圖示興亡來實現(xiàn)帝國王政話語、正統(tǒng)史觀的建構?;肌耙煌醴ā?,乃首稱頌孔子筆削《春秋》以定“春,王正月,大一統(tǒng)”的正統(tǒng)觀思想,見于《漢書·儒林傳》:

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于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興,……究觀古今之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于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21]2588

漢人推闡儒家經(jīng)義,所重在孔子作六藝而循之以篇目、紀事序綱的經(jīng)世用意。這是對漢王朝誡秦失、宗周德以立漢統(tǒng)之王政話語的呼應?!按鬂h繼周”的政治觀念既為漢人自構,自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允哉漢德”[21]2588始,漢人迭相稱述,班固對這一建德思想有系統(tǒng)性的闡揚,而班彪《王命論》、王充《論衡·須頌》等篇章更是集宣漢德之盛,其間又尤以揚雄《法言》與其辭賦創(chuàng)作為典型。[26]漢人尊漢德的歷史合法性,關鍵在取效周德,這又為后人追認,如李光地“讀通鑒綱目”條:“秦惡毒流萬世,復浮于莽?!贿^以莽后仍為漢,秦后不為周耳。實即以漢繼周,有何不可?”[27]381

唐代肇祚雖有崇儒、尊道、禮佛與融糅胡漢的多元文化特質,然其治國政略仍以“儒”為本。唐太宗宗法周漢而圍繞帝國形象進行圖像的系列敕繪活動,[28]同史書所紀,《舊唐書·禮樂志》:“圣唐德厚流廣,遠法殷周”,[4]956其追肩周漢的王政史觀展露無遺。王夫之《讀通鑒論》的評:“秦與隋虐民已亟,怨深盜起,天下鼎沸而以亡國,同也。”[29]650與“過秦”乃大漢繼周的重要內(nèi)容相埒,太宗、玄宗兩朝誡隋亂、論興亡,成為“唐德”所立、唐政書寫的焦點,《舊唐書·徐圓朗傳》:“國無紀綱,盜興草澤。不有隋亂,焉知唐德?!盵4]2261然二帝對待文治的態(tài)度、策略及其引發(fā)的結果,又構成強烈的對比。

太宗對“亡隋”教訓的認知,并非囿止于末主隋煬帝的荒政上,而是上追隋文帝雖勤政卻不能盡人之材的治政之失上。針對名臣賢相房玄齡、蕭瑀對隋文帝“勵精之主”的評價,唐太宗作色警言:“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謂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決,雖勞神苦形,未能盡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朕方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庶幾于理也?!盵4]40正因唐太宗如此深刻敏銳的政治識斷,故其尚在秦府時就廣攬賢才,如武德元年(618)平薛舉之亂,授褚亮秦王文學;武德四年(621)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征辟虞世南為秦府參軍,陸德明、孔穎達、李守素為文館學士,李玄道為秦王府主簿,此即構成“秦府十八學士”要員。如來鴻瑨《十八學士登瀛洲賦》言:“謂師前事不遠,惟在虛己旁求;而守天下以文,要在知人鑒察。”[16]15418王覿《十八學士圖記》:

夫立身之功,莫大于行道。行道之功,莫大于逢時。……十八學士皆煬帝之臣,曷暗于隋而明于唐,是有其材而無其時矣。如晦、玄齡,止于一尉,或非好去任,或掛網(wǎng)徙邊;禇亮、虞南,不離下位,或嫉才見謫,或七品十年。暨我國家,則有道兼文武器重珪璋者、慷慨大節(jié)臨機能斷者、仁孝忠直預識存亡者、潔行檢身而有英略者、好學敏達詳明吏道者、出入軍旅涉歷危難者、不憚兵威樹立忠誼者、博聞貞儉文翰兼絕者、風韻閑雅善于吟詠者、精練詁訓長于講論者,夫如是,則立身行道之事,盡在于斯矣。……覿每睹十八學士圖,空瞻贊像而已。輒各采本傳,列其嘉績,庶幾閱像者思其人,披文者思其人,非惟臨鑒耳目,抑可以垂誡于君臣父子之間也。者、出入軍旅涉歷危難者、不憚兵威樹立忠誼者、博聞貞儉文翰兼絕者、風韻閑雅善于吟詠者、精練詁訓長于講論者,夫如是,則立身行道之事,盡在于斯矣?!]每睹十八學士圖,空瞻贊像而已。輒各采本傳,列其嘉績,庶幾閱像者思其人,披文者思其人,非惟臨鑒耳目,抑可以垂誡于君臣父子之間也。[30]2732

隋臣不能為隋所用,卻顯揚于我唐。這固然易起“遇不遇,時也”之感,背后一以貫之的仍是太宗知人善用的治政理念。由此,賢臣佐治就成為“唐德”所立的另一基軸,《舊唐書·馬嘉運傳》:“史臣曰:唐德勃興,英儒間出,佐命協(xié)力,實有其人。薛收左右厥猷,經(jīng)謀雅道,不幸短命,殲我良士。上言‘恨不圖形,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4]2604,而圖形旌功成為常式,這反映出唐人對“左圖右書”“左圖右史”之圖繪學征史興教的思想,如裴孝源受漢王李元昌之命而編《貞觀公私畫史》,《序》云:“伏羲氏受龍圖之后,史為掌圖之官,有體物之作,蓋以照遠顯幽,侔列群象。自元黃萌始,方圖辨正,有形可明之事,前賢成建之跡,遂追而寫之。至虞夏殷周,及秦漢之代,皆有史掌。雖遭罹播散,而終有所歸?!溆谥页夹⒆?,賢愚美惡,莫不圖之屋壁以訓將來。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跡,默匠儀形。……驗之目前,皆可圖畫?!盵30]1629

其后,玄宗修太宗之政,紹周孔之業(yè),以纂敘鴻文,歸其大統(tǒng),御制《授蕭嵩集賢院學士修國史制》:“明乎國史,所以宏闡大猷;觀乎人文,所以化成天下。自非鉤深學海,囊括詞林,盛周公之典謨,懸仲尼之日月,何以纂敘鴻業(yè),允諧僉能?!盵30]263可以說,開元盛世的文德政治,在很大程度上與玄宗開元九年(721)起用張說為相有著相當密切的淵系,《新唐書·張說傳》:

(說)喜推藉后進,于君臣朋友大義甚篤。帝在東宮,所與秘謀密計甚眾,后卒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善用人之長,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經(jīng)術,開館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說倡之。[31]4410

張說出任執(zhí)宰,“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確能“善用己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當承平歲久,志在粉飾盛時”。[4]3057開元十八學士所列之人,如徐堅、賀知章、韋述等皆受張說提拔擢用。故時人仍仿“秦府十八學士登瀛洲”之喻,而以“集仙”比之,《唐會要》:“開元初,故中書令張說等,又有集仙之比,日用討論親侍,未有典司?!盵32]977且集賢殿之名,本作“集仙殿”。玄宗更名之由,正出于“斥虛誕,興文德”的治政理念,《帝學》:“張說曰:‘自古帝王于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宮室,廣聲色。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fā)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陸子之言,何不達也?!?,帝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宴于集仙殿,帝曰:‘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濟理之具,朕今與卿曹合宴,宜更名集賢殿?!盵33]741因緣在是,玄宗亦承續(xù)太宗“十八學士”事,復敕繪《開元十八學士圖》并自題贊,一如張九齡明史跡之由來,以頌當朝文德旌功的盛世,《開元紀功德頌》:“不貢不王,武功居后;不庭不率,文德是先。三代所以直道,百蠻所以向化?!盵34]395

開元十八學士事,史籍載記不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其始末:“法明,開元十一年勅令寫貌麗正殿諸學士,欲畫像書贊于含象亭,以車駕東幸遂停。初詔殷、季友、無忝等分貌之,粉本既成,遲回未上絹。張燕公以畫人手雜,圖不甚精,乃奏追法明,令獨貌諸學士。法明尤工寫貌,圖成進之,上稱善,藏其本于畫院。后數(shù)年,上更索此圖,所由惶懼,賴康子元先寫得一本以進,上令卻送畫院,子元復自收之。子元卒,其子貨之,莫知所在。今傳搨本?!盵23]173-174王應麟《玉?!芬都t注記》:“張燕公等獻所賦詩,上各賜贊以褒美之,敕曰:‘得所進詩,甚有佳妙。風雅之道,斯焉可觀。并據(jù)才能,略為贊述。’上自于五色箋八分書之。”[35]338-339

開元十八學士的歷史功績并不遜于秦府十八學士,然在藝術思想史中卻長久地為后者所俺,以致于宋人趙彥衛(wèi)不得不詳加辨言,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唐開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如玄齡、如晦、思廉、志寧、世長、褚亮、薛收、穎達、文達、德明、元敬,開元以無量、行沖、韋堅、張說之輩為學士,見《藝文志》。蓋唐有兩十八學士,畫家不辨?!盵36]32其史論的根本,正在以唐帝國的文治興衰為據(jù)。太宗李世民深諳“文經(jīng)天地,武定禍亂”的治世之理,《舊唐書·音樂志》載其觀武樂而推文治之諭語:“貞觀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陣之曲。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屢有征討,世間遂有此樂,豈意今日登于雅樂。然其發(fā)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yè)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樂章,示不忘于本也?!袝移蜕浞獾乱瓦M曰:‘陛下以圣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谠唬骸揠m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nèi)。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4]1045故相較于太宗以文德治政為終始,玄宗則雖效太宗敕繪圖贊事且益自贊之,卻終以“吏治”經(jīng)天下而終致禍亂。

考玄宗朝以姚崇、張說、李林甫三任宰輔為中心的政治團體的身份,可知玄宗前期的治政觀念實則歷經(jīng)了三次更迭變化。[37]196-208即位之初,委任姚崇,重在吏干,以固皇權;后罷姚任張,開館置士,大興文治;然于六年間隙,旋更張以李,復施吏治,終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作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志,其禍基始于開元二十三年(735)李林甫拜相之事,此事標志著以科舉制出身的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仕途開始被門蔭、特恩和裙帶關系選拔官吏的任人唯親路線所排斥。[38]盛唐士人群體的政治遭際與文化心態(tài)的復雜轉變始終與玄宗朝“吏治與文學之爭”的治政方針相糾葛,這又導致了盛唐前期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詩風走向轉變的風向標。[39]

玄宗朝的“文”“吏”更治,與翰林學士院制度的演變有著密切關系。翰林學士院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演變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對后世政治機制有著淵深的影響。其直接發(fā)端于李世民親王府的文學館,李肇《翰林志》:“唐興,太宗始于秦王府開文學館,擢房玄齡、杜如晦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學士,給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于閣下,討論墳典,時人謂之登瀛洲。”[40]296考學士職任之義,《新唐書·百官志》:“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出入侍從,因得參謀議、納諫諍,其禮尤寵。”[31]1183玄宗在張說為相期間,遵“一王法”,重用翰林學士,把文治之功推向新的高度。然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李林甫任相期間,在集賢殿基礎上正式設立學士院。這徹底改變了翰林學士“與樞密輒不預知”的藝文屬性,而客觀上已開始侵奪中書省的部分職權,[38]李肇《翰林志》明其因革:“貞觀中,有學士一十八人,太宗聽朝之余,但與講論墳籍,時務得失悉不相干,《實錄》之中具載其事。玄宗末方置翰林,張垍因緣國親,特承寵遇,當時之議以為非宜,然止于唱和文章,批答表疏,其于樞密輒不預知。肅宗在靈武鳳翔,事多草創(chuàng),權宜濟急,遂破舊章,翰林之中,始掌書詔?!盵40]296-297此舉固然是翰林學士政治身份抬升的標志,但作為事件的一體兩面,學士吏治化成為開元盛世后期的一種治政常態(tài)。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屢遭危難,國勢頹落。中唐帝主所思在治亂,故亟振武功,未暇文治。一方面,代宗、德宗效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敕繪嘉功事,再次進行大規(guī)模的敕繪活動。繼唐太宗頒布《圖功臣像于凌煙閣詔》,德宗頒行的《令畫中宗以后功臣于凌煙閣詔》遂成為流傳于后世的第二份有關凌煙閣功臣畫像的大詔令,表露出對先帝的追慕、對治亂的意志與對功臣的渴求。另一方面,翰林學士吏治化已成定制,德宗于興元元年(784)下詔,令翰林學士開始“朝服班序”,加知制誥銜。肅宗“至德已后,天下用兵,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4]1045學士大權在掌。盡管在中唐帝主的經(jīng)營中,王朝終迎中興局面。但史家對“一王法”的文治內(nèi)涵卻始終保持倡儒經(jīng)世的根本定準,而將其歸屬于以韓柳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缎绿茣の乃噦鳌罚?/p>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余風,絺句繪章,揣合低卬,故王、楊為之伯。玄宗好經(jīng)術,群臣稍厭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爭自名家。大歷、貞元間,美才輩出,擩嚌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轢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31]5725-5726

“一王法”由《漢書·儒林傳》轉度至《新唐書·文藝傳》的歷史審慎考量與處理權宜,又隱寓著《春秋》書法的褒貶大義,是對韓柳古文運動潛存著偏離儒道而逞溺詞章的隱憂。不論是古文運動的實際影響效力,還是后世對它的客觀批評,韓柳倡古文雖以“道統(tǒng)”為旨歸,但最終謀求的是以復古為新變的文章革創(chuàng)目的。因此,對“文治”形態(tài)中“文勝質微”的警惕與糾偏,就構成后世復歸“一王法”的重要內(nèi)容。首先,強調“十八學士”的身份及其專能、主功,方回《瀛奎律髓》:“唐之盛,瀛洲十八學士于詩文皆余事也?!盵41]191李恩綬《十八學士登瀛洲賦,以“作文學館,收聘賢才”為韻》:“緯武經(jīng)文,不獨詞壇之著作?!盵16]18138其次,對“文治”盛久而弊的問題進行反思與謀求復振,邱濬《送徐庶子歸省序》:“今圣明在上,留神經(jīng)術,所以切劘治道交修勉輔之責,尤賴乎多賢。禮樂百年,而后興立一王法,以垂萬世。茲其時也,稽古禮文之事,……承平久而文勝質微,所以振起士類,以反雕于樸,亦不能無待于吾徒也?!盵42]275

迄于有清,乾隆大興文繪之事,意在祖述周、漢、唐的盛世文治來建清德統(tǒng)緒,以彰顯清王朝自身的正朔合法性,所依循依舊是《春秋》“一王法”的王政正統(tǒng)思想,御題《十八學士登瀛洲歌題李公麟所畫》:“府開天策敦儒林,……當時學士數(shù)十八,世間爭羨登瀛洲而入琳闕?!洞呵铩芬熧t備,我偶為歌申其義。”[43]627-628《東華續(xù)錄》:

庚午,(乾?。┬液擦衷骸O仁巧弦院擦衷菏饸q久傾圮,發(fā)帑重修,至是訖工,御書翰林院匾額,賜掌院大學士鄂爾泰,曰:‘稽古論思’?!剖拙湓唬骸爸亻_甲子文治昌”,群臣以次,賡續(xù)成章。上舉十八學士登瀛洲事,顧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曰:“卿等無愧房、杜,顧朕弗逮唐太宗耳?!倍蓟炭直芟?,奏言:“陛下上法堯舜,過唐太宗遠甚。臣等谫劣,亦思孜孜日贊,少效交修之責,然限于才力,愧出房、杜下,有負圣諭?!币蝾D首謝。上又以昆明池賦詩事諭群臣曰:“翰林之則,惟在文章。要貴因文見道爾,諸臣當明體此意?!比撼笺と痪绰?,復頓首謝。[44]143

乾隆重修翰林院,與群臣諭談所流露出來的雄心意志明顯;而“因文見道”的敦誡則出于對儒道與文章關系的定調申明。秦際唐《??驼勫拶x》敘源流得失,深得賦家“美、刺兩端”的襄政三昧:“余嘗博考典籍,旁稽掌故。昔者強秦虎視,始皇狼顧。包赤縣而并吞,期丹顏之常駐。于是說士上書,童男應募。使符四出,片帆遠渡。心艷不死之藥,目斷長春之樹?!瓭h武求仙,黃金煉丹。嘗北至瑯琊,東臨渤海,得洋洋大觀。望祀蓬萊,煙波?漫?!钐普嘏d,登瀛路寬。狀學士之清秘,疑真靈之盤桓?!炘唬何峄视椅?,烝髦士兮?!拥苁軐W,游璧水兮。海不揚波,周道砥兮?!盵16]18883-18884可以說,清人的群體賦詠同是在“上承唐治,遠砥周道”的歷史語境下的王政書寫。

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秉持“長時段”的史學觀念以糾正傳統(tǒng)史學中所究心“最變化莫測、最具欺騙性”的短時段、個人和事件的弊端:“從短時段轉向較長的時段,然后轉向深遠的視域(只要它存在,它肯定是智者的時段),這時就可以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建構周圍的一切?!盵45]52這一理念的優(yōu)勢就在于以一種宏通的視野去較為準確地發(fā)現(xiàn)一個緩慢的、層積的歷史結構的“斷裂點”。應該說,“短時段”的個案事件是歷史豐富鮮活性的基礎,“中時段”的趨勢變動又使其呈現(xiàn)以階段性,“長時段”無疑是揭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所以對唐太宗敕繪“秦府十八學士真士圖”的省察,不局限在事件本身的內(nèi)涵,更關鍵的是,可以借此透視王朝政治史、思想史與文藝史的深度側面,從而勾稽出大一統(tǒng)帝國是如何通過隱喻“諷”“頌”理念的文繪活動,在紹述歷史與形塑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自身王政話語與正統(tǒng)史觀的建構,并將其垂范于后世的。

猜你喜歡
學士
入夜后的學士街,是蘇州人的宵夜江湖
幽默的劉攽
作品賞析(1)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
學士論文檔案的共享和利用研究
Analysis on the Place Move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本科教育見聞及啟示
Comparis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alyzing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ess of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