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榮文小學 唐曹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笨梢姡喿x對思維具有重要作用。提起閱讀,很多老師認為它是語文課堂的專利,其實并非如此,數學學科同樣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沒有深入的閱讀,學生對文本就沒有清晰、透徹的理解,無法形成有效的思維。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對數學閱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學生無法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對題目的理解經常斷章取義,無法形成有效的解題策略,長此以往,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熱情,阻礙著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扭轉以往的教學觀念,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作為首要任務,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順暢、更精彩。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加之數學知識抽象、枯燥,難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有些學生有厭學的情緒,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因為缺乏興趣支撐的學習必定是低效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源動力。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去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這時的閱讀對學生來說,不再是一種功利性的任務,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享受。
例如,在“圓的周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上演了現代版的“龜兔賽跑”:烏龜和兔子相約第二次比賽,并且規(guī)定烏龜沿著圓形路線跑一圈,兔子沿著正方形路線跑一圈,最終小兔獲得了勝利。可是,對于這場比賽,烏龜覺得很委屈,認為比賽一點兒也不公平,因為它們跑的路程不一樣長。有什么好的辦法解決呢?學生提議可以測量出它們跑的路線的長度,但圓是一個曲線圖形,如何測量它的周長呢?有的學生提出用細繩將圓形物品繞一周,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還有學生提出將圓形物品在直尺上滾一圈,滾動的距離就是它的周長。經過測量,學生發(fā)現圓的周長總是比直徑的3 倍多一些,教師趁勢揭示圓周率。那么什么是圓周率?它是一個怎樣的數?又有什么作用呢?這些問題迅速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帶著這些疑問隨即打開課本,進入了閱讀環(huán)節(jié)中,深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痹谏鲜霭咐校處熐擅顒?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新知學習,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動機,注入了自我閱讀的內驅力。
方法是行動的先驅,數學閱讀亦是如此。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同樣要面對精讀與泛讀的問題,這個話題絕不是語文課堂的專利。對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課本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泛讀,無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課本中的重難點,教師應放慢授課的腳步,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精讀,在精讀中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注重精讀方法的指導,讓數學閱讀變得更加有意義,提升學習效果。
數學知識抽象、枯燥,不像語文那樣有華麗的辭藻,也不像英語學科那樣有情節(jié),但是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的背后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表達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在閱讀中,讓學生邊讀邊圈出關鍵詞,因為這些關鍵詞是學生精準把握知識的要領,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關鍵詞匯。例如,在揭示分數的基本性質后,為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讓學生邊閱讀邊圈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學生圈出的關鍵詞有“同時”“同一個數”“0 除外”。學生能捕捉到這些關鍵詞,就能抓住概念的要領,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把握知識的本質。
比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重要的解題策略,很多知識都是在比較中被人們所認知。在閱讀中運用比較法,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實現正遷移,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面對學生解題中出現的錯誤,總是埋怨學生粗心,其實很多情況下是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對所學知識未能靈活應用。教師可以把學生容易混淆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閱讀、比較,探尋正確的解題方法。例如,在教學“比”時,很多學生對“比”和“比值”分不清,于是教師讓學生閱讀書本中的兩個概念,并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學生經過閱讀、比較后,發(fā)現“比”表示兩數之間的相除關系,而“比值”是一個數,是運用比的前項除以后項得到的商。
數學語言簡練、敘述嚴謹,在數學課堂中,發(fā)現很多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不強,獨立思考的習慣很差,通常是依賴教師的講解,“師云亦云”,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質疑的學生少得可憐。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質疑,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去閱讀,去尋找答案。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課堂中有學生說非零的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這遭到了其他同學的質疑,并舉出了“1”這個特例。教師順勢讓學生帶著質疑閱讀課本中的內容,明確了“1”的因數只有一個,所以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豐富知識積累,一個不會閱讀的學生也不會獨立獲得任何知識。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憑借,也是學生學習材料和閱讀材料的主要來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能讓它變成學生的“習題集”。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在施教過程中,教師可以精設有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閱讀中,這樣的閱讀才有的放矢,才會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學“角的分類”時,有學生形成了這樣的錯誤認知:“周角就是一條射線,射線也就是周角?!苯處煕]有進行評價,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其他學生,讓他們進行判斷。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誰都不能說服誰。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打開課本,閱讀教材中關于“周角”的定義,讓學生進行自我釋疑。學生閱讀教材后,在頭腦中形成了這樣的清晰認識:周角有一個頂點,從這個頂點引出兩條射線,而這兩條射線的位置恰好重合,所以周角和射線不能等同,是不同的概念。
教學中經常發(fā)現,在很多學生無法形成有效的解題策略時,只要教師讓他重讀一遍題目,他就會欣喜地叫道:“哦,原來如此!我會解答了。”還有很多學生在解答題目過程中根本不仔細看題,對題意一知半解,出現錯誤的情況屢見不鮮。不難發(fā)現,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一般都與學生沒有好的閱讀習慣有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讀題意,進而找出突破點和相應的數量關系,形成解題思路,從而提升解題的正確率。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補充習題集》上面出現了這樣的題目:“小強用一根10 米長的繩子繞一棵樹的樹干3 圈后,還剩下58 厘米。這棵樹樹干橫截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解答這一道題目,教師在批改時發(fā)現很多學生出現了錯誤,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學生忽視了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如“10 米長”“3圈”“58 厘米”“橫截面”“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只要學生忽視題目中任何一點關鍵信息,就會出現錯誤,尤其是單位不統(tǒng)一的問題,很多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梢姡诮忸}中,認真閱讀、細心審題是多么重要。
總之,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更好地進行數學思考,形成富有個性化的思維方式,真正做到學會、會學、善學、會用,充分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讀出精彩、讀出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