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qū)教師發(fā)展學院 成利新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交流的工具。幼兒期是孩子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當孩子應用語言進行交流表達時,不僅需要了解語境、理解他人的意圖,還需要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應用恰當?shù)恼Z句將想法表達出來。因此,交流表達看似簡單平常,實際包含諸多復雜的心理過程。對孩子而言,交流表達既是鍛煉也是挑戰(zhàn),無論哪個環(huán)節(jié)“卡殼”,都可能導致其用以表達的語句聽起來不夠流暢,或者讓自己看起來不夠自信。就像故事中的貓頭鷹一樣,期望將新故事講給“有史以來最多的觀眾”聽,然而當觀眾真的足夠多時,卻“卡殼”說不出來了。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不自信,過度擔心自己講得不夠好、別人不喜歡而導致緊張;二是表達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要知道掌握一項在任何時候都能嫻熟運用的技能,需要經(jīng)過不斷鍛煉。那么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信大膽地表達呢?
第一,鼓勵孩子去表達,讓孩子覺得“我能講”。當孩子主動發(fā)起對話、表達對一件事情的觀點時,家長應洗耳恭聽,在鼓勵孩子多說的基礎上,隨時抓住契機與孩子充分對話,例如,了解孩子的對話意圖,詢問事情的進展,了解孩子對某件事情的看法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在不斷地交流與應用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家長需要避免像故事中的孔雀那樣無視孩子的緊張與努力而過度在意表達的結果,要通過贊賞與鼓勵,幫助孩子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讓孩子感受到表達的快樂。
第二,輔助和陪伴孩子練習表達,讓孩子覺得“我會講”。孩子有時候在表達時會緊張,是由于不知道該怎么說或說什么。對于怎么說,家長可以通過為孩子講故事和分析故事結構等方法來給孩子進行指導。比如,為孩子講完《一場觀眾最多的故事會》后,可以與孩子分析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果等,讓孩子逐漸感受到一個好故事是因為具備了這些元素才好聽。家長逐步引導孩子從復述故事到轉變?yōu)閯?chuàng)造性地講述一個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因為孩子的經(jīng)驗是其進行表達的基礎。就像故事中的貓頭鷹,說到那些熟悉的杯子,一下就不再緊張,變得侃侃而談了。讓孩子多回顧自己的日常,多講述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其表達能力就會逐步發(fā)展起來,從而孩子也會覺得“我會講”。
借助有趣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我能講”“我會講”,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我愿意講”。有趣的故事,能讓孩子學會自如地講述故事、自信地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