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琴 張秀蓮
骨髓纖維化(MF)是一種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其特征為貧血、脾大、全身癥狀(乏力、盜汗、體重減輕、發(fā)熱、骨痛等)、骨髓纖維化和生存期短[1]。常規(guī)治療藥物如免疫調節(jié)劑、促紅細胞生成素、細胞毒性藥物等只能改善患者的癥狀,不能阻止病情進展。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仍是唯一可能治愈MF的手段,卻由于移植相關死亡風險較高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近年來,隨著JAK2V617F基因突變的發(fā)現(xiàn),針對該突變的JAK抑制劑成為研究熱點,蘆可替尼是首個批準應用于臨床的JAK家族抑制劑,顯示出較好的縮脾及改善MF相關癥狀的療效,且較常規(guī)藥物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期,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耐藥/不耐受中斷治療,促使以蘆可替尼為基礎的聯(lián)合用藥方案及其他治療MF的靶向藥物仍在不斷探索[2-4]。菲達替尼(fedratinib)是繼蘆可替尼后第2個獲批治療MF的JAK家族抑制劑,在縮脾、改善MF相關全身癥狀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亦對蘆可替尼耐藥/不耐受的MF患者有效,該藥于2019年8月16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成人中危-2或高危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MF,為此類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本文對菲達替尼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等方面作一綜述。
MF中超過60%的患者存在JAK2V617F基因突變[5-6],該突變是發(fā)生在JAK2基因14號外顯子的鳥嘌呤突變?yōu)樾叵汆奏ぃ瑢е缕浼偌っ附Y構域617位點的纈氨酸被苯丙氨酸取代,使JAK2激活表達,從而導致其下游的信號傳導與轉錄激活因子(STAT)持續(xù)磷酸化,使造血祖細胞在缺乏促造血因子的情況下仍能持續(xù)增殖[7],在JAK2V617F突變陰性的MF患者中,也證實存在JAK-STAT通路的異?;罨痆8]。靶向藥物JAK2抑制劑可以抑制失調的JAK-STAT信號通路,且針對JAK家族其他成員(包括JAK1、JAK2、JAK3和TYK2)及其他酪氨酸激酶有重疊活性,對JAK2陽性和陰性的MF患者均有效[9]。菲達替尼是一種口服的JAK2選擇性抑制劑,對JAK2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JAK1、TYK2和JAK3的抑制作用較JAK2分別弱約30、100、300倍[10],該藥能有效抑制MF患者的STAT3磷酸化[11]。在MF大鼠模型中,菲達替尼可以減輕大鼠的脾臟腫大,阻止骨髓纖維化程度進展[12]。在兩項納入健康受試者的Ⅰ期臨床試驗中,口服菲達替尼10~680 mg后迅速吸收,單次給藥300~680 mg后1.75~3 h血漿濃度達到峰值,平均半衰期為62.1~78.2 h[13-14]。年齡、體重、性別、種族及輕至中度肝功能損害對菲達替尼的藥代動力學無顯著影響,但存在腎功能不全或接受CYP3A4、CYP2C19抑制劑的患者需要調整給藥劑量,高脂飲食可減少該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提高耐受性[14-15]。
目前,已有大量菲達替尼在MF患者中療效及安全性的臨床試驗,如JAKARTA、JAKARTA-2等,且均以影像學檢查示脾臟體積減小35%和癥狀改善作為患者治療反應的評估療效指標。JAKARTA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Ⅲ期臨床試驗[16],該試驗共納入289例中危-2/高危MF患者,按1∶1∶1隨機分為菲達替尼400 mg、500 mg及安慰劑組,研究的主要終點為脾臟體積較基線值縮小≥35%并維持4周縮脾效果,次要終點為總癥狀負荷評分下降≥50%,在24周時3組分別有36%、40%與1%達到主要終點,36%、34%與7%達到次要終點,但JAK2V617F突變陽性患者的等位基因表達量在治療期間未見明顯變化,提示菲達替尼在縮小MF患者脾臟體積、改善相關體質性癥狀方面具有顯著效果。JAKARTA-2則評價了菲達替尼對蘆可替尼治療失敗后MF患者的療效[17],共納入97例對蘆可替尼耐藥/不耐受的患者,菲達替尼初始給藥劑量為400 mg/d,可根據(jù)藥物不良反應及治療效果調整給藥劑量為200~600 mg/d,在全部完成療效評估的83例患者中,55%(46/83)在治療6個月后的脾臟體積較基線縮小≥35%,其中,53%(29/55)蘆可替尼耐藥與63%(17/27)蘆可替尼不耐受的患者獲得了脾臟反應;26%(23/90)的患者在治療6個月后總癥狀負荷評分降低50%及以上,其中,21%(13/61)蘆可替尼耐藥與32%(9/28)蘆可替尼不耐受的患者獲得了癥狀反應,表明菲達替尼對蘆可替尼耐藥/不耐受的患者具有一定療效。但由于韋尼克腦病致菲達替尼相關研究中止,該藥物維持脾臟反應的持續(xù)時間及其對JAK2V617F突變基因的影響未獲得進一步的研究及報道。此外,Pardanani等[11]在Ⅱ期臨床試驗中亦證實菲達替尼具有縮脾及改善癥狀的作用,且發(fā)現(xiàn)菲達替尼400 mg與500 mg組的療效優(yōu)于300 mg治療組。而在菲達替尼的Ⅰ期延伸性研究中,約83%與44%的MF患者在治療第6個月與第30個月時的MF程度獲得至少1級改善或維持穩(wěn)定[18]。目前,菲達替尼適用于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MF患者,推薦治療劑量為400 mg/d,但要求患者的基礎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而對同時服用CYP3A4抑制劑及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減少給藥劑量至200 mg/d。
菲達替尼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貧血、血小板減少、胃腸道癥狀、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與感染,除貧血及血小板減少外,其余不良反應大多為1~2級[11,16-19]。
1.貧血:3~4級貧血是菲達替尼最常見的血液學不良反應,在JAKARTA研究中的發(fā)生率為43%~60%,MF患者的血紅蛋白在治療12~16周降至最低,隨后在400 mg/d治療組中部分恢復,而菲達替尼組的輸血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安慰劑組[16]。
2.血小板減少:Ⅰ~Ⅲ期臨床研究中3~4級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生率為16.0%~27.5%[11,16,19]。與安慰劑組相比,菲達替尼400 mg與500 mg組患者3~4級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生率更高(17%、27%比9%),且基礎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的患者更易因血小板減少而中斷治療[16]。
3.胃腸道癥狀:約60%以上的患者在菲達替尼治療期間出現(xiàn)胃腸道癥狀[11,16-18],包括腹瀉、惡心、嘔吐,嚴重程度主要為1~2級。胃腸道癥狀在第1個月的發(fā)生率較高,隨后逐漸下降[16],且大多可通過對癥治療或減少服藥劑量得以控制[19]。最常見的3~4級胃腸道癥狀為腹瀉,在Ⅱ期試驗中的發(fā)生率為13%[11]。
4.肝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無癥狀的AST、ALT及膽紅素升高,在Ⅱ~Ⅲ期臨床研究中的平均發(fā)生率分別為52%、58%與30%,但多為1~2級[11,16]。
5.白細胞減少與感染:JAKARTA研究中觀察到約50%的患者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61.5%出現(xiàn)淋巴細胞減少,36%出現(xiàn)中性粒細胞減少,其中大多為1~2級,3~4級主要見于淋巴細胞減少,平均發(fā)生率為24%[16]。在Ⅱ~Ⅲ期臨床試驗中感染的平均發(fā)生率為39%,大多為1~2級,最常見為泌尿系感染[11,16]。
韋尼克腦病是一種硫銨素缺乏引起的營養(yǎng)代謝性腦病,主要表現(xiàn)為眼球震顫、精神意識障礙和共濟失調。在參與菲達替尼臨床試驗的877例患者中,8例報告了韋尼克腦病,使得美國FDA于2013年11月暫停了該藥的臨床研發(fā),同時對韋尼克腦病的潛在病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僅1例患者可明確診斷為韋尼克腦病,并在補充硫胺素后腦病癥狀得以恢復。Hazell等[20]在以接近MF病例的治療劑量對大鼠進行試驗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菲達替尼并不會導致與硫胺素缺乏發(fā)展相一致的神經(jīng)學改變,而其在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的胃腸道不良反應使得硫胺素攝入不足,可能是引發(fā)韋尼克腦病的重要間接影響因素。在得到了更多的安全數(shù)據(jù)后,美國FDA于2017年8月取消了菲達替尼臨床試驗的禁令,但認為韋尼克腦病是一種嚴重且具有潛在致命風險的疾病,要求需在菲達替尼服用前進行硫胺水平評估,并在治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如懷疑有腦病,應立即停用菲達替尼并補充硫胺素,直至癥狀消失或改善,硫胺水平恢復正常。
綜上,菲達替尼是一種新的JAK抑制劑,在臨床研究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縮脾及改善MF相關全身癥狀的作用,尤其是對蘆可替尼耐藥/不耐受的患者具有一定療效,且臨床不良反應可控,顯示出較好的應用前景。但該藥物的臨床應用時間較短,對JAK2V617F基因負荷、骨髓纖維化的影響、無疾病進展生存及總體生存期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還需進一步隨訪觀察來證明其長期療效。為使MF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改善疾病進程,提高總生存期,臨床不斷有新藥在陸續(xù)研發(fā),其他JAK抑制劑如Pacritinib、Momelotinib、Itacitinib等在治療MF的相關研究中亦表現(xiàn)出較好縮脾及改善癥狀的作用,針對其他信號通路、表觀遺傳修飾、免疫失調和骨髓纖維化的藥物也正處于不同臨床試驗階段,如去乙?;敢种苿NA甲基化轉移酶抑制劑、熱休克蛋白90抑制劑、端粒酶抑制劑、凋亡抑制蛋白抑制劑等均為MF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未來隨著對MF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可能會使我們從分子發(fā)病機制中開發(fā)出更多的新藥,找到更好的疾病監(jiān)測指標,以便更好地使MF患者從新藥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