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解發(fā)良教授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臨床經驗*

2021-12-03 11:34溫小鳳李汶珊吳剛強黃昌銳袁春云解發(fā)良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甲亢甘草教授

溫小鳳 ,李汶珊 ,吳剛強 ,黃昌銳 ,袁春云 ,解發(fā)良

(1.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長沙 410006;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長沙 410208)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指甲狀腺激素過多引起的高代謝和多系統(tǒng)興奮性增高的臨床綜合征,病屬中醫(yī)癭病中的氣癭一類。解發(fā)良教授為湖南省醫(yī)學會理事、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理事、湖南省中醫(yī)學會內科學會委員,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近30年,長期從事中醫(yī)藥治療內分泌疾病的臨床研究,對中醫(yī)藥治療甲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且療效甚佳。余有幸習得解教授驗案及文章,現(xiàn)將探討其對甲亢的中醫(yī)認識和辨證思路,為甲亢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 追根溯源

甲亢在中醫(yī)學領域尚未發(fā)現(xiàn)確切記載,但根據(jù)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屬于屬于中醫(yī)“癭病”范疇。癭病在《諸病源候論·癭候》中首次出現(xiàn),《圣濟總錄·癭瘤門》中將癭病分為了憂癭、氣癭、泥癭、石癭、勞癭5類,解教授從病因角度將甲亢歸于癭病中的氣癭一類。

2 病因病機

巢元方謂之“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將癭病與情志和地理相聯(lián)系[1]。研究表明隨著免疫力低下,甲亢的發(fā)病率也將明顯上升,同時若正氣不足,難抵外邪,侵臟犯腑,使得痰凝、氣滯、血瘀凝而成病[2],提示癭病與體質和外邪相關。若飲食不節(jié)或水土不服,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職,導致水濕內停,內生痰濁,日久病發(fā)[3]。且《外科正宗·癭瘤論》謂之“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4]。因此,解教授認為氣癭的病因與情志、水土、體質、外邪和飲食密切相關,病機為氣滯、痰凝和血瘀等病理產物生成,互相夾雜阻于頸前而發(fā)病。

3 辨證論治

氣癭的病理因素為痰、氣、瘀,涉及肝、心、脾等臟。解教授根據(jù)病情的演變,將疾病分為了前后兩期,前期以實為主,演變過程為肝郁→氣滯→痰凝→化熱→成瘀,分為3型;后期以虛為主,久病耗傷正氣而致虛,與痰、氣、瘀、火等病邪虛實夾雜,母病及子,心肝同病,最后傷及脾胃,分為2型。因此解教授認為此病應先辨虛實,再辨夾雜何種病理因素,根據(jù)實際情況處以方藥,并兼顧整體,以下即為詳細闡述。

3.1 實證 解教授認為實證多為近期發(fā)病,多見于中青年患者,可產生氣、痰、瘀等病理產物,并互相夾雜。為實邪在體、正氣未虛階段,治療原則以祛除實邪為主,并輔以滋陰散結。

3.1.1 氣滯痰凝型 主要表現(xiàn)為頸腫、急躁、脅痛、善太息,舌脈通常為舌淡紅,苔薄膩,脈弦細?;颊呱远嗨迹蛟庥鲭y事,抑郁難舒,肝氣郁結,氣機受阻,津液則無力推動,凝而成痰,聚于頸前致病。女子以肝為先天,足厥陰經屬肝絡膽,主情志抑郁[5],故此型多見于女性,尤其多見于更年期婦女。解教授常以逍遙散為基礎方來疏肝解郁,配合海藻玉壺湯行氣化痰。具體方藥:當歸10~15 g,白芍15~20 g,茯苓 10~30 g,柴胡 10~20 g 白術 10~15 g,甘草5~10 g,海藻 15~30 g,昆布 15~20 g,浙貝母 6~10 g,陳皮6~10 g。方中柴胡疏肝行氣,配合白芍柔肝緩急;當歸養(yǎng)血和血,配合白術、茯苓健脾,恢復運化之功,使氣血有源,使津液可行;加之昆布、海藻、浙貝母、陳皮化痰消腫;甘草調和諸藥,共奏行氣化痰、散結消癭之效。其中甘草與海藻之比應小于1∶2,可無毒增效。若患者長久抑郁,難以抒懷,加枳殼、厚樸加強疏肝解郁之效;若甲狀腺腫或較硬,加鱉甲、夏枯草、牡蠣加強化痰散結之功,并配以川芎、丹參、桃仁、紅花、雞血藤等活血化瘀之品;若有結節(jié),加黃藥子、三棱、莪術、丹參等以活血軟堅。

3.1.2 郁久化熱型 主要表現(xiàn)為頸腫、易怒、頭暈頭痛、畏熱自汗、手顫、寐差,舌脈通常為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肝郁日久,未及時疏導,成為肝火,肝火亢盛,蒸騰向上,灼津成痰,聚于頸前致病。肝在志為怒,肝火亢盛,則煩躁易怒[6],故此型常見于平素易怒之人,或患有高血壓病的患者。解教授常以龍膽瀉肝湯為基礎方來疏肝瀉火養(yǎng)陰。具體方藥:龍膽草 5~10 g,梔子 10~15 g,黃芩 6~10 g,車前子 10~30 g,柴胡 15~20 g,甘草 5~10 g,當歸 10~20 g,生地12~20 g,夏枯草 15~30 g,白茅根 10~20 g,牛膝 10~15 g,牡蠣 10~30 g,珍珠母 15~30 g。方中龍膽草清肝利膽瀉實火,配合黃芩、梔子、夏枯草清熱;牛膝引熱下行,車前子泄熱,白茅根利小便,共同導熱下行;實火傷及陰血,當歸、生地養(yǎng)血滋陰;牡蠣、珍珠母平肝潛陽;柴胡舒暢肝經之氣,引諸藥歸肝經;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疏肝瀉火養(yǎng)陰之效。若突眼、雙眼干澀,加青箱子、白芥子、赤芍祛痰益目;若手顫嚴重者,加白蒺藜、石決明;若消谷善饑,加石膏、知母;若頸腫嚴重,加丹參、玄參、黃藥子涼血解毒,并伍連翹散結。

3.1.3 熱灼成瘀、痰瘀互結型 主要表現(xiàn)為頸腫伴異物感、心悸易怒、畏熱多汗,舌脈為舌紅苔黃膩,脈弦澀。肝經化熱后,傷及血脈成瘀,灼津成痰,熱、痰、瘀互結致病。此型多見于久病未虛者。解教授多用其經驗方降濁解毒湯[7]為基礎方祛痰化瘀,解毒消腫。具體方藥:法半夏10 g,石菖蒲5~6 g,草果10 g,重樓 5~10 g,白花蛇舌草 10~15 g,馬鞭草 10~15 g,桃仁 5~10 g,甘草 5~10g。方中法半夏消痞散結,制用燥濕;石菖蒲系滌痰要藥,功善祛痰降濁;草果燥濕化痰;重樓、白花蛇舌草清熱消腫止痛、解毒散結、化痰清熱,一辛一苦,體現(xiàn)辛開苦降之法;馬鞭草、桃仁活血散瘀;甘草緩急解毒,調和諸藥,共奏祛痰化瘀、清熱降濁之效。若胸悶,加柴胡、郁金、香附;若咽部及頸部不適,加牛蒡子、桔梗、木蝴蝶、射干;若熱象明顯,加玄參、牡丹皮。

3.2 虛實夾雜證 解教授認為虛實夾雜證多為久病,多見于并發(fā)日久及年老體弱患者,實邪侵體日久傷陰,且實邪難除,故此證以虛證為主,兼夾實邪。治療原則以補虛為主,并輔以祛邪。

3.2.1 心肝陰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頸腫或不腫、心悸煩躁、潮熱目干,舌脈為舌紅絳,少苔或苔黃。痰濁久郁化熱,傷及陰精,肝陰不足,木生火,母病及子,肝木殃及心火,心肝陰虛,而生內熱致病。解教授常以滋水清肝飲為基礎方滋養(yǎng)陰津,寧心柔肝。具體方藥:生地 15~30 g,當歸 10~20 g,白芍 15~20g,酸棗仁 20~30 g,麥門冬 10~20 g,玄參 10 g,龍齒 30 g,黃連 3~10 g,阿膠 5~10 g,牡蠣 10~15 g,五味子 6~15 g。方中生地、麥門冬、玄參、白芍補養(yǎng)陰津;當歸、阿膠補養(yǎng)氣血;五味子收津斂精;酸棗仁入心經,寧心安神;黃連清瀉心火;龍齒、牡蠣鎮(zhèn)靜安神,共奏養(yǎng)陰生津、寧心柔肝之效。若心悸嚴重并失眠,加柏子仁、制遠志、首烏藤;若耳鳴、腰膝酸軟,加桑寄生、懷牛膝;若婦女經期量少或閉經,加制首烏、益母草、桃仁;若陽痿,加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

3.2.2 氣陰兩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神疲體乏氣促、五心煩熱、多汗心悸、口干、下肢腫,舌脈為舌偏紅,苔少,脈細數(shù)或結代。久病之后,傷及正氣,木克土,肝木乘脾土,脾胃之氣受損,生化功能失司,加之內熱耗及精血,氣、血、陰精、津液皆不足致病。解教授常以黃芪湯、生脈散為基礎方補氣養(yǎng)陰。具體方藥:黃芪 15~30 g,陳皮 6~10 g,黨參 15~30 g,麥門冬 10~15 g,五味子 6~15 g,炒白術 10~15 g,甘草 5~10 g,龍骨 15~30 g,浙貝母 10 g,夏枯草 15~30 g,牡蠣10~15 g。此方中黃芪補養(yǎng)脾氣,再配以陳皮理氣;黨參甘溫,生津液、益元氣;麥門冬養(yǎng)陰清熱;五味子斂陰生津;黨參、麥門冬、五味子3藥合用,一補一養(yǎng)一斂,使氣得復、津得生;黨參、白術健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并調和諸藥;配合龍骨、牡蠣、浙貝母、夏枯草軟堅散結,共奏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消結散癭之效。若陰津虛火較盛,加天門冬、生地;若失眠不寧、口舌生瘡,加茯神、首烏藤、梔子、遠志、柏子仁;若頸前癭腫明顯,加玄參、夏枯草、黃藥子、山慈菇;若突眼嚴重,加石決明、連翹、谷精珠、木賊草、九里光、葶藶子、白蒺藜、茺蔚子、澤瀉。

4 典型病案

4.1 病案1 患者女性,33歲,教師,初診:2018年7月2日,主訴“頸部異物感2年”。病史:患者兩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頸部異物感,影響吞咽,煩躁易怒,備孕多年未孕,至當?shù)亻T診就診,查甲狀腺功能+抗體后確診為甲亢,予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病情反復,患者為求中醫(yī)治療,遂至解教授門診就診?,F(xiàn)癥見:頸前部異物感,煩躁易怒,畏熱多汗,手稍顫,寐不安,舌紫暗,苔淡黃,脈弦澀。輔助檢查:復查甲狀腺功能+抗體示: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8.96 pmol/L(3.1~6.8 pmol/L)、游離甲狀腺素(FT4):28.66 pmol/L(12~22 pmol/L)、促甲狀腺素(TSH):0.085 U/mL(0.27~4.20 U/mL)、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600 U/mL(0~34 U/mL)、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73.8 U/mL(0~115 U/mL)。西醫(yī)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醫(yī)診斷:氣癭(熱灼化瘀,痰瘀互結證)。治法:祛痰化瘀,消癭散結。方用解教授經驗方降濁解毒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 15 g,白芍 20 g,香附 10 g,茯苓 30 g,法半夏10 g,石菖蒲 6 g,草果 10 g,重樓 10 g,白花蛇舌草15 g,馬鞭草 15 g,桃仁 10 g,甘草 5 g,山藥 30 g,陳皮 10 g,牛蒡子 10 g,桔梗 10 g,射干 6 g,生地 15 g,麥門冬15 g,牡丹皮10 g,共15劑,配合醫(yī)院自制藥甲亢安片(每次10片,每日3次)及甲巰咪唑片(10 mg/d)治療。

2018年7月17日2診:患者諸癥緩解,無明顯手顫,原方奏效,予前方加五味子斂汗,并加酸棗仁20 g,首烏藤20 g寧心安神助眠,繼服15劑,多次就診后復查甲狀腺功能、肝功能、甲狀腺抗體均恢復正常,停藥1年后受孕成功。

按語:患者頸前異物感,煩躁易怒,畏熱多汗,手顫等表現(xiàn)歸屬于中醫(yī)“氣癭”一類。此患者為青年女性,近期發(fā)病,根據(jù)癥狀及舌脈辨為實證,此種分型從癥狀上難以辨別,但舌脈表現(xiàn)為瘀熱之象,故從舌脈辨證為熱灼成瘀,痰瘀互結。女子生性抑郁,肝喜條達惡抑郁,抑郁傷肝,日久生熱,肝經化火,傷及津脈,灼津成痰,煉血為瘀,凝于頸前,故見頸部異物感及一系列陰虛火旺之癥。治療以祛邪為主,輔以滋陰,方用解教授經驗方降濁解毒湯祛除痰瘀,并合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氣,促進排瘀祛痰,佐以滋陰之品以防傷正。方中重樓、馬鞭草清肝瀉熱、清熱解毒;法半夏、石菖蒲、草果燥濕化痰、消腫散結;桃仁、馬鞭草化瘀以降痰濁;柴胡、白芍、香附、茯苓、陳皮疏肝解郁,行氣以助排毒;牛蒡子、桔梗、射干利咽散結;生地、麥門冬、牡丹皮的使用體現(xiàn)了解教授認為甲亢為長期耗傷陰液之病,需顧護陰津以防病情深入、實邪傷正的思想;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佐以山藥庇護胃氣。本病的主要病因系患者生性抑郁,解教授尤其重視情志對甲亢的治療作用,因此在臨床上經常會耐心開導患者,囑其放松心情。解教授的臨證經驗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從患者的主要矛盾著手,標本同治,療效可觀。

4.2 病案2 患者男性,24歲,自由職業(yè)者。初診:2019年3月17日,主訴:“反復潮熱9年”。病史:患者9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潮熱,未予重視,病情反復,2個月前體檢時完善甲狀腺功能+抗體檢查:FT3:>46.08 pmol/L(3.1~6.8 pmol/L)、甲狀腺 FT4:>77.22 pmol/L(12~22 pmol/L)、TSH:0.000 3 U/mL(0.27~4.20 U/mL)、TPOAb:>1 000 U/mL(0~34 U/mL)、TgAb:86.87 U/mL(0~115 U/mL),提示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今為求中西醫(yī)治療,遂至解教授門診就診?,F(xiàn)癥見:五心潮熱,手顫,汗多,雙目干澀,近9個月體質量減輕5 kg,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西醫(yī)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醫(yī)診斷:氣癭(心肝陰虛證)。治法:滋養(yǎng)陰津,寧心柔肝。方用滋水清肝飲為基礎方,再以解教授經驗加減,具體方藥:生地20g,麥門冬10g,白芍 15 g,茯苓 30 g,紫草 15 g,牡丹皮 10 g,山藥30 g,天麻 20 g,鉤藤 30 g,酸棗仁 15 g,陳皮 10 g,鱉甲20 g,炙甘草10 g,共30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配合甲巰咪唑片(每次20mg,每日2次)以及醫(yī)院自制藥甲亢安片(每次10片,每日3次)。

2019年4月20日2診:患者諸癥緩解,無明顯潮熱、汗多,舌淡苔薄白,脈細。輔助檢查:甲狀腺功能+抗體檢查:FT3:6.35 pmol/L(3.1~6.8 pmol/L)、FT4:15.29 pmol/L(12~22 pmol/L)、TSH:<0.015 U/L(0.27~4.20 U/mL)、TPOAb:>1 000 U/mL(0~34 U/mL)、TgAb:111.75 U/mL(0~115 U/mL)。為鞏固療效繼續(xù)院內自制藥甲亢安片及甲巰咪唑片規(guī)律治療。隨訪半年后癥狀明顯好轉。

按語:患者以五心潮熱、汗出手顫、雙目干澀等癥狀為主,且輔助檢查提示甲狀腺功能亢進,故此病歸屬于中醫(yī)“氣癭”范疇。此患者病程長,且年幼得病,解教授考慮與其體質及飲食習慣相關。患者體胖,為痰濕體質,且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體內水濕難以運化,內生痰濁,久而發(fā)病,患者未予重視,痰濁日久郁而發(fā)熱,灼傷陰精,肝陰不足,又母病及子,結合舌脈,可辨證為心肝陰虛,故見潮熱、汗出、雙目干澀等癥。治療以養(yǎng)陰生津、寧心柔肝為主,方中主要由生地、麥門冬養(yǎng)陰,五味子斂津,白芍柔肝,天麻、鉤藤平肝,酸棗仁寧心,鱉甲鎮(zhèn)靜,紫草、牡丹皮涼血清熱,陳皮化痰,山藥、炙甘草顧護脾胃,共同達到養(yǎng)陰生津、寧心柔肝之效。解教授的臨床經驗提示臨證宜從患者自身著手,抓住主癥,辨證準確,隨癥加減,方可收效。

5 小結

西醫(yī)治療甲亢的手段雖多樣化,但療程長,有皮疹,肝功能受損、白細胞下降等多種不良反應。中醫(yī)治療具有明顯優(yōu)勢,且不良反應小,特別是備孕女性患者受益佳,可減少流產率。余冒昧之下將名中醫(yī)解發(fā)良教授對甲亢的中醫(yī)認識及治療經驗進行了總述,希望能為廣大醫(yī)者對甲亢的中醫(yī)治療提供思路,并提高中醫(yī)藥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

猜你喜歡
甲亢甘草教授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療甲亢的效果觀察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炙甘草湯,適用于哪些病癥
甲亢患者需警惕甲亢性心臟病
劉排教授簡介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種藥物的“調味品”
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百色市| 新蔡县| 米林县| 鲜城| 泾阳县| 濮阳县| 肃宁县| 黎川县| 穆棱市| 万宁市| 望都县| 龙口市| 乌苏市| 衡阳市| 萨嘎县| 呼伦贝尔市| 巴青县| 福贡县| 宝坻区| 宝应县| 黎平县| 于田县| 汶上县| 获嘉县| 湖北省| 鹤峰县| 固始县| 东莞市| 铁力市| 城固县| 河南省| 邯郸县| 徐闻县| 固阳县| 四会市| 泰宁县| 托克逊县| 天长市| 会同县| 镇安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