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羅 琳,胡 楊,王金紅,張君斌,方卉萍,劉蜀冰,徐 紅,李 瑾,楊雄科,楊元松,施 靜△
(1.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2.宣威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宣威 655400;3.建水縣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建水 654300;4.硯山縣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硯山 663100;5.騰沖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騰沖 679100;6.云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1],是針灸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2]。國內外多篇RCT文獻[3-5]研究也表明,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顯著。目前電針廣泛運用于臨床,在某些疾病治療中取得良好療效[6]。但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過早使用電針會加重面神經炎性水腫[7-9],另有學者認為電針治療本病最佳介入時間應為急性期[10-12]。目前國內關于不同電針參數(如波形、頻率)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研究尚少,且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急性期是否能采用電針療法[13],不同電針參數的刺激效應等問題缺乏強有力的臨床證據,為解決此難題,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來對比不同電針參數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在2018年4月研究方案取得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號(注冊號ChiCTR1800015882)之后,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宣威市中醫(yī)醫(yī)院、建水縣中醫(yī)醫(yī)院、硯山縣中醫(yī)醫(yī)院、騰沖市中醫(yī)醫(yī)院、大理州中醫(yī)醫(yī)院、陸良縣中醫(yī)醫(yī)院、昭通市昭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玉溪市中醫(yī)醫(yī)院進行研究,共納入133例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按照計算機隨機分配方案被分配到5個組進行治療。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16年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14]和“十二五”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針灸治療學》[15]確立本病診斷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首次發(fā)病者,病程≤7 d,未經任何治療者;③單側面癱;④性別、民族不限,18歲≤年齡≤70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隨機分組方法 由各分中心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報給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總中心,總中心采用SPSS21.0生成隨機號,當合格受試對象進入研究時,按受試者入選的先后順序,根據預定的隨機方案,分中心按中心隨機號,讓患者進入相應的組別:A組(2 Hz<疏密波≤5 Hz組);B組(1 Hz<疏密波≤2 Hz組);C組(2 Hz<連續(xù)波≤5 Hz組);D組(1 Hz<連續(xù)波≤2 Hz組);E組(普通針刺組)。
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選穴,各組穴位主穴均一致,具體選穴如下。主穴: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牽正、太陽、合谷。配穴:風寒外襲配風池、風府;風熱侵襲配外關、關沖;氣血不足配足三里、氣海;瘀血阻絡配血海;痰濕阻絡配豐隆、三陰交;味覺減退配足三里;聽覺過敏配陽陵泉;抬眉困難配攢竹;鼻唇溝變淺配迎香;人中溝歪斜配水溝;頦唇溝歪斜配承漿;流淚配太沖。A-D組將0.25 mm×40 mm毫針刺入穴位,針刺得氣后將電極接至以上穴位(地倉與頰車,顴髎與太陽相連),根據分組采用疏密波或連續(xù)波,頻率0~100 Hz,強度以患者舒適為度,并嚴格記錄患者耐受的電針的頻率閾值及強度輸出閾值,治療時間30min/次;E組針刺后留針30 min。各組患者接受治療均為每日1次,共治療4個療程,每個療程6 d,每療程之間休息1 d。
3.1 觀察指標 ①House-Brackmann局部量化評分量表;②中醫(yī)癥狀積分量表。在入組前、治療2療程、4療程后各檢測1次。
3.2 療效評定
3.2.1 有效率[16]痊愈:面部癥狀消失,表情自如;有效:癥狀減輕,表情基本自如;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100%。
3.2.2 House-Brackmann局部量化評分量表[17]評價各組不同參數下電針治療貝爾氏面癱患者積分變化。
3.2.3 中醫(yī)癥狀積分量表[18]評定5組患者治療各階段中醫(yī)癥狀積分的變化。
3.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s)表示,偏態(tài)分布資料用中位數(M)和四分位間距(Q)表示,多樣本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次測量的計量資料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表示;無序分類資料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有序分類資料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133例急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其中脫落15例(B組脫落1例,C組脫落3例,D組脫落3例,E組脫落8例),脫落率為11.2%。納入數據分析例數分布情況為:A組26例、B組23例、C組28例、D組19例、E組22例。
資料經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檢驗[19-20],比較各組間、組內在不同療程(W0、W2、W4)對H-B局部量化評分是否有差異。采用程序EMMEANS子句[/EMMEANS=TABLESE(療程點×組別)COMPAREE(療程點)ADJE(SIDAK),/EMMEANS=TABLESE(療程點×組別)COMPAREE(組別)ADJE(SIDAK)]進行單獨效應分析和多重比較。
4.1 5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H-B局部量化評分比較 各組組內比較,A、B、C、D、E組 5組患者分別經治療2個療程、4個療程后均能降低HB局部量化評分(總分、前額、眼、頰、口角),不同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5組治療方法均有效,在不同療程均能改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總體功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各組組間比較:①5組患者在入組時(W0)、治療4療程后(W4)2個時間點對H-B局部量化評分(總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組患者在治療2療程后(W2)對H-B局部量化評分(總分)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2療程后繼續(xù)治療對患者的恢復程度不如2療程內效果好。②5組患者在入組時(W0)、治療 2療程后(W2)、治療 4療程后(W4)3個時間點對H-B局部量化評分(前額、眼、頰、口角)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兩兩比較,各療程點兩兩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5組治療方法在改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前額、眼、頰、口角功能方面無差異。見圖1。
4.2 5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總分)比較 各組組內比較,A、B、C、D、E組5組患者分別經治療2個療程、4個療程后均能降低中醫(yī)癥狀積分,不同時間點兩兩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5組治療方法均有效,在不同療程均能改善急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中醫(yī)癥狀,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各組組間比較,5組患者在入組時(W0)、治療2療程后(W2)、治療4療程后(W4)3個時間點對中醫(yī)癥狀積分(總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兩兩比較,各療程點兩兩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5組治療方法在改善急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中醫(yī)癥狀方面無差異。見圖2。
4.3 5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痊愈率比較
A組治療4療程后總有效率100%,B組總有效率95.7%,C組總有效率92.9%,D組總有效率94.8%,E組1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5種治療方法療效相當。見表1。
關于急性期是否能使用電針頗有爭議。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表明[26-27],治療時機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治療時間越早,預后越好。有學者研究表明[28],低頻低電流的電針治療對面神經并無明顯損害。朱貽霖等[13]通過Meta分析也肯定了電針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療效。因此,盡早采取相應的治療和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電針參數方面首要就是波型選擇,疏密波[29]因組織不容易出現適應性反應,交替出現的電流能使肌肉發(fā)生有節(jié)律的收縮與舒張,加強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消除炎性水腫,對一些軟組織損傷、神經肌肉麻痹疾病有一定療效;連續(xù)波[30]可緩解神經肌肉的緊張狀態(tài),加強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以及離子的運轉,并且不會因刺激過強而引起組織產生排斥性反應。毛厚政[31]在研究電針治療恢復期面癱療效試驗中發(fā)現,觀察組電針頻率較低,電針刺激時面肌跳動較慢,患者感覺舒適,電針20 min不會發(fā)生面肌痙攣現象。結合本研究結論,提示臨床在短時間低頻率情況下使用疏密波、連續(xù)波進行急性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治療均可,且電針早期介入治療有效。
針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介入的電針參數,本課題研究結果提示,電針和普通針刺均能降低H-B局部量化評分、中醫(yī)癥狀積分量表,改善面神經功能;治療2療程后繼續(xù)治療對患者的恢復程度不如2療程內效果好。表明基于不同參數下電針治療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與普通針刺相當;不同的電針頻率有著不同的刺激量,但低頻電針產生的療效是相同的。同時,提示可能在臨床上應用低頻電針刺激可促使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具有較好的愈后。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將增加樣本量,加大低頻與高頻等參數的差異,為臨床上面癱早期規(guī)范的使用電針治療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