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加
(莆田學院附屬醫(yī)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糖尿病足(DF)為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患者常伴有足部疼痛、麻木等癥狀,并可合并感染、潰爛,若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肌肉及骨組織壞死,甚至截肢[1-2]。目前,DF常規(guī)治療多以降糖、降脂、擴張血管等內科綜合手段為主,雖可一定程度上減輕病情,但整體治療效果欠佳[3-4]。隨著血管腔內介入技術發(fā)展及球囊性能的不斷升高,經(jīng)皮血管腔內球囊擴張成形術(PTA)逐漸應用于臨床,配合支架置入術(PTAS)可快速重建大血管,以改善局部血運能力,恢復周圍組織血液供給,進而減輕供血不足引起的周圍組織病變[5]。但PTA+PTAS應用于糖尿病足中的具體療效尚未完全明確,仍是臨床研究熱點之一。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PTA+PTAS治療DF的臨床效果。
選取莆田學院附屬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DF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5~72歲,平均(58.6±4.2)歲;DF病程6~38個月,平均(13.3±2.3)個月;Wagner分級:12例Ⅰ級,17例Ⅱ級,10例Ⅲ級,3例Ⅳ級。觀察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5~73歲,平均(58.7±4.1)歲;DF病程6~36個月,平均(13.2±2.1)個月;Wagner分級:13例Ⅰ級,15例Ⅱ級,10例Ⅲ級,4例Ⅳ級。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6]中診斷標準;伴有不同程度潰瘍不愈或感染等癥狀;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肢動脈狹窄或閉塞;均為單足病變;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恍?、肺功能欠佳;存在出血傾向;合并全身嚴重感染。
1.3.1 對照組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降糖治療基礎上予以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抗凝治療,口服75 mg/次,1次/d,出院后長期維持;前列地爾(本溪恒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74)10 μg加入到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患處接受局部清創(chuàng)、抗感染等綜合治療,連續(xù)治療4周后評價療效。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PTA+PTAS治療:局麻后,經(jīng)股動脈順行穿刺,待穿刺完成后造影觀察病變動脈具體情況,動脈內注入3 000 U肝素鈉,導絲穿過病變動脈,以球囊擴張,擴張至血管開通率<70%置入金屬支架,膝關節(jié)以下病變動脈僅使用球囊擴張,無須置入支架。術后造影復查血管通暢及遠端血流情況,血管開通良好后退出器械,術后進行常規(guī)抗凝治療,連續(xù)治療4周后評價療效。
①臨床療效。顯效:創(chuàng)面愈合≥90%,靜息痛消失,有效血液循環(huán)顯著改善;有效:60%≤創(chuàng)面愈合<90%,有效血液循環(huán)有所改善;無效:創(chuàng)面愈合<60%,血液循環(huán)未改善。②足背動脈血流變化。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以多普勒超聲測定患肢足背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張末期最低流速(EDV)變化。③踝肱指數(shù)。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踝肱指數(shù)變化,踝肱指數(shù)為踝部收縮壓和臀部收縮壓之比,正常范圍為1.0~1.3,其數(shù)值越低則存在下肢外周血管病變越嚴重。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足背動脈PSV、EDV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足背動脈血流變化比較
治療后,兩組踝肱指數(shù)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踝肱指數(shù)比較
DF發(fā)病復雜,當機體血糖控制不佳時,高糖會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引起供血障礙,減少下肢血流量,導致足部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造成局部營養(yǎng)物質交換異常,久之則增加足部感染、潰瘍等風險[7-8]。
目前,常規(guī)內科治療多以對癥支持為主,氯吡格雷為常用抗凝藥物,可選擇性抑制二磷酸腺苷結合血小板受體,阻止血小板聚集,以減少血栓形成,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9]。前列地爾為擴張血管藥物,可通過提高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環(huán)磷酸腺苷含量,發(fā)揮擴血管作用,且該藥能降低血栓素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甚至逆轉血栓周圍已活化的血小板,從而增加足部血液供應,阻止DF繼續(xù)惡化[10-11]。但常規(guī)藥物治療起效慢,不利于足部動脈血液流速恢復。足背動脈血流變化是評估DF病情的直觀指標, DF發(fā)生后下肢血流量減少,使得足背動脈PSV、EDV降低,足部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當足部血液供應恢復后,可見PSV、EDV明顯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足背動脈PSV、EDV、踝肱指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表明PTA聯(lián)合PTAS治療DF效果明顯,可提高踝肱指數(shù)、改善足背動脈血液循環(huán)、增加足部供血、促進病情好轉。分析原因如下:PTA+PTAS屬于微創(chuàng)介入技術,具有可重復性強、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病變血管內置入球囊擴張,可分離狹窄硬化的內膜,破壞中膜平滑肌彈力層和膠原纖維,且支架置入后有助于克服血管壁的彈性回縮及內膜增生,從而快速開通阻塞血管,重建局部血運,恢復下肢血液灌注[12-13]。但介入治療血管擴張作用主要針對大血管,對微小動脈血流改善效果有限,故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可協(xié)同增效,從不同作用機制發(fā)揮血管擴張作用,進而最大限度改善下肢血運功能,增加足部血液供應,促進創(chuàng)面組織修復。
綜上所述,DF患者采用PTA+PTAS治療效果確切,可改善足背動脈PSV、EDV,糾正足部缺血狀態(tài),提高踝肱指數(shù),進而加快病情好轉,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