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昳
在歷史的長河中,演講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他人。千百年來,那些演講影響巨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真摯動人的語言,是遣詞造句的文采,是彼時彼地的時代氛圍,還是演講者的激情澎湃?其實,上述原因都有可能。
一、“高山流水覓知音”——演講要與聽眾實現(xiàn)共鳴
知音難覓,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是徜徉在歷史波濤中的天籟,人們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若有一人能與你志同道合,世界便不是孤獨的歸宿,演講其實就是一個尋覓知音的過程。聽眾即演講的受眾,你的演講是講給誰聽的,這是一個目標導向極強的演講策略。在演講前,要明確聽演講的都是什么人,聽眾們對你的演講有怎樣的期待,聽眾們在怎樣的背景下來聽你的演講,聽眾們聽完你的演講后會有怎樣的反應等,這些都是基于演講的受眾所做出的優(yōu)先判斷。
梁啟超的演講《少年中國說》,發(fā)表于1900年,那時正值清王朝腐敗昏聵,列強辱華,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其聽眾廣泛,而尤其在學生群體中流傳甚廣。演講開門見山,直呼主旨:“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接著旁征博引,貫通古今,縱橫捭闔,分析深刻,語言氣勢磅礴,采用反復對比的手法說明中國確實已經(jīng)老了這一事實。梁啟超高喊“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這篇飽含愛國熱情的演講,語言駢散結合,酣暢淋漓,情緒飽滿,格調(diào)高昂,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它激發(fā)了聽眾群體里學生們的共鳴,極力歌頌少年精神,指出中國的希望所在,在目標聽眾群體里建立了極高的聲譽。
當然,梁啟超自然在對聽眾的接受能力和期待有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的內(nèi)容取舍,和聽眾實現(xiàn)共鳴,強化了演講的效果。
二、“為伊消得人憔悴”——主題明確是演講的要求
所謂“伊人”,總是“在水一方”,但是我們又不能放棄對“伊人”的追尋,這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激勵著我們不斷尋覓“伊人”的芳容,就像優(yōu)秀的演講,需要像追求“伊人”這一目標一樣,主題明確。依據(jù)主題來確定演講的素材,可以是貼合主題的典型事件、有趣真實的故事、名家富有哲理的言論等。
在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被稱為“貧民區(qū)的圣人”的特蕾莎修女進行了題為《美麗的微笑與愛》的演講,演講沒有長篇大論,沒有空洞的口號,語言樸素而真摯:“我們不需要槍炮彈藥來進行破壞或者帶來和平——我們只需要團結起來,彼此相愛,將和平、喜悅和活力帶回家庭。這樣,我們將能戰(zhàn)勝世界上現(xiàn)存的一切邪惡。”
特蕾莎修女的演講主題明確,她所描述的和所做的都是平常的事情,如“一天晚上,我們外出,在街上帶回了四個人,其中一個奄奄一息——我告訴修女們說:你們照料其他三個,我照顧這個瀕危的人。這樣,我為她做了我的愛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我將她放在床上,她的臉上露出了如此美麗的微笑。她握住我的手,只是說‘謝謝您,隨后就死了”。演講的語言樸素而平淡,不知道特蕾莎修女遇到過多少個“她”,但正是這種平常中蘊含著不同尋常情感力量的典型事件或真實故事,以“事實勝于雄辯”的力量突出了“美麗的微笑與愛”這一主題。
三、“獨抒性靈”——演講是一首關于思想與創(chuàng)見的詩歌
在文學的浩瀚海洋中,我們很難不人云亦云,迷失在黑暗的波濤中,失去思想的光明指引,我們將不再思考,不再交流,不再存在,但“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思想與創(chuàng)見總會伴隨著浪花涌現(xiàn),像照亮前方暗夜的燈塔,為我們指引航行的方向。
文學作品能成就經(jīng)典,正是因為其飽含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思想,抑或有新穎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優(yōu)秀的演講同樣如此。
魯迅1927年在廣州市立師范學校進行了一場題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演講,這場演講展現(xiàn)了其廣博的歷史知識和鮮明的戰(zhàn)斗立場,文辭幽默而又犀利。在演講中,魯迅例舉了曹操和司馬懿作為政治流氓的代表,他們的政治行為一是隨意殺人;二是行為和議論相矛盾。
在魯迅的演講中,“曹操與司馬懿何嘗是著名的孝子,不過將這個名義,加罪于反對自己的人罷了”,這就是政治流氓的“德治”。魯迅的演講充滿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創(chuàng)見,把魏晉時代和他所處的時代聯(lián)系起來,不斷暗示聽眾,以最有力的方式批判現(xiàn)實政治,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諷喻詩。
四、“一語天然萬古新”——作為語言藝術的演講
演講是語言的藝術,如何駕馭語言是演講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在一場演講中,語言最好通俗并簡潔,如白居易把寫好的詩歌讀給不識字的老嫗聽一樣,大眾都能接受,都聽得懂,這是演講在語言上的訴求。由此觀之,我們在演講詞的寫作中,短句勝于結構復雜的長句,可以酌情使用排比句,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同時,適當使用修辭手法,調(diào)動聽眾的情緒,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做了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這場演講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還在于其中令人感動的情感和信念以及它詩一般的優(yōu)美語言。
馬丁·路德·金大量使用排比句,增強語言的氣勢,如大江奔流,這情感的洪流沖擊著每一個聽眾的靈魂,“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場標志著20世紀黑人民權運動進入高潮階段的演講,其成功首先在于它的語言魅力,它激情澎湃,極富生命力,能震懾聽眾的心靈。
【文題示例】
1.英國著名學者貢布里希在《理想與偶像》中秉持著這樣的觀點:“我們文化中的理想始終承受著非理性的、僵化的偶像的威脅?!笨v觀當下,我們生活在一個偶像泛濫的時代,無休止地崇拜和無止境地追捧模糊甚至湮滅了這個時代我們文化中的理想。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請針對以上材料寫一篇演講稿,不少于800字。
2.著名作家伍爾夫曾說:“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必定得有點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時至今日,“自己的房間”依然是女性獨立意識與自由思想的重要象征。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最終擺脫男權的束縛離家出走,這激勵著女性為爭取自由平等而斗爭。但魯迅曾發(fā)表過一篇名為《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他認為娜拉作為一只關在囚籠里麻痹了雙翅忘卻了飛翔的小鳥,其出走后的命運只有兩種可能: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演講稿,不少于800字。